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减掉肚子上的脂肪
《破解中医治病密码——临证辨象》
李玉宾
从这里迈入中医之门
1
、黄元御与一气周流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医学的源头,则要从《黄帝内经》算起。黄帝与岐伯君臣问答,探究
医理,著成 《黄帝内经》,如同为我们留下了一颗万能的种子,一化而为百千,中医便在中华大
地上蓬蓬勃勃地发展 了起来。
历朝历代,名医辈出,医学著述,汗牛充栋。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医家,有我们都比 较熟悉
的扁鹊和张仲景。
扁鹊是战国时期的名医。有一天他路过虢国,碰见太子刚刚 病亡,
他上前一看,
认为不过是
暂时昏迷引起的“尸厥”,并不是真的死亡,便针药并 用,竟然很快就把太子救了过来。从此,
扁鹊起死回生的故事便广为流传,妇孺皆知。他的著作《难经》 ,就是对《黄帝内经》的学习和
总结。
汉代的张仲景,在学习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 ,著成《伤寒杂病论》,他推崇辨证论治,开
创了中医方药治病的先河。张仲景的《伤寒论》,因此被称 为方书之祖,他本人也被后人尊称为
医圣。
时至今日,
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 中,
还有一位医生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他就是今天我们要介
绍的主角——黄元御。
黄元御生于清朝康熙年间,
他的老家是现在山东的昌邑县。
黄元御自幼聪颖异常 ,
他也希望
有一天能考取功名,
为国家效力。
然而在
30
岁 那一年,
他不幸患上了眼病,
又不幸被庸医误治,
导致左目失明,身体也因此差点垮掉 。
五官不健全,按照当时的规定,仕途已经走不通了。黄元御便怀着满腔悲恨,转而学医,希
望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他把历代医家的医学著述看了一下,
发现中医从仲 景以下,
各家学说,
分门别派,
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以黄元御这么聪明的人 ,竟然也不知该何去何从,可见中医学习之难。他感觉张仲景
说的还是比较有道理,就集中精力来学习张 仲景的《伤寒论》。历时三年,最后终于一朝而悟。
他苦学三年之后,
突然发现自己 明白了,
彻底地明白了中医的道理!
原来中医并不象后人所
说的那样,有各种门派之别 ,而是非常简单!并且这个道理从来也没有变过!
历代名医的各家学
说,不过是对中医的片面理 解而已。
大道至简,中医竟然是如此得简洁而易懂!当黄元御妙悟岐黄,
领悟到中医 的真谛之后,不
禁对自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空明研悟,自负古今无双。
这绝不是自吹自擂,那么黄元御到底悟出了什么呢?
他悟到了,天地之间的一切事物 ,实际上都是一团气在不停地转,就像太阳东升西落一样,
升降回旋,如环无端。而人秉天地之气生,天 人合一,所以人也是一团气,人这团气也在如环无
端地不停周流着。
从这个角度来认 识人体的生理和疾病,
就简单多了。
脾胃是人体的中焦,
人体这团气就是从
脾 胃开始升降周流出来的。人体这一气往上升的时候,就是身体的肝气和心气,往下降的时候,
就是人体的 肺气和肾气。脾胃之气位居中焦,成为肝心肺肾升降的枢轴。
人体的这一气,升不上去也会生 病,降不下来也会生病,中焦脾胃之气转动不利也会生病。
人所有的疾病,其实都是这样产生的。或者升 不上去,或者降不下来,或者枢轴不利。
治疗的时候,只要升不上去的帮他升,降不下来的帮 他降,
中焦不运的帮助他健运中焦,所
有的疾病都可以很简单地治愈。
中医 真的有这么简单吗?黄元御用这套理论在临床上的实际疗效,
证明了事实果真如此!
从
此他的医术日进千里,很快就闻名遐迩。连乾隆皇帝久病不愈,
都要请他去诊治。黄元御也是药
到病除,毫不含糊,并因此被乾隆皇帝赐题“妙悟岐黄”。
黄元御把他这套一气周流,升降回 环,如环无端的理论,系统地总结,著书留世,就是我们
今天看到的《四圣心源》。
古时距今虽远,
然而天地还是这个天地,
人身也还是这样的人身,
天地之间的道理并没 有改
变。黄元御的这套理论,他并没有看做是自己的发明创造。这套理论在黄帝、岐伯、扁鹊、仲景那个时代,就已经很完备了,古圣皆知,惟后人不解而已。所以黄元御把自己的书名定为《四圣
心源 》,以表明自己传承古圣心法的志向。
中医理论古今如一,
并无二致。
而自 从张仲景以后,
却只有黄元御一个人领悟透了这个道理。
所以张琦在《四圣心源后序》中盛赞黄 元御“长沙而后,一火薪传,非自尊也”。
利用这套理论指导中医临床,用很普通的药物,作 很简单的组合,来调节人体之气的升降,
就可以达到效若桴鼓,覆杯而愈的疗效。
这 种令人难以置信的疗效,
不仅黄元御自己体会到了,
我在临床上也能经常碰到。
理论高 度
决定临证水平,诚非虚言。
这本书的内容,
就是我个人在临床上应用黄元 御一气周流的理论,
进行辨证施治的初步总结。
全书的内容安排,也是按照一气周流的顺序展开 的,基本上就是沿着一气周流的路子讲了一圈。
愿我的这些个人体会,
能够引导大家 轻松地体悟到黄元御一气周流的境界,
到那个时候,
你
就会发现,中医不再难学,而治 病成竹在胸!
