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尿道炎的症状
一、阴阳五行理论
阴阳理论并不神秘,
就象我们说的 矛盾差不多,
是指事物的两种状态。
古人
将纷繁杂乱的自然事物,概括为两大类,这是 很科学的分类方法。比如:白天为
阳,晚间为阴。男为阳,女为阴。阳有阳的规律,阴有阴的规律。阳的 东西偏于
动,阴的东西偏于静。阳偏热,阴偏寒。阳向上,阴向下。等等。
那么从另一个角度去分类,
古人又把事物分为五类,
叫做五行,
用 水木金火
土来表达。这五种性质的物质相互之间的关系,又用相生与相克来表示。
这没什么迷信的,
请注意不要将后来运用阴阳五行分类法去算命的那些东西
跟阴阳五行理论等同起来。
水这种物质很润,它有向下走的特性,所以 中医说水性润下。火呢,则叫火
性炎上,是有热的性质,有向上的趋势。金呢,坚硬,质量较重;木呢则 有生发
生长的性质,有曲有直。土呢,性情敦厚,能包容很多。在地球这个我们生存的
环境中, 金木水火大都包在土中。这还是一种归类方法,请再次注意。
在此基础 上,
很多东西都可以根据上述这五种物质的特性规律进行分类:
声
音分为五类,
1
、
2
、
3
、
5
、
6
。如,颜 色分为五类,红、黄、黑、白、青。
再分到人体:心、肝、脾、肺、肾 。古人称这几个器官是五脏。这是重要的
脏器。
古人并没有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去研究人体,因为当时也没有那个条件。
但
古人却知道这五个器官很重要,
这和经络的发现是一 样的,
我们现在不理解。
和
脏相对的是腑:大肠、小肠、胃、胆、膀胱。古人认为,五 脏具有收藏的性质,
所以过去的脏字就是藏字或者月旁加个藏字,而腑具有仓库一样的性质。
用五行分类方法,心与火同,肾与水同,肺与金同,肝与木同,脾与土同。
五色中,
红与火同,
黑与水同,
白与金同,
青与木同,< br>黄与土同。
联系起来,
则心与红属火,肾与黑属水,类推。于是,中医的望诊中,便通过 看五官部位的
一些异常颜色来推测五脏的病变,比如,面有黑色,便是肾的异常,面有红色是
心 的异常,
面有白色则是肺的异常等等。
这是简单的说,
其实还有很多相互的关
联,包括了经络的关联,十分详细。但用现代教育培养出来的思维逻辑,很容易
说这是不科学的。
二、脏腑的功能与经络
中医的脏腑分类与现代解剖学中的脏器略有些区别,
这个我们一定要大大地注意
了,不然会钻牛 角尖的。
中医的五脏,
心肝脾肺肾,
既是指某个脏器 ,
同时也包括了一些相关的功能,
不能认为就是那个解剖意义上的心肝脾肺肾。
比如说 ,
中医的心,
既主管血脉还
主管神明,就是说既有现代所说的心脏的部分,还有现代大 脑的部分。再如脾,
现代医学中的脾,
其实是淋巴系统中的一个最大的淋巴结,
而中医 的脾,
则包括
了整个淋巴系统,
甚至还有现代的胰腺等。
这是比较专业的东西 ,
我们尽量不去
深入讨论。
反正五脏主管了我们身体 的最重要的功能:心主血、肝主筋、肺主皮毛、脾
主肌肉、肾主骨。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 肾藏志。心喜、肺悲、肝
怒、肾恐、脾思。等等。我们常说魂飞魄散、神魂颠倒、意志不坚,而这些其实
都是来源于中医的。
正因为五脏很重要,
所以人体对 五脏被保护得也相对较好,
如果人有病,
一
般是先病经络,再病腑,而后才病脏。但一 旦脏病,就难治了。在了解中医的情
况下,当病在经络的时候,可以按摩一下就好了,病在腑的时候,针 灸一下或是
吃点汤药,也就好了。而病在脏,黄帝和歧伯说,那就是半死半生了。
你看现代人,
常发生一些现代医学称之为糖尿病、
心脑血管病、
癌 症等等的
病,
那大都是病到五脏了。
而这些病其实在之前是有征兆的,
只是由 于人们不重
视,没能在病经络和病腑的时候及早治疗,才一步步发展成了大病。
中医一直是强调人们要注意养生,
注意小病及时治疗,
不要等到大病的时候 ,
再治疗就晚了。
现代医学也是同意这种观点的。
张仲景的书中甚至说,
晚上 有了
病,要马上吃药,不要等到天亮。养生和预防是中医理论的一部分。
三、致病的因素
中医认为,致病的因素有这么几大类:
