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c银翘片怎么样
经方合方治百病
经方合方治百病
桂枝
加
龙骨牡蛎
汤合芎归胶艾汤
(
张步桃方
)
编审者为:
stone
于
周四
,
十二月
16 @ 23:10:07 CST
文章作者:
stone
主要适应症
:
妇人崩中漏下
,月经过多
,
子宫肌瘤患者
经来过多
.,
姙娠下血
说明
:
金柜要略
:[
师曰
:
妇人有漏下 者
,
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
,
有姙娠下血者
,
假令姙娠 腹中痛
,
为胞阻
,
胶艾汤主之
].
内经
:[
心气不下行
,
月事不来也
],
心经主导乳汁下行至子宫
,
化为经
血
,
这个管道如果不通畅就会出问题
,
造成经闭< br>,
崩中
,
漏下
,
等症
,
方
琴曾独排 众议
,
认为
桂枝
汤是心经药
,
因此
,
桂枝
汤不但能调和营卫
,
还能调和阴阳
,
其中
桂枝
又是 心药
,
因此
,
可以引导心气下行
,
使经血
流畅,
加
龙骨牡蛎
收濇镇静
,
所以
,
对于血崩等症 有很好的止血效果
,
比起一般使用归脾汤
.,
补中益气汤效果好
.< br>
桂枝
加
龙骨牡蛎
汤
,
调心经收濇为主
,< br>胶芎归胶艾汤
,
调冲任
,
理阴血
为主
,
两方 搭配
,
一舒通一调补
,
一收敛一和血
,
止崩止血倍增
.
主要加味
:
仙鹤草
,
鸡血藤
.
仙鹤草
:
凉血止血
.
鸡血藤
:活血化瘀
,
补血止血
,
止血而不留瘀
.
桂枝
加
龙骨牡蛎
汤合芎归胶艾汤治以上诸症十有九效
,
如果还是不效,
可以仿黄土汤法加
黄芩
.
加味中
,
花生衣不常有,
去之亦可
.
小
柴胡
汤合苓桂朮甘汤
(
张步桃方
)
编审者为:
stone
于
周五
,
十二月
03 @ 13:51:20 CST
文章作者:
stone
主要适应症
:
头晕
,
头眩
,
恶心
,
欲呕
,
梅尼耳氏症
.
>
说明
:
小
柴胡
汤为和解少阳的主方
,
能够和解少阳
,
舒达气机
,
主治寒
热往来
,
胸胁苦满
,
口苦
,
咽干
,
目眩等症
.
苓 桂朮甘汤
,
则是温化痰饮
的主方
,
主治心下痰饮
,
心下逆满
,
起则头眩
,
胸胁支满
,
目眩等症
,两
方皆有主治目眩之症
,
两方配合
,
小
柴胡
汤 以升少阳胆气为主
,
苓桂朮
甘汤
,
以温降胃中浊阴为主
,< br>使清升浊降
,
升降和调
,
头晕目眩
,
诸症自
除
.
主要加味
:
石菖甫
,
钩藤
,
桔梗
,
怀
牛膝
,
车前子
.
石菖甫
:
通窍宁神
钩藤
:
息风止眩
桔梗
:
载药上行
,
舒通气机
牛膝
,车前子
:(
病在上
,
取之下
),
通利水道
,< br>引浊阴下行
.
经验
:
头眩
,
恶心诸症,
现代人常见
,
女又多于男
,
常在疲累
,
熬夜
,
失眠
后发作
,
上面介绍的合方加味对此症
,
效果 是很好的
,,
请参考试用
.
苓甘姜味辛夏仁汤合真武汤(黄新发方)
编审者为:
stone
于
周五
,
一月
21 @ 21:37:36 CST
文章作者:
stone
主要适应症:虚寒咳,咽痒欲 咳,或干咳痰少,或痰
多白稀,口中和,舌无热象,脉细缓者。症属脾肾阳
虚,寒饮上冲。
说明:苓甘姜味辛夏仁汤治痰饮在肺,肺虚气滞,主以温化痰饮,宣
通肺气,真武汤治阳虚水泛,
主以温阳利水,两方合用,
苓甘姜味辛
夏仁汤以温化寒 饮为主,真武汤以温补阳气为要,
一散一补,相辅相
成,使寒饮散,阳气通,而咳嗽止。
经验-久咳不止,易成此症,
一方面痰饮多,一方面阳气已馁,
成本
虚标 实证,因此,可用此合方温阳化饮,标本兼顾,一般观察此种咳
者痰多白稀,
也有很多患者,< br>干咳痰少,
为什么呢?主要是痰在深处,
阴凝不化所致。虽属寒咳,惟久咳,常常咽是赤 的,误认虚燥而用甘
润,咳虽稍缓,转为延久难愈。
加味逍遥散合杞菊地黄丸
(
张步桃方
)
编审者为:
stone
于
周一
,
二月
28 @ 21:56:42 CST
文章作者:
stone
主要适应症:目涩
,
目糊
,
目胀.
目暴盲等目疾诸症。
说明:
「肝开窍于目」< br>,
「瞳仁属肾」
,
「脾主升清」
,因此,治疗内伤引
起的目疾
(
非感染性
)
,必须从肝、脾、肾三藏着手。
加味逍遥散 清肝养血,
兼治脾,
杞菊地黄丸滋肾明目,
眼科滋补要药。
两方合用,一以清 补为主,一以滋阴为要,清滋合用,肝脾肾同调,
明目效佳
.
主要加味:青 葙子、茺蔚子、
决明子
、沙苑子、
女贞子
、
车前子
。
诸种子药:明目益精。
(
酌加
)
经验:现代人看计算 机、电视、看书,眼睛使用过度,又常常晚睡,
熬夜,使眼睛更加疲劳,又如年老视力退化,这些情形,
本合方保养
或治疗都是很适合的。
柴胡桂枝
汤合
当归
芍药散
(
东美方
)
编审者为:
stone
于
周一
,
二月
14 @ 21:44:35 CST
文章作者:
stone
主要适应症:妇女月经不调
,
经痛诸症。
说明:妇女经痛表示「不通则痛」经水不够流畅,内
有瘀血停留。
经云:< br>「心主血」
,
「肝藏血,主疏泄」
,
「心气下行,则月事以时下」,
因此,调经必须从心、肝二经着手。
方琴认为,
柴胡桂枝
汤能够通调表里三焦营卫气血,
其中小
柴胡
汤疏
理气机,疏肝利胆;
桂枝
汤调和营卫,温经通脉,入心导血,所以,
柴胡桂枝
汤正可疏通心肝二经 。
金匮要略:
妇人腹中诸疾痛者,
当归
芍药散主之。
经痛 用
当归
芍药散,
理所当然。
两方合用,
柴胡桂枝
汤疏通心肝,调和表里气血;
当归
芍药散疏肝理
血,
缓急止痛。
一以 温通为主,
一以和血为要,
使气血通和,
月经调,
经痛止。
主要加味:
香附
,
鸡血藤
.
香
附:疏肝理气,气通则血活。
鸡血藤
:活血化瘀。
经验 :
柴胡桂枝
汤合
当归
芍药散,适应症其实是很广的,用来调经,
治经 痛,
只是其效用之一,
全方平和,
并不加强力行气,
破血止痛药,
是 乃王道,如果再配合针三阴交穴,就更万无一失了。
葛根
汤合苓桂朮甘汤(张步桃方)
编审者为:
stone
于
周三
,
三月
16 @ 13:15:38 CST
文章作者:
stone
主要适应症:早晚打喷嚏、流鼻水、鼻塞、鼻痒、眼痒?等,鼻子过
敏之症。
说明:肺开窍于鼻,因此,鼻子的毛病必须从肺着手,鼻子过敏多属
肺寒,
葛根
汤中 ,含
桂枝
汤可以温肺散寒,配合
麻黄
宣肺散寒,
葛根
升阳明 清气,升津舒经。
脾主升清,鼻子过敏的人,常常鼻甲肥大,充满无用的水分,主要的
原因是心下有痰饮,
使脾气不能上达鼻窍,
浊阴不降,
局部痰饮停留,
即所 谓「脾气不和
,
令人九窍不通」
,金匮要略:
「病痰饮者,以温药
和 之」故用苓桂朮甘汤温化寒饮,以绝鼻涕之源。
葛根
汤以温肺散寒,通窍止涕为主,
苓桂朮甘汤以温胃化饮,祛湿降
浊为要,
两方合用,
既升清又降浊,
温肺和胃,
肺脾同调,
土能生金,
通窍止涕效佳。
主要加味:
荆芥
、
石菖蒲
、
蝉蜕
、木贼。
荆
芥:袪风散寒。
石菖蒲
:通利九窍
.
