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产后几天可以洗头传染病笔记整理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2-24 07:39

-右上腹部隐痛

2021年2月24日发(作者:辽阳市中心医院)
传染病
: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具有一定传染性、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
: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病

感染
:病原体与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机会性感染

某些 微生物和寄生虫可与人体产生相互适应、
互不损害对方的共生状态。
但这
种平衡是不稳 定的,
当人体免疫功能下降,
机械性损害导致寄生物离开其固有的寄生部位到
达其他寄 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可引起宿主损伤,则为机会性感染。如:
大肠杆菌进入泌
尿道或呼吸道

混合感染
: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重叠感染
: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

感染 的过程:清除病原体
---------
显性感染
--------
隐性感染
---------
病原携带状态
---------
潜伏性
感染< br>
隐形感染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
仅诱导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br>而不引起或引起轻微的组
织损伤,因而不显示任何临床症状甚至生化改变,只有通过免疫检查才能 发现。
-----
病原体
被清除




未被清除成为无症状携带者

显性感染

病原体入侵人体后,不仅诱 导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
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
用或者机体变态反应,
导致组织损 伤,
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症状。
----------
稳固的免疫力
(麻疹、甲肝、伤寒)









不稳固的免疫(疟疾、菌痢、阿米巴痢疾

潜伏性感染

病原体感染后寄生于人体某些部位,
由于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不引起
显性感染,
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
病原体就潜伏于人体,当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时,可
引起显性感染 。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

病原携带状态
:无明显临床症状
+
携带病原体,可成为传染源:
伤寒、菌痢、霍乱、白喉、
流脑、乙肝



病原体作用: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侵袭力
:病原体侵入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毒力
:包括毒素和其他毒力因子。毒素:外毒素
---
靶细胞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内(白喉杆菌、< br>破伤风杆菌、霍乱弧菌)
;内毒素
---
激活单核
--
吞噬细 胞、释放细胞因子(伤寒杆菌、菌痢
杆菌)

细胞免疫
:致敏
T细胞与相应抗原再次相遇后,通过细胞毒性淋巴因子杀伤病原体和所寄
生的细胞。

体液免疫
:致敏
B
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转化为浆细胞产生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
免疫球蛋白。

控制传染源
----
甲类:鼠疫 、霍乱(
2
小时内上报,农村不超过
6
小时;乙类(
6
小时 内,农
村不超过
12
小时)

切断传播途径
:隔离、消毒

保护易感人群
:主动免疫
---
接种疫苗和感染后获得



被动免疫
---
注射或从母体获得抗体

传染源

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
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包括患者、
隐性 感染者、
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传播途径
: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 一个易感者的途径。包括呼吸道、消化道、接触传播、
虫媒传播、血液、体液传播。

散发
:传染病在某地的发病率仍处于常年水平

流行
:传染病在某地的发病率显著高于近年来一般水平

大流行
:某传染
病流行范围
甚广,超出国界或洲界

暴发
:传染病
发病时间的分布高度集中
在一个短时间内

病 程发展:潜伏期
---
前驱期
---
症状明显期
---
恢复 期
----
再燃、复发、后遗症

潜伏期
:病原体侵入人体开始,到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

前驱期
:从起病到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一般无特异性。

再燃

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
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的
缓解阶段

由于潜
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和体征再度出现 。

复发

当患者进入
恢复期
后,

稳定 退热
一段时间,
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是临
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后遗症
:有些传染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功能长期都未能恢复正常的情形。

稽留热
:体温恒定地维持在
39-40
℃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H
内体温波动范围不
超过
1
℃。见于
伤寒
高热期< br>
弛张热
:体温常在
39
℃以上,波动幅度大,
24H
内波动范围超过
2

.
常见于
败血症
、重症
肺结 核、化脓性炎症

不规则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间歇期持续
1
天道数天。
高热期和无热期交替反复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衔毒株


