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脑血管痉挛症状主症、副症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2-24 00:30

-月经褐色血

2021年2月24日发(作者:学习心理)
浅谈主症

1
、主症的含义及其特点







主症是最能反应疾病病因、病理、病性的症状,是主要矛盾 所在,
也是临床辨证的关键因素。
主症是由疾病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对其它
一 切症状起决定和影响作用的症状。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具有
同一性。
即任何疾病在就诊的这一时刻
,
由疾病主要矛盾所决定的主

,
必然与主要矛盾相一致。
主要矛盾单一
,
则只有单一类别的主症
,
不可能同时存在多种不同类别的主症
,
主要矛盾复杂
,
多种不同类
别的主症也就随之出现。
2


具有运动性。
即主症是运动变化的
,

随着疾病主要矛盾的转化而改变。
3


具有决定性。
即主症决定次要
症状的出现
,
主症转变了
,
次要症状也随之转变。

根据主症的特点
,
可以粗略知道如果病情单纯
,
症状与病机能够
丝丝人扣
,
并且脉证、苔证相符
,
这时所出现的症状就是主症
,
只要
从正面直接进行分析
,
其辨别是不困难的。
如果病情复杂
,
出现的证
候不典型
,
例如:
病情隐蔽
,
主症不明显突出,
或脉证不符
,
苔证不
符,

或同时出现两种证候
,
其中有偏轻、偏重之分
,
或虽同时出现
两种证候
,
而其病实际只在一个方面,
或因病情转移
,
原有主症降居
次要地位
,
或主症与次症相互转化。
这时的主症就与次要症状交织在
一起
,
引 起辨别的困难
,
对此当用辨轻重缓急、辨先后因果、辨真假
同异等种方法
,
从反面间接进行分析
,
分析出两方面的症状谁是起
决定和影响作用的
,
谁是随着其它症状的出现而出现、
随着其它症状
的转变而转变的
,
确定谁是主症
,
谁是次症
,
从而发现病证的实质。

2


辨别轻重缓急

辨别病证的轻重缓急关系
,
要以急者重者为主症
,
缓者、
轻者为
次症
,
主要从以下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从新病与病疾进行分析新病与痛疾同时并发
,
可以是外感
病影响内脏功能活动所致
,
也可以是在内脏病发展过程中兼有新感
或新病
,
这时本着


急则治标
,
缓则治本”

的原则
,
都要以外感新
病为主
,
以内脏痼疾为次。如:


1


患者翁某某
,

,
干部。入春以来
,
10
余日寒热不罢
,
无汗
,
头剧痛
,
项强不可以
转侧
,
周身骨节酸楚
,
咳嗽胸痛
,
胃脘痛
,
嗳气吞酸
,
腹胀便溏
,
心悸失眠
,
苔白
,
脉细沉。

医院诊断为


支气管炎、
溃疡病、
风湿性关节炎、
神经官能症”
,
并疑为


结核性脑膜炎”



1
个多月的对症治疗无效。欧阳老辩证为寒湿郁滞经络
,
未及时表散所致治以疏风散寒
,
祛湿
解表
,
药用麻黄

桂枝

葛根

羌活

防风

苏叶

桔梗

枳壳

陈皮

甘草。
4
剂后身痒如虫行皮中状
,
5
剂后大汗出
,
诸症渐退
,
食纳转佳

按:

患者既有寒热无汗、头痛项强等表证
,
又有咳嗽、胃痛、
腹泻、心悸、失眠等内脏疾病(里证)
,
表里证悉见
,
根据病史可知
以表证为主
,
里证仅仅是外邪内扰
,
引动原有的慢性病而已。
因此虽
然见症多端
,
总由寒湿外束
,
不得解散所致。
治疗的关键在于解散表

,
如果见咳嗽而治之以化痰止咳
,
见胃痛而治之以制酸止痛
,

泄泻而治之以健脾止泻
,
见心悸失眠而治之以养心安神
,
都是舍本求

,
难以达到缓解这些症状的目的。


2


赵某某
,

,
27
岁,干部。停经后
40

,
腹痛、阴道流血
8

,
妊娠试验阳性。患者
8
天前出现腹痛
,
阴道流血
,
喷嚏
,
鼻塞流涕
,
汗多
,
前医给予健脾补肾安胎之剂
,
喷嚏已无
,

仍腹痛
,
阴道流血、
腰酸、
胸闷无汗
,
鼻塞耳闭。
苔黄白
,
脉弱。
欧阳老诊断为感冒、
胎动不安
,
辩证为风热外袭
,
内扰胞宫
,
治以疏风清热之法。药用桔梗
10g
辛夷
3g
苏叶
10g
连翘
12g
银花
15g
陈皮
3g
黄芩
10g
甘草
1.5g 2
剂即微汗出
,
胸闷耳闭稍减
,
腹不痛
,
阴道流血停