蝉
蜕:抗敏止痒。
木
贼:明目止痒。
经验:一般鼻子过敏属寒者皆可使用,效果是不错的。
四逆散合旋覆代赭汤
(
张步桃方
)
编审者为:
stone
于
周三
,
五月
25 @ 21:54:31 CST
文章作者:
stone
主要适应症:打嗝不停,呃逆、心下痞痛
,
恶心,噫气不除者。
说 明:伤寒论: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硬,噫气不除者,旋
覆代赭汤主之」
因此,打膈或噫气,旋覆代赭汤为首选方。
治脾胃必兼治肝,如此,木土才能协合, 用四逆散疏肝理气,舒筋缓
急,旋覆代赭汤益气化痰和胃降逆。
四逆散以疏理气机为主,旋覆代
赭汤以和胃降逆为先,两方合用,肝胃同治,一疏一降,打嗝、噫气
自除。
主要加味:
芦根
、竹茹、神曲、大腹皮。
芦
根:清热和胃止呕。
竹
茹:除烦化痰止呕。
神
曲:健脾助运化积。
大腹皮:行气导滞消胀。
经
验:此症虚人、老人、久病人多见,服此合方,往往有立竿见影
之效,
如果再配合针天突、内关两穴,效果就更迅速了。
保和丸合麻杏甘石汤
(
黄新发方
)
编审者为:
stone
于
周六
,
七月
30 @ 17:03:44 CST
文章作者:
stone
主要适应症
:
鼻子过敏
,
鼻塞
,
打喷
,
流鼻水
,
舌偏
红
,
苔滑
,
偏于食积化热生风
,
上扰肺窍者
.
说明
:
鼻子过敏一般分为寒热两种
,
本合方是为热者而设
;
饮食常为过
敏之源
,
所谓
:
〈形寒饮冷伤肺
)
〈饮 食劳倦伤脾
),
因此
,
不谨饮食
,
不
避冰冷
,
往往是此症反复发作
,
难以根绝的原因
,
小朋友尤其多见。
本合方
,
以保和丸健脾消积
,
绝过敏之源
;
麻杏甘石汤宣肺清热
,
通窍
止涕。保和丸治脾消积为主
,
麻杏甘石汤 宣肺通窍为长
,
两方合用
,
肺
脾同治
,
一消导一宣 通
,
止敏效佳
.
主要加味
:
淡竹叶
:
清心降火
射干
:
清热解毒利咽
前胡
:
宣肺降气散寒
芦根
:
清胃生津止呕
经验
:
过敏性鼻炎属热者< br>,
用此合方
,
一段时间后
,
自见效果
禁忌
:
牛奶、蛋、花生、冰品等。
柴胡桂枝
汤合白虎加
人参
汤
(
张步桃方
)
编审者为:
stone
于
周三
,
十月
19 @ 21:45:53 CST
文章作者:
stone
主要适应症
:
感冒发热
,
头身痛,
咽痛
,
口渴汗出
,
眽洪
数而虚等症。
说明
:
现代人感冒发烧
,
多见此合方的适应症
,
因为感冒初起没处理好
,
本来单纯的表症
,
误于药后,
表邪未解
,
里已化热
,
而正气先亏
,
成三阳
合病之症
,
用此合方
,
通解三阳之邪
,
解表清里并 用
,
扶正祛邪同施
,
邪
热自退。
主要加味
:
连翘
、青嵩、
玄参
、
金银花
.
金银花
、
连翘
:
清热解毒。
青蒿
:
轻宣
,
由里透热外出。
玄参
:
散无根浮游之火
,
清热养阴。
经验
:
外感发热见以上诸症者
,
用之多效
;
很多不明原因的发热
,
久不
愈的
,
也可试用
,
常常都能见效地。
酸枣仁
汤合
栀子
豉汤
(
倪海厦方
)
编审者为:
stone
于
周一
,
十月
17 @ 22:21:43 CST
文章作者:
stone
主要适应症
:
病后虚烦失眠之症。
说明
:
大凡大病初愈
,
诸症皆愈
,
只遗 失眠未差
,
此合方最为合拍
,
何故
,
主要是病后
,
胃气初复
,
不宜过食
,
以免造成食复
,
其五藏之气 也是初
复
,
一方面余热未除
,
一方面肝血未复
,
肝 藏魂
,
血不归肝
,
故失眠。
金匮要略
:
虚烦不得眠者
,
酸枣仁
汤主之。用
酸枣仁
汤治病后失眠
,< br>最
为适宜。
伤寒论
:
下利后更烦
,
按之心 下濡者
,
为虚烦也
,
宜
栀子
豉汤。
栀子
豉
汤可清解郁热
,
亦治失眠。
酸枣仁
汤以养肝补血
,
引血归肝为主
,
栀子
豉汤以清宣郁热
,
交通心肾
为要
;
两方合用
,
清补并施
,
安眠效佳
主要加味
:
柴胡
、郁金
柴胡
:
疏肝理气
,
通调气机
.
郁金
:
疏肝解郁
,
行气凉心
.
经验:
病后失眠
,
用此合方多效
,
当然随症作适当加减
,< br>疗效更佳
.
黄煌药人方人说
黄煌药人方人说黄煌
一、我的体质观的形成
1973
年,我开始跟家乡江苏省江阴市的名老中医叶秉仁学
医,其间又向夏奕钧、邢鹂江等 先生问业。夏、邢两先生均
是苏南名医朱莘农先生的弟子。朱莘农先生幼承家学,壮年
以擅治伤 寒大症而享盛名,平生对《伤寒论》钻研甚勤,临
床重视验体辨证。他有句名言:“医道之难也,难于辨 证,
辨证之难也,难于验体,
体质验明矣,阴阳可别,
虚实可分,
病症之或浅 或深,在脏在腑,亦可明悉,而后可以施治,此
医家不易之准绳也”。其辨体质,多从望诊和切诊入手, 尤
其是擅长使用“咽诊”与“脐诊”。我虽无缘亲睹朱莘农先
生诊病的风采,但从夏奕钧、邢鹂 江先生的用药来看,他们
非常重视强调客观指征,常常或凝神直视,或按压腹部,或
察看咽喉, 临床思忖良久,而当机立断,说“此人要吃
桂
枝
!”“此人要吃
黄连
!”“此人是桂甘龙牡汤证!”这种
以药—人相应、方—人相应的思路,对我的临床思路的形成
影响很大。我曾一遍遍地翻阅苏南医家推崇的清代叶天士
《临证指南医案》
,从医案中归纳总结 叶天士体质辨症的思
想和经验,当时对体质的认识尚是零碎的经验和想法。
1979
年,我考入南京中医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前身)
攻读中医各家学说,有机会深入 研读了柯韵伯先生的《伤寒
来苏集》
,其以方类证的思路深深吸引了我。其后,又翻阅
到日本一贯堂医学的体质论,其简便易用的思路让我耳目一
新。
80
年代中后期,我已 经开始注意到不同体型不同体貌患
者在辨证用药上的不同点,将临床诊疗的思路从单纯的症状
辨 别以及对病论治转向辨体质论治。
1989
年我受中国政府派遣,赴日本 京都大学医学部进修,
期间我细细阅读了细野史郎先生的《汉方医学十讲》
,并有
机会 向细野诊疗所的坂口弘先生以及中田敬吾先生学习日
本汉方,对日本汉方求实的思想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在细野
诊疗所每周一次的读书会上,为求易记和实用,我大胆地用
药物名来命名体质,由此而形 成了“药人”的概念。回国以
后,我又将此“药人”概念为基础,将在日本讲学的讲稿整
理成书 ,名《中医十大类方》
。此时,我的体质论基本形成。
以后,在临床上不断补充,成为本人临床 处方用药的基本思
路
二、我所认识的“药人”
< br>所谓“药人”,就是适合长期服用某种药物及其类方的体质
类型。这种体质,服用这种药及其类方 ,往往起效快,而且
相对安全。我在《中医十大类方》中提出了五种“药人”,
即“
桂 枝
体质”“
麻黄
体质”“
柴胡
体质”“黄芪体
质”“
大黄
体质”。后来,在临床上又发现了“
半夏
体质”
等“药人”。遵循药人 的经验识别,可以大致了解该体质患
者可以考虑哪一类方。这些“药人”,虽然以单味的药名命
名,但就其内涵来说,应该冠之以“某某类方体质”可能更
合适。不过,就如《伤寒论》中有“
桂枝
证”“
柴胡
证”的
提法一样,这种简约的提法,可能更便于记忆。下面, 是我
在临床常见的几种药人。
“
桂枝
体质”:
患者肤色白而缺乏光泽,
皮肤湿润而不干燥,
口唇暗淡而不鲜红,体型偏瘦者多,肌肉比较坚紧 ,一般无
浮肿,腹部平,腹部肌肉较硬而缺乏底力,如同鼓皮,严重
者腹部扁平而两腹直肌拘急 。多见于循环系统疾病、消化道
疾病、营养不良患者。
桂枝
体质是适合长期服用
桂枝
以及
桂
枝
汤类方的一种患者体质类型。
代表方为
桂枝
汤、
小建中汤、
桂枝
加
龙骨牡蛎
汤等。这类患者在疾病状态 中多表现为心肾
阳气的不足,或肝胃阴液的不足,易于表虚,易于阳越,易
于气脱,易于气阴两 虚。
“
柴胡
体质”:患者体型中等或偏瘦,
面色微暗黄 ,
或青黄
色,
或青白色,
缺乏光泽。肌肉比较坚紧,
舌苔正常或偏干 。
主诉以自觉症状为多,
对气温变化反应敏感,
情绪波动较大,
食欲易受情绪 的影响,四肢冷。女性月经周期不准,经前多
见胸闷乳房胀痛结块等。多见于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系
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胆道疾病患者。
柴胡
体质是适合长
期服用
柴 胡
以及
柴胡
类方的一种体质类型。代表方为小
柴胡
汤、
柴胡 桂枝
汤、
柴胡
加
龙骨牡蛎
汤、四逆散等。此类患者
在疾病状 态中多表现为气机的郁滞或逆乱,或外邪郁于半表
