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磺胺对甲氧嘧啶
yangwu
流行病学
传染源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自 发病前
2d
(潜伏期末)至出疹后
5d
内,眼结膜分泌
物、鼻、口咽 、气管的分泌物中都含有病毒,具有传染性。恢复期不带病毒。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直接传播,有衣物、玩具等间接传播甚少见。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触病人后
90%< br>以上发病。病后有持久的免疫力。成人多
因儿童时换过麻疹或接种麻疹疫苗获免疫力。
6
个月内婴儿可受母体抗体的保护。但
由于麻疹疫苗接种后,麻疹的自然感染率下降,育龄妇女抗 体水平降低,对婴儿的保
护能力也下降。
流行特征
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但全年均可由病例发生。我国以
6
个月至
5
岁小儿发
病率最高。近年因长期疫苗免疫的结果,麻疹流行强度减弱,平均发病年龄后移。流
动人口或免疫空白点易造成城镇易感人群累积,导致局部麻疹暴发流行。
发病原因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发病机制
麻疹诊疗方案
页脚内容
yangwu
麻疹病毒侵入人上呼吸道和眼结合膜上皮细胞内复制繁殖,
通过局部淋巴 组织进
入血流(初次病毒血症),病毒被单核
-
巨噬细胞系统吞噬,在该处广泛繁殖, 大量
病毒再次进入血流,
造成第二次病毒血症,
出现高热和出疹。
目前认为麻 疹发病机制:
①
麻疹病毒侵入细胞直接引起细胞病变;
②
全身性迟发型超敏性 细胞免疫反应在麻
疹的发病机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认为麻疹皮疹、巨细胞肺炎、亚急性硬化< br>性全脑炎(
SSPE
)和异性麻疹与免疫机制密切相关。
病理生理
麻疹的病理变化特征是当病毒侵袭任何组织时均出现 单核细胞浸润即形成多核
巨细胞,称为
Warthin-Finkeldey giant c ells
细胞。多核细胞大小不一,内
数十至百余个核,核内外均有病毒集落(嗜酸性包涵体) 。因病毒或免疫复合物在皮
肤真皮表浅血管,使真皮充血水肿,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增生与单核细胞浸润 并渗出
而形成麻疹皮疹和粘膜疹。
因病程中机体非 特异性免疫力和免疫反应降低,哮喘、湿疹、肾病综合征等在麻
疹病程中或病后得到暂时的缓解,
较易继发细菌感染。
结核病在麻疹后可复发或加重,
麻疹初期结核菌素实验多转为阴性。
诊断鉴别
辅助检查
(一)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二)
血清学抗体检查:急性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效价增高
4
倍以上升为
阳性。目前有用
ELISA
法测血中特异性
IgM
和IgG
抗体,疹后
3d
IgM
多呈阳性,
2
周时IgM
达高峰。但成人麻疹麻疹约
7.9%IgM
抗体始终阴性。
(三)病原学检查:取前驱期或出疹期病人眼、鼻、咽分泌物,血、尿 标本接种
于原代人胚肾细胞或羊膜细胞,
分离麻疹病毒;
或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涂 片中细
胞内麻疹病毒抗原;也可以采用标记的麻疹病毒
cDNA
探针,用核酸杂交方法 测定病
人细胞内麻疹病毒
RNA
。
(四)查多核巨细胞:取病人鼻咽部分泌物、痰和尿沉渣涂片,用瑞氏染色查多
核巨细胞,
也 可以通过电镜找多核巨细胞内外包涵体中麻疹病毒颗粒。
多核巨细胞以
出疹前
2d至出疹后
1d
阳性率高。
根据疫情,
接触史、
既往史及疫苗接种史,
临床上的发热、卡他症、
结合膜炎症、
粘膜斑及典型皮疹诊断不难。非典型病例需借助免疫学确诊。
页脚内容
yangwu
鉴别诊断
需要与风疹、幼儿急疹、药物疹等鉴别。
风疹:前 驱期短,全身症状及呼吸道症状轻,无口腔粘膜斑。发热
1~2d
出疹。
皮疹主要见于 面部和躯干,
1~2d
即退,不留色素沉着,不脱屑。
幼儿急疹
:幼儿急起发热或高热
3~4d
,症状轻,热 退后出现玫瑰色散在皮疹,
面部及四肢远端皮疹甚少,经
1~2d
皮疹退尽。
药物疹
近期有服用药物或接触药物史,皮疹呈多样 性,痒感,伴低热或无热,
无粘膜斑及呼吸道卡他症状,停药后皮疹可渐消退。
临床表现
麻疹的传染性极强,人类为唯一的自然宿主。人群普 遍易感。易感者接触病人后
90%
以上发病。
病后有持久的免疫力。
以往约< br>90%
发生在
6
个月至
5
岁的未接种过麻
疹疫苗的小 儿,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末春初为多。成人多因儿童时换过麻疹或
接种麻疹疫苗获免疫力。
6
个月内婴儿可受母体抗体的保护。
但由于麻疹疫苗接种后,
麻疹的自然感染力下降 ,育龄妇女抗体水平降低,对婴儿的保护能力也下降,故近几
年来成年人麻疹及
8
个月 前婴儿发病率有增加增加趋势。成年人病例增多同样源于
体内有效麻疹抗体缺乏,
一部分患者过 去未接受麻疹疫苗接种,
另一部分接种过疫苗
仍然发病。流动人口患病数增加可能与流动人口疫 苗覆盖率低有关。
潜伏期约
10
天(6~18
天),曾接受主动免疫或被动免疫者可延长至
3~4
周。
(一)典型麻疹分三期:
1
、前驱期:
从发病至出疹前一般
3~5
天。发热、咳嗽等上呼吸炎、粘膜炎、病毒血症、口
腔粘膜斑的出现早期诊断有价值。 麻疹粘膜斑(
KopLik
斑)
——
在口腔粘膜告第一齿
处,可见< br>0.5~1mm
大小细砂样灰白色小点,绕以红晕。该粘膜
斑亦可见于唇内,出现
2
—
3
日即可消失。
前驱期的特征性体征:
病程
2
~
3d
,
口腔双侧第一臼齿的颊粘膜上麻疹粘膜斑
(
科
普利克斑
)
,初起时仅数个,
1
~
2d
内迅速增多、融合,扩散至整个颊粘膜,
2
~
3d
内很快消失。
2
、
出疹期发病
3
—
4
日耳后、发际渐 及耳前、面颊、前额、躯干及四肢,最后
达手足心,
2~5
日布及全身。皮疹初为淡红 色斑丘疹,直径
2~5mm
,稀疏分明,疹
间皮肤正常。此时全身中毒症状加重,体温 高、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肺部可
页脚内容
-磺胺对甲氧嘧啶
-磺胺对甲氧嘧啶
-磺胺对甲氧嘧啶
-磺胺对甲氧嘧啶
-磺胺对甲氧嘧啶
-磺胺对甲氧嘧啶
-磺胺对甲氧嘧啶
-磺胺对甲氧嘧啶
本文更新与2021-02-23 20:36,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6394.html
-
上一篇:四月份健康教育资料
下一篇:(完整版)药用植物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