X
小体

伤寒细胞:巨噬细胞吞噬伤寒杆菌,白细胞,红细胞,细胞碎片,形成伤寒细胞

伤寒小结:伤寒细胞聚集成团,形成小结

伤寒肉芽肿

肥大反应:
利用伤寒杆菌菌体抗原,
鞭毛抗原,甲乙丙富伤寒杆菌鞭毛抗原,用凝集法测量
患者体 内抗体的凝集效价。

霍乱面容
6
:重度脱水患者,皮肤干皱、无弹性,声音 嘶哑,可见眼眶下陷,两颊深凹,神
志淡漠或不清。

干性霍乱

爆 发型或中毒型霍乱,
起病急骤,发展迅速,尚未出现吐泻症状即进入中毒性休
克而死亡

细菌性痢疾:志贺菌属引起的传染性肠道疾病,主要通过粪口传播,主要病理是直肠、
乙状结肠炎症和溃疡,主要临床表现是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伴痢疾候总等,可伴发热等全
身中毒症 状

中毒性痢疾:多见于儿童,起病急骤,突起畏寒高热,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可导致呼吸和循
环衰竭,分为休克型,脑型,混合型。


伤寒、霍乱。菌痢,乙脑,疟疾概述。临表、分期分级、并发症

霍乱:静脉补液、口服补液原则

疟疾: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治疗、首选药物

血吸虫肝硬化与肝炎肝硬化鉴别

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期与少尿期临表、治疗原则措施

急性慢性重症肝炎、艾滋病诊断表针、依据、并发症

多选:戊肝,菌痢














肾综合征出血热


汉坦病毒
引起 的,

鼠类
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主要病理变化是
全身小 血管广
泛性损害
,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肾损害为主要表现。

潜伏期:
2


典型病程:发热器
---
低血压休 克期
---
少尿期
---
多尿期
---
恢复期
< br>发热期:
1
、发热:起病急,
39-49
℃以上,多见稽留热和弛张热 。重型患者热退后症状反而
加重。

2
、全身中毒症状:全身酸痛、头痛、腰痛、眼眶痛

3
、毛细血管 损害征:充血(皮肤潮红)
、出血(皮肤瘀点、软腭针尖样出血、眼结膜片状出
血)
、 渗出水肿征(球结膜水肿)

4
、肾损害:蛋白尿和管型

低血压休克期:
DIC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脑水肿、急性肾衰


少尿期:
24H
低于
400ml---
少尿;
24H
低于
50ml---
无尿;









主要表现为
4
尿毒症、
酸中毒(呼吸增快或
Kussmaul
深大呼吸)

电解质紊乱
(低
钠、低钙、 高钾)
、高血容量综合征(静脉充盈、收缩压增高、脉压增大、脸部肿胀、心率
增快)

多尿期:移行期:尿量
400-2000ml
,血
BUN
和肌酐达峰









多尿早期:








多尿后期:水和电解质补充不足或继发感染,可继发性休克

治疗:三早一就:早发现、早期休息、早期治疗、就近治疗






发热期:抗病毒、减轻外渗(维生素
C
、平衡盐溶液)
、改善中毒症状(物理降温、糖
皮质激素)
、预防
DIC





少尿期:稳定内环境:纠正酸中毒、调节水电解质紊乱














促进利尿














导泻:预防高血容量综合征和高血钾














透析疗法适应 证:少尿持续
4d
以上或无尿持续
24h
以上,出现上述:
1
、明
显氮质血症:
BUN

28.56mmol/L
,有严重尿毒 症表现者;
2
、高分解状态,每日
BUN

7.14mmol/L< br>;
3
、血钾大于>
6mmol/L
,心电图有高耸
T
波的高钾表现;
4
、高血容量综合征



流行性乙型脑炎

病原体:乙型脑炎病毒

病理:脑实质炎症:神经 细胞变性坏死
---
软化灶形成
---
血管变化,炎性细胞浸润
--
胶质细胞
增生

传染源:人和动物,猪

传播途径:蚊虫叮咬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持久免疫

流行:亚洲,春秋季,散发

临表: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和脑膜刺激征

分期:初期
---< br>极期
----
恢复期
---
后遗症期

初期
1-3d
极期:
1
、高热:持续
40
℃以上 ,发热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严重