半里不易透发,
或肝胆胃的气机易于逆乱,< br>或气滞,
或血瘀。
“
麻黄
体质”,患者体格粗壮 ,
面色黄暗,
皮肤干燥且较粗
糙。恶寒喜热,易于着凉,着凉后多肌肉酸痛,无汗发热 ;
易于鼻塞、气喘;易于浮肿,小便少,口渴而饮水不多。身
体沉重,反应不敏感。咽喉多不红 ,舌体较胖,苔白较厚,
脉浮有力。多见于体格壮实的中青年和体力劳动者。呼吸道
疾病、骨关 节痛、寒冷、疲劳等常是这种体质患者患病的主
要诱因。
麻黄
体质是适合较大剂量服用
麻黄
以及安全使用
麻
黄
以及
麻黄
类方的一种体质类 型。代表方为
麻黄
汤、
麻黄附
子细辛汤
、
葛根
汤等 。此类患者在疾病状态中多表现为寒气
郁表,或肺气郁闭,或寒湿滞留经络之间,或表里俱实。
“
大黄
体质”:体格健壮,肌肉丰满,食欲旺盛,但容易腹
胀,< br>或大便秘结,
口唇红或暗红,
舌苔多厚。皮肤易生疮痘。
血压偏高,或血脂偏高 ,或血粘度偏高。精神状态饱满,易
烦躁,易激动。消化系统疾病、代谢病、感染性疾病等多见
这种体质。这种患者长期使用
大黄
比较有效而且安全。
大黄
体质多见于中老年 人。代表方为大
柴胡
汤、三黄泻心汤、桃
核承气汤、
黄连
上清丸、< br>防风
通圣散等。此类患者在疾病状
态中多表现为积滞伤食,或腑气不通,或瘀热于内,或 积热
上冲,或积热逆于营卫之间。
“
黄芪体质”:其人多面色黄 白或黄红隐隐,或黄暗,都缺
乏光泽。浮肿貌,目无精彩。肌肉松软,腹壁软弱无力,犹
如棉花 枕头,按之无抵抗感以及痛胀感。平时易于出汗,畏
风,遇风冷易于过敏,或鼻塞,或咳喘,或感冒。易 于浮肿,
特别是下肢肿,手足易麻木。咽喉多不红,舌质淡胖,舌苔
润。这种体质的形成,除与 遗传有关外,尚与缺乏运动,营
养不良,疾病、衰老等有关。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
骨关 节退行性病变、免疫系统疾病、血液病、呼吸道疾病、
消化道疾病的中老年人多见黄芪体质。黄芪体质是 适用长期
服用黄芪及其类方的体质类型。代表方如黄芪
桂枝
五物汤、
防己黄芪 汤、黄芪建中汤、玉屏风散等。此类患者在疾病状
态中多表现为肺脾气虚,或表气不固,或气虚血瘀,或 气虚
湿阻,或中虚等。
“
半夏
体质”:营养状况较好, 肤色滋润或油腻,或黄暗,
或有浮肿貌,但缺乏正常的光泽;形体並不羸瘦,肥胖者居
多。主诉 较多而怪异,多疑多虑,易于精神紧张,情感丰富
而变化起伏大,易于出现恶心感、咽喉异物感、粘痰等 。脉
象大多正常,或滑利。
舌象多数正常,或舌苔偏厚,或干腻,
或滑苔粘腻,或舌边 有两条由细小唾液泡沫堆积而成的白
线,或有齿痕舌。
半夏
体质是适合与较长时间或大 量服用
半
夏
及其类方的体质类型。
代表方为小
半夏
加
茯苓
汤、
温胆汤、
半夏厚朴
汤等。此类患者在疾病状态中多表现为痰热内壅 、
痰气交阻、风痰上扰、痰湿内阻等
此外,还有见
人参
体质、
当归
体质、芍药体质等。
三、我所认识的“方人”
“方人”,是近年来本人在药人的基 础上提出的一个新的概
念。
2003
年来,
我在给南京中医药大学开设
《经方应用》
中,
为使大学生能更快捷地使用经方,而将本人应用经验作一总
结,特 别提出适合使用本方的患者在体型体貌、心理行为特
征、发病趋势等方面上的特征,并以此方命名此类患 者,简
称“方人”。也就是说,所谓“方人”,即对本方有效而且
适合用长期服用此方的体质类 型。比如我对那些服用温经汤
有效,而且长期服用也比较安全的患者,常常称之为温经汤
体质。 所以,常常病人一来,大致就晓得该用何方。比起药
人来说,方人更具体,范围更明确,往往与某些疾病 或某类
疾病相关,可以说,方人是体质与疾病的结合体。下面,也
是我临床常见的几种方人。< br>
“
温经汤体质”:羸瘦,肌肉松弛,腹壁薄而无力。口唇干
燥而不 红润,皮肤干枯发黄发暗,缺乏光泽,或潮红,或暗
红,或黄褐斑。有些患者的手掌脚掌出现裂口,疼痛 或发热
感。
指甲变薄变脆,
缺乏光泽。
还有的女性可以出现阴道炎、
阴道干枯瘙痒,毛发出现脱落、干枯、发黄,易于折断。许
多妇科疾病,特别是卵巢功能性疾病患者多见 这种体质类
型。
“
三黄泻心汤体质”:营养状态比较好,无明显 虚弱表现,
面部暗红,腹部充实有力,食欲较好,大便干结或便秘,多
有出血倾向。
咽 喉多充血,
唇色或舌质红或暗红,
脉象滑数。
体检血压、血脂、血液粘度、血尿素氮较 高者。目前最多见
于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以及出血性疾病。
“
炙
甘草
汤体质”:羸瘦,面色憔悴,皮肤干枯,贫血貌。
这种体质状态,多见于大病以 后,或大出血以后,或营养不
良者,或极度疲劳者,或肿瘤患者经过化疗以后。患者精神
萎靡, 有明显的动悸感,并可伴有早搏或心房心室颤动等心
律失常。消耗性疾病、呼吸道疾病,或循环系统疾病 ,或血
液系统疾病等的患者多见这种体质类型。目前在临床上多见
于肿瘤患者及老年病患者。< br>
“
黄芪
桂枝
五物汤体质”:
其人多肌肉松弛,< br>皮肤缺乏弹性,
平时缺少运动,食欲虽好,但经常疲乏,头晕,气短,尤其
是在运动时更 感力不从心,
甚至出现胸闷胸痛,
或头晕眼花。
运动心电图常提示心肌缺血。面色黄暗 ,也有见暗红者,其
舌质多淡红。头痛、胸痛、身痛、肢麻的中老年人多见这种
体质类型。
“
桂枝茯苓
丸体质”:患者体质比较强壮,面色多红或暗
红 、皮肤干燥或起鳞屑,唇色暗红、舌质暗紫等。腹部大体
充实。脐两侧尤以左侧下腹更为充实,触之有抵 抗,主诉大
多伴有压痛。多有头痛、便秘、腹痛腰痛、心悸等症状。妇
科病、男性的生殖系统疾 病,皮肤病、周围血管病变以及五
官科疾病等的患者多见这种体质。
此外,还有如< br>桂枝
加
龙骨牡蛎
汤体质、大
柴胡
汤体质、四逆
散体质 、
当归
芍药散体质、防己黄芪汤体质、
防风
通圣散体
质等。
四、几点说明
一、体质的确定,是有效并且安全使用中药的基 础。由于当
前疾病谱的变化,中医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慢性病患者,慢性
病的治疗原则以调整体质 状态为主,服用药物的周期长,如
果不针对体质用药,常常会出现许多副作用。所以,“药
人” “方人”的提出,也是有时代背景的。
二、以上列举的“药人”与“方人”,并不 能包涵人类体质
的全部,而仅仅是本人临床上常见的适合使用某种方药的体
质类型。就其人种来 说,仅仅限于亚裔黄种人。也就是说,
我的药人方人说,不属于体质人类学的范畴,而是一种应用
中药及其配方的技术。
三、我所认识的“药人”与“方人”,应该是药证与方证 的
延伸,尤其是突出药证方证中“人”的部分,也就是突出了
患者的体型体貌以及发病趋势的特 征,从而突出了药证方证
的客观性和整体性。
这样,
可以使人更易于把握方证与药证,
更容易从整体的角度看问题。换句话说,方人药人的提出,
与其说是经验的传授,到不如说是思 维方式的强调。从本人
的教学实践看,讲方人药人,可以让当今的中医大学生们的
思路发生很大 转变,一方面,让他们从纷繁的理论中摆脱出
来,转向朴实无华的临床技术;还有一方面,让他们从“对
病用药”以及“对症状用药”的思路中解放出来,转向整体
的用药思路。所以,药人方人说的提 出,是一种中医临床思
维方式的技术调整。
四、
重视患者的体质 特征,
是古典中医学的基本思想。
在
《伤
寒论》
《金匮要略》两本书 中,有许多有关患者的体貌体态
特征及疾病的易趋性的记载。如尊荣人、失精家、亡血家、
支饮 家、中寒家、湿家、喘家、呕家、冒家、淋家、黄家、
疮家、衄家、汗家、盛人、强人、瘦人等。这些病 人的个体
特征,为张仲景的处方用药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参照及依据。
本人的“药人”与“方人” ,很多都能从张仲景所说的那些
“人”、那些“家”中找到影子,比如黄芪体质与尊荣人相
似,
桂枝
体质与失精家相似,
麻黄
体质与湿家相似。
UID
45401
精华
0
积分
115
帖子
80
经方用药
注册
2009-1-
指征
转
帖
1
阅读权限
20
来自
(必填)
:
河北邢台巨鹿
职业或者岗位
(必填)
医师
来自
河北邢
台巨鹿
状态
离线
繁体化
name_not_setted1
nam e_not_setted2
#1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09-1-20 16:5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当全场免运费
当当网全国独家销售预定的《明朝那些事儿
6
》
1.
