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泡型脚气图片
口腔知识点总结
1.
面部区域划分:
口腔颌面部(
oral and maxillofacial region
)
2.
颜面部是上从发际下至 下颌骨下缘或颏下点,两侧至下颌支后缘或颞骨乳突之间的区
域。以经过眉间点,鼻下点的两条水平线为 界,可将颜面分为三等分,即上、中、下三分
之一。
临床上将颌面部分为面上、面中 、面下三部分,以两眉弓中间连线为第一横线,以口裂平
行线为第二横线。(注意颌面部(
ma xillofacial region
)
是颜面部的中、下三分之一,第二
道横线不 同,同学们注意不要混淆)
Oral
cavity
口腔
位于颜面部的下三分之一,
由牙齿、颌骨、唇、颊、腭、舌、口底和涎
腺等组织器官组成的 功能性器官。
固有口腔
(proper
cavity
of < br>mouth)
是口腔的主要部分,其范围上为硬腭和软腭,下为舌
和口底,前界和两侧界 为上下牙弓,后界为咽门。
3.
牙有哪几个部分组成:
牙冠、牙根、牙颈
4.
牙组织结构
有牙釉质(
enamel
)、牙本质(
dentin
)、牙骨质(
cementum)三种
钙化的硬组织和牙髓腔内的软组织牙髓
(pulp)
组成。
Pag e 7
5.
牙周组织
牙周组织包括牙槽骨(
alveo lar
)、牙周膜(
periodontal
membrane
)、
牙龈(
gum of gingiva
)
page 8
6.
咬合关系
在咀嚼时下颌骨做不同方向的运动,上下颌牙发生各种不同方向的接触,这
种互相接触的关系称 为咬合关系。都在第八页,太多了,打不下来,大家自己看吧。
7.
舌
(tongue)
分为哪几个部分以及神经分布
舌 前
2
∕
3
为舌体部
,
活动度大
,
其前端为 舌
尖
,
上面是舌背
,
下面是舌腹
,
两侧为舌缘.
感觉神经是由三叉神经的分支舌神经支配,味觉是
面神经鼓索支支配,舌后
1
∕
3
为舌根部,活动度小。舌体和舌根以人字沟为界。舌后
1
∕3
的
感觉由舌咽神经以及迷走神经支配。舌的运动系舌下神经支配。
8.
四种舌乳头
:丝状乳头(
filiform
papillae
)为刺状小突起,上皮有角化故呈白色遍布整
个舌体背面。
菌状乳头(
fungiform
papillae
)呈蕈状,色红,大而圆 ,散布于丝状乳头之
间,数量比丝状乳头少,含有味觉神经末梢。
轮廓乳头(
circumvallate
papillae
)有
8 -12
个,较大呈轮状,沿人字沟排列。含有味蕾,司味觉。叶状乳头(
foliate
papillae
)位于舌
根部两侧缘,为数条平行的皱
9.
恒牙和乳牙书写方式和标识
书上第十和十一页有详细方法
比较重要必考
牙
序
齿
萌
出
时
间
顺
.
10.
上颌骨特点
四壁一腔
前,后,上,内四壁和上颌窦腔
上颌骨突
包括:
颧突,额
突,牙槽突,腭突
上 颌骨骨质疏松且与多数邻骨相连,骨缝多,因此容易发生
横断骨折,又无强大的肌肉附着,容易移位。严 重者甚至合并颅底骨折和颅脑
损伤。上颌骨血运丰富,骨折后愈合较下颌骨快。
。上颌骨有三个薄弱线,若发
生骨折分别称为
Le
Fort
Ⅰ
Le
Fort
Ⅱ区域
Le
Fort
Ⅲ型骨折,
第一薄弱线:从梨状孔下
部平 行牙槽突底经上颌结节至蝶骨翼突。(
Le Fort I
)第二薄弱线:通过鼻骨、
泪骨、颧骨下方至蝶骨翼突。(
Le
Fort
II
)第三薄弱线:通过鼻骨、泪骨、眶
底、颧骨上方至蝶骨翼突。(
Le Fort III
)
11.
