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觉不好怎么办
问诊十要
问诊是询问病人及其家属,了解现有证象及其病史,为辨证提供依据的一种方法。
明 代医家张景岳认为问诊“乃诊治之要领,
临证之首务。
”综观四诊所获证象,
大半均由 问
诊得来,
即知此言不谬。
问诊范围甚广,
现在仅将
《景岳全书》< br>所列十问加以增损进行研讨,
余未备述。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疼痛四问便, 五问呕眩六问悸,七苦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团,
病机全从证象验。妇人尤必问经期,先后闭崩宜问 遍,再添片语告儿科,外感食积为常见。
1
寒热
恶寒、发热是病人常有的自觉症状,都是卫气病变。
恶寒:
恶寒机理有二,
一是外寒相侵,
卫阳被郁;
一是自身阳虚,
卫阳不固。
先以外寒言之 :
寒流骤至,机体为御寒侵,毛窍因寒而收缩,卫气不能出表,内郁腠理,成为病人自觉恶寒
而 以手摸之则热,
反映了恶寒与发热并见的外寒特征。
其基本病理是:
外感风寒→毛窍收 缩
→卫阳被郁→不能出表而恶寒,
郁结于里而发热。
若寒邪长驱而人,直中三阴,多呈 经遂痉
挛,产生疼痛、气喘、吐泻、尿闭。次以自身阳虚言之:其人平素畏寒怯冷,是卫外阳气不
足。追本穷源,
卫外阳气不足是因肾阳虚损使然。
其基本病理是:
少阴阳虚→卫阳虚 损→固
护无权→畏寒怯冷。
发热:一切发热都是卫气病变,究其机理,有气郁而化之 实热,阴不制阳之虚热,也有营卫
不和、阳气下陷、血虚阳浮、阴盛格阳之假热,临证必须察其虚实,辨 其真假。
实热:卫气行于三焦,其升降出人有赖肺的宣降,脾的升降,肝的升发。如果外感六 淫,邪
犯肺卫,卫气宣发之机被阻,郁结化热,
此为外因导致卫气郁结而化之实热。五脏经隧以 及
少阳三焦膜腠是由肝系之膜构成,
五大网络系统和膜腠三焦都是气血津液流通之所。
如果内
伤七情,经隧挛急,卫气升降出人受阻,郁结化热,此即所谓五志化
A
的机理。 外感发热,
其来势急,内伤发热,其来势缓;外感发热,以全身发热为特征,内伤发热,以局部发热为< br>特征。虽然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别,而其气郁化热机理则同,都属实热。
少阳三焦是津 气共同运行之路。津为阴,气为阳,阳气得阴津相济,才不化热;阴津得阳气
温煦,才不凝滞。若温邪上 受,首先犯肺,气郁化热,热盛伤阴,呈为高热、汗出、口渴、
脉洪,此为气分实热。若热人营血,以夜 热较盛,舌质红线为其特征。
虚热:阴虚与发热证象并存,谓之虚热。形成虚热机理有二,一 是外感发热,余热未尽;一
是阴阳失调,虚热内生。热在气分,高热已退,仅见咽干、口燥、舌红、少苔 ,炉烟虽熄,
灰中有火,此为气热伤阴,由实转虚的虚热;若热人营血,热势已减,仅见暮热早凉,此为
血热伤阴,由实转虚的虚热。二是慢性疾病或中年以后,营阴暗耗,阴不济阳,成为阴虚阳
亢, 此为阴阳失调,热由内生的虚热。
热证从其病变本质来讲,
只有实热和虚热两类;< br>从其临床证象来讲,
也只有热盛伤津的纯热
无湿与湿热并见的湿热互结两类,
但 其证象却因所在部位不同而异。
邪在太阳,
以恶寒发热
为特征;邪在阳明,以热、渴、 汗出为特征;邪在少阳,以寒热往来为挪;三焦湿热,以热
势时高时低或午后身热为特征。
此外 ,
仅因局部气郁化热而呈红肿热痛尤为多见。
其余营卫
不和、阳气下陷、血虚阳浮,阴 盛格阳四种假热,属于特殊发热机理,将在各论有关章节研
讨,在此从略。
2
汗
少阳三焦,
是津气升降之出路,
汗的有无,与津气升 降出人和盈虚通滞有关,反映了水津不
通与外泄两类病变。临证所见,以无汗、热汗、自汗、盗汗、头汗 、手足心汗最为常见,虽
