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版美素佳儿
1
、以下不属于调补冲任代表方剂的是:
A
大补元煎
B
固冲汤
C
补肾固冲丸
D
鹿角菟丝子丸
E
健固汤
2
、以产妇分娩后出现情绪低落,精神抑郁为主要症状的病症,称为:
A
产后郁冒
B
产后抑郁综合征
C
产后抑郁性精神病
D
产后抑郁
E
以上都不是
3
、雌激素出现第一个高峰是在
排卵前
1
天
4
、产后见脉浮滑而数为
A
均不对
B
气虚血脱
C
阴血未复,虚阳上浮
D
瘀热互结
E
产后常脉
5
、子晕脾虚肝旺证,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其中治风痰眩晕要药的是
A
茯苓
甘草
B
半夏
茯苓
C
白术
天麻
D
半夏
天麻
E
白术
茯苓
6
、节育器的消毒方法
A
煮沸或高压消毒
B
紫外线灯照射一小时
C 75%
乙醇浸泡
30
分钟
D
2.5%
碘酊浸泡
5-10
分钟
E
0.3%
过氧乙酸浸泡
30
分钟
7
、痰湿阻滞型闭经的主要症候
A
纳少痰多,带下量多,色白
B
经量少,血淡,质黏稠
C
形体肥胖
D
头晕目眩,心悸气短
E
神疲倦怠,胸闷泛恶
8
、雄激素的主要作用
A
促进阴毛生长
B
促进骨髓造血
C
青春期促进骨骼发育
D
促进蛋白质合成
E
促进青春期少年肌细胞生长
9
、下列哪些疾病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所引起
A
子痫
B
子烦
C
胞阻
D
胎动不安
E
胎死不下
10
、直肠
-
腹诊的适应症
A
未婚者
B
阴道闭锁
C
子宫内膜异位
D
炎性包块
E
恶性肿瘤
11
、肝经郁热型小便淋痛的表现
A
小便淋痛,余沥不尽,尿色红赤
B
情志抑郁或心烦易怒
C
口苦而干,大便干结
D
尿道灼热疼痛,尿少,色深黄
E
舌红,苔黄,脉弦数
12
、关于子宫的位置,正确的是
A
阴道之上
B
小腹正中
C
膀胱之后
D
直肠之前
E
带脉之下
13
、下列哪些疾病进一步发展,可成为子痫
A
子气
B
子满
C
子嗽
D
子晕
E
子肿
14
、下列经络中,与女性生理病理最为相关的是
A
督脉
B
冲脉
C
带脉
D
肾经
E
任脉
15
、阴肿的病因病机包括
A
湿毒蕴结
B
外伤
C
肝经湿热
D
阴虚夹湿
E
肝肾阴虚
16
、肝肾阴虚乳房胀痛主症
A
经期或经后乳房胀痛
B
腰膝酸软,两目干涩
C
咽干口燥,五心烦热
D
胸胁闷胀,精神抑郁
E
舌红少苔,脉细数
17
、经带胎产若病在气分,以治气为主,常用
A
补气
B
升提
C
行气
D
降气
E
破气
18
、经行眩晕的主要治法有
A
滋肾养肝止晕
B
温肾扶脾止晕
C
补气血滋肝肾
D
清肝泻火涤痰
E
豁痰以清利空窍
19
、妇科外治法应遵循的原则
A
外用制剂应消毒后使用
B
月经期前后
3
天内不宜使用
C
妊娠期和新产后禁用
D
治疗期间禁房事和盆浴
E
外治法应和全身调治相结合
20
、带下过多阴虚夹湿证若兼见五心烦热,应加用
A
柏子仁、枣仁
B
栀子、连翘
C
地骨皮、秦艽
D
黄连、竹茹
E
麦冬、五味子
妊娠七月,头晕目眩,视物模糊,耳鸣失眠、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21
、若热像明显加
A
银花、连翘
B
黄连、竹叶
C
、竹叶、滑石
D
、知母、黄柏
E
黄连、黄柏
22
、有口苦心烦加
A
黄芩、黄柏
B
竹叶、黄芩