2
、察象用药治诸病
一气周流的理论既然如此美妙 ,我们该如何去学习掌握呢?黄元御说,一气周流这套理论,
古代的圣人们都知道,
只是我们不 了解罢了。
就让我们回到两千年之前,
去重温一下古人对中医
一气周流理论是如何理解 和把握的。
为医者,拯疾痛,系生死,所习乃生人之术。所以想明白中医的道理,首先要对人 本身有一
个清楚的了解。
《素问·
宝命全形论》
:
夫人生 于地,
悬命于天,
天地合气,
命之曰人。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
人不过 就是天地之间的一股气合而成形而已。
积阳为天,
积阴为地,
天地之间的这股气也不过 是
阴阳之变化。那阴阳又是什么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原来阴阳就是天地之道,就是天 地自然的变化规律。黄元御则把这
种规律具体地总结为:阴阳就是一气之升降,升则为阳,降则为阴。< br>
所以我们不仅治病要从阴阳上下功夫,
养身长命也要本于阴阳。
难怪黄帝说:
夫自古通天者,
生之本,
本于阴阳。
把阴阳搞清楚了,
就是把生命的
“本”
弄明白了。
养生治病便有了规矩准绳,
便可以“提挚天地,把握阴阳” ,甚至可以达到“寿敝天地,无有终时”的境界。
这么美妙的前景,着实诱人。然而,太极动 而生阳,静而生阴。《周易》讲这个太极时说,
“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
八卦又可以变化出六十四卦,
以至于无穷。
这个阴阳 这么能折腾,我们如何去把握呢?
岐伯告诉了我们一个好办法,
他说:
夫阴 阳者,
数之可十,
推之可百,
数之可千,
推之可万。
天地阴阳者,不 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阴阳虽然变化莫测,但它总是有其形迹可察的,从象的角度来把握阴阳 就简单了。所以
《周
易》记载: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 之文与地之宜。近取
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你看,周易的卦象,不过就是用象来研究阴阳的变化而已。这种办法也是最直接,最简单,
又最有效的 办法。而我们的传统文化,其核心内容,几乎都是从这一点上衍生出来的。
所以岐伯告诉我们的这个办法实在是好。不仅古人说好,现代科学也非常认可。
我们 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了科学化的思维模式,凡事皆追求确定与准确。
而实际上,
现代的
量子理论已经证明了,
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确定的东西。
所以模糊理论开始兴起,
分形理 论开始热
门,
科学也逐渐认识到,
从一个相对模糊或近似的轮廓来认识事物,
可能更接近于事物变化的本
质。这就是现代科学向我们的古典文化渐行渐近的一面。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
我们对象的直观的感受,
就相当于对阴阳的直接的把握。
所以取类 比象
就是中医非常重要的一种思维模式。
跟我们通常所习惯的逻辑推理相比,
直观的察 象,
更容易感
知事物变化的真实状态。
所以,学习中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 的,就是这种察象的思维模式。象也是动态的,它也在
随着阴阳不停地变化着,
然而却总不能遁 其形迹。
所以察象的本领学好了,
我们观察任何事物都
跟看电影一样,一目了然。
岐伯在《黄帝内经》中也为我们描述了这种境界: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
节之理者,
圣智不能欺也;
能存八动之变者,
五胜更立;
能达虚实之数者,
独出独入,
呿吟至微,
秋毫在目。
对象的观察细致入微,达到了数 的层次,就可以秋毫在目,预言生死也就不是什么奇事了。
张仲景当年遇见王仲宣,说:“君有病,四十 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
王仲宣当时才二十多
岁,根本不信,不愿服药治疗,结果后来果如其言,至期而逝。
天地之间,阴阳之象无处不在。春夏秋冬,寒暑往来,日出月落,昼夜交替,无不是象。乃
至病 有病象,药有药象,诸象纷然,而终归一致。象即是阴阳之变化,即是一气之周流,天地之
间同此一气, 所谓天人一也,诸象亦同归此气,一无二致。是以察象即察气,藉象而断病以用药
者,其为把握阴阳者欤 ?
我在临床上喜欢从象以辨证,
藉象以用药。
这本书也是自己在临床上的初 步体会,
拿出来与
大家交流,若能有助于诸君得中医之门径而入,则不罔其名为临证辨象矣。< br>
第
16
讲
一气周流的层次
咱们这个临证辨象讲完之后,仍然有不少朋友就一气周流的问题,提出好多疑问。今天咱
们专门 来讨论一下一气周流的层次的问题。也算是对前面临证辨象的一次总结。
一气周流的结构是浑然一体的
人体的一气周流,它并不是简单地左升右降在体内画了一个圈。
一气周流的这一身土 气,作为中焦来讲,主要体现为中焦脾胃之气。中焦的这一团土气,脾
升胃降,它升降斡旋,由内向外, 就像一个漩涡一样,慢慢就转出来了,往上左升的这一段转出
来就是木火之气,往下右降的这一段转出来 就是金水之气,整个人体的一气周流是浑然一体的,
都是由中焦土气变化而来,
或者说一气周流 中的木火金水只是中焦土气的不同状态而已。
并不是
说周围有一圈是木火金水,
中间单 独还有一团土气,
不是这样的结构。
一气周流的这个结构类似
-如何减掉肚子上的脂肪
-如何减掉肚子上的脂肪
-如何减掉肚子上的脂肪
-如何减掉肚子上的脂肪
-如何减掉肚子上的脂肪
-如何减掉肚子上的脂肪
-如何减掉肚子上的脂肪
-如何减掉肚子上的脂肪
本文更新与2021-02-24 00:56,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6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