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尿味重3-6岁幼儿品德习惯的培养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2-24 14:50

-爆菊花什么感觉

2021年2月24日发(作者:腱鞘炎的症状)
3-6
岁幼儿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对照表


有幼教专家根据多年研 究成果制定了

3-6
岁幼儿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对照表”

根据这 个对照表可以考察分析自己孩子的具体行为
活动是否具有良好品德行为特征,是否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特征 ,进而推测出孩子德商的优劣及其未来成才发展趋向。



三至四岁



1
、尊敬日常接近的成人。在成人的提醒下 会问“早”
,问“好”
,学会说“再见”




2
、要别人帮助时,会说“请”
;接受别人的帮助后,会说“谢谢”




3
、不怕生人,会在成人的提醒下热情而礼貌地欢迎客人。



4
、逐步养成过集体生活的习惯,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



5
、遵守幼儿园的一些规则,如按时入园、离园、按时吃饭、下课、参加游戏等。



6
、遵守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常规。在成人周围活动,不离开成人独自乱跑。



四至五岁




1
、对长辈会称 呼“您”
。能注意倾听对方的谈话,不打岔,能有礼貌地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



2
、个人活动不影响别人。当别人碰撞了自己时会说“没关系”

“不要紧”
,当自己碰撞了别人时会说“对不起”等。



3
、不说粗鲁话,不说谎话,做错了事能大胆承认,认真改正。



4
、能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并较自觉地遵守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常规,在家的生活有规律。



5
、在成人的提醒下,在公共场所知道遵守秩序,不乱跑、乱喊。过 马路小心,听民警的话逐渐知道遵守交通规则。



五至六岁



1

能逐步较熟练地使用一般的文明礼貌用语,
主动、
热情、
大方、
自然地接待客人。
别人讲话时不插嘴;
和别人交往时态 度


气,举

止文雅。不喊成人的名字,不给别人取外号。不嘲笑别人的缺点和生理缺陷。



2
、能自觉主动地遵守生活常规,遵守上课、游戏及其他活动的各项规则。知道要严 格要求自己不苛求别人。



3
、成人委托的事情能认真做,不偷 懒,不争论,听话,并能按顺序争取较好地完成任务。有集体荣誉感。





3

6
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3

6
岁:人生第一个动荡时期


中国有句民谚 :

三岁看老,七岁看小。

意思是说,小孩子三岁时候的脾气禀性,可以预测< br>他老年时的心理、行为表现;而他在七岁左右的行为特点,可以预测他在童年期(从
7

8
岁到
11

12
岁)时的行为特点。





这句民谚非常符合发展心理学的原理,是我国人民集几千年的经验总结 出来的一条规律。迄
今为止在心理学领域产生最大影响的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
弗洛伊德把儿童个 性发展划分为
5

阶段

(1)
口唇期,
0-1< br>岁,吃奶和吸吮给儿童带来最大满足;
(2)
肛门期,
2

3
岁,排泄给儿童
带来最大快乐;
(3)
性器期
,3

6
岁,
这是一个激动不安的时期,
性器是儿童快乐和满足的主要来
源。男孩 子出现恋母情结和阉割焦虑,因此极力模仿父亲,以父亲自居;女孩子出现恋父情结
和阳具羡慕,想和< br>
情人

分享阳具,开始吸引异性的注意力。
(4)
潜伏期
,7-11
岁,内部驱力投入
到学校学习和大运动量游戏中去。
(5)
生殖 期
,12
岁以后
,
主要活动是建立友谊,谋求职业,求爱
和结婚。< br>
弗洛伊德认为
3

6
岁这个阶段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不 是没有道理的。我们都知道
,孩
子到
3
岁时会突然发生很大变化,有些孩子变 得非常不听话,固执,任性,有的孩子情绪突
然变得很不稳定,在
3

4岁的孩子中,男孩的恋母情结和女孩的恋父情结表现相当普遍。
而在此之前,这些特征就不明显,在 此之后,这些特征又慢慢消失了。所以在心理学界,
人们把
3
岁左右称为一个关键时期 。

为什么在
3
岁左右会出现这些明显的变化呢?这是因为,
3岁儿童的大脑发育虽然还没有完
全成熟,但是已经相当好,他们的语言已经接近成熟,生活经验也积 累了很多,认识能力
有了巨大的进步。特别是,
3
岁左右,小孩子可以完全脱离开大人 的帮助自己走路,如果没
有人干涉他,他可以走很远的路。所有这些发展都使得
3
岁左 右的小孩产生了自我意识,他
们开始意识到,