C
黄连、黄芩
E
知母、石膏
23
、血瘀型产后身痛临床表现
A
遍身关节酸楚、疼痛、麻木
B
恶露量少,色暗,夹有血块
C
舌暗,胎白,脉弦涩
D
身痛,尤以下肢疼痛、重着、屈伸不利、小腿压痛
E
关节疼痛,痛无定处
24
、妊娠身痒应与下列哪些相鉴别
A
妊娠合并荨麻疹
B
过食鱼虾
C
疱疹性脓包病
D
风疹
E
妊娠疱疹
25
、心病在临床上的见症,主要有
A
脏燥
B
经行情志异常
C
经断前后诸证
D
妊娠小便淋痛
E
产后小便不通
26
、分娩机制中肛提肌的作用
A
使胎头外旋
B
协助胎头内旋
C
协助胎盘娩出
D
使胎头俯屈
E
使胎头仰伸
27
、经行情志异常,经期主症
A
烦躁易怒
B
情志抑郁
C
小腹胀痛
D
彻夜不眠
E
胸闷胁胀
28
、下列哪些由脾统血功能失常所致
A
痛经
B
崩漏
C
经期延长
D
胎漏
E
产后恶露不绝
29
、应用虚则补之的原则治疗闭经的有
A
滋补肝肾
B
益气补心
C
补肾益气
D
益气养血
E
养血活血
30
、出自三国两晋南北朝期间的著作有
A
逐月养胎方
B
疗妇人癥
C
小品方
D
范氏疗妇人方
E
十产论
31
、外湿也是导致带下过多的主要病因,常见
A
久居湿地
B
涉水淋雨
C
不洁性交
D
经期产后忽视卫生
E
阴部手术消毒不严格
32
、内外生殖器血液供应来源于
A
阴道外动脉
B
阴道内动脉
C
子宫动脉
D
阴道动脉
E
卵巢动脉
33
、妊娠小便不通治疗原则
A
虚则补之
B
缓则治其本
C
治病与安胎并举
D
急则治其标
E
实则泻之
34
、脏燥的临床表现
A
哭笑无常
B
情绪低落
C
周期性发作
D
情绪不稳
E
意识错乱
35
、中老年妇女询问月经史应包括
A
绝经后有无带下过多
B
有否绝经
C
绝经后有无阴道流血
D
绝经后有无腰痛、脊柱痛、骨折
E
绝经年龄
36
、带脉失约导致
A
子宫脱垂
B
胎动不安
C
滑胎
D
带下病
E
经断前后诸证
37
、经行泄泻的病因病机
A
气血失调
B
脾失健运
C
水湿内停,下走大肠
D
房劳多产,命门火衰
E
饮食不节,脾气受损
38
、月经病论治中要掌握的三大规律
A
不同年龄阶段的论治规律
B
月经周期阴阳气血变化规律
C
气血规律
D
先病和后病的论治规律
E
虚实补泻规律
39
、导致妇科疾病的间接病机
A
肾
-
天癸
-
冲任
-
胞宫生殖轴失调
B
冲任督带损伤
C
胞宫、胞脉、胞络受损
D
脏腑功能失调
E
气血失常
40
、关于胎儿的发育,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孕
9
周起,胚胎发育至胎儿期
B
孕
16
周起,从外生殖器可以辨认男女
C
孕
20
周时,可以听到胎心跳动
D
孕
24
周,娩出能啼哭
E
孕
32
周,出生后注意护理,可以存活
41
、女,
24
岁,停经
52
天,恶心呕吐,呕吐食物,不能进食,胸脘满闷,中 医辨证为
A
痰滞
B
胃虚
C
肝胃不和
D
气阴两虚
E
肝郁脾虚
42
、公元
11
世纪记载妇科用药的成书是
A
诗经和山海经
B
列女传
C
曲礼
D
史记·楚世家
E
易经
43
、胞宫的生理功能
A
定时藏泻
B
主月经和生理带下
C
主月经、分娩胎儿、排除恶露
D
似脏似腑,藏泻有时
E
主月经和胎孕
44
、肝肾亏损可导致的月经病
A
痛经
B
月经过多
C
闭经
D
月经先期
E
经行吐衄
45
、经行情志异常辅助检查可见
A
血清泌乳素降低
B
血清泌乳素升高
C
雌激素
/
孕激素比值升高
D
雌激素
/
孕激素比值降低