咀嚼肌群
有闭口肌群,开口肌群
12.
表情肌群< br>有额肌,眼轮匝肌,口轮匝肌,皱眉肌,鼻肌,提上唇肌,颧肌,提口角
肌,降下唇肌,笑肌,降 口角肌,颊肌,颏肌。
13.
颈外动脉分支
颌面部血液供应特别 丰富,主要来自颈外动脉的分支,有舌
动脉、颌外动脉、颌内动脉和颞浅动脉等。
静脉
常分为深浅两个静脉网。
14.
浅静脉网由面前静脉和面后静脉组成。深静脉网主要为翼静脉丛。
1 5.
淋巴区域
,腮腺淋巴结,下颌上淋巴结,下颌下淋巴结,颏下淋巴结,颈淋巴结
p age20~21.
16.
三叉神经
(
trigeminal
nerve
)
主要分支
眼神经,上颌神经,下颌神经。
支配颌面
部感觉和咀嚼肌运动
17.
齿
槽
神
经
麻
醉
18.
面神经
facial nerve
,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颈支。
19.
唾液腺(
salivary glands
)
,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
20.
颞下颌关节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br>为全身唯一的一个联动关节,具有转动和滑
动两种功能,其活动与咀嚼、言语的表情等功能密切相 关。上由颞骨关节窝、关节结节,
下由下颌骨颏突以及位于两者之间的关节盘、关节囊周围韧带构成。< br>
21.
口腔卫生保健
、刷牙方法
大家自己看,内容比较杂
22.
龋齿
(Dental carie s)
定义:是牙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数影响作用下,所发生
的慢性进行性破坏性疾病。
初期造成牙体硬组织色形质的改变,继后发生缺
损,形成龋洞。
按进展 速度分类
:
1.
急性龋和猛性龋
2.
慢性龋和静止龋
3.
继发
龋
按照病因分类
:
细菌因素
:主要是变形链球菌和乳酸杆菌,靠唾液 糖蛋白
牢固地贴附在牙面上,形成一种稠密、不定形,非钙化的团块——牙菌斑,细
菌在菌斑上 迅速生长繁殖,同时又吸附更多的细菌,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组织
的、生物化学的变化,使菌斑下方的釉质 表面脱钙形成凹痕,龋齿即从牙菌斑
下方开始。
食物因素
:富于 粘性和精制的糖类物质,如蔗糖制作的各式糕点、糖果,易于
停滞在牙面,又易发酵产酸,有利于龋病的 发生。纤维性食物如蔬菜、肉类等
对牙面有机械性磨擦和清洗作用且不容易发酵,不利于龋齿的发生。< br>
宿主因素
:牙齿的窝沟、点隐和排列拥折、错位、易于积存食物并使菌斑聚
集 ;唾液量与质的变化,缓冲能力的大小,唾液中抗体的含量对龋病的发生均
有着密切关系;另外,牙齿本 身的矿化程度也与龋病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
时间因素
:有研究表明,龋损要穿透厚约
1.7
mm
的牙釉质,大 约需要两年左右时间。所以,龋坏的过程其实是一个长期
的,慢性持续损害的过程。
按龋坏的深度分类
:为浅、中、深三个阶段
浅龋
(
牙釉质龋
)
龋坏仅限于牙釉质,牙面上可有白垩色或黄褐色龋斑,窝沟< br>处呈墨浸状,探之有粗糙感或有浅层龋洞形成。
中龋
(
牙本质浅龋
)
龋蚀已由牙釉质进展到牙本质浅层,可见龋洞形成,洞内< br>有头着色的软化牙本质,一般无自觉症状,有的对外界刺激
(
热、冷、酸、甜
)