第一类,自然界的一些 气候因素:风、寒、湿、燥、署、火(热)
。这里必
须要说一下正常气候和不正常气候,
不正常的气候多会令人生病,
而正常气候则
不容易让人生病。
正常气候就是春天是由 寒渐暖、
夏天由暖变热、
秋天由热转凉、
冬天则由凉转冷。冬天该冷反热,我们叫暖冬 ,那是不正常的,人就容易生病。
春天该暖了,可天气还是很冷,那也不正常了。中医说该至而未至,就 是该来的
还没来。还有不该来的来了,都是不正常。不正常有太过与不及两种情况。
这些不正常的气候会让人容易生病,
但能否生病,
还取决于个体的身体状况 ,
现在叫免疫力,中医叫正气。外界不正常的气候,中医称为邪气,正邪对比,邪
胜则人病。< br>
第二类,情绪:
过喜会伤害心 ,过怒会伤害肝,过悲会伤肺,过于思虑会伤脾,过于恐惧会
伤肾。范进中举的故事就是喜伤心的例子, 思念或思虑太多,不爱吃饭,就是思
伤脾的例子。总爱生气的人,肝功能爱出毛病,大家都能找到例子。 受了惊吓有
人会尿裤子,
那是因为恐伤肾,
肾控制膀胱的能力不足了。
这些都 是过度的例子,
如果不那么过度,但天长日久,慢慢地损伤,最终会导致五脏发生病变。这也是
大概,
由于五脏之间还有相互作用,
所以病因病情会比这复杂得多。
那是专业问
题,不做过深入的讨论。
第三类,饮食劳作与外伤:跌打损伤、虫蛇 咬伤、酒色、劳累这些因素同样
会伤及经络脏腑。这个比较容易理解。
四、防病与治病
在我们了解了人体以及致病的因素之后,那么自然而然地,
我们首先应该躲
避那些致病因素,
这就是中医理论中关于养生与 预防的部分,
这是中医的重要内
容。有许多工作人在讲这方面的知识,问题在于,我们能不能做 到。
做不到养生,
再加上情 绪和外伤之类的因素的作用,
人就有病了,
那么如何
治疗呢?中医有一整的方案,我们 叫做理法方药。
理,就是我们前面说的那些,生理学病理学的东西;
法,就是 治疗的法则。什么法则呢?就是纠正偏差,恢复平衡。人体也分阴
阳的,前面说的脏及以其经络就是阴, 腑以及其经络就是阳。中医说的气是阳,
血是阴。致病因素中,风属阳,寒属阴。火属阳,湿属阴。如果 气受了病,那就
叫阳受病,如果血受了病那就叫阴受邪。腑受病,是阳病,脏受病是阴病。如果
受了风邪,就是阳邪,如果受了湿,就叫中了阴邪。邪是不正之气的意思,不要
和迷信的东西混了。人体中的阴阳原本是平衡的,
受了邪以后就不平衡了,
那么
我们根据不平衡的状态 和程度,给予调整,使之恢复平衡,人就不病了。具体法
则如,寒则热之,热则寒之,盛则泻之,虚则补 之,以平为期等等。
方,就是组方,用药也好,用针也好,都要拿出个方案来,这就是方。
药,中医把药物也分了类,分类主要是按味道来分的,苦、酸、甘、辛、咸
五种味道,
也分属五脏。
苦味入心、
酸味入肝、
甘味入脾、
辛味入肺、
咸味入肾 。
同一种味道又按寒热的特性再分,分为寒、凉、温、热。这样一分,使用起来就
很方便了,如 果受了热邪,那我们就用寒凉药物,反之,则用温热药物去调整平
衡。而五味归属五脏,你就可以针对五 脏的虚实进行补与泻。大概如此。
《神农本草经》称为术,现在有白术与苍术之分 。
《伤寒杂病论》中用白术的方
子非常多,且大都是以神农本草经为药理依据的。
术: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
我们再看看现代中药学的白术:白术分类为补虚药中的补气药。
性味归经:苦、甘,温。归脾、胃经。功效: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
胎。
如果我们只学现代中药学,
那么一旦我们认定某人气虚脾虚,
想 必一定会用
白术,
当然也是要有湿证为主了。
但在张仲景的方子中,
正虚一般 是用人参和甘
草,因为这两味药是甘味的,中医认为,甘味属脾,所以用之补脾土。脾土乃后
天 之本,
在伤寒论中处处都考虑顾护人的脾胃之气,
也就是人的正气。
中医常常
提到胃气,也是正气,如脉要有胃气,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而白术味苦则入
心,如其止汗功能是因为 汗为心之液,心为少阴,肾也是少阴,故白术与心肾的
关系更大。
伤寒论中多处用白术也是以去 湿为主,
但与现代中药学的药理有很大
的区别。