,
仍鼻塞
,
微恶心
,
上方去辛夷
,
加薄荷、竹茄
,

2

,
仅感恶心
,
余症均缓解
,
守上方加
减以善后
.
按:
鼻塞流涕等外感表证与妊娠腹痛、
阴道流血等胎元不固的症
状同时并见
,
要注意辨别谁是主症、
谁是次症。
从本例看
,
其主症是
外感表证
,
因为胎元不固的症状是伴随着感冒症状出现的
,
当感冒
症状加重
,
它们也随之加重
>
当感冒症状减轻
,
它们即随之缓解
,

果不注意到这一点
,
把着重点放在胎元不固方面
,
外邪未祛
,
其胎
元终究难以坚固
,
就可能有殒胎之虞。

例:

武某某
,

,47

,
机关干部。
胸、
腰椎多处骨质增生
,
腰背长期作痛
,
活动不便
,

渐下肢萎软
,
步履维艰。因食后活动少
,
消化阻滞
,
胃痛发作
,
兼见腹胀、嗳气、吞酸。先治其

,
用二陈汤加乌贼骨、
神曲、枳壳、
白芍之类。
半月后
,
胃痛止
,
食纳正常
,
再治其骨
,
用虎
骨、龟板、蝉蜕、灵仙、骨碎补、乳香、没药、白芍药等作为散剂服之。除感冒、胃痛时暂停前
药外< br>,
坚持
4
个多月,
腰背痛逐渐减轻
,
能扶杖行走。
嗣因母故
,
带药回山西奔丧。
半年后回湖南
,
已步履如常人
,
再坚持服药
1
年之久,

后经
Χ

片复查,

虽胸椎畸形无改变
,
但迄今
10
余年未复
发。

按:本例先有“

骨痹”

之痼疾
,
在发病过程中出现“

胃脘痛”

之新病
,
病疾非旦夕所能速效
,
新病不除
,
药食难下
,
痼疾亦无法
望其治愈。
因此先用化痰和胃、
理气消食之剂治其新病
,
新病愈后再
用搜风壮骨、
活血缓痛之剂治其痼疾
,
并且在守方治疗过程中出现其
它新病时
,
亦遵先治新病之法治之
,
终于获得预期效果。

2.2
从全证之轻重比例进行分析

数邪并病
,
如内外合邪、
上下
合邪等
,
多种病邪交互发病
,
所出现的不同病证之间就可能存在着
轻重关系
,
有偏多、
偏少之分
,
如寒热错杂、
湿热交感等
,
都存在一
个孰轻孰重的比例问题
,
都应该辨别其轻重主从。寒热错杂
,
寒多于

,
治以辛散为主;湿热交感
,
湿重于热
,
治以辛开为主;

热重于
湿
,
治以苦降为主。
即使并非病邪为患的数证同见
,
其为病程度也可
有轻重主从之别
,
如气阴两虚就存在阴虚为主、
气虚为主的差异
,

果不重视这种差异
,
不分辨证候两方面的多少轻重
,
治疗上主次倒

,
一方面的矛盾虽然得到缓和
,
但必然加深另一方面的矛盾
,
疾病
也将难以痊愈。


4
陈某某
,

,
60
岁,
干部。
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慢性胃炎病史
,
现恶心欲呕
,
口稍苦
,
纳食少,
大便干结
,
小便黄
,
手足冷
,
苔微黄
,
脉细。
辩证为寒热错杂
,
热重于寒。
治以理气和
胃,
清热散寒。
药用柴胡
10g
白芍
12g
枳实
10g
郁金
10g
草决明
12g
茵陈
15g
连翘
12g
苏叶
10g


9g
甘草
1.5g

7
剂后恶心缓解
,
大便通畅
,
小便不黄
,
纳食稍增
,
改用理气和胃之剂以善后。

按:患者寒热之证同见
,
寒凝于胃而恶心欲呕
,
热郁于肠而便结
尿黄
,
乃上寒下热、
热多寒少证
, 故在疏肝理气、
调和肝胃的基础上
加苏叶以散寒邪;加草决明、茵陈、连翘以泻热邪
,
上下分治
,
治下
为主
,
寒热二邪得除则诸病缓解。


5
胡某某,

,
58

,
干部。
大便稀溏夹粘液,
时有脓血
,
伴里急后重
,
腹痛
,
口苦而粘
,
苔白厚腻
,
脉细滑。纤维结肠镜检查诊断为“慢性结肠炎”
,
辩证为湿热下注;热重于湿;治以
清热利湿
,
药用黄连
5g
黄芩
12g
炒地榆
10g
厚朴
10g
藿香
5g
石菖蒲
3g ,
水煎服。并配以秦皮

15g
地榆
30g
生蒲黄
15g
兰香草
10g,
水煎
,
保留灌肠。
5
剂后
,
脓血渐少
,
里急后重缓解
,

大便仍溏,再守方
15
剂后
,
大便成形
,
不夹粘液、脓血
,
左下腹偶有疼痛
,
守上法加减以善后。

按:

本病属中医


痢疾”

范畴
,
乃湿热交感、
下注于肠所致
,

便稀溏、口中粘、苔腻为湿滞之征
,
大便脓血、里急后重、口中苦为
热郁之证。
仔细分析两者的轻重比例
,
可知热邪偏重
,
湿邪较轻
,

热重于湿之证。故用连、 芩、地榆、秦皮之属清肠道之热为主;以藿
香、石菖蒲、兰香草芳化其湿以为辅
,
配之以厚朴、蒲黄行气和血。
热得清
,
湿得化
,
气血得和
,
则痢得除而痛得解矣。