理中汤
.
消化系 虚寒性疾病的代表方
.
见消化液分泌亢进及其
功能低下即可用之
,
证见
,
在上为多唾
,
或流涎
,(
小儿
)
或口腔溃疡
,
在中为
脘腹疼痛
,
喛气吞酸
,
在下为泄泻
.
2.
大黄
牡丹汤
.
小腹中感染方
.(
多在感染期使用症见红肿热痛
)
如阑尾炎
,
盆腔炎
,
肛周炎
,
尿道炎
,< br>结扎术后感染
.
前
列腺炎等
.
3.
核桃承气汤
.
用药指征
.
少腹急结
,
其人如狂
.
凡见其中一症即有
考虑使用本方的可能
.
例如前列腺增生
,
痛经
,
尿结石之痛
甚
,尿不出应了少腹急结四字
.
即可使用
.
精神病有少腹急
结者.
其人如狂
为主症
.
即可应用
.
4.
桂枝茯苓
丸
.
全身血液循环障碍的调节剂
.
应用指征是运用范围是全身性
,
但所治病变位置又是局
限性
.
如血管性
冠心病
阻塞不通
下肢静脉血栓
血液性
血液缓慢引起的盆腔综合征
.
血稠粘性增高的
.
如游离死血
.
增生性
,
包块性
.
长期性的
如子宫肌瘤
.
乳核
.
5.
桂枝
加
龙骨牡蛎
汤
.
用方指征
.
是外泄性
,
外漏性病症
.
如多汗
,
遗精
,
遗尿
,
带下
,
崩漏
,
脱发
.
但须有
桂枝
汤应用指征者
.
6.
柴胡桂枝干姜
汤
,
用方指征
,
疾病末去又见津液脱失匮乏之症
.
如糖尿病
生疮疔后
7.
柴胡桂枝
汤
用于虚弱性体质迁延性疾病的常用之
方
用方指征< br>.
本方即调营卫又调少阳之枢
.
以疲倦憔
悴
,
食欲不 振
,
时时恶心
,
自感身体多处疼痛
,
动则极易汗
出
,
汗出又易感冒
,
脉细弱
.
者
.
8.
四逆散
.
中药的止痛剂
.
其中有芍药
甘草
方根
.
对征之一是以精神神经紧张为主
的疾 病
.
之二是疼痛
,
急迫
,
痉挛
性疾病
.
其三是用于平
滑肌痉挛性痛
.
9.
麻杏
石膏
汤
肺系要药。
咳
,
、
痰,喘用之。
1
型变态反应的
拮抗剂。
主治支哮。或与过敏有关的疾病
。
10.
大青龙汤
使用指征。强状之人的无汗发热,
11.
甘草
泻心汤
粘膜修复剂
。口腔(口腔溃疡)
,咽喉(慢性咽炎)
,
胃肠(结肠炎)
肛门
(肛门溃疡)
前阴
(外阴溃疡)
泌尿道粘膜
(
尿
道
炎)
眼结膜(结膜炎)
以及粘膜
的一般病变。如破损,充血,糜烂,或溃疡。
12.
黄苓汤
用药指征
。
腹痛而出血性疾病
。如菌痢。溃疡性
肠炎。月经先期,经来量多,色红,质稠。
13.
黄连
解毒汤。
多用于心脑心管疾病
.
如高血压
(
实症< br>,
以壮实的老年人多见
.
必有
大黄
见症
,--
便燥
.)
上火症
.
脑出血
.
多加
大黄
用之
.
13.
白虎汤
.
凡见四大症之一即可 考虑用之
,
使用在热症上就不详
说
,
这里说一此少见症如血液病中的 多渴
.(
血友病或血小
板减少性紫癜
.)
的使用
.
又如糖尿病多用
石膏知母
为方根治渴
.
14.
枳术汤
.
凡见消化道动力障碍
,
又有 水液停留肠间者必用
.
多为方
根使用
.
15.
麦门冬汤
.
是人体肌肉的营养剂
.
凡见肌肉痿缩的病人皆可使
用
.
即肺胃阴虚的基础方
.
16.
越婢汤
.
治有表证的水肿
.
开鬼门洁净府之功
.
17.
泽泻
汤
.
眩晕病的高效方
.
多为方根使用之
.
18.
当归
芍药散
.
妇人血虚水停之症多表现为面部 症状者
,
如黄褐斑
,
眼袋
加深
,
晨起浮肿
.
脱发
,
等
.
19.
葛根
汤
.
提神剂
,
颈椎病良方
,
感冒方
.
20.
防已黄芪汤
.
治疗腰以下水肿的代表方
.
21 .
麻黄附子细辛汤
天然的心脏起搏器
.
多用于心动过缓表现的心脏病
.
中医的伟哥
.
多为壮实之人使用
.
22 .
泻心汤
.
人体上部出血的特效上血方
.
23.
栀子
柏皮汤
.
凡见以黄为见症者都可使用
.
多为方根用之
/
24.
栀子厚朴
汤
.
一剂失眠要方
,
用时多加
黄连
,
连翘
.
25.
半夏厚朴
汤
.
一个咽部疾病基础 方
,
异物感专方
,
自我感觉异常方
楷体
_GB2312>color=#00ff40>.
26.