2
、意识障碍

3
、惊厥或抽搐

4
、呼吸衰竭:中枢性呼吸衰竭,呼吸节律不规则 ,幅度不均,也可出现脊髓病变导致的周
围性呼吸衰竭

5
、神经系统表现:病理征阳性和脑膜刺激征

6
、循环衰竭

后遗症期:主要有失语、瘫痪、意识障碍、精神失常、痴呆、癫痫等


分型:

轻型:体温
39
℃以下,轻度嗜睡,无抽搐、头痛和呕吐不 严重、脑膜刺激征不明显。约
1
周可恢复

普通型:体温在
39-4 0
℃之间,有意识障碍如昏睡或浅昏迷、偶有抽搐、头痛呕吐脑膜刺激
征明显,病理征阳性。病 程
7-14
天,多无恢复期症状

重型:体温持续
40
℃以 上,昏迷,反复或持续抽搐,瞳孔缩小,浅反射消失,深反射先亢
进后消失,病理征阳性,常有神经系统 定位症状和体征,可有瘫痪和呼吸衰竭。病程多在
2
周以上,常有恢复期症状,不同程度后遗症

极重型:起病急骤,
1-2
天内升至
40
℃以上,反复或 持续性强烈抽搐,伴深度昏迷,迅速出
现中枢神经系统性呼吸衰竭和脑疝,病死率高。









病原体








传播途径








嗜肝
RNA


粪口传播




嗜肝
DNA


母婴垂直、血液

















和体液、其他




黄病毒科
RNA

输血和血制品




缺陷型
RNA






HBV
重叠




(依赖
HBsAg)



杯状病毒








粪口


乙肝病原学

S



S1---- preS1
、前
S2-----preS2

S---HBsAg
C


由前
C
基因
----HBeAg

C
基因
----HBcAg

BCP
变异可使基因组
RNA
转录增强,病
毒复制能力增强
;
P



编码多种功能蛋白,如
DNAP

RNA

H
,< br>P
区突变株与耐药出现有密切关系。

X



编码
X
蛋白,即
HBxAg

病原学检查:
< br>HBsAg-------

HBs
(保护性抗体)
:同时阳性表示< br>HBV
感染恢复期

HBeAg
(阳性表示病毒复制活跃且传染性较强)







-HBe
:阳转后表示病毒复制静止状态,或者前
C
区基因变异

HBcAg
(核心抗原)
:与
HBV DNA
正相关,阳性表示病毒复制活动状态,有传染性


HBC-IgM:
早期抗体,多数
6
个月消失;高滴度示急性或慢性急发;低滴度应注意假阳性


HBc-IgG
:可长期存在;高滴度与
HBsAg
并存,为现症 感染;低滴度与抗
HBs
并存,为
既往感染

HBV DNA
病毒复制标志:
HBeAg

HBsAg

HBV DNA
阳性,抗
HBeAg
阴性



慢性
HBV
感染分为

免疫耐受期:三个阳性,
ALT
正常

免疫清除期:
HBe Ag
阴性,
HBsAg
阳性,

HBV DNA
小于
10 5
拷贝
/ml

ALT
升高,肝损


非 活动期
;HBeAg
阴性,
HBsAg
阳性,

HBV DNA
小于
10 5
拷贝
/ml,ALT
正常,
肝损伤缓解


临床分类

急性肝炎:肝肿大、干细胞气球样变或嗜酸性变

慢性肝 炎:轻度:
G1-2

S0-2;
中度:
G3

S 1-3;
重度:
G4

S2-4
重型肝炎

肝炎肝硬化

淤胆型肝炎

慢性无症状携带者


病生
:黄疸、肝性脑病、出血、急性肾功能不全、肝肺综合症、腹水

重型肝炎临床表现
6
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神经精神症状、明显出血现象,< br>PT
显著延长
+PTA