6
龚某某
,

,77

,
离休干部。
因膀胱肿瘤已行膀胱手术。
现疲乏
,
心慌
,
口干
,
纳食
尚可
,
大便溏
,
小腹胀。舌质淡、苔白
,
脉细弦。白细胞总数
3.1
×
1 09
,辩证为气阴两虚(气虚
为主)夹湿
,
治以益气为主
,
佐以养阴渗湿
,
药用白参
3g
茯苓
12g
薏仁
12g
山药
15g
乌药
7g
萆薢
12g
仙鹤草
15g
女贞子
10g
甘草 梢
1.5g

14
剂后症状明显减轻
,
再服
15< br>剂
,
症状基本缓解
,
后间断服药以巩固疗效。

按:患者既有疲乏、便溏等气虚见症
,
又有白干、脉细等阴虚见

,
且有苔白等湿象三者互见
,
但以气虚为主
,
故用四君子汤加减
重在补气
,
并略兼顾养阴、
渗湿。
由于从主次比例分析抓住了气虚这
一重点
,
故疗效较好。

2.3
从一般慢性病与危急症之缓急关系进行分析

在一般慢性病
的发展过程中
,
有时出现危症、
急症等变化
,
如闭症、
脱症、
大失血、< br>剧痛难忍、呕吐不止、隔食不下、高热神昏、二便阻塞或失禁等
,

就不管原来病情如何
,
都要以这些危症、
重症的辨治为主
,
待这些问
题解决之后才考虑原来病症的辨治。


7
朱某某
,
女。患者因早婚胎产过繁
,
年未四十而渐趋衰老。平时常有头晕、腰酸腿软、
手足心热等肾阴亏损之候
,
必须时常进杞菊地黄丸、大补阴九之类始能支持。一日忽大量血崩
,
冷汗不止,

口鼻气冷
,
脉绝肢厥
,
已呈阴虚阳不附之象
,
急煎人参四逆汤灌之
,



血脱益气、
阳生阴长”

之义。

1
剂后
,
脉出厥回
,
但仍不断流血
,
改用胶艾汤加赤石脂以止血。
血止后
,

经遂停
,
带下赤白
,
淋沥不断
,
腰酸痛益剧
,
眼黑头旋
,
秋凉
9
月重棉犹觉寒栗
,
稍劳即喘息不

,
小便倾数而急
,
脉细如丝。
病属阴阳俱虚
,
精气大亏
,
当补益精气以充冲任之源。
药用鹿角
胶、肉苁蓉、党参 、黄芪、巴戟天、枸杞子、熟地、山茱萸、菟丝子、山药、五味子、肉桂之属。
30
余剂后,
诸症始除
,
再将前方改作丸剂
,
连服
3

,
至次年
3

,
月经始复潮。

按:患者素体肝肾阴虚而成虚劳之病
,
此为慢性病;突然出现崩

,
此为突发之重病;
再在前者的基础上出现脱证
,
此为危在旦夕之
危症。在这
3
种重病同见之时
,
尤其要分析其轻重缓急
,
次第施治
,
才有希望取效。
欧阳老先生以益气回阳固脱之法救其危症
,
次以调经
止血之法疗其重病
,
再以补益精气之法治其慢性病
,
终于取得预期
效果。


8
:涂某某
,

,44

,
工人。患食道癌已半年
,
目前食饮难下
,
胸痛
,
便结
,
烦躁异常。
舌红苔黄厚,
用开关散几次后
,
癌组织坏死脱落
,
食道渐通
,
稍能进牛乳、
稀粥之类,
但维持时
间不长,渐见舌苔花剥
,
并觉胸部灼热疼痛
,
时欲饮冷
,
再用开关散则剧痛难忍,痛不欲生。改
用冷涎丹缓缓含下
,
患者胸部有凉爽感
,
即能开关进食。
自后辩证为癣热伤阴
,
胃失和降
,
治以
凉血养阴
,
和胃降逆。药用生地、大黄、蒲黄、旋复花、代赭石、白及、冰片。半月后
,
舌苔渐

,
能缓缓吞咽稀软食物
,
竟使其生命延至
1
年以上。

按:
食道癌在其发病过程中
,
可因癌肿增大
,
堵塞食道
,
出现食、
水、
药难下之急症
,
此时原发病虽重
,
但已相对较缓
,
故暂时宜专救
其急
,
待病缓解后
,
再缓图之。
但开关救急之法
,
仍宜辨证用药
,

欧阳老始用开关散
,
继用冷涎丹
,
皆取得较好效果。

3
、辨先后因果

根据病症出现的先后
,
通过分析其因果关系来确定主症和次症。

-月经褐色血


-月经褐色血


-月经褐色血


-月经褐色血


-月经褐色血


-月经褐色血


-月经褐色血


-月经褐色血



本文更新与2021-02-24 00:3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6747.html

主症、副症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