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接触性皮炎
地氯雷他定联合转移因子治疗慢性荨麻疹
121
例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研究地氯雷他定联合转 移因子治疗
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效果。
方法: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
2012
年
8
月
-2013
年
8
月收治的
121
例慢性荨麻疹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数字随机分组法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
61
例和观察 组
60
例。对照组单纯给予地氯雷他定治疗,观察组采用地氯雷他
定联合转移因子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
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情况。结果:经治疗后,观察
组的治疗总有效率
93.33%
(
56/6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3.77
(
45/61
)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中有
2
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3.33 %
,对照组中
有
9
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14.75%
,
观察
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5
)
。
观察组治疗后的症状积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
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采用地氯雷他
定与转移因 子联合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治疗,可提高临床
疗效,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便于改善患者症状,值 得
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地氯雷他定;
转移因子;
慢性荨麻疹
中图分类号
R758.2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
(
2015
)
11-0036-03
慢性荨麻疹属于慢性皮肤疾病,容易反复发作,临床表
现包括风团、皮肤 红斑、瘙痒等,病程持续时间一般在
6
周
以上,该疾病临床诊断难度不大,发病机制非 常复杂,临床
根治难度大,
一般给予对症治疗,
不过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1]
。
有资料显示,疾病治疗后反复发作的主要原因在于患者存在
免疫缺陷
[2]
,以往主要单纯给予地氯雷他定为患者治疗,效
果不够显著。本文选取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 br>121
例慢性荨
麻疹患者进行研究,目的在于分析地氯雷他定联合转移因子
治疗 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效果,现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
2012
年
8
月
-2013
年
8
月收治的
121
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作为研究 对象,根据数字随机分组法原则
将其分为对照组
61
例和观察组
60
例。对照组
61
例患者中,
男
37
例,女
24
例, 年龄
19
~
63
岁,平均(
35.26
±
6.93
)
岁;病程
6
个月~
2
年,平均(
1.29
±
0.37
)年。观察组
60
例患者中,
男
36
例,
女
24
例,
年龄
18
~
62
岁,平均
(
34.13
±
6.64
)岁;病程
7
个 月~
2
年,平均(
1.15
±
0.32
)年。两
组 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
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以
2010
年版荨麻疹临床路径为依据,
诊 断标准如下:
(
1
)
皮疹数量、形态、大小不一,疾病产生比较突然,且消退 迅
速,消退后无痕迹留下;
(
2
)皮疹好发部位不固定,通常伴
有刺 痛感、瘙痒感;
(
3
)少部分病例存在发热、腹泻、腹痛、
恶心呕吐等情况;
(
4
)病程在
6
周以上为慢性荨麻疹,在
6
周内为 急性荨麻疹。
1.3
排除与入选标准
1.3.1
排除标准
将治疗前
14 d
接受免疫抑制剂、
皮质类
固醇激素、组胺药物的病 例排除;将对本次研究药物过敏的
患者排除;将哺乳期、妊娠期女性病例排除;将肾功能、肝
功 能异常病例排除。
1.3.2
入选标准
患者病程在
6
周以上;主要表现为皮肤
症状;就诊
2
周前, 未采用其他抗敏药物治疗;自愿参与到
本次研究中。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对照组单纯采用地氯雷他定治疗。口服地
氯雷他定(海南普利制药有 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040972
)
治疗,
5 mg/
次,
1
次
/d
,治疗疗程为
4
周。
1.4.2
观察组
观察组采用地氯雷他 定联合转移因子治
疗,地氯雷他定用药与对照组一致,还需给予患者转移因子
口服液(陕西医药 控股集团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013414
)进行治疗,
10 mg/
次,
1
次
/d
,持续治疗
4
周。
1.5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5.1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积分下降指数超过
9 0%
;显
效:积分下降指数在
60%
~
89%
;有效:积分 下降指数在
30%
~
59%
;无效:积分下降指数低于
30%[3]
。总有效率
=
(治愈例数
+
显效例数
+
有效例数)
/
总例数×
100%
。
1.5.2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包括嗜睡、口干、乏力等。
1.5.3
症状体征积分
瘙痒:
无痒为
0
分;
轻度痒为
1
分;
中度痒为
2
分;重度痒为
3
分。风团数量:无风团为
0
分;
1
~6
个风团为
1
分;
7
~
12
个风团为
2
分;大于
12
个风团
为
3
分
[4]
。< br>
1.6
统计学处理
收集所有慢性荨麻疹患者的临床数据资料,采用
SPSS
13.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
差(
x
±
s
)表示,比较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
示,比较采用字< br>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经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 率
93.33%
(
56/60
)明
显高于对照组的
73.7 7
(
45/61
)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5
)
,见表
1
。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从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 发生情况上看,观察组的不良反
应发生率
3.33%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14. 75%
,
比较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
P<0.05
)
,见表< br>2
。
2.3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 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0.05
)
。
而观察组治疗后 的症状积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
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
3
。
3
讨论
3.1
慢性荨麻疹疾病特征
荨麻疹是因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或者血管渗透性增
加,导致的一种局限性水肿症状 ,该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
皮肤黏膜有瘙痒性风团产生,消退之后,无痕迹留下。该疾
病属于皮 肤科中的常见病,
有统计数据资料显示,
15%
~
25%
的人一生中 至少患过
1
次荨麻疹,慢性荨麻疹所指的就是瘙
痒、风团反复出现,每周出现的次数超 过
2
次,持续时间为
6
周,少数病例为间歇性发作
[5]
。 慢性荨麻疹对患者生活与
工作均造成了较大影响。
慢性荨麻疹疾病产生的原
因比较复杂,其中有
40%
~
50%
的患者患病原因并未明确
[6]
,常见因素包括精神压力、感染、药物因素、食物因素、环境因素等。必须要查出患者疾病产生的诱因,并给予对症
治疗,不过该疾病的产生难以找出具体原 因,且在生活中,
无法避免接触某些致敏源,导致疾病症状易反复出现。以往
临床中主要给予< br>H1
抗组胺药物治疗,不过患者在长期服用
-什么是接触性皮炎
-什么是接触性皮炎
-什么是接触性皮炎
-什么是接触性皮炎
-什么是接触性皮炎
-什么是接触性皮炎
-什么是接触性皮炎
-什么是接触性皮炎
本文更新与2021-02-24 01:38,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6898.html
-
上一篇:第二部分 双眼视功能检查
下一篇:长针眼怎么办.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