较为敏感,刺激去除后症状立即消失。
深龋
(
牙本质深龋
)
龋洞较深,除对冷、热、酸、甜等刺激敏感外,食物嵌入< br>洞内也可央生疼痛。用探针探查洞底常有酸痛感,但无自发性疼痛。
龋在
X
线片上呈黑色阴影,对难于确诊者可借助于
X
线检查。
龋病的临床表现
龋齿主要临床表现是牙齿硬组织色、形、质的改变。
色
的变化表现为牙齿表 面初为白垩色,继之由于色素沉着,呈现黄褐色、棕褐
色以至黑褐色;
质
的变化表现为牙釉质,牙本质失去原有硬度,变得疏松软化;
形
的变化是因为牙体硬组织的崩溃,缺损,在牙齿上形成龋洞。
龋病的治疗
修复性治疗流程:
窝洞预备(
cavity preparation
)
:
首先要去净 龋坏组织,形成利于充填物固位和承
受咬合力的特定洞型。
术区隔离:
< br>窝洞封闭、衬洞及垫底:氧化锌丁香油粘固剂,磷酸锌粘固粉、聚羧酸锌粘固
剂,玻璃离子粘固剂
充填:常用的充填材科有银汞合金、充填树脂等。
23
楔
状
缺
损
wedge-shaped
defect
是牙齿唇、颊侧牙颈部硬组织发生缓慢渐进性
耗损所致。因其缺损形如楔状故名。
24.
牙齿敏感症
dentine hypersensitivity
< br>又名牙本质过敏,是指患牙在遇到正常牙本不
会引起反应的冷、热、甜、酸或机械
(摩擦、咬硬物
)
刺激后,所导致的一种酸软、疼痛的
感觉。
25.
不可复性牙髓炎(
irreversible pulpitis
)
病因
感染因素:最常见病因。感染多由细
菌所致,既有需氧菌,也有厌氧菌。
物理刺激
:
包括温度、电流、创伤等。温度过高超过牙髓组织所能耐受的限 度,就会引起
牙髓反应。
化学刺激
:
充填材料的毒性; 某些消毒窝洞的药物,如酚、酒精、硝酸银等,使用不当,
可刺激牙髓,引起病变。
免疫因素
:
进入牙髓和根尖周的抗原物质可诱发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26.
急性牙髓炎处理:
同根尖周病应急治疗
27.
根尖周炎(
apical periodontitis
)
处理:
应急治疗
1
开髓引流
2
切开排脓
3
安抚治疗
4
调
牙
合
5
消炎止痛
28.
牙周组织疾病
指牙齿支持组 织
(
包括牙龈、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质
)
的疾病。
病变仅局限于牙龈组织者,称牙龈病
;
病变已由牙龈组织波及到其深层的牙周膜、牙骨质和牙槽骨等组织者,称牙周病。
牙周炎(
periodontitis
)
牙 周炎是侵犯牙龈和牙周支持组织的一种慢性破坏性疾病,表现为牙龈牙周膜、牙骨质
及牙槽骨均有改变。
29.
慢性牙周炎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
临床表现:病变可发生在 一颗牙、一组牙或全口
牙。
病区牙龈红肿、出血:刷牙、进食、说话时牙龈出血。< br>牙周袋形成:
是因牙周膜纤维被破
坏,结合上皮根向增殖移位所致。
牙
周袋溢脓及牙周脓肿:袋内龈下结石
,
袋内壁坏死及
溃疡,袋内 脓液溢出。之易出血。牙槽骨吸收:长期牙石刺激,或牙周袋表面急性炎症,
造成牙龈坏死脱落,牙龈退 缩,牙根暴露。牙齿松动:牙槽骨破坏到一定程度则牙齿出现
松动。
治疗原则:
以局部治疗为主,全身治疗为辅。
30.
疱疹性口炎(
herpefic stomatitis
)
亦称单纯性疱疹(
herpes simplex
)单纯疱疹病毒
(
herpes simplex virus,HSV
)感染引起。
31
.