是和别人不一样的,



可以自己干事情,可以控制事物,可以独立地
吃饭、拿取东西,也 可以对事情作出基本的判断了。例如,他们知道,刚从火炉上端下来
的锅是碰不得的,到晚上天黑的时候 ,只要一拉开关,灯就能亮,他们如果渴了,能够自
己到冰箱里寻找喝的东西,饿了,会从家里放食品的 地方找出自己爱吃的东西充饥;晚上
躺在床上,他们会要求妈妈给自己讲个故事再睡觉,等等。

总而言之,
3
岁小孩的本事变得比过去大得多,他们会不断地向爸爸妈妈提出各种要求 ,如
果这些要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大哭大闹,比如,在玩具商店里,如果他们想要买一个
自 己喜欢的玩具而妈妈不答应买,他们就会躺在地上打滚,而不顾妈妈丢面子。

3
岁小 孩也比过去更可爱,因为他们总是说出一些令大人喷饭的话,干出一些让大人惊奇的
事情。一个小女孩, 谁也没教她,她会自己静静地坐在妈妈的化妆台前,往嘴上涂口红;
一个小男孩,会拿起爸爸的电动剔须 刀,在脸上乱比划。当看见妈妈为什么事情伤心的时
候,他们会紧紧抱住妈妈,想安慰她。
< br>3
岁小孩的身上,每天都在发生变化,每天都在进步,他们的知识经验,认识事物的能力、
社会交往技能、语言、思维,一切都在向前进步。

3
岁这个关键时期过去之后,孩 子的心理发展并没有马上平静下来,您会发现,他们身上又
接连出现了其他问题,比如,他们的语言发展 很快,但是思维发展较慢;他们做事情,想
问题,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和
8

9
岁的孩子相比,他们还显得非常幼稚,幼稚得不讲道
理;他们有时很任性,不听话,想自己 做事,但有时又非常依赖大人;他们对自己感兴趣
的事情积极性很高,对自己不感兴趣但是有社会意义的 事情,则不那么愿意做;他们的情
绪还很不稳定,仍然会动辄大哭大闹;他们与小伙伴的关系也还很不稳 定,等等。

总之,直到上小学之前,孩子的心理发展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3< br>~
6
岁,真是个动荡
时期。


2
幼儿的思维与学习


2.1
孩童的思维

2
岁到
6
岁,儿童智力发展方面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和掌握各种符号。例 如,语言就是符号,
象征游戏也是符号(这个大圆圈是爸爸,那个小圆圈是我)
,说自己做的梦 还是符号(在梦
中出现了各种各样非现实性的幻想)


但是,这个阶段的儿 童,思维仍然是自我中心的。例如,他们还不能鉴别词语和词语所指
的东西,不能鉴别他们自己创造的游 戏、梦幻符号和现实之间的差别。他们认为,名称都
是事物固有的,一个物体只能有一个名称。当他们知 道了理发馆是给他理发的地方之后,
他会问

发廊是干什么的



幼儿的自我中心主义主要表现在孩子的言语和行为中。
例如,
一个孩子给另一个孩 子讲
VCD
机怎样用时,他会使用一些模糊的术语,像

往前转



往后停

之类,等他讲完之后,另一
个孩子还是不会使用
VCD
机,因为他把最重要的信息漏掉了,原因是,这个时候的幼儿还
不善于站在别人的立场上 看问题,或他以为词汇所包含的信息比实际的多,他相信,含混


东西

也能表达物体的性质。
所以,
这一阶段的幼儿还不能清楚地鉴别符号和符号所代表
的 东西。

到了
5

6
岁,幼儿的具体运算能力开始发展,他 们已经能够算简单的算术,也能够区分符
号和符号所代表的事物。例如,
6
岁的小孩已 经知道

家用电器

不仅包括电视机、电冰箱,
还包括空调机、
洗衣机、
电风扇等家庭用的所有电器。

4
岁小孩就不能清楚地知道这一点。

5

6
岁儿童在考虑问题时,已经能够同时考虑两个元素或两种关 系。比如,把水从一个高
而瘦的杯子里倒进一个矮而粗的杯子里,他们知道,水没有变少,也没有变多, 这就说明,
他们已经能够同时考虑杯子的高度和杯口直径这两个元素,他们知道这两个元素是互相补偿的。同样,他们也知道了,把一块面团擀成一张面积很大的饼时,面团里的面并没有增
多;把一根 很长的绳子缠成一团时,绳子也没有变少;一个小男孩穿上女孩的衣服,梳女
孩的头发时,他仍然是男孩 ,等等。