UID
10883
精华
0
积分
914
帖子
128
阅读权限
20
黄煌教授
学术思想
name_not_setted4
nam e_not_setted5
name_not_setted6
#1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09-1-20 17:4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当
热销
中医书籍
当当中医
新书
目录
注册
2006-5-
专辑
一、黄煌教授谈药
6
来自
(必填)
:
1
、
柴胡
职业或者岗位
2
、黄芪
3
、
大黄
(必填)
状态
在线
4
、
附子
5
、
半夏
6
、
黄连
7
、
麻黄
8
、
人参
9
、
甘草
10
、
石膏
附:黄煌教授运用
人参
、黄芪的经验
二、黄煌教授谈方
1
桂枝
汤
2
麻黄
汤
3
小青龙汤
4
小
柴胡
汤
5
大
柴胡
汤
附:黄煌对大
柴胡
汤的认识及应用
黄煌教授运用大
柴胡
汤治验
3
则
6
炙
甘草
汤
7
五苓散
8
猪苓
汤
9
苓桂术甘汤
10
半夏厚朴
汤
附:黄煌教授运用
半夏厚朴
汤的经验
11
栀子厚朴
汤
12
栀子
柏皮汤
13
泻心汤
14
麻黄附子细辛汤
15
芍药
甘草
汤
16
葛根
芩连汤
17
防己黄芪汤
18
葛根
汤
19
当归
芍药散
20
泽泻
汤
21
越婢汤
22
麦门冬汤
23
枳术汤
24
白虎汤
附:黄煌教授对白虎汤的认识与应用
25
黄连
解毒汤
26
黄连阿胶
汤
附:黄煌教授应用
黄连阿胶
汤的经验
27
黄芩
汤
28
甘草
泻心汤
29
大青龙汤
30
麻杏石甘汤
31
小陷胸汤
32
小建中汤
33
大建中汤
34
四逆散
35
柴胡桂枝
汤
36
柴胡桂枝干姜
汤
37
柴胡
加
龙骨牡蛎
汤
38
桂枝
加
龙骨牡蛎
汤
39
桂枝茯苓
丸
40
桃核承气汤
41
大黄
牡丹汤
42
理中汤
43
真武汤
44
温经汤
45
木防己汤
46
半夏泻心汤
47
当归
四逆汤
三、黄煌教授谈病
1
、咳喘
2
、感冒
3
、高血压
4
、肠胃病
5
、肝病
6
、失眠
7
、肿瘤
8
、口腔病方
四、黄煌谈医
1
、我的中医之路
2
、影响我中医之路的五大因素
3
、古方的学习与应用
4
、关于药证的思考
5
、论方证相应说及其意义
5
、近代经方家曹颖甫学术思想述评
附:黄煌教授临证思维特点探析
黄煌教授谈药
柴胡
柴胡
为伞形科植物北
柴胡
和狭叶
柴胡
的根或全草
,
饮片有北
柴胡
、
南
柴胡
之
分。北
柴胡
主产于辽宁、甘肃、河北、河南等北方地区
,
以根入药
,
常于秋
季采集
,
又有秋
柴胡
之名
;又因其药材根头膨大
,
少弯曲而质较韧
,
不易折
断
,< br>故称硬
柴胡
。
《本草汇言》说:“如《伤寒》方有大、小
柴胡
汤
,
仲景氏
用北
柴胡
也。”南
柴胡
主产于我国南方 的四川、湖北、江苏等地
,
其根与北
柴胡
相比较细
,
多弯曲 不直
,
质地娇软
,
故称软
柴胡
、
细
柴胡< br>。
马王堆帛书
《五
十二病方》中就有用单味
柴胡
治疗头痛的记 载。
《神农本草经》谓
柴胡
“主
心腹
,
去肠胃中结气
,
饮食积聚
,
寒热邪气
,
推陈出新”。
柴胡
是张 仲景方中
的重要药物
,
《伤寒论》入
7
方次
,
《金 匮要略》入
7
方次。我们曾对全国
330
位国家级名中医进行临床经验的调查
,
结果提示
:
在全国名中医擅长使
用的药物序列中
,
柴胡
位居第三。可见
柴胡
是一味常用的药物。
1
药证
柴胡
主治往来寒热和胸胁苦满。仲景使用
柴胡
量最大 的方是小
柴胡
汤
,
为
“半斤”。原书指征:“伤寒五六日中风
,
往来寒热
,
胸胁苦满
,
默默不欲饮
食
,
心烦喜呕
,
或胸中烦而不呕
,
或渴
,
或腹中痛
,
或胁下痞硬
,
或心下悸、小
便不利
,
或不渴、身有微热,
或咳者
,
小
柴胡
汤主之”,“往来寒热
,
休 作有
时
,
默默不欲饮食??小
柴胡
汤主之”。
《伤寒论》原 文提示
,
小
柴胡
汤在使
用中需根据症状进行加减变化。根据小
柴胡
汤中
黄芩
、
人参
、
半夏
、
生姜、
大枣
均可以减去
,
惟
柴胡
、
甘草
不 可去的经验
,
可以认为小
柴胡
汤所主治的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与
柴胡
的主治十分相关。另外《伤寒论》中证名
“往来寒热”者有
6
处
,1
处无方
,5
处有方者分别为小
柴胡
汤
3,柴胡桂枝干
姜
汤
1,
大
柴胡
汤
1
。可 见
,
往来寒热与
柴胡
相关。所谓往来寒热
,
主要指患
者的自我感觉
,
即一种寒热交替感。
或忽而恶风怕冷
,
肌肤粟起< br>,
忽而身热而
烦
;
或心胸热而四肢寒
,
或上部热而下 体寒
,
或半身寒
,
半身热。这种寒热交
替感还包括对温度变化的自我 感觉过敏
,
如特别畏风、怕吹空调等。再推而
广之
,
对湿度、气压、 光照、气候、居住环境、音响、气味的变化过敏乃至
心理的过敏都可以认为是往来寒热的延伸。
所以
,
临床上可见许多病毒感染
性疾病、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女性月经 病等出现往来寒热
的症状。
需要说明
,
往来寒热与体温高低不成正相关
,
其中有体温高者
,
如感
冒发热、疟疾
,
但也有体温正常 者
,
所以
,
不能简单地将寒热理解为发热。往
来寒热中,“往来”也 有特殊意义。
一指有节律性
,
或日节律
,
或周节律、或月 节律。二指没有明显的节律
,
但表
现为时发时止
,
不可琢磨
,
比如癫痫以及一些神经性官能症。
临床上
,
凡具有
“往来”“休作 有时”特征的疾病也可使用
柴胡
类方。清代名医费伯雄曾
用含有
柴胡
的处方治疗
1
例隔日彻夜不眠的奇症
;
岳美中先生用小
柴胡
汤治
愈每日正午全身无力的小儿
;
日本有报道用
柴胡桂枝
汤治疗癫痫
,
都是以
“往来”与“休作有时”为辨证依据的。
所谓胸胁苦满
,< br>有自觉的胸膈间的
气塞满闷感和胁肋下的气胀填满感。
也有他觉指征
,
如沿肋骨弓的下端向胸
腔内按压
,
医生指端有抵抗感
,
患者也诉说有 胀痛不适感。
日本学者除此外
,
胸部胁肋部的疼痛、肿块
,
乃至头面 身体两侧的疼痛、肿块
,
以及耳部疾患
,
如女性乳房的胀痛与结块
,
甲状腺的肿胀、耳疾等
,
也可归属于此。笔者有
“
柴胡
带” 的说法。由于在情绪低落时可以出现胸闷叹气、腹胀、食欲乃
至性欲下降等
,
所谓的“ 默默不欲饮食”。所以
,
一些神经症、忧郁症等精
神神经性疾病也与胸胁苦满有关。< br>
2
应用
(1)
各种发热性疾病
:
病毒 性感冒发热
,
结核性低热
,
各种感染性发热
,
如胆
囊炎、肾盂肾炎、产后感染、支气管炎、肺炎引起的发热、不明原因的低
热
,
代表方是 小
柴胡
汤
(
柴胡
15
~
30
g
,
黄芩
10
~
15
g
,
半夏
6
~< br>15
g
,
甘草
3
~
10
g
,
党参
10
~
15
g
,
生姜
3
~
5
片
,
红枣
6
~
15
粒
)
。本方 为《伤寒论》
的著名方剂
,
主治往来寒热
,
胸胁苦满
,默默不欲饮食
,
心烦喜呕。对于病毒
性感冒高热
,
患者面色通红
,
出汗而体温持续
,
微微恶风
,
或咳嗽
,
或咽痛者
,
本人常用小
柴胡
汤加减
(
柴胡
20g
,
甘草
10
g
,
连翘
40
g
,
黄芩
12
g
),
水煎
,
日分
4
次服药后
,
患者常常出通身大汗
,
随之体温下降或至正常。
(2)
胶原性疾病
:
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
,
大多 对气压、温度的
变化敏感
,
关节肿痛
,
晨僵
,
与往 来寒热相符。
可用小
柴胡
汤加减
:
柴胡
20
g,
甘草
10
g
,
党参