口腔念珠菌病
(oral candidiasis)
是由念 珠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真菌
病。
临床表现
(1)
急性 假膜型
(
雪口病
):
新生儿最多见,又称新生儿鹅口疮或雪口病。黏膜
充血,有散在的色白如雪的柔软小斑点,可相互融合,严重者蔓延扁桃体、咽部、牙龈,
斑片稍用力可 擦掉,暴露红的黏膜糜烂面及轻度出血。患儿烦躁不安、啼哭、哺乳困难,
有时有轻度发热。
(2)
急性红斑型
:
又称为萎缩型者,多见于成年人,常由于长期应用广谱抗 生素而致,且大多
数患者原患有消耗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黏膜充血、糜烂及舌背乳头呈团块萎缩,周围舌 苔
增厚。患者常首先有味觉异常或味觉丧失,口腔干燥,黏膜灼痛。
(3)
慢性肥厚型
:
本型或称增殖型念珠菌口炎,呈结节状或颗粒状增生
;
或为固着 紧密的白色
角质斑块,类似一般黏膜白斑。腭部病损可由义齿性口炎发展而来,黏膜呈乳头状增生。
(4)
慢性红斑型
:
又称义齿性口炎,常在上颌义齿腭侧面接触的腭、 龈黏膜,多见于女性患
者。黏膜呈亮红色水肿,或有黄白色的条索状或斑点状假膜。
口腔白斑病即口腔白斑
(oral leukoplakia
,
OLK),是口腔黏膜上以白色为主的损
害,不具有其他任何可定义的损害特征。可转化为癌。在增厚的白色 斑块上,有糜烂或溃
疡,可有局部刺激因素。可有反复发作史及疼痛。口腔黏膜白斑好发部位为颊、唇、 舌、
口角区、前庭沟、腭及牙龈,双颊咬合线处最多见。
患者主观症状有粗糙感、刺痛、味觉
减退、局部发硬,有溃烂时出现自发痛及刺激痛。
1
、斑块状白斑
白色或灰白色均质型较硬的斑块,平或稍高出黏 膜表面,不粗糙或略粗
糙,柔软,可无症状或有轻度不适感。
2
、颗粒
-
结节状白斑
在充血的黏膜上,白色 损害呈颗粒状突起,表面不平,可有小片状
或点状糜烂,刺激痛。本型白斑多数可查到白色念珠菌感染。
3
、皱纸状白斑
表面粗糙,边界清楚,周围黏膜正常。白斑呈灰白色或白垄色,有粗糙不
适感
4
、疣状损害
呈乳白色,厚而高起,表面呈刺状或绒毛状突起,粗糙,质稍硬。
32.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又称复发性口腔溃疡(
recurrent oral ulcer, ROU
)、复发性口
疮、复发性阿弗他口炎(
recurrent aphthous stomatitis, RAS
)等,是口腔粘膜病中最常见的
溃疡类疾病,患病率高达20%
左右,居口腔粘膜病的首位。病变为孤立的、圆形或椭圆
形、浅表性溃疡,周期性复 发且又有自限性。
临床特征:红、黄、凹、痛。多发生在青壮年。女性稍多于男性。唇、颊、 舌尖、舌边
缘、舌腹、前庭沟、软腭等部粘膜好发,附着龈及硬腭少见。初期,口腔粘膜充血、水
肿,出现粟粒大小的红点,很快破溃成圆形或椭圆形溃疡,直径约2~4
mm
,中央稍凹陷,表面覆以灰黄色假膜,周围有狭窄红晕。有自发性剧烈烧灼痛。
33.
