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菊花什么感觉
3-6
岁幼儿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对照表
有幼教专家根据多年研 究成果制定了
“
3-6
岁幼儿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对照表”
,
根据这 个对照表可以考察分析自己孩子的具体行为
活动是否具有良好品德行为特征,是否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特征 ,进而推测出孩子德商的优劣及其未来成才发展趋向。
三至四岁
1
、尊敬日常接近的成人。在成人的提醒下 会问“早”
,问“好”
,学会说“再见”
。
2
、要别人帮助时,会说“请”
;接受别人的帮助后,会说“谢谢”
。
3
、不怕生人,会在成人的提醒下热情而礼貌地欢迎客人。
4
、逐步养成过集体生活的习惯,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
5
、遵守幼儿园的一些规则,如按时入园、离园、按时吃饭、下课、参加游戏等。
6
、遵守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常规。在成人周围活动,不离开成人独自乱跑。
四至五岁
1
、对长辈会称 呼“您”
。能注意倾听对方的谈话,不打岔,能有礼貌地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
2
、个人活动不影响别人。当别人碰撞了自己时会说“没关系”
、
“不要紧”
,当自己碰撞了别人时会说“对不起”等。
3
、不说粗鲁话,不说谎话,做错了事能大胆承认,认真改正。
4
、能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并较自觉地遵守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常规,在家的生活有规律。
5
、在成人的提醒下,在公共场所知道遵守秩序,不乱跑、乱喊。过 马路小心,听民警的话逐渐知道遵守交通规则。
五至六岁
1
、
能逐步较熟练地使用一般的文明礼貌用语,
主动、
热情、
大方、
自然地接待客人。
别人讲话时不插嘴;
和别人交往时态 度
和
气,举
止文雅。不喊成人的名字,不给别人取外号。不嘲笑别人的缺点和生理缺陷。
2
、能自觉主动地遵守生活常规,遵守上课、游戏及其他活动的各项规则。知道要严 格要求自己不苛求别人。
3
、成人委托的事情能认真做,不偷 懒,不争论,听话,并能按顺序争取较好地完成任务。有集体荣誉感。
3
~
6
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3
-
6
岁:人生第一个动荡时期
中国有句民谚 :
三岁看老,七岁看小。
意思是说,小孩子三岁时候的脾气禀性,可以预测< br>他老年时的心理、行为表现;而他在七岁左右的行为特点,可以预测他在童年期(从
7
~
8
岁到
11
~
12
岁)时的行为特点。
这句民谚非常符合发展心理学的原理,是我国人民集几千年的经验总结 出来的一条规律。迄
今为止在心理学领域产生最大影响的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
弗洛伊德把儿童个 性发展划分为
5
个
阶段
:
(1)
口唇期,
0-1< br>岁,吃奶和吸吮给儿童带来最大满足;
(2)
肛门期,
2
-
3
岁,排泄给儿童
带来最大快乐;
(3)
性器期
,3
-
6
岁,
这是一个激动不安的时期,
性器是儿童快乐和满足的主要来
源。男孩 子出现恋母情结和阉割焦虑,因此极力模仿父亲,以父亲自居;女孩子出现恋父情结
和阳具羡慕,想和< br>
情人
分享阳具,开始吸引异性的注意力。
(4)
潜伏期
,7-11
岁,内部驱力投入
到学校学习和大运动量游戏中去。
(5)
生殖 期
,12
岁以后
,
主要活动是建立友谊,谋求职业,求爱
和结婚。< br>
弗洛伊德认为
3
~
6
岁这个阶段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不 是没有道理的。我们都知道
,孩
子到
3
岁时会突然发生很大变化,有些孩子变 得非常不听话,固执,任性,有的孩子情绪突
然变得很不稳定,在
3
~
4岁的孩子中,男孩的恋母情结和女孩的恋父情结表现相当普遍。
而在此之前,这些特征就不明显,在 此之后,这些特征又慢慢消失了。所以在心理学界,