中药学经演变至今已是面目全非。
这里有两个张仲景用白术的著名的方子:
理中丸(汤)
:人参、干姜、甘草(炙)
、白术各三两。
(例)寒病,腹满肠鸣,食不化,飧泄,甚则足痿不收,脉迟而涩,此寒邪
乘脾也, 理中汤主之。
湿气在内,与脾相搏,发为中满,胃寒相将,变为泄泻。 中满宜白术茯苓厚
朴汤,泄泻宜理中汤。
肾著汤:甘草(炙)二两、白术二两、干姜四两、茯苓四两。
(例)
寒病,
骨痛,
阴痹,
腹胀,
腰痛,
大便难,
肩背颈项引痛,
脉沉而迟,
此寒邪干肾也,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其著也则两(月国)痛,肾著汤 主之。
假设我们将人的体质的正常水平(平均值)也就我们说的正气水平定为“10”
,邪
气的强弱水平用
“
十
”
来表示,此时,正 邪相当,相安无事。在特定的条件下,人
体正气不足了,变为
8
了,而邪气(如低温或 者说在低温下生存着的细菌等)水
平不变,那么人就容易感受外部邪气,如感冒发烧,流涕咳嗽等。
如果人体正气水平未变化,但由于气候反常(前面说的五运六气即是),外
部邪气水平增至十二,那么,正气为
10
的人可能也要感冒了。
降低人体正气水平的因素很多,如生气,上火,思虑,伤食、劳累、纵欲等
等,
这些因素不仅降低人的正气水平,
而且还可以产生内邪,
如生气导致肝气横逆或郁结,
逆而伤血,
结而化热等,
伤血可以导致内出血即中医所说的肝不藏血,
血若不归经,则瘀阻经络。若化热则会热伤络脉,内生痈疡。肝气本该顺行,若
横逆,轻则冲击 胃的经络,人就吃不下饭或者胃痛,这很常见。
中医中常用:平、太过 、不及来表示三种状态。我们需要平,如果太过,则
要去除,如果不及,则要补上。去除和补上达到平的 状态,就是
“
以平为期
”
。中
药处方就是在正确了解了人体的太过或 不及之后,
有针对性地选择药物去去除或
补上,使之恢复平的状态。这样说来,用药是不可以大 意的,如果用错了,那就
是毒,
用对了才是药。
谁说中药没有副作用呢?中药如此,< br>那西药呢?天然药物
如此,那合成药物呢?想想看,是不是挺可怕的?
然而,我们祖先早就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本草经把中药分为三类,上品,
中品和下 品,上品药性情平和,接近食物,所以可以长久地吃,而中品就算是我
们理解的
“
药< br>”
了,不可以常服,下品就更是不可滥用了。
对于用药,黄帝内经还有强调:
黄帝问歧伯:有毒无毒,服有 约乎?岐伯曰: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
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 ;
,小毒治病,十去
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用无毒的药去治病,
也就是去其九成就可以了,
剩下 的,
就是靠人体的正气
来消除,靠比无毒的上品药还平和的食物来养护。为什么呢?因为,怕用 过了,
伤了人体的正气。
你看,
中医是何时等的严谨?如果我们不学习这些东西而仅凭
那一点现代教育来的观念对中医妄加指责,那也太不公允了吧!
<
神农本草经
>
中有些现代人认为有毒如铅汞之类的药物被列为了上品,
于是有人便以此为例加以指责,其实大可不必。因为,就算是错误,你也要明白,这部奇
书的原稿早就不见,
传抄千年,
错讹之处在所难免,
我们是要从中去寻找也许是
还没有文字的年代 我们祖先发现的东西,
它们有幸通过这部书传留了下来。
而不
是去挑剔,去批判,因为 ,我们还没有资格。
西方人曾有批评过
《伤寒论》
,
因为这部书中有
“
胃中有燥屎五六枚
”
的句子,
于是西方人 就笑话我们说,
你看,
中国人多有意思,
胃里怎么会有燥屎呢?他们
不知道, 张仲景说的胃,是源于六经的,胃是足阳明经,大肠是手阳明经,二经
都是阳明,
阳明病就是说 大肠和胃的病,
这里的胃指的是大肠,
大肠和胃被张仲
景称为
“
胃家
”
,
“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
。就是说,阳明病的要点 是什么呢?