很多父母对自己
3

4
岁孩子智力发展的关心程 度远远超过对他们的情绪、兴趣和态度的关
心。这些父母不懂得,强迫一个小孩子学习一种专门的知识, 会使他产生对学习的反感。
这种消极情绪对他将来的学习是不利的,它所产生的负作用比他今天是否学到 了字母、数
字和算术要大得多。

很多成人认为,孩子的思维和成人差不多,在感情上 却离成人很远。这是一种严重的误解。
事实恰恰相反。孩子在感情上很像成人,而在思维上离成人很远。

一个孩子偶尔从同伴那里学来了一句脏话,父母就断定孩子懂得这句脏话的含义,于是打骂孩子一顿了事。其实,孩子说的这句话,他自己并不一定懂得。我们应该利用这个时机
对他进行教 育,我们可以告诉他,有些话听了让人高兴,有些话让人讨厌。你说的这句话
就让人讨厌。有些孩子说脏 话,只是在试探爸爸妈妈的反应,一旦发现父母的反应不愉快,
他们以后就不再说了。

4

5
岁的小孩语言已经发展得相当好,有些孩子甚至已经达到伶牙俐齿的地步,但 是实际
上,他们的思维发展还相当不成熟。您可能发现孩子能认出几十种牌号的汽车,能滔滔不
绝地复述从幼儿园里听到的故事,但是,你把一个粗矮杯子里的水原封不动地倒进一个高、
细杯子里的时 候,孩子会说,水变多了。你把原来挨在一起的
5
块糖摆宽一些,他会说糖比
原来多了 。

2.2
在游戏中学习

孩子的学习常常是在活动中进行的,这与 我们成人不同,对一个成年人来说,学习得最好
的时候,常常是静静地坐着倾听的时候,比如听老师讲课 或者自己看一本书。孩子却不能
以同样的方式进行心智活动或思维。他们只能通过对事物进行实际操作来 学习,不管这些
活动是搭积木、玩洋娃娃还是过家家。

举个例子,孩子们在幼儿园里 是怎样学做饭的。老师教给他们剥豌豆皮,削胡萝卜皮和土
豆皮。在干这些活的过程中,孩子们懂得了要 炒的土豆必须削皮和怎样削皮,要煮汤的豌
豆必须剥皮。他们通过观察了解到,开水怎样把蔬菜烫软了, 煮熟了,又怎样使另外一些
食物(如鸡蛋和肉)变硬了。他们还知道了,食物在烹饪之后的颜色和重量都 有变化,等
等。所以,做饭这一活动不仅是加工自然食品的过程,它提供了概念形成、语言丰富和数学实践的机会。

所以,幼儿不是消极的学习者,而是积极的学习者。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 台梭利说得好,

游戏就是儿童的工作

。在游戏中,儿童从事各种实践活动,这 些活动又慢慢地被内化为思
维活动。相反,让儿童静静地坐着学习,对他们的成长不会产生持久的作用。 只有让儿童
通过积极应付环境而获得的东西,才能长久地得到保持。

2.3
幼儿不适合于规则学习

成年人常常错误地认为,幼儿可以按照规则来 学习。许多父母有这样的经验:他们一遍又
一遍地告诉孩子不要拆散玩具,
不要在吃饭的时候看 电视,
接受别人帮助时要说

谢谢



是孩子总是不 听话,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原来,幼儿还没有内化的思维,他们很难把外部规则内化为自己的 需要。结果,他们就可
能在今天接受别人帮助时说了

谢谢

,明天又忘 了。

幼儿不能掌握外界强加的规则。对他们来说,最好的学习方式是通过游戏来学习,所以,
对幼儿进行语法、数学等正式教育是不恰当的。因为无论阅读、学拼音,还是学习数学,
都是以 掌握一定的规则为前提的,这种方式不适合于学前儿童。

但是,另一些学习活动可能适合于幼 儿,如学习写字、认拼音字母、学习打字等等。这些
学习可以为以后的规则学习打下基础。

2.4
快速学习与融会贯通

有些父母错误地认为,对孩子来说,纵向的加速 学习比横向的融会贯通更重要。例如,学
习数数,他们恨不得孩子能很快地从
1
数到< br>10000
,学习阅读,就希望孩子尽快地能够读文
字很多的书。为什么这种愿望是不切 实际的呢?因为,假如学习对孩子来说没有乐趣,他
们的学习积极性不会高,他们的情感还会受到伤害。