人们把
3
岁左右称为一个关键时期 。
为什么在
3
岁左右会出现这些明显的变化呢?这是因为,
3岁儿童的大脑发育虽然还没有完
全成熟,但是已经相当好,他们的语言已经接近成熟,生活经验也积 累了很多,认识能力
有了巨大的进步。特别是,
3
岁左右,小孩子可以完全脱离开大人 的帮助自己走路,如果没
有人干涉他,他可以走很远的路。所有这些发展都使得
3
岁左 右的小孩产生了自我意识,他
们开始意识到,
我
是和别人不一样的,
我
可以自己干事情,可以控制事物,可以独立地
吃饭、拿取东西,也 可以对事情作出基本的判断了。例如,他们知道,刚从火炉上端下来
的锅是碰不得的,到晚上天黑的时候 ,只要一拉开关,灯就能亮,他们如果渴了,能够自
己到冰箱里寻找喝的东西,饿了,会从家里放食品的 地方找出自己爱吃的东西充饥;晚上
躺在床上,他们会要求妈妈给自己讲个故事再睡觉,等等。
总而言之,
3
岁小孩的本事变得比过去大得多,他们会不断地向爸爸妈妈提出各种要求 ,如
果这些要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大哭大闹,比如,在玩具商店里,如果他们想要买一个
自 己喜欢的玩具而妈妈不答应买,他们就会躺在地上打滚,而不顾妈妈丢面子。
3
岁小 孩也比过去更可爱,因为他们总是说出一些令大人喷饭的话,干出一些让大人惊奇的
事情。一个小女孩, 谁也没教她,她会自己静静地坐在妈妈的化妆台前,往嘴上涂口红;
一个小男孩,会拿起爸爸的电动剔须 刀,在脸上乱比划。当看见妈妈为什么事情伤心的时
候,他们会紧紧抱住妈妈,想安慰她。
< br>3
岁小孩的身上,每天都在发生变化,每天都在进步,他们的知识经验,认识事物的能力、
社会交往技能、语言、思维,一切都在向前进步。
3
岁这个关键时期过去之后,孩 子的心理发展并没有马上平静下来,您会发现,他们身上又
接连出现了其他问题,比如,他们的语言发展 很快,但是思维发展较慢;他们做事情,想
问题,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和
8
~
9
岁的孩子相比,他们还显得非常幼稚,幼稚得不讲道
理;他们有时很任性,不听话,想自己 做事,但有时又非常依赖大人;他们对自己感兴趣
的事情积极性很高,对自己不感兴趣但是有社会意义的 事情,则不那么愿意做;他们的情
绪还很不稳定,仍然会动辄大哭大闹;他们与小伙伴的关系也还很不稳 定,等等。
总之,直到上小学之前,孩子的心理发展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3< br>~
6
岁,真是个动荡
时期。
2
幼儿的思维与学习
2.1
孩童的思维
从
2
岁到
6
岁,儿童智力发展方面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和掌握各种符号。例 如,语言就是符号,
象征游戏也是符号(这个大圆圈是爸爸,那个小圆圈是我)
,说自己做的梦 还是符号(在梦
中出现了各种各样非现实性的幻想)
。
但是,这个阶段的儿 童,思维仍然是自我中心的。例如,他们还不能鉴别词语和词语所指
的东西,不能鉴别他们自己创造的游 戏、梦幻符号和现实之间的差别。他们认为,名称都
是事物固有的,一个物体只能有一个名称。当他们知 道了理发馆是给他理发的地方之后,
他会问
发廊是干什么的
?
幼儿的自我中心主义主要表现在孩子的言语和行为中。
例如,
一个孩子给另一个孩 子讲
VCD
机怎样用时,他会使用一些模糊的术语,像
往前转
、
往后停
之类,等他讲完之后,另一
个孩子还是不会使用
VCD
机,因为他把最重要的信息漏掉了,原因是,这个时候的幼儿还
不善于站在别人的立场上 看问题,或他以为词汇所包含的信息比实际的多,他相信,含混
的
东西
也能表达物体的性质。
所以,
这一阶段的幼儿还不能清楚地鉴别符号和符号所代表
的 东西。
到了
5
~
6
岁,幼儿的具体运算能力开始发展,他 们已经能够算简单的算术,也能够区分符
号和符号所代表的事物。例如,
6
岁的小孩已 经知道
家用电器
不仅包括电视机、电冰箱,
还包括空调机、
洗衣机、
电风扇等家庭用的所有电器。
而
4
岁小孩就不能清楚地知道这一点。
5
~
6
岁儿童在考虑问题时,已经能够同时考虑两个元素或两种关 系。比如,把水从一个高
而瘦的杯子里倒进一个矮而粗的杯子里,他们知道,水没有变少,也没有变多, 这就说明,
他们已经能够同时考虑杯子的高度和杯口直径这两个元素,他们知道这两个元素是互相补偿的。同样,他们也知道了,把一块面团擀成一张面积很大的饼时,面团里的面并没有增