E
以上都不对
46
、带脉失约导致的妇科病症
A
子宫脱垂
B
胎动不安
C
滑胎
D
带下病
E
经断前后诸证
47
、寒症痛经常用方剂
A
艾附暖宫丸
B
启宫丸
C
温经汤
D
少腹逐瘀汤
E
温胞饮
48
、
《脉经》中提出
A
五崩
B
避年
C
居经
D
激经
E
月经
49
、妇科杂病包括
A
阴道炎
B
不孕症
C
子宫肌瘤
D
子宫脱垂
E
盆腔炎
50
、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天癸的主要含义
A
由肾气所产生
B
主月经
C
需后天滋养
D
是与促进人生长、发育、生殖功能有关的物质
E
支配冲任二脉功能
51
、七情中思可导致
A
症瘕
B
月经失调
C
闭经
D
经行吐衄
E
崩漏
52
、血寒可导致
A
月经后期
B
痛经
C
闭经
D
经行浮肿
E
经行头痛
53
、外伤性阴肿的主要症状
A
外阴红肿热痛
B
两胁胀痛
C
局部血肿
D
有外伤史
E
舌红,苔黄腻或黄厚,脉弦数
54
、女,
33
岁,既往月经规律,胸胁胀满,月经停闭
3
月余,伴头晕恶心, 心烦易怒,失
眠多梦,若排除妊娠,治疗首选方剂
A
膈下逐淤汤
B
少腹逐瘀汤
C
血府逐瘀汤
D
八珍益母丸
E
归肾丸
55
、女,
25
岁,
2001
年 药流后感受寒湿,此后每逢经行时感觉肢体疼痛,屈伸不利,得热
痛减,遇寒痛甚,月经推迟。量少色暗 ,有血块,舌紫暗,苔薄白,脉沉紧,辨证分型应为
A
血瘀
B
血虚
C
血热
D
寒湿
E
湿热
56
、月经后期与月经过少均具备的病机是
A
血为寒凝,冲任阻滞
B
瘀血内停,冲任阻滞
C
痰湿内盛,滞于冲任
D
血为气滞,冲任不畅
E
阳虚内寒,胞脉失养
57
、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的病因
A
先天禀赋不足
B
房劳多产
C
久病伤肾
D
绝经后肾气衰退
E
以上都不对
58
、前阴病的发病机理有
A
湿邪影响任带,以致湿浊下注而发病
B
脏腑功能失常累及前阴发病
C
前阴局部感染邪毒、病虫,或受外伤,可致病
D
湿热毒邪,蕴积而下
E
谷道不利,腑气不通
59
、肝肾亏虚型经行乳房胀痛的主症正确的是
A
经行或经后双乳胀痛
B
乳房按之柔软无块
C
咽干口燥,五心烦热
D
舌红少苔,脉细数
E
月经量少,色淡
60
、脏燥的情志表现常有
A
意识错乱
B
哭笑无常
C
周期性发作
D
情绪不稳
E
情绪低落
61
、四乌鲗骨一芦茹丸治疗血枯经闭,还可用于
A
补气
B
补血
C
止血
D
止带
E
调经
62
、肾虚不孕的临床表现
A
性欲淡漠
B
腰膝酸软
C
经来腹痛
D
阴中干涩
E
小便清长
63
、肝郁气滞导致月经病的病因病机
A
情志因素
B
悲伤过度
C
胞络受损
D
思虑抑郁
E
血海蓄溢失常
64
、脏燥的治法
A
养心益脾
B
养心安神
C
滋补肝肾
D
甘润滋养
E
清热降火
65
、排卵前分泌孕激素的是
A
颗粒黄体细胞
B
卵泡颗粒细胞
C
始基卵泡
D
卵泡膜黄体细胞
E
肾上腺皮质
66
、心脾两虚产后抑郁常用的方剂
A
补中益气汤
B
养心汤
C
归脾汤
D
茯神散
E
以上都是
67
、经行口糜主要影响脏器
A
心
B
肝
C
脾
D
肺
E
胃
女,
31
岁,患者近
5
月来,经后
1
至
2
天小腹隐痛喜按,阴部空坠不适,月经量少,色淡,
质清稀,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头晕心悸, 色淡,脉细无力,此病治疗选用