12
g
,
黄芩
12
g
,
连翘
20
g
,
生地
20
g
,
白芍
12
g
,
生姜
10
g
,
红枣
12
枚。使用本方的关键是
甘草
的量应适当增加 。
(3)
慢性肝炎
:
慢
性肝炎
,
常常表现为右上腹 不适、肝区隐痛、胸闷、食欲不振等症状
,
与胸
胁苦满相似。所以
,
可以考虑使用
柴胡
剂。现代以甘柴合剂
(
甘草
、
柴胡
各
半
)
每次
10
ml
,
每日
3
次
(
相当每天
甘草
、
柴胡
各
15
g
),
小儿减半。治疗
11
例病毒性肝炎
,
疗效满意
,特别对降谷丙转氨酶较为突出
(
新医药学杂
志
,1974,2:18)< br>。试验也提示
柴胡
配伍
甘草
以后
,
对动物实验性肝损 伤的作
用更为明显。小
柴胡
汤也是首选方剂。但应小剂量长期服用。
柴胡应取小
剂量
,
在
5
~
10
g为宜。小
柴胡
汤有相当于干扰素样作用。小
柴胡
汤用于肝
病要注意掌握适应证。日本每 年有大约
100
万人服用小
柴胡
汤。
1989
年日
本汉方制剂的产值为
1434.5
亿日元
,
其中小
柴胡
汤的 产值即有
360
亿日元
,
占
25%
。但也就在这时
,
日本新闻界报道医学界发现小
柴胡
汤可导致肝功能
损害
,
由此引起了全国的恐慌。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使用者简单地对病用
药
,
而不是对小柴胡
汤证用药。
(4)
过敏性疾病
:
遇到过敏原即发 病
,
如过敏性皮炎、荨麻疹、异位性皮炎、
过敏性鼻炎等
,
其发病具 有休作有时的特点
,
此外
,
患者大多对风冷过敏
,
属
往来寒热的范畴。可考虑使用小
柴胡
汤加
荆芥
10
g
,< br>防风
10
g
,
连翘
15
g。
慢性荨麻疹、湿 疹、皮炎见有紫斑、瘀斑、色素沉着、色素减退、疼痛、
局部皮肤肥厚脱屑者
,
可用血 府逐瘀汤。
(5)
支气管炎、迁延性咳嗽
:
《伤寒论》小
柴胡
汤条下
,
有“若咳者,??加
五味子
半升、
干姜
二两”的记载。
《苏沈良方》:“元礻右二年
(1087),
时行
无少长皆 咳
,
本方
(
即小
柴胡
汤
)
去
人参
、
大枣
、
生姜
,
加
五味子
、
干姜
各半
两
,
服此皆愈”。
本人用于感冒后咳嗽反复不止
,服用抗生素无效者
,
用本方
确有疗效。
本人同事史欣德老师也擅长使用本 方治疗迁延型咳嗽
,
每年秋冬
季
,
找其就诊者很多。
(6)
甲状腺病
:
甲状腺机能亢进或甲状腺瘤
,
出现有胸
胁苦满者
,
可用小
柴胡
汤加
牡蛎
、
知母
等。本人曾 治疗一位甲亢患者
,
因服
用他巴唑等
,
导致药源性肝损害
,
并全身消瘦
,
两眼外突
,
手抖心慌。服用小
柴胡
汤 加
白芍
2
个月后
,
不仅自觉症状明显改善
,
而且突 眼症也明显好转。
(7)
艾滋病
:
日本人发现艾滋病人服用小柴胡
汤
3
个月以后
,
T淋巴细胞开始
增加
,< br>说明小
柴胡
汤预防艾滋病有效。
试验证明小
柴胡
汤有提高机体 免疫功
能的作用。
(8)
耳疾
:
如突发性耳聋、中耳炎、 鼓膜炎等
,
用小
柴胡
汤加
连翘
、山栀等。
(9)
胆囊炎、胆囊结石、胰腺炎
:
代表方是大
柴胡
汤
(
柴胡
10
g
,
黄芩
10
g
,
半夏
10
g
,
白芍
15
g
,
枳实
10
g
,
大黄
10
g
,
生姜
3
片,
红枣
10
枚
)
。
主治发
热或往来寒热
;
按之心下满痛
,
或腹痛
;
便秘或下利。
近年来有关大< br>柴胡
汤治
疗胆胰病变的临床报道相当多
,
从处方来看
,
大多做了加减
,
大
柴胡
汤中的
柴胡
、
大黄
、
黄芩
、芍药、
枳实
为主要用药
,
茵陈
、
木香
、
黄连
、郁金、芒
硝、延胡等为常用加味药。代表方为复方大
柴胡
汤
(
柴胡
、
黄芩
、芍药、
枳
实
、
木香
、
大黄
、
金钱草
、延胡
)
。大< br>柴胡
汤还用于消化道溃疡急性穿孔。
60
年代天津南开医院在这方面的研究是国 内领先的。
他们对腹痛减轻
,
腹壁
肌肉紧张消失或局限在右上腹
,< br>压痛局限在上腹或右下腹
,
肠鸣音恢复或有
排气排便的穿孔第
2
期患者
,
以口服复方大
柴胡
汤作为主要治疗方法。
此外
,
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痛风、肥胖、便秘、颈部疼痛等
,
如果有大
柴< br>胡
汤证
,
均可使用本方。大
柴胡
汤的应用范围很广
,
关键是
:
一看体型
,
即体
格壮实肥胖者
,
大多颈部较短
,
肩宽
,
胸围与肋弓角较大
;
二触腹部
,
上腹部
或少腹部有压痛或有抵抗感
;
三看舌质
,
舌质坚 老
,
苔薄黄或黄厚
;
四为中老
年
;
五为情绪比较紧 张。
(10)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①癫痫、周期性精神病、癔症、神经症等
,
用
柴胡
加
龙骨牡蛎
汤
(
柴胡
12
g
,
黄芩
5
g
,
半夏
10
g
,
桂枝
10
g
,
甘草
5
g
,
龙骨< br>15
g
,
牡蛎
15
g
,
大黄
6g
,
党参
10
g
,
茯苓
12
g
,
生姜
3
片
,
红枣
10
枚
)
。
主治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睡眠障碍、惊悸不安、便秘。所谓惊悸
,
为容易受 惊
吓
,
胆小
,
怕见生人
,
怕上街
,
晚上多梦
,
多恶梦等。徐灵胎说:“此方能下肝
胆之惊痰
,
以之治 癫痫必效。
”本人治疗
1
例忧郁症
,
主诉无法呼吸
,
大便秘
结
,
表情呆滞
,
全身肌肉抖动
,
走路如木 僵状。用本方加
厚朴
而症状显着减
轻。②忧郁症、更年期综合征、神经症
:< br>患者常常有胸闷、恶风、忧郁、食
欲不振等
,
可用四逆散合
半夏厚朴< br>汤。本人经验方八味解郁汤
:
柴胡
10
g
,
白芍10
g
,
枳壳
10
g
,
甘草
3
g
,
半夏
10
g
,
茯苓
10
g
,
厚朴
10
g
,
苏梗
10
g
,
生 姜
3
片
,
红枣
10
g。
(11)
低血压
:
见四肢冷、
胸胁苦满或腹痛者
,
用四逆散
(柴胡
10
g
,
白芍
12
g
,
枳实10
g
,
甘草
5
g
)
。伴有以上症状和体征的 胆囊炎、胆石症、胃炎、胃
溃疡、泌尿系结石、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阳痿、肠炎、痢疾等
,
均可用
四逆散及其加减方。
(12)
顽固性疼痛
:
用血府逐瘀汤。组成
:
柴胡
10
g
,
白芍
12< br>g
,
枳壳
10
g
,
甘
草
3
g
,
当归
6
g
,
川芎
12
g
,< br>桃仁
10
克
,
红花
6
g
,
生地12
g
,
牛膝
15
g
,
桔
梗
6
g。主治:①胸胁苦满、腹痛;②失眠、头痛、情绪不稳;③舌质暗或紫。
临床用于
:
以头痛为主诉的血管神经性头痛、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性头痛、
外伤性头痛、脑震荡后遗症头 痛、偏头痛、癫痫等。胸胁痛类
:
冠心病心绞
痛、肺心病、胸膜炎、肋软骨炎、胸部外 伤、肋间神经痛等。腹痛为主诉
的疾病
,
如呃逆、神经性呕吐、胃痛、肠痉挛、粘连性 肠梗阻、慢性肝炎、
肝硬化、脾肿大等。本人常用血府逐瘀汤去
桔梗
、
牛膝< br>、生地
,
名八味逐瘀
汤。凡病程比较长
,
常规治疗效果不明显
,
症状怪异
,
主诉复杂
,
患者精神状
态尚佳
,
不现憔悴萎靡之态
,
患者肌肉坚紧
,
有瘀血证的多种疾患
,
可以使用
本方。
如顽固性的失眠
,
顽固性的呃逆
,顽固性的头痛
,
用血府逐瘀汤有较好
效果
,
近代名医范文虎治疗 上海某商人顽固性失眠数月
,
用血府逐瘀汤而
愈。
(13)