40%
。黄
疸进行性加深, 血总胆红素每天上升>
17.1mmol/L
或大于正常值
10
倍。

可出现中毒性肠鼓,扑翼样震颤和病理反射,肝浊音界进行性减小,胆酶分离等


肝功能检查
7
血清酶检查:
ALT

AST ALP

LDH

r-
谷氨酰转肽酶

血清蛋白:白蛋 白下降,
r
球蛋白升高,
A/G
下降甚至导致

胆红素

PTA
与肝损伤成反比,
PTA

40%
是重症肝炎标志

血氨

血糖

血浆胆固醇降低

补体

胆汁酸


并发症
4
: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感染

抗病毒治疗的适应症

目的
4
:抑制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改善肝 功能;减轻肝组织病变;提高生活质量;减少
或延缓肝硬化、肝衰竭、肝癌的发生

适应症

1

HBV DNA

10*5
拷贝
/ml
2

ALT

2*
正常上限;如用干扰素治疗,
ALT
应≤
10*
正 常上限,总胆红素<
2*
正常上限;

ALT

2*
正常上限,肝组织学
Knodell HAI

4
,或中度以上(
G2-3
)炎症坏死或中度
S2
以上纤维化病变。

3
、< br>ALT

2*
正常上限,但肝组织学
Knodell HAI

4,
或≥
G2
炎症坏死

4
、丙型肝炎
HCV RNA
阳性

抗病毒治疗种类


1
、干扰素:肝炎活动期、
HBV DNA
滴度低


ALT
升高、组织病理有活动期炎症


病程短、
女性、

HCV

1b
基因型类




禁忌:
血清胆红素>
2*
正常上限
,失代偿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疾病,重要脏器病变




副反应:流感综合征、骨髓抑制、神经精神症状、皮疹、诱发自身免疫反应

2
、核苷类似物: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

3
、其他:中药制剂等


重症肝炎
6
:支持和对 症治疗为基础的综合性治疗,促进肝细胞再生。预防和治疗并发症。

1
、一般和支持治疗
:
卧床休息,重症监护,防止感染,注意饮食

2
、促进肝细胞再生:胰岛素
-
胰高血糖素疗法





















肝细胞生长因子





















前列腺素
E1
3
、并发症的防治: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激发感染、肝肾综合征

4
、重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核苷类似物为主,不主张干扰素

5
、人工肝支持系统

6
、肝移植




AIDS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人免疫缺陷病毒
HIV

慢性传染病。

主要传播途径:
母婴垂直传播、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

机制
:主要 侵犯、破坏
CD4+T
细胞
----
机体免疫功能受损甚至缺陷

最终导致各种严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特点
:传播迅速、发病缓慢、病死率高

HIV

单链RNA

反转录病毒科,
主要感染
CD4+T
细胞、
单 核吞噬细胞、
小神经胶质细胞、
骨髓干细胞等

易发生变异的原因
e nv
基因:
1
、反转录酶无校正功能,变异随机;

2
、宿主的免疫选择压力;

3
、不同病毒之间,宿主与病毒的基因重组;

4
、药物选择的压力,不规范的抗病毒治疗是耐药性变异的主要原因

分期:急性期:
HIV
感染
2-4
周,
HIV
病毒血症 和免疫系统急性损伤。







无 症状期:
6-8
年。
HIV
在感染者体内不断复制,
CD4+T细胞计数逐渐下降,此期具
有传染性







艾滋病期:实验室检查
HIV
抗体阳性
+
以下任何一项

1
、原因不明持续不规则发热一个月以上,体温高于
38

-右上腹部隐痛


-右上腹部隐痛


-右上腹部隐痛


-右上腹部隐痛


-右上腹部隐痛


-右上腹部隐痛


-右上腹部隐痛


-右上腹部隐痛



本文更新与2021-02-24 07:3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7471.html

传染病笔记整理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