当您花了很多钱,给孩子报了钢琴班、书法班、舞蹈班的时候,必须首先考虑孩子是否有兴趣学习这些东西。诚然,孩子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可以在特殊技巧上得到大的提高,
但是,如果 孩子并不喜欢这些东西,他们的学习是被迫的,他们忍受着巨大的压力学习,
可能会失去很多东西,他们 的情感可能会受到消极影响。这些,他付出的代价就太大了。

所谓横向的融会贯通,指的是, 我们不求孩子在某一个或几个专门技巧上有大的长进,而
是给他们提供足够的、多种多样的材料,让他们 扩大知识面,把各种知识融会贯通起来。
例如,认识了圆形或方形,以后,不要再让他学习新东西,而是 让他熟悉他所见到的各种
圆形和方形,这样做,有助于在孩子心目中建立起圆形和方形的概念,为今后学 习更高级
的几何学作了准备。

当孩子学习了各种各样的知识材料之后,他们就能对这 些材料进行横向的比较、分类、排
序等等,例如,让他们把狗、草、桌子、大象、月季花、柜子按照类别 和大小分类并排序,
如果他们做得很好,就意味着他们为今后的学习作了准备,这比仅仅学会数数、算术 的孩
子将来的发展可能更好些。

为了考试忙着死记硬背的学生,和经常看课外书进行 规律性学习的学生相比较,情况也很
相似。这两个学生在考试成绩上相差可能不多,但是那个广泛阅读课 外书、融会贯通地掌
握知识的学生,今后的学习可能更轻松,因为他为下一步学习作的准备更充分。想方 设法
教给幼儿一种专门技巧和知识的父母,客观上好像是在教一门死记硬背的课程,其结果,
对 学前儿童来说,这些知识很可能是短命的。


3
幼儿期个性发展的主要任务


我们在引言里已经提到,幼儿时期 的智力发展状况并不能预测孩子长大以后的生活是否幸
福,但是他们的个性发展却能够预测。可以说,< br>3

6
岁期间,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特征,
比整天关注他们的智力发展 更重要,也更得法。

那么,对学前儿童进行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并不是让孩子掌握那些为上小 学作准备的知识,
如会数数,会算
5
以内的加减法,会背乘法口诀,会认识多少汉字等 等,也不是象我们现在
多数父母想的那样,培养孩子遵规守纪,听说听道,做一个听话的好孩子,而是在 个性和
社会性方面得到健康的发展。

一位著名心理学家认为,
3

6
岁儿童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游戏活动,亲身体验他们将来想
成为什么样的人,培养一 种目标方向感和自主性、创造性。例如,当你给孩子讲一个故事、
教他学习一个数字或汉字,他听您说到 学这些东西将来会有用的时候,有目标方向感的孩
子会非常好奇和认真地听你讲,认真地学习和掌握,而 没有目标方向感的孩子就显得比较
无动于衷;又如,当幼儿园老师在班上拿出一个军舰模型要讲解的时候 ,孩子们的反应是
不一样的,有目标方向感的孩子会非常感兴趣、非常注意地听老师的讲解,下课之后, 他
可能对别的孩子说,我长大要当一名海军,要开军舰,象刚才老师上课时拿出的那艘一样。
而 缺乏目标方向感的孩子,可能对军舰模型不感兴趣,也没有什么感受能说出来和大家交
流。我们做家长的 ,应该及时发现和抓住孩子身上出现的这种目标方向感,给以及时的强
化和鼓励。这种目标方向感之所以 重要,就是因为它是产生雄心壮志、远大抱负和主动精
神的基础。有多年幼儿教育经验的教师普遍反映, 那些后来考取名牌大学、成为人才的孩
子,往往是那些在幼儿期就表现出这种萌芽般的雄心壮志的孩子。 他们在幼儿园里就表现
出了高于别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7

10
岁孩子心理特点及教育方式的探讨



引发好奇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一文中,我们对
4
——
6< br>岁孩子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方式
进行了探讨。由于
4
——
6
岁 这一阶段孩子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就是:意识已经萌发,思维
初步地发展,
但无意识仍然在孩子 的心理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
这就要求做父母的在对孩子
的教育中,
既要抓住有利时机 开发孩子的智力,
又要不失时机地塑造孩子的行为,
做到使孩
子智力的开发和行为的塑 造同步进行,
以促使孩子人格的健康发展。
接下来,
我们所要涉及
的,是7
——
10
岁孩子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方式。为了能够有效地说明问题,我们先看 一个
案例。






案例:一则报道
——






10
岁女儿篇篇日记声讨妈妈






据《哈尔滨日报》报道:在某机关工作的王丹,最近翻看
10
岁女儿的日记后大吃一惊 。
日记中几乎篇篇都女儿对沉重课业负担的哭诉:

妈妈逼我学这学那,这种日子何时 才有尽
头?