然都属卫气与水津失调,机理却有不同。
无汗:见于外感风 寒之表证。寒邪束表,毛窍为彻邪侵而呈收缩反应,妨碍津气出表,遂呈
表实无汗。
热汗:温邪上受或寒邪束表,肺卫受邪,气郁化热,热迫水津外泄,兼见发热、口渴,谓之
热汗。
自汗:外无表证而体常自汗,谓之自汗。卫强营弱,营卫不和者有之;表卫气虚,津失其固
者,亦常有之。
盗汗:睡中出汗,称为盗汗。此证阴虚、阳虚、湿热皆能致之,细究其理,都 与卫气有关。
素体阴虚,阳气偏旺,入睡卫阳内入营阴,不能固密于表,加之卫阳与阴分伏热为伍,狼狈
为奸,阴虚阳凑,阳蒸阴分则血热,血热则液泄而盗汗作矣!若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水停
少阳 三焦,
当其人睡之时,卫阳内归阴分而表卫更虚,无力固护阴津,
则水津外泄而盗汗作
矣!若气郁化热,津凝成湿,停滞少阳三焦,入睡时卫气内归阴分,凌晨时卫气由阴出阳,
水津随卫气外 泄,而盗汗亦作矣!上述三类盗汗,湿热盗汗最为常见,阴虚盗汗偶亦有之,
阳虚盗汗常与自汗并存而为 数最少。
或问:
古人均谓盗汗是因阴虚阳凑,
热蒸阴液而呈盗汗,
何以径谓湿 热盗汗居多?须知此证以小儿与青年、
壮年最为多见,
小儿与青年生机旺盛,
阴
阳无所偏颇,何来阴虚?察其舌红苔黄微腻,即为湿热盗汗指征。
头汗:汗出见于头部,齐 颈而还,兼有头身困重,脘痞苔腻,是三焦湿热上蒸头面引起;若
食则头面汗出,是胃热上蒸使然。
半身出汗:汗出仅见身体一侧,或左、或右,或上、或下,多因营卫失调,或痰、瘀阻滞身
体一侧,经脉不通,气血不能周流,以致患侧无汗,健侧有汗。
手足心汗:
脾主四 肢,
手足心汗多与脾胃有关。
故
《张氏医通》
云:
“脾胃湿蒸,旁达四肢,
则手足多汗”。
阴囊潮湿:
是因水湿从少阳三焦下注前阴所 致。究其病性寒热,则三焦湿热下注者有之;寒
湿下注者有之;不偏寒热,仅因脾虚不能运湿,湿随气陷 ,下注前阴者,亦有之。
3
疼痛
疼痛是常见证象之一,实证是因 经隧挛急,气血津液流通不利;虚证是因气血津液亏损,经
脉失去阳气之温,津血之濡,挛急而痛。疼痛 病理研究,岐黄早有论述。《素问?举痛论》
云:“五脏卒痛,何气使然?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 气人经而稽迟,位而不行,客于
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 甚不休者,……或
喘动应呼者,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
或胁助与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股者 ,或痛宿昔而
成积者,
或卒然痛,
死不知人,
少间复生者,
或痛而呕 者,
或痛而后泄者,
或痛而闻不通者。
凡此诸痛,
各不同形,
别之奈 何?”在此提出外寒相侵引起经隧痉挛产生疼痛,
因其病位涉
及五脏而有不同证象,
如 何辨证?下面对此作了解答。
“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
脉寒则缩踡,
缩踡则脉绌急,< br>绌急则外引小络,
故率然而痛,
得炅
(热)
则立止;
因重中于 寒,
则痛久矣!
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化热而呈胀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 。寒气客于
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弓做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按之则热气< br>至,
热气至则痛止矣!