圣愈汤
68
、若患者伴腰酸不适可加
A
杜仲、川断
B
菟丝子、桑寄生
C
巴戟天、杜仲
D
菟丝子、杜仲
E
柴胡、升麻
69
、若患者兼胁痛、乳胀、小腹胀痛属
A
肝经湿热
B
肾虚肝郁
C
肝郁化火
D
血虚肝郁
E
肝郁气滞
70
、带下过少血枯瘀阻患者若下腹有包块,宜加用
A
失笑散
B
海藻、昆布
C
三棱、莪术
D
枳实、元胡
E
以上都不对
71
、人流综合症预防处理
A
术前予以吸氧
B
术前予镇静
C
术前予止痛
D
术前予阿托品
E
术前予麻醉
女 ,
28
岁,因产后过早性生活等因素导致带下增多,色黄绿如脓,臭秽难闻,小腹疼痛,
腰骶酸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72
、诊断为带下过多
A
热毒蕴积证
B
湿热下注证
C
阴虚夹湿证
D
肾阳虚证
E
脾虚证
73
、若症见下腹疼痛,腰骶酸痛,甚至有下坠感,可能并发
A
宫颈糜烂
B
急性盆腔炎
C
泌尿系感染
D
慢性盆腔炎
E
以上均正确
74
、以下哪项为月经常脉
A
洪脉
B
数脉
C
都不对
D
滑脉
E
弦脉
75
、症瘕的治疗原则哪项不对
A
先治其病,而后扶正
B
治病先调经
C
先扶正而后治病
D
衰其大半而止
E
大积大聚,攻其大半而止
76
、下列哪项不是湿热下注痛经的临床表现
A
经前小腹刺痛
B
有灼热感
C
伴腰骶胀痛
D
低热起伏
E
经色暗红,
质稠有块
77
、经间期出血,量少,质黏,无血块,神疲乏力,胸闷烦躁,舌苔白腻,脉细弦,其治法< br>是
A
滋阴止血
B
固涩止血
C
清利湿热
D
化瘀止血
E
益气止血
78
、经行泄泻的病因病机
A
气血失调
B
脾失健运
C
水湿内停,下走大肠
D
房劳多产,命门火衰
E
饮食不节,脾气受损
79
、对原发性痛经应着重询问
A
家族史
B
个人饮食嗜好
C
居住环境
D
剖宫产史
E
有无人流史
80
、下列疾病在《内经》中提及的是
A
不孕
B
月事不来
C
痛经
D
血崩
E
石瘕
81
、产后抑郁常见症状
A
焦虑
B
抑郁
C
失眠
D
幻听
E
多梦
82
、人流前应询问
A
家族史
B
遗传病史
C
月经史
D
生育史
E
避孕史
83
、清代以来的妇科专著
A
《达生篇》
B
《妇科玉尺》
C
《沈氏女科辑要》
D
《傅青主女科》
E
《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
84
、妊娠期易发生下列疾病
A
糖尿病
B
急性肾盂肾炎
C
心动过缓
D
假性宫颈糜烂
E
上呼吸道感染
85
、妊娠期易发生急性肾盂肾炎的原因有
A
粘膜分泌抗体减少
B
孕中期输尿管轻度扩张,输尿管增粗蠕动缓慢,尿流减慢
C
输尿管有逆流现象
D
受内分泌和子宫增大的影响,泌尿系统平滑肌张力下降
E
孕期易发生泌尿系结石
86
、带下过少血枯瘀阻证患者若见头痛甚,应加用
A
白芷、蔓荆子
B
防风、荆芥
C
川芎、僵蚕
D
钩藤、石决明
E
郁金、元胡
8 7
、女,
21
岁,经期小腹胀痛拒按,乳房胀痛,经色紫暗有块,块下痛减,舌紫暗, 脉弦。
若小腹坠胀,痛连肛门,可加用
A
柴胡、升麻
B
小茴香、干姜
C
蒲黄、莪术
D
姜黄、川楝子
E
生地、白芍
88
、能使经脉气血循行保持常度的是
A
冲脉
B
任脉
C
督脉
D
带脉
E
胞脉
89
、绝经前后诸证以肾为本,应注意什么综合施治
A
肝郁
B
水湿
C
脾虚
D
瘀血
E
痰浊
90
、气滞证在辨证时常见症候有
A
胸闷不舒