胃系统邪实也,燥实也,胃和大肠有热并因此缺水啦,如果热在经络,那你吃点
白虎 汤吧,如果热在胃呢,你吃点调胃承气汤吧,如果大肠干燥了,你吃点小承
气汤吧,如果燥的太厉害,那 你吃大承气汤吧。但是,大承气汤太猛了,要小心
用啊,
如果你弄不明白,
那就先给他 吃一点调胃承气汤,
看他吃了以后肠子里面
有没有气,有气才可以吃大承气汤,没有气千万不可 以用大承气啊。
病症
:
我在
03
年的时候受过 一次风
(秋天晚上跑了
10
来圈,
后来跟朋友去喝酒)
,
结 果第
2
天早上就起不来了,腰疼,后来找中医大夫扎了几次,恢复了不少,但
好像就留 下了腰疼的病根,
走的时间长了,
或者早上起来的时候腰酸僵硬,
找了
大夫做 过
CT
,
ct
现实腰椎没有问题,开了点西药吃了一个月也没有效果。
后来我找过岐伯堂的社区店,给我拔罐按摩还有火燎敲经络有
15< br>次,也没
有什么好的效果,仍然腰酸,再后来找了个中医大夫,大夫说是脾肾不足,我吃
了二十天的药,吃完
后大便还不错(我有多年的便秘习惯,老是感觉有便意,
但是没 有力量拉出来)
,但是还是腰酸。
我也曾经找过几个中医大夫 给我把脉,
有的说我脾虚肾虚,
有的说我脾不虚
肾虚,
不过大部分大夫都说我 有肾阴虚,
我也断续的吃了点中药,
但是效果不明
显。至今已经成了我的病根,弯腰再 起来就腰酸,站时间长了也腰酸。也有大夫
说是腰肌劳损,
我想这个病只有中医大夫能治了,< br>哪位中医大家能帮我看看啊?
有
7
年的病了,太折磨人了。
上面说的是我的腰疼,
还有一个问题我也是
03
年以后突然就便秘 ,
后来就发
展到非常严重,
大便老像小鸡拉屎似的一点一点的非常难受,
而且 不成形难得有
一次拉的痛快,曾经喝过几个月的酸奶,有点效果,但是后来又不行了,至今仍
然 是感觉大便无力,便不成形。
解药:
中医除邪,
原则上是因势利导,
常用汗吐下法:
邪在表,
汗解之,
邪在胃,
吐法,邪在大肠,下法。另有更 细致的八法,如清法,消法,补法,和法,还有
温法和上面三法。
迷路的猴子,
你应先找大夫辩明寒邪与湿邪哪个为重?邪是经络肌腠还是已
伤及肾府?正气 是否因久病而已虚?然后才可以对证处方。
在这里只是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路,大家可以讨论。
如果寒湿之 邪尚在经络肌肉,
可用桂枝汤调和营卫做底方,
以汗法为主。
如
果寒湿之邪已 深入少阴,则可加细辛。如果肾气已虚,则需加炮附子。如果湿邪
重,则加白术、茯苓。如果寒邪郁闭, 令汗不得出,则可加酌加麻黄。
上面的桂枝汤和麻黄,
算是汗 法了,
附子细辛白术可属温法,
附子茯苓还可
算补法。若有其它虚的症状,当然可以适 当加参,另外,桂枝汤中的大枣,甘草
均有补虚作用,
大枣在本草经中有助十二经之用,
这也是为什么张仲景的方子里
大枣要用十二枚的原因了。
桂枝汤方现在用药量如下:
桂枝
10g
白芍
10g
甘草
6g
生姜
10g
大枣
4
枚。< br>
桂枝汤并身并没有明显的发汗作用,
必须在服药后喝一点热稀粥 并盖被子发
汗,而且发汗也有要求,不能大汗,只能是全身潮润微似有汗。桂枝汤被称为天
一第 一方,药味平和,口感也不错,功能是调和人体的阴阳平衡,即调和营卫,
使之同步。以桂枝汤为底方的 方子特别多,很多时候,挺痛苦的病,只用桂枝汤
-男性尿道炎的症状
-男性尿道炎的症状
-男性尿道炎的症状
-男性尿道炎的症状
-男性尿道炎的症状
-男性尿道炎的症状
-男性尿道炎的症状
-男性尿道炎的症状
本文更新与2021-02-24 01:12,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6851.html
-
上一篇:中医“以毒攻毒”辨证论治方法
下一篇:中医应该怎么治疗高尿酸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