而让母亲感到困惑的是,孩子为什么不能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呢?






王丹说,
自从女儿上了小学,就发觉孩子与自己越来越疏远了,
直到看了女儿的日记后
才明白,原来女儿讨厌自己的
诲人不倦








据这位母亲讲,
在南岗某区名校就读的女儿,
学习成绩一直不错,
可就是做事 磨磨蹭蹭。
急性子的她总是因这个事发火,常常把女儿骂哭,有时气急了,还动手打。






现在回想起来,
每次被打骂后,
女儿总是躲在自己的小屋里半天不出来,
原来是在日记
里哭诉。

我是妈妈 的出气筒,我现在特别想有个女儿,我也拿她出出气。
”“
妈妈发起火来
真可怕,她是 我的妈妈吗?

日记中的话象针一样扎母亲的心。






更让王丹无法理解的是:自己为女儿学习花费的心血,竟让孩子痛苦不堪。她说,
每次
考试,
她比女儿还紧张。
女儿上学期期末考试又考了全班第一,可她还是 不敢放松,在假期
里为女儿报名参加了奥林匹克、作文、英语和钢琴辅导班学习。结果女儿却在日记里抱 怨:

这个假期可真累呀,我每天都在为妈妈学习,连玩的时间也没有。我恨她,我真希望自己
不是她的女儿。







看了女儿的日记,
母亲流下了伤心的泪水。
王丹无奈地对记者说,
有时候看孩子学得那
么累,
我也心疼,可不给孩子补课,
孩子的姥姥都不答应。看别人的孩子都在加班加点 地学
习,我的加力也很大,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放松。学校减负了,我还得给她加码,为孩子的将
来铺好路。






王丹女儿的哭诉,
代表了许多被课业负担压弯了稚嫩脊梁的学童的心声。
对此,
我们不
能单以一个
望子成龙

来辨解,以一句

无可奈何


相搪塞。一些迄今还对减负有着种种想
法和反对理由的大人们应当好好听听孩子们的想法。





以上这个案例所反映的,是在应试教育体 制下,学校减负,家庭增负,给孩子带来的精
神负担和心理压力。
由于做父母的
望子成龙

心切,把孩子的课余时间安排得满满的,
要求
孩子按照大人的 意愿学这学那,
结果造成了孩子的不堪负重,
导致了孩子的怨恨心理,
使孩
子 觉得不是在为自己学,
而是在为父母学,
学习的动力降低;
同时也疏远孩子与大人之间 的
亲子关系。






但是,
如果我们从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的角度,
对案例中母亲对女儿的态度和女儿对母
亲的态度作一 探讨,就会发现,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也即
7
——
10
岁这一阶段)在心理 的
发展上,与
4
——
6
岁这一阶段的孩子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 又反映出孩子心理发展的
什么特点呢?王丹的女儿正好
10
岁,
正处于
7
——
10
岁这一发展阶段。
我们看看能否通过对
安全的分析,来 说明
7
——
10
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
7
——
10
岁孩子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7
——

10
孩子心理 发展的特点是什么,我们可以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来得到说明。案例
中王丹经常打骂女儿的原因,主要是嫌 女儿性子慢,做事磨磨蹭蹭的。
因为王丹性子急,而
女儿性子慢,这一急一慢凑在一起,
做母亲的就忍不住又打又骂。
但是,我们说王丹的女儿
性子慢,
做事磨磨蹭蹭的,< br>这反映出孩子心理发展的一个什么特点呢?其实,
王丹女儿性子
慢,做事磨磨蹭蹭的,正 反映出孩子从小形成的各种习惯,到了
7
——
10
岁这一阶段已经基
本上趋于稳定,形成了孩子自己的行为特色。也就是说,
7
——
10
岁这一阶 段,孩子的无意

-爆菊花什么感觉


-爆菊花什么感觉


-爆菊花什么感觉


-爆菊花什么感觉


-爆菊花什么感觉


-爆菊花什么感觉


-爆菊花什么感觉


-爆菊花什么感觉



本文更新与2021-02-24 14:5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8003.html

3-6岁幼儿品德习惯的培养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