多;把一根 很长的绳子缠成一团时,绳子也没有变少;一个小男孩穿上女孩的衣服,梳女
孩的头发时,他仍然是男孩 ,等等。
很多父母对自己
3
~
4
岁孩子智力发展的关心程 度远远超过对他们的情绪、兴趣和态度的关
心。这些父母不懂得,强迫一个小孩子学习一种专门的知识, 会使他产生对学习的反感。
这种消极情绪对他将来的学习是不利的,它所产生的负作用比他今天是否学到 了字母、数
字和算术要大得多。
很多成人认为,孩子的思维和成人差不多,在感情上 却离成人很远。这是一种严重的误解。
事实恰恰相反。孩子在感情上很像成人,而在思维上离成人很远。
一个孩子偶尔从同伴那里学来了一句脏话,父母就断定孩子懂得这句脏话的含义,于是打骂孩子一顿了事。其实,孩子说的这句话,他自己并不一定懂得。我们应该利用这个时机
对他进行教 育,我们可以告诉他,有些话听了让人高兴,有些话让人讨厌。你说的这句话
就让人讨厌。有些孩子说脏 话,只是在试探爸爸妈妈的反应,一旦发现父母的反应不愉快,
他们以后就不再说了。
4
~
5
岁的小孩语言已经发展得相当好,有些孩子甚至已经达到伶牙俐齿的地步,但 是实际
上,他们的思维发展还相当不成熟。您可能发现孩子能认出几十种牌号的汽车,能滔滔不
绝地复述从幼儿园里听到的故事,但是,你把一个粗矮杯子里的水原封不动地倒进一个高、
细杯子里的时 候,孩子会说,水变多了。你把原来挨在一起的
5
块糖摆宽一些,他会说糖比
原来多了 。
2.2
在游戏中学习
孩子的学习常常是在活动中进行的,这与 我们成人不同,对一个成年人来说,学习得最好
的时候,常常是静静地坐着倾听的时候,比如听老师讲课 或者自己看一本书。孩子却不能
以同样的方式进行心智活动或思维。他们只能通过对事物进行实际操作来 学习,不管这些
活动是搭积木、玩洋娃娃还是过家家。
举个例子,孩子们在幼儿园里 是怎样学做饭的。老师教给他们剥豌豆皮,削胡萝卜皮和土
豆皮。在干这些活的过程中,孩子们懂得了要 炒的土豆必须削皮和怎样削皮,要煮汤的豌
豆必须剥皮。他们通过观察了解到,开水怎样把蔬菜烫软了, 煮熟了,又怎样使另外一些
食物(如鸡蛋和肉)变硬了。他们还知道了,食物在烹饪之后的颜色和重量都 有变化,等
等。所以,做饭这一活动不仅是加工自然食品的过程,它提供了概念形成、语言丰富和数学实践的机会。
所以,幼儿不是消极的学习者,而是积极的学习者。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 台梭利说得好,
游戏就是儿童的工作
。在游戏中,儿童从事各种实践活动,这 些活动又慢慢地被内化为思
维活动。相反,让儿童静静地坐着学习,对他们的成长不会产生持久的作用。 只有让儿童
通过积极应付环境而获得的东西,才能长久地得到保持。
2.3
幼儿不适合于规则学习
成年人常常错误地认为,幼儿可以按照规则来 学习。许多父母有这样的经验:他们一遍又
一遍地告诉孩子不要拆散玩具,
不要在吃饭的时候看 电视,
接受别人帮助时要说
谢谢
,
但
是孩子总是不 听话,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原来,幼儿还没有内化的思维,他们很难把外部规则内化为自己的 需要。结果,他们就可
能在今天接受别人帮助时说了
谢谢
,明天又忘 了。
幼儿不能掌握外界强加的规则。对他们来说,最好的学习方式是通过游戏来学习,所以,
对幼儿进行语法、数学等正式教育是不恰当的。因为无论阅读、学拼音,还是学习数学,
都是以 掌握一定的规则为前提的,这种方式不适合于学前儿童。
但是,另一些学习活动可能适合于幼 儿,如学习写字、认拼音字母、学习打字等等。这些
学习可以为以后的规则学习打下基础。
2.4
快速学习与融会贯通
有些父母错误地认为,对孩子来说,纵向的加速 学习比横向的融会贯通更重要。例如,学
习数数,他们恨不得孩子能很快地从
1
数到< br>10000
,学习阅读,就希望孩子尽快地能够读文
字很多的书。为什么这种愿望是不切 实际的呢?因为,假如学习对孩子来说没有乐趣,他
们的学习积极性不会高,他们的情感还会受到伤害。
当您花了很多钱,给孩子报了钢琴班、书法班、舞蹈班的时候,必须首先考虑孩子是否有兴趣学习这些东西。诚然,孩子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可以在特殊技巧上得到大的提高,
但是,如果 孩子并不喜欢这些东西,他们的学习是被迫的,他们忍受着巨大的压力学习,
可能会失去很多东西,他们 的情感可能会受到消极影响。这些,他付出的代价就太大了。
所谓横向的融会贯通,指的是, 我们不求孩子在某一个或几个专门技巧上有大的长进,而
是给他们提供足够的、多种多样的材料,让他们 扩大知识面,把各种知识融会贯通起来。