心脑血管及周围血管疾病
:
高血压、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动脉炎、静
脉炎、眼底出 血、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视网膜静脉血栓形成等
,
常用血府逐
瘀汤。
(14)
妇科疾病
:
月经不调、痛经、盆腔炎、子宫外孕、更年期综合征、乳腺小叶增生等
,
可使用逍遥散、四逆散、血府逐瘀汤等
柴胡
类方。与月经相 伴
的疾病
,
如经前乳房胀痛、经前浮肿、经前头痛、经前发热等
,
可 用逍遥散。
组成
:
柴胡
10
g
,
当归
6< br>g
,
白芍
12
g
,
白术
12
g,
茯苓
12
g
,
甘草
3
g
,
薄荷
5
g
,
生姜
3
片
,
红枣
10
枚。主治:①胸胁苦满、往来寒热;②腹痛、便溏、浮
肿者。
3
参考
(1)
使用
柴胡
应注意患者的体质状态
:< br>患者体型中等或偏瘦
,
面色微暗黄或
青黄色
,
或青白色
,
缺乏光泽。
肌肉比较坚紧
,
舌质不淡胖
,
舌苔正常或偏 干。
主诉以自觉症状为多
,
对气温变化反应敏感
,
情绪波动较大,
食欲易受情绪
的影响
;
女性月经周期不准
,
经前多见 胸闷、乳房胀痛、结块等。这种体质
类型
,
本人称为“
柴胡
体质”。
(2)
柴胡
配伍
:
柴胡
是临床常用的药物
,
但传统极少单味使用。
与之相配最多
的是
甘草
。
《伤寒 论》中小
柴胡
汤条下有诸多加减条文
,
其中不能减去的药
物
,
除
柴胡
以外
,
就是
甘草
。可以说
,小
柴胡
汤的核心是
柴胡
和
甘草
。
柴胡
、
甘草
有协同作用。宋代《普济本事方》以
柴胡
、
甘草
同用
,
治疗伤寒之后体
瘦肌热
,
名
柴胡
散。
(3)
柴胡
用量有讲究
:
柴胡
大量
(15
g以上
)
治疗往来寒热
,
小量
(10
g以下
)用于胸胁苦满。小
柴胡
汤中
柴胡
用半斤
,
如以一两3
g计算
,
则为
24
g。现
代许多报道用于退热
,
柴胡
常使用
30
g甚至
45
g。如江苏名中医严冰先生
用
柴胡
30
~
40
g
,
配
黄芩< br>10
g
,
青蒿
30
g
,
生
石膏30
~
60
g
,
治疗感冒、上
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 炎、肺炎、急性扁桃体炎、尿路感染引起的高热
3
9℃以上者。从未发现不良反应。本人经验用 于治疗病毒性感冒发热以及
类风湿性关节炎
,
柴胡
在
20
g 以上方有效。
(4)
柴胡
使用的剂型
,
以汤剂为好。宋代名医朱肱曾治疗当时太守盛次仲疾
,
诊断为小
柴胡
汤证
,< br>但仆人给以小
柴胡
散
,
不仅病不愈
,
反而有胸满,
后朱肱
亲自煎煮
,
进
2
服
,
是夕遂 安。
(5)
柴胡
的不良反应
:
有人报道过量服用
柴胡
可以导致血压升高、恶心、呕
吐、水肿、少尿或无尿。本人在使用
柴胡
及 其类方多年
,
尚未发现明显不良
反应。偶见有些患者服用
柴胡
后出现 轻度腹泻。中医界有“
柴胡
竭肝阴”
的传言
,
这是不符合临床实际的 。
黄芪
黄芪是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 br>,
以根条粗长、皱纹
少、质地坚而绵、粉性足、味甜者为佳。饮片大多呈褐黄色、浅黄色 、淡
黄白色
,
然也有赤褐色或赤色、黑色或黑褐色等不同。黄芪主产于内蒙古、
山西、吉林、河北、山西等地。黄芪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药物之一。
据对全国
330位国家级名中医的问卷调查
,
有
139
位名中医认为黄芪是他们
临床擅长应用的药物之一
,
列居第
1
位。
1
药证
黄芪用于多汗而浮肿。
《金匮要略》中黄芪、芍药、
桂枝苦酒汤的黄芪量最
大
,
用
5
两
,
主治“身体肿
,
发热汗出而渴
,
状如风水
,
汗沾衣
,
色 正黄如柏
汁”。风水
,
是全身性浮肿
;
汗出可沾衣
,
说明出汗的量比较多。
《金匮要略》
中配伍最简单的黄芪方为防己黄芪汤
,
药味共
6
味
,
主治“风湿脉浮
,
身重汗
出恶风”,
《外台秘要》
则主治风水,“其人或头汗出,??腰以下当肿及阴
,
难以屈伸 ”,可见也有出汗与浮肿。简单地说
,
黄芪主治汗出而肿。所谓汗
出
,
以自汗为多见
,
即在未服用发汗药
,
也未剧烈运动
,
气温 室温均属正常的
情况下
,
出汗量较多
,
并可伴有气短乏力、恶风、头 晕、容易感冒等症状
,
这
个症状群
,
中医概括为“气虚自汗”。出汗的程度比较严重
,
常常衣被尽湿
,
有的可以见到汗渍发黄
,
出汗以上半身为显着。
临床上有的患者不以汗出为
主诉
,
但通过问诊
,
可以了解到患者平时汗出比较多
,
稍有体力活动
,
就容易
出汗
,
或者皮肤比较湿润。民间治疗自汗
,
常用黄芪红枣汤
:
黄芪
15
~
30
g、
红枣
15
枚
,
煎汤
,
每日服
2
次。也可以使用中成药黄芪口服液。
《 医学衷中
参西录》
记载张锡纯治疗沧州一女
,
年二十余
,
胸 胁满闷
,
心悸
,
动则自汗
,
其
家适有预购黄芪一包
,
遂煎服
,
服后果愈。
产后多汗
,
有报道用黄芪< br>30
g、
益
母草
30
g
,
煎汤
,< br>日服
2
次。本人经验
,
对于自汗而恶风者
,
可用桂枝
汤加黄
芪
:
黄芪
20
g、
桂枝
1 0
g、
白芍
10
g、
甘草
3
g、
生姜10
g、红枣
10
粒
,
水煎服。所谓肿
,
主要 为全身性的浮肿
,
但以下肢为明显。由于体位的变化
,
早晨面部有浮肿
,
而下午则下肢浮肿。
有些人虽无明显的浮肿
,
但肌肉松软
,体型肥胖
,
犹如浮肿貌。由于浮肿
,
患者常常自觉身体沉重
,< br>活动不灵活
,
关
节重痛。清代陆定圃《冷庐医话》中记载
:
王 某患肿胀病
,
自顶至踵
,
大便常
时
,
气喘声嘶,
二便不通
,
生命垂危
,
求医于海宁许珊林。许氏用生黄芪120
g、
糯米
30
g
,
煮粥一大碗
,
令病家用小匙频频送服。
药后喘平便通
,
继而全
身肿消而愈。近代名医范文 虎先生治疗一例产后浮肿
,
腹大如鼓
,
后渐及全
身
,
按之软
,
皮肤不起亮光。
病人气喘脉软
,
十分危急。
范文 虎遵照以上方法
,
用生黄芪
30
g煎汁
,
煮糯米半杯
,
成粥
,
淡食
,5
日其肿即消。据传说
,1920
年冬
,
胡适患糖尿病、慢性肾炎合并心脏病
,
全身水肿
,
协和医院不治
,
后请
中医陆仲安
,
以大剂量黄芪
(10两
,
相当于
300
g左右
)
配
党参
等 而愈。这提
示黄芪能退肿。
2
应用
(1)
慢 性肾病现代名医岳美中先生
,
在《冷庐医话》黄芪粥治疗浮肿经验的
启发下
,
创制黄芪粥治疗小儿慢性肾炎
,
收到良好效果。
其处方为
:
生黄芪
30
g、生苡仁
30
g、
赤小豆
15
g、< br>鸡内金
末
9
g、金橘饼
2
枚、糯米
30
g、
先以水
600
ml
,
煮黄芪
20
分钟
,< br>捞去药渣
,
次入苡仁、
赤小豆
,
煮
30
分钟
,
再次入
鸡内金
、糯米
,
煮熟成粥。作
1
日量
,
分
2
次服之
,
食后嚼服金橘饼
1
枚 。此方对慢性肾炎、肾盂肾炎残余的浮肿
,
疗效较高
,
消除蛋白尿也有效果。
其实
,
单用黄芪糯米煮粥也有效果。
其做法是
:
黄 芪
30
~
120
g
,
糯米
30
~
50
g
,
先煎黄芪
,
取汁
,
后入糯米
,< br>熬粥
,
每日食用。黄芪粥是中国传统的药
粥
,
在宋代已经风行
,
苏轼有诗“黄芪煮粥荐春盘”,可见苏轼是食用过黄
芪粥的。
民间还有用黄 芪蒸鸭子治疗肾病的。
做法是
:
活鸭
1
只
(
约1
kg
),
黄芪
60
g
,
先将鸭子宰杀洗净< br>,
放沸水中氽透捞出
,
肚中放入黄芪、
生姜
、
葱白
,
放入少量胡椒粉
.