寒气客于侠脊之脉则深,
按之不能及,
故按之无 益也。
寒气客于冲脉,
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 呼矣!寒气客于背
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脉络挛急而)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寒 气客
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
引痛矣!厥
当是寒字)气客于阴股,寒(当是厥宇)气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痛引阴胁……。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
而痛矣! 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闻不通矣!”所举
12
种痛证,其中
10
种都因寒引起经脉挛急,气血凝聚而呈疼痛。惟有“满则痛不可按”是因
寒导致局 部气郁化热,才久痛不休;
“痛而闲不通”是因风寒束表,导致气郁化热,热盛伤
津,肠中燥屎 停积,不通而痛,说明痛证因寒者多。因为五脏经隧均由肝系筋膜构成,筋脉
有遇寒则挛的特性;流通于 经隧中的气血津液,有遇寒则凝的特性。经脉挛急,气血不通,
则痛作矣!不过应当留意,局部气郁化热 ,以致充血、水肿、化脓、糜烂而呈疼痛,较为常
见,不可一律视其为寒。余如血瘀成癓,液结为石,骨 质增生,导致气血不通而痛,亦复不
少。
疼痛随其性质不同,
各具特征,< br>不同特征反映了不同的病变本质,
常见疼痛特征,
约有以下
十种。
< br>一是胀痛:痛有胀感,谓之胀痛。以胸、胁、脘、腹、腰、骶胀痛最为常见。外感风寒或恚
怒伤肝 ,经脉挛急,卫气运行不利,常成此证。单纯气滞者少,兼见血郁、湿滞者多。
二是窜痛:疼 痛部位游走不定,谓之窜痛。病在气分,是因邪客少阳三焦,卫气运行不利,
而兼经脉挛急使然。
三是重痛:疼痛兼有重感,谓之重痛。湿滞体表常见此证。《金匮要略》所谓“腰下冷痛,
如带五千钱”,即属湿滞体表腰部而呈重痛实例。
四是刺痛:痛如针刺谓之刺痛。有外伤病史 、或痛程较长、或痛点固定不移,属于血瘀。若
系新病,
部位并无定处,
则与掣痛毫无 二致,
是因经脉挛急所致,
不是瘀血阻络,
应当明辨。
以上是气血津液病变表 现的特征。
五是掣痛:经脉挛急而痛,谓之掣痛。寒主收引,经脉因寒而挛,牵引小络,则疼 痛作矣!
但亦不尽如此,因热而痛者偶亦有之。如暑温热人心包(大脑)而呈暴痛如裂即是一例。
六是绞痛:疼痛剧烈犹如刀绞,谓之绞痛。机理不一,中寒气闭,胃肠经隧挛急、套叠而痛
者,有之;情绪激动,包络挛急,心区绞痛者,有之;胆液凝结成石,阻塞胆道而痛者,有
之;尿液凝结 成石,阻塞尿道而痛者,亦有之。凡此种种,均因经脉痉挛或阻塞不通使然。
惟有肿瘤后期剧痛难忍,不 属此例。以上是以经脉挛急为主的特征。
七是冷痛:痛处觉冷或遇冷即痛,谓之冷痛,病性属 寒。多因寒滞经脉、关节,津血痹阻所
致。也有自身阳虚,经脉失温而致者。
八是热 痛:痛处灼热谓之热痛。是气郁化热,津凝成湿,血郁于络,阻滞不通的综合反映,
病性属热。如体表之 疮、痈、疗、疖,牌系之龈肿而痛、胃痛、腹痛等等,都是局部病变。
九是隐痛:局部微痛不 休,谓之隐痛。多由局部气血微结不通,或糜烂久不愈合,或气血亏
损不能温养经脉所致。见于多种慢性 病中。
十是虚痛:
经隧空虚而痛,
谓之虚痛,
病性属虚。
气虚、
血虚皆能致此,
如饥饿则胃部疼痛,