例如,认识了圆形或方形,以后,不要再让他学习新东西,而是 让他熟悉他所见到的各种
圆形和方形,这样做,有助于在孩子心目中建立起圆形和方形的概念,为今后学 习更高级
的几何学作了准备。
当孩子学习了各种各样的知识材料之后,他们就能对这 些材料进行横向的比较、分类、排
序等等,例如,让他们把狗、草、桌子、大象、月季花、柜子按照类别 和大小分类并排序,
如果他们做得很好,就意味着他们为今后的学习作了准备,这比仅仅学会数数、算术 的孩
子将来的发展可能更好些。
为了考试忙着死记硬背的学生,和经常看课外书进行 规律性学习的学生相比较,情况也很
相似。这两个学生在考试成绩上相差可能不多,但是那个广泛阅读课 外书、融会贯通地掌
握知识的学生,今后的学习可能更轻松,因为他为下一步学习作的准备更充分。想方 设法
教给幼儿一种专门技巧和知识的父母,客观上好像是在教一门死记硬背的课程,其结果,
对 学前儿童来说,这些知识很可能是短命的。
3
幼儿期个性发展的主要任务
我们在引言里已经提到,幼儿时期 的智力发展状况并不能预测孩子长大以后的生活是否幸
福,但是他们的个性发展却能够预测。可以说,< br>3
~
6
岁期间,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特征,
比整天关注他们的智力发展 更重要,也更得法。
那么,对学前儿童进行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并不是让孩子掌握那些为上小 学作准备的知识,
如会数数,会算
5
以内的加减法,会背乘法口诀,会认识多少汉字等 等,也不是象我们现在
多数父母想的那样,培养孩子遵规守纪,听说听道,做一个听话的好孩子,而是在 个性和
社会性方面得到健康的发展。
一位著名心理学家认为,
3
~
6
岁儿童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游戏活动,亲身体验他们将来想
成为什么样的人,培养一 种目标方向感和自主性、创造性。例如,当你给孩子讲一个故事、
教他学习一个数字或汉字,他听您说到 学这些东西将来会有用的时候,有目标方向感的孩
子会非常好奇和认真地听你讲,认真地学习和掌握,而 没有目标方向感的孩子就显得比较
无动于衷;又如,当幼儿园老师在班上拿出一个军舰模型要讲解的时候 ,孩子们的反应是
不一样的,有目标方向感的孩子会非常感兴趣、非常注意地听老师的讲解,下课之后, 他
可能对别的孩子说,我长大要当一名海军,要开军舰,象刚才老师上课时拿出的那艘一样。
而 缺乏目标方向感的孩子,可能对军舰模型不感兴趣,也没有什么感受能说出来和大家交
流。我们做家长的 ,应该及时发现和抓住孩子身上出现的这种目标方向感,给以及时的强
化和鼓励。这种目标方向感之所以 重要,就是因为它是产生雄心壮志、远大抱负和主动精
神的基础。有多年幼儿教育经验的教师普遍反映, 那些后来考取名牌大学、成为人才的孩
子,往往是那些在幼儿期就表现出这种萌芽般的雄心壮志的孩子。 他们在幼儿园里就表现
出了高于别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7
—
10
岁孩子心理特点及教育方式的探讨
在
“
引发好奇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
一文中,我们对
4
——
6< br>岁孩子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方式
进行了探讨。由于
4
——
6
岁 这一阶段孩子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就是:意识已经萌发,思维
初步地发展,
但无意识仍然在孩子 的心理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
这就要求做父母的在对孩子
的教育中,
既要抓住有利时机 开发孩子的智力,
又要不失时机地塑造孩子的行为,
做到使孩
子智力的开发和行为的塑 造同步进行,
以促使孩子人格的健康发展。
接下来,
我们所要涉及
的,是7
——
10
岁孩子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方式。为了能够有效地说明问题,我们先看 一个
案例。
案例:一则报道
——
10
岁女儿篇篇日记声讨妈妈
据《哈尔滨日报》报道:在某机关工作的王丹,最近翻看
10
岁女儿的日记后大吃一惊 。
日记中几乎篇篇都女儿对沉重课业负担的哭诉:
“
妈妈逼我学这学那,这种日子何时 才有尽
头?