并在腹中放少量水和酒
,
用棉线 缝好
,
装盆内蒸
2
小时。
去黄芪
,
吃肉喝汤。一只 鸭可分
3
天吃。可作为慢性肾病的食疗方
(
《大众
医学》
1 999
年第
4
期
)
。临床本人治疗慢性肾病
,
常使 用玉屏风散配合真武
汤治疗
,
坚持服用
,
有改善肾功能的效果。
(2)
心脑血管疾病
①高
111111
血压病:
本人治疗老年人高血压伴有下肢浮肿者
,
常用防己黄芪
汤加
葛 根
,
有较好的消除水肿以及降压作用。
防己黄芪汤是
《金匮要略》
方
,
本人经验用量为
:
黄芪
30
g、
白术
1 2
g、防己
12
g、
甘草
3
g、
生姜
3< br>片、
红枣
10
粒。常去
甘草
,
加
葛根
30
g
,
如果伴有血脂高者
,
加
泽泻
20
g
,
胸痛
头晕者
,
加
川芎
10
g、丹参
12
g。
②缺血性心脏病
:
黄芪每日
5 0
g
,
水煎分
3
次服。治疗
92
例缺血性心脏病< br>,
并分别与心痛定和
丹参
片作对照
,
结果表明
,黄芪组有较好的疗效。不仅心
绞痛等症状明显缓解
,
而且能改善心电图、心阻抗图 等临床多种客观指标。
③脑血管意外
:
近代宁波名医范文虎增长应用此方治 疗中风偏瘫
,
黄芪常用
60
~
120
g。他说:“中风一症
,
有属火、属风、属痰诸说
,
依法治之常不效。
此乃气虚之极
,
脉络瘀滞为多
,
独王清任补阳还五汤可信。
黄芪可增至四两
,< br>连服数十剂无妨”。补阳还五汤为清代名医王清任的经验方
,
其组成为
:
黄
芪
60
g、
当归
10
g、
川芎
10< br>g、
赤芍
药
15
g、
桃仁
10
g、
红花
6
g、
地
龙
10
g。主治半身不遂
,
口眼歪斜
,
语言蹇涩
,
口角流涎
,
大便干燥
,小便频
数
,
遗尿不禁。现代用于治疗脑梗塞、脑血栓、糖尿病等
,
均有较好疗效。
(3)
糖尿病对糖尿病伴有浮肿、面色黄者
,
本 人常用防己黄芪汤加
葛根
等。
如果糖尿病所致的下肢溃疡或深部血栓者
,则用生黄芪
60
g配合
葛根
30
g
,
怀
牛膝
30
g、
石斛
30
g、
赤芍
30
g 、
丹参
20
g等。
(4)
肿瘤化疗放疗以及手术后患者出 现贫血、浮肿
,
食欲不振、容易出汗及
感冒等
,
常是应用黄芪的指征 。临床常用黄芪建中汤、十全大补汤等。本人
曾治疗
1
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
,
其主要症状为多汗、
恶风
,
发高热
,
用黄芪
60< br>g、
肉桂
10
g
,
配合真武汤
,
服药
1
周后
,
出汗恶风显着减少
,
治疗
1
年
,
病情
稳定
,
几乎未出现发热。十全大补汤是常用的肿瘤后的体力增强剂,
日本应
用比较普遍。其组成为
:
黄芪
15
g、
肉桂
3
g、
人参
5
g、
白术
10
g、< br>茯苓
12
g、
甘草
3
g、
当归
6
g 、
川芎
6
g、熟地
12
g、
白芍
10
g< br>,
水煎服
,
日分
2
~
3
次服用。中国传统有 丸剂和膏剂
,
日本有颗粒剂
,
主要是便于久服。
(5)< br>慢性鼻炎常用玉屏风散
:
黄芪
15
g、
白术
12g、
防风
10
g。
主治气虚自
汗
,
容易感冒者 。过敏性鼻炎、花粉症、哮喘、老人感冒等经常用。方中可
加用
生姜
3
片、红 枣
10
粒。
(6)
骨质疏松骨质疏松、腰椎病、颈椎病、贫血等< br>,
可见关节疼痛、麻木、
自汗等症者
,
可用黄芪
桂枝
五物汤。
组成
:
黄芪
30
g、
桂枝
10
g 、
白芍
药
15
g、
生姜
3
片、红枣
12< br>枚。此方不可用
甘草
。当年范文虎治疗医家沈某之
媳并肢体酸麻
,曾服
桂枝
汤加味治疗未效
,
范氏用黄芪
桂枝
五物汤原方
,2
剂
即效。
桂枝
汤与黄芪
桂枝
五物汤仅
甘草
、黄芪之差异
,
一味药的区别
,
效果
竟然大不一样(
见《魏长春临证经验集》
)
。
(7)
经久不愈的溃 疡黄芪是传统疮药
,
有生肌的作用
,
尤其适用于“久败
疮”,即溃疡 久不愈合的化脓性感染。其表现为脓水清稀
,
创面平塌。全身
状况差。现代中医外科名 医赵炳南先生有黄芪膏一方
,
用黄芪浓煎成膏
,
加
入等量蜂蜜
,
混均匀后备用。
上消化道溃疡
,
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
,
可用黄
芪建中汤。组成
:
黄芪
15
g、
桂枝
10
g、
白芍
15
g、
甘草
6
g、
生姜
3
片、
红枣
12
枚
,
麦芽
糖适量冲服。多适用于 病情呈慢性化
,
有轻度贫血
,
自汗盗
汗
,
喜欢吃甜 食
,
舌质暗淡者。如体型消瘦者
,
黄芪不宜大量使用
,
否则 会导
致腹胀和食欲减退。
3
参考
(1)
使用 黄芪应当注意患者的体型
:
黄芪体质———面色黄白或黄红隐隐
,
或黄暗,
都缺乏光泽。浮肿貌
,
目无光彩。肌肉松软
,
腹壁软弱无力< br>,
犹如棉
花枕头
,
按之无抵抗感以及痛胀感。
笔者称之为“黄 芪腹”。
平时易于出汗
,
畏风
,
遇风冷易于过敏
,
或鼻塞
,
或咳喘
,
或感冒。大便不成形
,
或先干后溏。易于浮肿
,
特别是足肿
,
手足易麻木。舌质淡胖
,
舌苔 润。
(2)
中老年人应用黄芪的机会较多
:
缺乏运动
,< br>营养不良
,
疾病、
衰老
,
均可导
致肌肉松软
,
腹部尤为明显
,
腹肌萎缩而脂肪堆积
,
并可伴有水肿等。
这种人
即《金匮要略》所谓的“骨弱肌肤盛”的“尊容人”。中老年中这种体型
尤为多见。因此 黄芪应用于中老年较多。
(3)
黄芪须多服久服方能见效
:
《伤寒 》不用黄芪
,
《金匮》罕见四逆
,
可见
黄芪是内伤杂病的用药。岳美中先生经验,“黄芪之于神经系统疾患之瘫痪
麻木消削肌肉等确有效
,
且大症 必须从数钱至数两
,
为一日量
,
持久服之
,
其
效乃 显”。黄芪以
10
~
30
g为常用范围
,
大剂量可达
120
g甚至更多。本人
曾见家乡皮肤科老中医孙老先生黄芪用至
500
g 。
但用量过大可以导致胸闷
腹胀
,
食欲减退
,
并可出现头昏 潮热等。
尤其是肌肉坚紧
,
大便秘结者少用或
慎用。多汗而发热、咽喉红痛者
,
不宜使用。
(4)
张仲景用黄芪有三个剂量段
:
黄芪大量治疗水气、黄汗、浮肿
(5
两
),
中
量治疗风痹、身体不 仁
(3
两
),
小量治疗虚劳不足
(1
两半
)
。现代应用可以
根据张仲景的用药经验适当变化。
如用于治疗浮肿
,
量可达
60
~
100
g
,
治疗
半身不遂
,
骨质增生疼痛等
,
可用
30
~
60
g
;
用于上消化道溃疡
,
可用
15
~
30
g。
(5)
黄芪证的脉象没有特异性。防己黄芪汤用于脉浮
,
黄芪芍药
桂枝苦酒汤
则主治脉沉
,
所以
,
使用黄芪不论脉浮脉沉。
关 键是看体型和肌肉是否松软。
大黄
大黄
是重要的泻下 药、清热药和止血药。它功效迅速,常用于危急重症。
张仲景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有
32
首处方中使用了
大黄
,其中的
大小承气汤、大
柴胡
汤、 三黄泻心汤、桃核承气汤等,至今依然在临床上
被广泛使用着。有趣的是,历史上一些名医,因为擅长应 用
大黄
,他的真
名实姓倒被遗忘了,只知道他擅用
大黄
,如金代的穆
大黄
。近人焦东海先
-维c银翘片怎么样
-维c银翘片怎么样
-维c银翘片怎么样
-维c银翘片怎么样
-维c银翘片怎么样
-维c银翘片怎么样
-维c银翘片怎么样
-维c银翘片怎么样
本文更新与2021-02-24 00:41,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6779.html
-
上一篇:针灸新三十要穴歌及应用经验
下一篇:养生酒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