B
痛无定处
C
小腹胀痛
D
头晕胀痛
E
小腹包块
91
、阴痒的常见表现
A
剧烈瘙痒
B
白带镜检见念珠菌
C
易反复发作
D
带下量多
E
白带镜检见滴虫
92
、下列药物中有破血攻坚逐瘀作用的是
A
三棱
莪术
B
乳香
没药
C
血竭
桃仁
D
蒲黄
五灵脂
E
三七
姜黄
93
、下列哪些疾病可出现月经量多
A
排卵性功血
B
子宫肌瘤
C
子宫肥大症
D
盆腔炎
E
子宫内膜异位症
94
、月经过多的诊断要点
A
月经量明显增多
B
经量超过
100ml
C
月经量多,连续
2
个周期
D
月经量多如冲,后量少淋漓,
8
日净
E
月经周期及经期正常
95
、排卵前分泌雌激素的是
A
肾上腺皮质
B
卵泡颗粒细胞
C
黄体细胞
D
卵泡内膜细胞
E
始基卵泡
96
、下列哪几种特殊情况下,致病因素乘时而作,发为月经病
A
少女月经初潮,肾气渐盛,天癸初至
B
经断前后,肾气渐衰,天癸将竭
C
经前期,血海由满而溢
D
经期血室正开
E
经后血海骤虚
97
、妇科切诊应包括
A
切脉
B
腹部叩诊
C
按肌肤
D
按胸部
E
扪腹部
98
、经行吐衄的病因正确的是
A
大病久病
B
肝火偏亢
C
痰湿内阻
D
素体阴虚
E
气火上逆
99
、带下过多的外治法包括
A
手术
B
热熨法
C
中药内服
D
阴道纳药
E
外洗
女,
40
岁,月经量逐渐增多,色淡红,质清晰,神疲体倦, 气短乏力,经来小腹空坠,舌
淡苔薄脉细弱。
100
、若患者正值经期,月经量多,宜酌加
A
阿胶
当归
B
艾炭
炮姜
C
地榆
茜草
D
三七
蒲黄
E
续断
杜仲
101
、若患者腰骶冷痛,大便溏薄,应酌加
A
补骨脂
B
炒川断
C
艾叶
D
杜仲
E
以上均可
妊娠四个月,肢体肿胀,皮色不变,随按随起,胸闷胁胀,苔薄腻,脉弦滑。
102
、若肿势甚,腹胀纳呆,加
A
杏仁
桔梗
泽泻
B
生姜
茯苓
白术
C
砂仁
生姜
泽泻
D
茯苓
白术
大腹皮
E
茯苓
白术
泽泻
103
、若胸胁胀痛,情志不畅加
A
白芍
香附
B
甘草
川芎
C
柴胡
佛手
D
柴胡
白芍
E
香附
川芎
104
、女,
28
岁,经行乳房胀痛,现经行第2
天,乳头痛甚不可触及,胸胁长满,烦躁易怒,
经行不畅,经色暗红,舌红苔薄白,脉弦 。本病若见心烦易怒,口苦咽干,尿黄便结,舌红
苔黄脉弦数,应酌加
A
丹皮
栀子
B
生地
丹皮
C
青蒿
地骨皮
D
黄芩
栀子
E
黄连
黄柏
105
、关于月经过少的辨证,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应从月经色、质和形体胖瘦辨虚实
B
月经量逐渐减少者多属虚
C
月经色淡质稀,腹无胀痛多属虚
D
色淡质粘腻,形体肥胖者多属痰湿
E
经色暗有块,腹痛拒按者属血瘀
106
、下列不属清泄冲任法代表方剂的是
A
清热固经汤
B
保阴煎
C
解毒活血汤
D
清经散
E
丹栀逍遥散
107
、按《黄 帝内经》所言“谨查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的宗旨进行调治,属于调补
的是
-港版美素佳儿
-港版美素佳儿
-港版美素佳儿
-港版美素佳儿
-港版美素佳儿
-港版美素佳儿
-港版美素佳儿
-港版美素佳儿
本文更新与2021-02-24 00:2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6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