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二台健康之路
艾灸这三年
古典风韵
我是一个病人,
6
年前患上了比癌症还难治疗的月子病。从此踏上了 漫漫求医路。一路
上坎坎坷坷,跌跌撞撞,走进了中医的大门,学习了中医的各种疗法,历尽艰辛终于从 病魔
的泥沼中走了出来。回首往昔,艾灸给了我极大的帮助。话还得从我的第一次艾灸说起。
灸神阙穴
07
年的
3
月
27
日。我们这里温度
13
—
23
度,早上上班我穿毛昵外套,棉裤换成了牛仔
裤,
左半身很不 舒服,
连以前毫无感觉的胯关节也有点不对劲了,
中午赶紧换了棉衣才好些。
因前天晚 上肩疼,又去按摩了肩膀。
昨天晚上按照网友空中铁匠的方法,开始进行艾灸治疗。
艾灸的方法很简单,
就是将大的生姜切成薄片
(大约
2mm
厚)
,
上面用牙签扎上很多小眼
儿,放在肚脐眼上,然后将艾条点着放在生姜 片上让它自己烧,就可以了。艾条是一元一根
的那种,我切成
8
段,每段
大约
2
厘米。然后一个一个放在生姜上烧,感觉烧的时候肚脐眼那个 地方很烫,我一共
灸了
6
段,
换了
3
片姜。
共用了
1
个小时。
做完这个之后,
我很累,
没有练小周天就睡觉了。
老天,接下来太可怕了。大约过了半小时,我 浑身燥热,开始难受,一会越来越难受,
形容不上来那种感觉,麻,困,关节不适,并且左半身外侧发凉 ,但全身又热的很。只好穿
了棉衣,上身不盖被子睡觉。一直到半夜
1
点多。我吓坏了 ,打算天明去医院。过了一会,
还很难受,我想穿上衣服起来跑步。
老公说可能是在排病,让我别瞎折腾。我躺在床上胡思乱想,好悲伤!真想和空中铁匠
打电话。过了一个多小时,到快
3
点时,感觉没那么热了,困的感觉也好一点。有点饿 ,吃
了点东西,睡了。后半夜还好。只是脖子出了很多汗,象流水一样。
第一次艾灸后,从没经历过这种情况,我有点害怕,不知道还该不该艾灸。咨询了几个
水平较高的网友,建议说可能气血不够,补几天气血再灸。
过了
5
天,我决定再试一次。这次还是灸了
6
柱, 感觉和第一次不同。灸时感觉艾的热
度在全身涌走,特别是下半身,到最后
2
柱时右脚 趾都出汗了。灸时双腿的
6
个关节困。
灸完后都
10
点了,睡了。睡的很好。
11
点多醒 来身体动弹的时候感觉关节稍困,不动
没事。又睡了,连前两天晚上睡觉燥热,发际、脖子、胸口出汗的 现象也没有了,真舒服。
一直到天亮。
那几天天气温少降,大概
10---20
度左右,我穿了薄毛衣,穿 衣几乎和正常人一样了,
没什么不舒服的感觉。这种感觉真是太好了,当然我还不能大意。
就这样,我开始认可并接受了艾灸。一有空就在神阙穴做隔姜灸。基本是每天晚上8
点
开始,艾灸
8
壮,用时
2
个小时,
10< br>点睡觉。每次在沙发上躺着就,边灸边看电视。时间过
得真快,转眼两个月过去了。我的身体对于 艾灸也越来越敏感了。
每天的艾灸
,
一开始灸身体就开始反映
.
每次除了 肚子响
,
周身发热
,
放屁之外
,
胃经和脾
经总会跳 几下
,
感觉他们真象个调皮的孩子
,
有时是膝盖处
,
有时是 脚脖
,
有时是脚上
.
平时不艾灸时
,
经络也会跳动
,
三焦
,
小肠
,
大肠
,
现在连膀胱经都会跳了
,
昨天背上跳
,
今
天小腿后面跳
.
真有意思
!
看来,我们对于身体的每一点付出都不会白费
.
灸的久了,慢慢自己会总结出一些小窍门。这就是
灸的学问
艾灸已经
2
个多月了,以前总是每天用一根艾柱切
8
段,只灸肚脐,昨天在灸时我突然
想到,平时灸完倒掉的艾灰中总是有
8
个没燃完的 锥型,在它们最热时倒掉实在可惜。不如
这样:用它们来灸肚子上的其他穴位,只不过多准备一片姜罢了 。
具体做法:
1
.
我一般晚上灸,虽然按子午流柱在中午人的阳气最盛时灸效果最好,可我在中午灸了几
次,时间紧张,到下午上班时有时有风很容易受风,就罢了。晚饭后,准备好艾柱,姜片(
2< br>—
3
片)
,牙签(扎洞用)
,打
火机,盛少许水的小盆(放艾灰用)
,筷子(夹艾柱用)
。就开始了。
2
.
