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宫颈糜烂症状图片中医“心悸”溯源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2-23 12:32

-男科治疗

2021年2月23日发(作者:神经症状)
第一临床医学院
2012
级中医实验班

陈博南
2012011301
饮水思源,寻觅古迹

——中医“心悸”溯源
摘要:
心悸病在临床上是一个很常见的病证
,
它是指患者出现心慌、
心跳 ,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病证。病情轻可呈阵发性为惊悸,病情重可
呈持续性为征忡。

历 代医家对治疗心悸的理、法、方、药留下了很
多宝贵的经验,
本文通过搜寻和分析历代医家的观 点,
深入探讨中医
“心悸”的病因病机以及用药特点。

关键词:
中医


心悸


病理


学术源流

Abstract

Palpitations
disease
in
clinical
practice
is
a
very
common
disease
and

the
syndrome
refers
to
patients
with
palpitation,
heart,
and
even
then
not

autonomous
syndrome.
The
condition
is
mild
to
paroxysmal
as
palpitation
and
severe
illness
was
persistent
palpitation.
The
ancient
physicians
create
the
rationale,
parties
and
drugs
for
the
treatment
of
palpitations,
and
left
a
lot
of
valuable
experience.
With
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literatures,
this
essay
explores
palpitations
and
its syndrome more thoroughly.
Keyword:
Chinese medicine; palpitations; pathology; academic origins
中医“心 悸”一证,历代医家研究甚多,用药治法不一,笔者翻
阅历代医籍,求同存异,颇有感悟,遂文书记录之 。

1.

中医“心悸”之源

中医对心悸证的诊治源远流 长,早在秦汉时代,
《马王堆医书考
注》
[1]
就已经提到了经脉病变,导致 心律不齐,比较含糊地提到了
第一临床医学院
2012
级中医实验班

陈博南
2012011301
心悸一证,
单没有对心悸的考究和记录。
真正对心悸证的病因病机的
考究,则自《黄帝内经》始。

《黄帝内经》一书 ,对于心悸的记载甚多,
《素问·痹论》曰:
“脉痹不己,复感于邪
,
内舍于 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用明代马莳的话说,
“鼓字为句,烦则心下鼓战 ,暴时上气而为喘。

[2]
《素问·至真要大论》

“心澹澹大动 ,胸胁胃脘不安,面赤目黄,
善隐,嗌干,甚则色饴,渴而欲饮,病本于心。

[3]
《黄帝内经》一
书,虽未确定“心悸”这一统一病名,但是却提到了心悸的病因及其
临 床表现。经文还提出治则: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
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 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至此,中
医心悸证已经奠定补虚泻实的治疗原则。
东汉医家张机在《伤寒论》
[4]
中,将心悸证分为了“心动悸”

“心 下悸”

“心中悸”
,并明确运用方药治疗,奠定了中药治法的基
础。

2.

晋唐时期的发展

晋唐时期医学全面发展,
各种 专科都出现了独立的专门著作,

悸病证的诊治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各家学派对心悸证 的学术经验及治
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诸病源候论》以“风”兼并“惊悸”病候, 将惊悸者分为“风
惊候”

“风惊恐候”

“风惊邪候”

“风惊悸候”和“虚劳惊悸候”五
种。
《诸病源候论》不仅认为惊悸与风有关,而且认 为虚劳也能引起
惊悸。
“心藏神而主血脉。虚劳损伤血脉,致令心气不足,因为邪气
第 一临床医学院
2012
级中医实验班

陈博南
2012011301
所乘,则使惊而悸动不定。

[5]
由此可见,《诸病源候论》已经对心
悸证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了。

如《金匮要略》所言:“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

[6]
脉诊仍然是诊断心悸病证的重要 依据。
王叔和
《脉经》
言:
“心实。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实者,< br>手厥阴经也。
病苦闭,
大便不利,
腹满,
四肢重,身热,苦胃胀,刺三 里。
心虚。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虚者
,
手厥阴经也。病苦悸恐,不乐,心腹 痛,难以言,心如寒状恍惚。

[7]
《肘后备急方》
[8]
提出 “虚悸”
,即因虚损引起惊悸,精神因素
亦可导致惊悸。
《千金方》
[9]< br>所载方子如远志汤治中风心气不定惊悸,
茯神汤治大虚惊悸,
补心汤主心气不足惊悸汗出 ,
大镇心散治心虚惊
悸,
小镇心散治虚悸恐畏怵惕而惊等,
对其后世宋金元学 术发展有积
极意义。

3.

宋金元时期的实践创新
宋金元时期是中医学史上成就最突出的时期,
金元四大医家的争
鸣和大批医书古籍的整理活 跃了当时的学术气氛。
对心悸证的研究也
进入实践完善的时期。

宋朝时期,
大部分医家仍然认为心悸与虚证有关,
治疗心悸证的
药方法则逐渐增多。
《太 平惠民和剂局方》
[10]
延续之前“因虚至悸”
的观点,
主张补虚治悸,< br>如:
定志圆、
宁志膏、
平补镇心丹等。

《仁
斋直指 方·惊悸方论》中,杨士瀛亦是主张“血虚”的观点:
“人之
所主者心,
心之所养者血 。
心血一虚,
神气不守,
此惊悸之所肇端也。
第一临床医学院
2012
级中医实验班

陈博南
2012011301
曰惊 曰悸,其可无辨乎?惊者,恐怖之谓;悸者,征松之谓。

[11]
陈无择的《三因极 一病证方论》提出惊悸与忪悸的区别:
“夫惊悸与
忪悸,二证不同。惊悸,则因事有所大惊,或 闻虚响,或见异相,登
高涉险,
梦寐不祥,
惊忤心神,
气与涎郁,
遂 使惊悸,
名曰心惊胆寒,
在心胆经,
属不内外因,
其脉必动。
忪悸,
则因汲汲富贵,
戚戚贫贱,
久思所爱,遽失所重,触事不意,气郁涎聚,遂致忪悸,在 心脾经,
意思所主,属内所因。

[12]
金元时期,出现了四位有名的医 家:刘完素、张从正、朱丹溪、
李东垣,对心悸各有不同的理解。刘完素主张心火生悸,
《素问 玄机
原病式》

“惊,心卒动而不宁也。火主于动,故心火热甚也??心火
主 于热,喜痛,故悲痛苦恼者,心神烦热躁乱,而非浩静也。所以悲
哭而五液俱出者,火热亢极,而反兼水 化制之故也。夫五脏者,肝心
脾肺肾也。五脏之志者,怒喜悲思恐也,悲,一作忧。若志过度,则
劳伤本脏。凡五志所伤,皆热也。

[13]
道明了他的“火极似水,喜
惊 ”的看法。而朱氏曰:
“惊悸者血虚,惊悸有时,以朱砂安神丸。
块迷心膈者,痰药皆可,定志 丸加琥珀、郁金。怔忡者血虚,怔忡无
时,血少者多,有思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者。痰因火动,瘦人多 因
是血少,肥人属痰,寻常者多是痰,真觉心跳者是血少,四物、朱砂
安神之类。假如病因惊而 得,惊则神出其舍,舍空则痰生也。

[14]
可见朱丹溪不但从气血论治,
而且主要从痰入手治疗心悸证。
张从正
则增加了用心理疗法治疗心悸证。李东垣注重脾胃升阳益 气:
“心者
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凡怒、忿、悲、思、恐、惧,皆损元气。夫阴

-男科治疗


-男科治疗


-男科治疗


-男科治疗


-男科治疗


-男科治疗


-男科治疗


-男科治疗



本文更新与2021-02-23 12:32,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5784.html

中医“心悸”溯源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