乃气虚而挛也;吐、衄、血崩,大量失血而 心区绞痛,小腹急痛者,乃血虚而挛也。
4
小便异常
小便异常,常见尿量异常、尿质异常、排尿异常三类证象。
肾系经隧是由肝系之膜构 成,三类证象虽然都是水液失调,实与尿路痉挛、
松弛、
受压有其
密切关系。
少阳三焦是将肾系与其余四脏连为一体的大腑,
是水津升降出人之路。
水液能在
三焦运 行,
需要五脏相互协调/才能运行不息,通调无滞。任何一脏功能失调,都会引起水
津通调失度 。水津随其卫气升降出人,卫气发生病变,出现气虚、气滞、气陷,都可引起小
便失调。所以小便异常, 应当联系五脏与卫气进行分析,才能揭示致病机理。除此以外,肾
系血瘀、血溢,液结成石,阻塞尿路。 精壅精室,压迫尿路;或尿路痉挛,妨碍尿液下行;
尿路松弛,肾关失健,也可引起小便失调。所以,五 脏皆能令其小便失调,非独肾也;气血
精液皆能令其小便失调,非独津也。
(
1
)尿量异常
①尿量增多:口渴、尿多,昼夜尿量超过
2 500
毫升,谓之消渴。尿中含糖者谓之 糖尿病,
无糖者谓之尿崩证。多由肾阳虚损,不能化水为气,蒸腾四布使然。故景岳云:“阳不化气则水精不布,水不得火则有降无升,
所以直人膀胱而饮一溲二,以致源泉不滋(指肾阳不能
化水为气上升于肺),天壤枯涸者,是皆真阳不足,火亏于下之消证也。”但亦不能专责肾
阳不足,气虚 不能固精、摄精(指谷精)也难辞其咎,两种机理并存,尤为常见。此外,一
般小便清长量多,畏寒怯冷 ,也是肾阳亏损,肾气不因所致。
②尿量减少:小便昼夜少于
400
毫升, 谓之尿少。小便少而短赤,为热盛伤津,或吐泻失
水,或过汗伤津所致。若尿少而见浮肿,则是肺、脾、 肝、肾四脏功能异常,即肺失宣降,
脾失健运,肾失气化,肝失疏调,水液内停所致。
(
2
)尿质异常
①尿浊:尿液浑浊,或白如米泔,或凝结如脂,排 尿时无痛感,谓之尿浊。兼见形寒怯冷,
腰膝酸软者,
为肾阳不足,
气化失司。
脂液下流;
兼见神疲食少,
小腹下坠者,
为脾虚气陷,
气不固摄谷精,精微 下泄;小儿尿如米泔,则因食积阻滞,运化失常,谷精随其水液下注前
阴。所以小便浑浊,阳虚不能转化 谷精,下泄而浊者有之;气虚不能固摄谷精,下泄而浊者
有之;脾功能障碍,谷精下泄者亦有之。
②尿血:
尿中带血,
尿色变红,或夹血块,谓之血尿。
兼见尿频、
尿急、
尿痛,为邪客肾系,
气郁化热,由气人血,热迫血溢,成为血淋;兼见潮热盗汗,为痨 虫侵人肾系,化热伤阴,
肾水亏虚,阴虚火旺,灼伤血络,此为肾系自病。尿道涩痛,兼见口舌生疮,舌 尖红降,为
心经湿热从三焦下注前阴,热迫血溢,是心病及肾,心肾同病。兼见发热口苦脉象弦数,为< br>肝经血热,
迫血外溢,
是肝病及肾,
肝肾同病。
小便呈洗肉水样,色淡微红,
兼见面色苍白,
食少神疲,为脾气虚弱,统摄无权,是脾病及肾,脾肾同病。< br>
③小便夹精:
尿中夹有精液,
或尿后精液自出,
谓之小便夹精。兼见尿浊、
尿痛,
舌红苦黄,
是湿热蕴结下焦,扰动精室
.
;兼 见五心烦热,舌红少苔,是肾阴亏损,虚火扰动精室;兼
见形寒怯冷,腰膝酸软,是肾阳虚衰,肾气不固 ,封藏不密;兼见食少便溏,少气懒言,是
中气下陷,气不摄精。
(
3
)排尿异常
①小便频数:兼见尿急、尿痛,舌红、脉数,是邪 侵肾系,气郁化热,湿热蕴结,尿路挛急
所致。
病在气分,
谓之气淋,
热人血 络,
谓之血淋;
感冒咳嗽,
兼见小便频数,
是肺失宣降,
水道失调;
兼见小便清长,
夜尿增多,
则病性属寒,
是肾阳不足,
肾气不固,< br>膀胱失约所致。
②小便不通:小便不通,谓之癃闭,寒热虚实皆能致之。骤感风寒,肺 卫闭郁,尿路挛急而
闭,病性属寒。湿热蕴结,精室肥大,压迫尿路而闻,病性属热。肾阳衰惫,气化无 权;或