常用 局部麻醉药物最大剂量及方法,麻醉范围,并发症预防
:
(
一
)
利多 卡因
(lidocaine)
亦
称赛罗卡因
(xylocain e)
,属酰胺类局部麻醉药。局部麻醉作用比普鲁卡因强
2
倍,维持
时间长< br>1
倍,毒性也相应较大。可用于表面麻醉,药物浓度是
2%-4%
溶液。浸润麻 醉和阻
滞麻醉为
1%-2%
溶液。每次用量不超过
0.4g
。
(
二
)
普鲁卡因
(Procaine)
又 称奴佛卡因
(novocaine)
,属酯类局部麻醉药。毒副作用小,性能较稳定,耐高温消 毒,
但其水溶液在碱性时不稳定,易分解失效。穿透力弱,不适于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和
阻 滞麻醉可用
1%-2%
的溶液,每次用量不超过
1g
。
(
三
)
布比卡因
(bupivacaie)
又称丁砒卡因或麻卡因
(marcain)
,也是酰胺类局部麻醉药。
局部麻醉作用比利多卡因强约
4
倍。
在血液内浓度低,体内蓄积少 ,毒副作用小,是安全、长效局部麻醉药,每次用量最高不
超过
200mg
,术后镇痛 作用较长。
(
四
)
丁卡因
(tetracaine)
又称地卡因
(dicaine)
、潘托卡因(Pantocaine)
、四卡因
(decicaine)
,属酯类局部麻醉药 。
局部麻醉作用比普鲁卡因强,作用迅速,穿透力强,毒性较大,主要用于黏膜表面麻醉,< br>一般用
1%-2%
溶液。
(
五
)
碧兰麻
药品名称为复方盐酸 阿替卡因
(articaine)
注射液,主要成分为
4%
盐酸阿替卡因加肾 上腺素
1:100000
。阿替卡因与利多卡因同属酰胺类局部麻醉药,起效时间为
2 -3
分钟,对组织渗
透性强,麻醉效能高,毒副作用小,目前己广泛用于临床。
口腔局部麻醉方法
:
表
面
麻
醉
(superficial anesthesia) < br>是将局部麻醉药物涂布或喷雾于皮肤或黏膜表面,使末梢神经麻痹,达到痛觉消失的目
的。
用于表浅的黏膜下脓肿切开引流,松动的乳牙或恒牙拔除,舌根、软腭或咽部检查,以及
气 管内插管前的黏膜表面麻醉。一般可用
1%
丁卡因或
2%-4%
利多卡因作表 面麻醉。
浸
润
麻
醉
(infiltration anesthesia)
是将局部麻醉药物注射于组织内,以 阻断用药部位神经末梢的传导,产生镇痛的麻醉效
果。
浸润麻醉适用于口腔颌面部软组织范围内的手术以及牙、牙槽突的手术。常用药物为
1%-2%
利多卡因或
0.5%-1%
普鲁卡因。
麻醉方法有
:
皮丘注射法,骨膜上浸润法,牙周膜
注射法。
阻滞麻醉
(block anesthesia)
是将局部麻 醉药物注射于神经干或主要分支周围,以阻断神经末梢传入的刺激,使该神经
分布区域产生麻醉效果。< br>
麻醉范围:
鼻腭神经
两侧尖牙腭侧连线前方的腭侧黏骨膜、牙龈和牙槽突。
下齿槽神经
同侧下颌骨、下颌牙、牙周膜、前磨牙至中切牙唇(颊)侧牙龈、黏骨膜及下
唇。
上颌神经
同侧上颌骨
同侧鼻
下睑
上唇
以及硬软腭。
下颌神经
同侧下颌骨
牙
舌
口底
下唇
颊
及颞区。
(详细见书
88-92
页)
麻醉并发症
全身并发症
1)
晕厥
2)
过敏反应
3)
中毒
局部并发症
1)
注射区疼痛和水肿
2)
血肿
3)
感染
4)
注射针折断
5)
暂时性面瘫
6)
其他
晕厥防治
:
-水泡型脚气图片
-水泡型脚气图片
-水泡型脚气图片
-水泡型脚气图片
-水泡型脚气图片
-水泡型脚气图片
-水泡型脚气图片
-水泡型脚气图片
本文更新与2021-02-24 08:33,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7599.html
-
上一篇:孕妇胆汁酸高怎么办?胆汁酸高有什么危害?
下一篇:口腔考研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