躺下,头要稍高。点燃艾柱(要用很薄的小刀片切,切口才能平整)
,先把姜 片的一面用
点燃的艾柱烤热一点,要不肚皮感觉很凉。把点燃的艾柱放在姜片上,放到肚脐上。
(这时,
双手没事干,还可以在左手腕拔个罐)
3
.
第一个艾柱快燃完时,这是肚皮正好热热的,但不烫。用筷子把它夹起来小心地放在一
个新的艾柱上摞起来,再把它们一起小心地放在姜片上。要这时特别注意不要动身体,以防
烫着 自己。
4
.
当第二个艾柱被燃着时,用筷子把第一个艾柱(这时的艾柱外面是灰,里面是未燃完的
锥形火芯,要特别小心用筷子夹住下部就行了)小心的放在另一片姜上,我把它叫姜片
2
。
5
.
姜片
2
就放到肚皮其他的穴位上灸。
但它马上就会很烫。< br>这时要用到
coco
的下棋法,
烫
了就赶紧移到另一个穴位上。穴位找 不准没关系。记住生物姊妹的话:篇二:参加艾灸养生
培训心得体会
参加本期刘全军艾灸培训心得体会
参加本期刘全军艾灸培训的学员都很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
由艾灸学习学员的角色转换,
谦虚、
虔诚地接受培训的知识,
学习氛围你追我 赶、
学习专注,
大家都能静下心,全神贯注,认真的学习和记录,及时完成学业,如饥似渴地接 受着艾灸刘
老师及其他老师的理念。大家都觉得机会是如此的难得,学习气氛十分浓厚,特别想回到了< br>学生时代,从新在来一次。
一、五彩纷呈,讲解课程全面系统。
刘老师和几位大师的讲座就象是非常美味的盛宴,所有知识大餐都毫无保留呈现在我们
的面前,
真是
“听君一堂课,
胜读十年书”
。
各位大师们把 自己在学习和艾灸临床经验拿出来
与大家分享,深入浅出,可谓是异彩纷呈。刘老师的艾灸技术不愧为当 代名师,对指导临床
工作有较大帮助,使我们不仅了解了全国艾灸市场的现状,也对如何做好自己管理方 法有了
新的思路。做好艾灸临床工作,需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不能心存侥幸。一心助人。有大
慈恻隐之心来帮助顾客。
二、学无止境,更新学习观念。
最后非常感谢刘全军艾灸培训的老师教会我这么多的中医、艾灸、按摩等等方方面面的
知识和临床经验,也因为有了这个平台,让我认识了更多和我一样有了创业想法志同道合的
同仁 们。我们一起加油,用艾灸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收获财富的同时也收获着属于自
己的那份幸福!< br>!
让我们一起加油加油!
!
!篇三:艾灸通说的灸疗观点
《艾灸通说》是日本江户时代名医后藤艮山〔
1659
-
1 733
年〕之弟子、门人对其学术观
点之笔录。后藤艮山是德川中期医家,名达,字有成,俗称 佐一郎,号艮山,他天生聪明伶
俐,自幼入林大学头门下研习儒家经书,后又师从当时名医牧村卜寿,< br>27
岁出道,悬壶于京
都,俗称彦兵卫,改号为养庵。行医二十年间,名声大噪,各地的 病人,不远跋涉,接踵于
门。艮山认为”万病在于一气留滞。
,治疗要诀在于“气顺”
。艮山的次子后藤省
(1696
-
1738
年
)
,字仲介, 号椿庵,继承家业,以灸治扬名天下。后藤省去世后,其子后藤敏
(
字求之,
号慕庵, 又号衡阳
)
继承祖业,诊治之余,整理、编辑先祖遗著,并于日本宝历十三年
(176 2
年
)
,中国乾隆二十七年,将《艾灸通说》刊行于世。
《艾灸通说》传入中国后,湮没于中国医著的浩翰书海之中,声闻一度不彰,直到上世
纪才逐渐被一些针灸辞书或讲义收录引用,注意到它的学术价值。如《中医古籍珍本提要》
就称 它“在
(
关于艾灸治病的
)10
个部分的阐述中都有一些独到见解”
。下面介绍该书在灸疗
方面的独到之处。
孟子说
: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新鲜艾叶内含挥发性油质较多 ,灸时火力过强,易
伤人肌脉。
(
《本草纲目》
)
,故历来以收藏< br>3
年以上者为上品。对此,后藤采取先贮藏后加
工的方法:其法是“四五月间,连茎刈取 ,曝干收叶”
(
《艾灸通说
制法精粗》
)
,并不立即加工,而是先予贮藏,经二三年后取出,再予捣碎加工。这与我国采收当年即予加工的方法
有所不同 ,好处是加工前能将霉变者剔除,减少了无用功,加工后可立即使用,久藏的艾叶
是否霉变,仅仅观其色 泽,闻其气味,并不能完全判定,必须经过,口嚼,尝其是否有霉烂
味才能确定,如艾叶、口嚼气味俱脱 者,慎勿用之。
(
《制法精粗》
)
,这应该是来自实践的
经验之谈。
后藤为制作艾绒制定了十分细致的质量标准
:
选出洁净者,
放入石臼中,
用木杵捣碎,
筛
去杂梗
!