”
而让母亲感到困惑的是,孩子为什么不能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呢?
王丹说,
自从女儿上了小学,就发觉孩子与自己越来越疏远了,
直到看了女儿的日记后
才明白,原来女儿讨厌自己的“
诲人不倦
”
。
据这位母亲讲,
在南岗某区名校就读的女儿,
学习成绩一直不错,
可就是做事 磨磨蹭蹭。
急性子的她总是因这个事发火,常常把女儿骂哭,有时气急了,还动手打。
现在回想起来,
每次被打骂后,
女儿总是躲在自己的小屋里半天不出来,
原来是在日记
里哭诉。
“
我是妈妈 的出气筒,我现在特别想有个女儿,我也拿她出出气。
”“
妈妈发起火来
真可怕,她是 我的妈妈吗?
”
日记中的话象针一样扎母亲的心。
更让王丹无法理解的是:自己为女儿学习花费的心血,竟让孩子痛苦不堪。她说,
每次
考试,
她比女儿还紧张。
女儿上学期期末考试又考了全班第一,可她还是 不敢放松,在假期
里为女儿报名参加了奥林匹克、作文、英语和钢琴辅导班学习。结果女儿却在日记里抱 怨:
“
这个假期可真累呀,我每天都在为妈妈学习,连玩的时间也没有。我恨她,我真希望自己
不是她的女儿。
”
看了女儿的日记,
母亲流下了伤心的泪水。
王丹无奈地对记者说,
有时候看孩子学得那
么累,
我也心疼,可不给孩子补课,
孩子的姥姥都不答应。看别人的孩子都在加班加点 地学
习,我的加力也很大,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放松。学校减负了,我还得给她加码,为孩子的将
来铺好路。
王丹女儿的哭诉,
代表了许多被课业负担压弯了稚嫩脊梁的学童的心声。
对此,
我们不
能单以一个“
望子成龙
”
来辨解,以一句
“
无可奈何
”
相搪塞。一些迄今还对减负有着种种想
法和反对理由的大人们应当好好听听孩子们的想法。
以上这个案例所反映的,是在应试教育体 制下,学校减负,家庭增负,给孩子带来的精
神负担和心理压力。
由于做父母的
“望子成龙
”
心切,把孩子的课余时间安排得满满的,
要求
孩子按照大人的 意愿学这学那,
结果造成了孩子的不堪负重,
导致了孩子的怨恨心理,
使孩
子 觉得不是在为自己学,
而是在为父母学,
学习的动力降低;
同时也疏远孩子与大人之间 的
亲子关系。
但是,
如果我们从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的角度,
对案例中母亲对女儿的态度和女儿对母
亲的态度作一 探讨,就会发现,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也即
7
——
10
岁这一阶段)在心理 的
发展上,与
4
——
6
岁这一阶段的孩子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 又反映出孩子心理发展的
什么特点呢?王丹的女儿正好
10
岁,
正处于
7
——
10
岁这一发展阶段。
我们看看能否通过对
安全的分析,来 说明
7
——
10
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
7
——
10
岁孩子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7
——
10
孩子心理 发展的特点是什么,我们可以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来得到说明。案例
中王丹经常打骂女儿的原因,主要是嫌 女儿性子慢,做事磨磨蹭蹭的。
因为王丹性子急,而
女儿性子慢,这一急一慢凑在一起,
做母亲的就忍不住又打又骂。
但是,我们说王丹的女儿
性子慢,
做事磨磨蹭蹭的,< br>这反映出孩子心理发展的一个什么特点呢?其实,
王丹女儿性子
慢,做事磨磨蹭蹭的,正 反映出孩子从小形成的各种习惯,到了
7
——
10
岁这一阶段已经基
本上趋于稳定,形成了孩子自己的行为特色。也就是说,
7
——
10
岁这一阶 段,孩子的无意
-爆菊花什么感觉
-爆菊花什么感觉
-爆菊花什么感觉
-爆菊花什么感觉
-爆菊花什么感觉
-爆菊花什么感觉
-爆菊花什么感觉
-爆菊花什么感觉
本文更新与2021-02-24 14:5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8003.html
-
上一篇:大班安全教案不乱吃东西
下一篇:不乱吃东西安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