中气下陷,清阳不升而闭,病性属虚。血瘀成癓,液结成石,阻塞尿路而闻,病性属实。此
外,肾功能衰竭,气化不行,水停为肿而呈小便不通,间亦有之。
③小便涩痛:急欲小便又 欲便不能而呈尿频、尿急、尿痛,是小便不畅。小便不畅是因尿路
率急使然。
盖五脏经隧均由肝 系之膜构成,经隧感受刺激而呈挛急,于是频急而痛见矣!若
小便不利兼见尿来中断,因结石阻于膀胱下 口者有之;精室肥大压迫尿路者亦有之。
④余沥不尽:尿后点滴不尽,是因肾气虚损,不能固摄膀胱所致。
⑤小便失禁:小便 失去控制而自遗,谓之小便失禁。为肾阳虚衰,肾气不固,膀胱失约。若
病人神志昏迷而小便自遗,是因 心神失其主宰,病势垂危。
⑥遗尿:
梦中小便自遗,
谓之遗尿,
小 儿多见,
成人偶亦有之。
兼见食少神疲,
是肺脾气虚,
气不摄津;兼见形寒怯 冷,是肾气未充,膀胱失约;两种机理并存,尤为多见。如果不是梦
中遗尿,而是咳则尿出,妇女可见此 证。是因肾的气化不及,水液内停,从三焦上逆犯肺而
咳;复因肺气虚损,咳时耗气,津无气摄而遗。所 以咳是肾失气化,水泛高源,病本在下而
病标在上;
遗尿是因肺气虚损,
不能摄津,病 本在上而病标在下。
是下病及上与上病及下两
种机理并存的反映。
5
大便失常
(
1
)便秘:便秘属于牌系病变,以大便干 燥为其特征。形成便秘机理有三:一是水津亏
损,二是水津不布,三是传导无力。
水 津亏损:寒邪束表,温邪上受,气郁化热,热盛伤津;或素体阴虚;或营阴暗耗,形成便
秘,都是水津亏 损所致。吴鞠通将其喻为无水行舟。
水津不布:水津不布机理有二,一是肾阳衰惫,气化失常 ,水津不能四布,五经不能并行,
致使肠道干涩,成为便秘。应兼困倦无力,舌淡而胖,才可确定其为肾 失气化,水精不布。
二是三焦气滞,也可影响水津不布。津气运行三焦,津随气行,亦随气滞。如果肺气 失宣,
脾气失运,肝气失疏,三焦气郁影响水津不能敷布于肠,可呈便秘,古人所谓气秘,实即指
此而言。若大便并不干燥,惟呈大便不爽,也是三焦气郁使然。便秘或不爽均须兼见脘腹、
胁肋、腰骶 胀痛,才是气郁所致。
传导无力:与卫气虚损有关。肠能蠕动不息,有赖气为动力。若中气虚 损,卫气无源,动力
告匮,则肠道传导无力而便秘见矣!综上可知,肺、脾、肝、肾功能异常皆能令人便 秘,非
独肠也;气虚、气滞、血虚皆能令人便秘,非独津也。
(
2
)泄泻:泄泻是牌系病变,以大便稀溏,次数增多为其特征,是牌运障碍,肠内水分增
多所致。泄泻机理 甚多,就其病性言之,有寒有热,有虚有实;就其机理言之:
有牌系自病,
也有它脏 累及。
从致病因素来讲:
饮食不洁,
邪从口人,
侵犯胃肠,
牌运障碍 ,
气郁化热,津凝成湿,湿热互结,下趋成泻者,有之;暴饮暴食,食积停胃,传导异常而泻
者 ,亦有之。从自身功能失调来讲:牌运障碍,水湿停滞,下注成泻者,有之;中焦虚寒,
运化力弱,水湿停滞,
下注成泻者,
有之;
虚寒更甚,
不能腐熟水谷而成完谷不化者 ,
有之;
泄泻日久,肠道松弛,成为洞泄者,亦有之。从它脏累及来讲:
外 感风寒,肺卫闭郁,津气不能出表,从三焦内归胃肠,湿随气陷成泻者,有之;肾阳气化
不及,水湿停滞 三焦,妨碍肠道水津输出,下注成泻者,有之;肝木克土,肠道蠕动增强而
-睡觉不好怎么办
-睡觉不好怎么办
-睡觉不好怎么办
-睡觉不好怎么办
-睡觉不好怎么办
-睡觉不好怎么办
-睡觉不好怎么办
-睡觉不好怎么办
本文更新与2021-02-24 00:38,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6764.html
-
上一篇:温性药类
下一篇:固阴煎和保阴煎有何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