泥砂,再晒再捣,所谓
/
筛去黑滓十次,风日透干亦十次。
(
《制法精粗》
)
,直至艾< br>绒颜色淡黄,质地细软,
“柔烂如绵”与“印色胎”
(
古代印泥由上等艾绒!
蓖麻油及红色颜料
如朱砂一类制成
)
者毫无二致,才能充作药用。这种 艾绒易于燃烧,气味芳香,温暖透达,能
发挥温通经脉、行气活血、散寒除积之功。
艾炷的卷制--“
艾”
。
(
《艾灸通说
艾炷大小》
)
,看 似简单其实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
环节。如捻得太紧,艾炷内部可因挤压反弹而松胀,致使在燃烧过程中火 势突然猛烈,病人
“苦热难堪。
”
,
(
《艾炷大小》
),
不能忍受。
后藤的方法是
:
先将艾绒烘干,
再用
“纸 卷压转”
,
使之
“细长如火叉状”
,
用时用剪刀剪取,
使艾 炷的一头呈斜尖型,
另一头平直,
将纸揭去后,
艾炷齐整,
“毛茨不起”“根下平正”
(
《艾炷大小》
)
。这种方法制作简便,艾炷不松不紧,< br>火气温和,徐而不急,不致爆烈扩展,延及非灸组织,使人较易忍受灼痛。现在,虽已很少
使用直 接灸法,
但这种火气温和持久的方法同样适用于隔姜
!
隔蒜等间接灸,
而后藤 制艾过程
中所具的巧思,也颇具启迪性。
2
小炷多灸,中病即止
后藤认为,艾炷大小均
/
以鼠粪麦粒大为则。
(
《 艾炷大小》
)
,即艾炷底部直径约》
~8mm
为宜。
孙思邈说:“灸不三分,
是谓徒冤,
炷务大也。
”
(
《千金方》
卷 二十九
)
,
故隋唐以来,
艾炷有“务大”的倾向。后藤认为艾炷不可偏大。他 说,
“自予观之,大者痛楚苦恼,不可堪
也”
(
《艾炷大小》
),病人难以坚持治疗。故灸疗治病宜以小炷多壮为原则。对此,他力辟
古人陈说,
提出自己 的看法。
如王执中说
“腹中疝痃癖伏梁等,
唯须大艾炷”
(
《
针灸资生经》
)
,
此语被广为引述,而大炷治积则被普遍遵从。后藤从自己的经验中 认识到“今治积聚沉痼,
乃炷小而壮数 多者,为胜于炷大而壮少者矣”
(
《艾炷大小》
)
,即或深积大聚,须用大< br>炷,
也宜先予小炷进行试探,
“须渐粗”
,
每壮递增之,
让病 人在逐渐适应中增加灸灼量。
《说
文》的灸字有“长久当灼之意”
(
《艾灸通说
灸数多 少》
)
,故灸疗之炷数应不厌其多,尤其
对于疝
!
滞患
!< br>痼疾
!
坏证。
《
(
艾炷大小》
)
一类慢性疾 患,
“灸数不多,无因决敌”
(
《灸数多
少》
)
,有时甚至 于成千累万,才能起到温通血脉
!
行气活血
!
散寒除积的作用
;另一方面,对
于“伤食
!
卒痱
!
疝痛
!
虫痛< br>!
妇人难产
!
小儿惊痫”
(
《艾灸通说
灸 法异同》
)
一类急性病证,
需要艾火摧城拔寨,
也宜多灸,
“以治为 期”
。
历来中医在灸炷的多少上采取预拟壮数的方法,
古书中不乏“发热,灸大椎二十 壮
;
牙痛,灸合谷三十壮”一类记载。后藤认为,预拟壮数刻
板而不识通变,施灸一如 用药,也应“以知为住”
(
《艾炷大小》
)
,中病即止,同时密切观
-中央二台健康之路
-中央二台健康之路
-中央二台健康之路
-中央二台健康之路
-中央二台健康之路
-中央二台健康之路
-中央二台健康之路
-中央二台健康之路
本文更新与2021-02-23 09:28,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5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