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回龙观附近的医院2018届河南省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仿真卷(二)理综试题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2-23 00:13

伊曲康唑-社交测试

2021年2月23日发(作者:天青地白)
河南省高中
2017-2018
下学期高三第二次模拟仿真测试卷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二)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



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
.选择 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
.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


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S 32

I 127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3
小题,每小题
6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 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






求的。






1.
下列有关细胞成分及其生命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中的微量元素不参与有机物的合成





B.
脂肪是动物细胞内主要的能源物质




C.
有氧呼吸合成
ATP
的过程与放能反应相联系




D.
与细胞代谢有关的酶都是在核糖体中合成的




【答案】
C






【解析】
细胞中的微量元素也参与有机物的合成,例如
Fe2

参与血红蛋白的合成,
A
错误;脂




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糖类是细胞内主要的能源物质,
B
错误;有氧 呼吸是指细胞在氧的参





与下,
通过多种 酶的催化作用,
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成
CO
2


H
2
O

并释放能量、
生成




大量
ATP
的过程,即有氧呼吸合成
ATP
的过程与放能 反应相联系,
C
正确;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少数酶 是
RNA
,蛋白质都是在核糖体中合成的,
D
错误。
















2. 2015
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研究
DNA
修复细胞机制的三位科学家。
P53
蛋白对细胞分裂起
监视作用。< br>P53
蛋白可判断
DNA
损伤的程度,如果损伤较小,该蛋白就促使细胞自我修 复(过程
如图所示)
;若
DNA
损伤较大,该蛋白则诱导细胞凋亡。下列有关 叙述错误的是


A. P53
蛋白可使
DNA
受损的细胞分裂间期延长

B. P53
蛋白可导致细胞内的基因选择性表达

C.
抑制
P53
蛋白基因的表达,细胞将不能分裂

D.

P53
蛋白基因突变,则可能导致细胞癌变

【答案】
C
【解析】
DNA
复制过程如出现受损,则
P53
蛋白修复过程需要相 应的时间,使间期延长,
A
正确;
P53
蛋白可诱导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由 基因控制的,因此与细胞内基因选择性表达有关,
B
正确;
根据题意可知,
P 53
蛋白作用是对损伤的
DNA
进行修复,
但并不影响正常的分裂,
C
错误;
P53
蛋白基因突变,则可能无法合成
P53
蛋白,因而不 能对突变的
DNA
进行修复,可能导致细胞
癌变,
D
正确。

3.
自噬作用是溶酶体对自身细胞质蛋白或细胞器的吞噬和分解过程,
以此实现细胞 本身的代谢
需要和某些细胞器的更新。下列关于自噬作用的分析错误的是

A.
在溶酶体内水解酶的作用下,自噬作用可将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

B.
溶酶体内的物质被水解后,其产物被排出细胞或在细胞内被利用

C.
细胞内损伤的各种细胞器通过溶酶体的自噬作用在细胞内被分解

D.
自噬作用在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都能见到,其所起的作用都是负面的

【答案】
D
【解析】
溶酶体内水解酶包含蛋白酶,所以自噬作用过程中有蛋 白质在蛋白酶的催化下分解为
氨基酸,
A
正确;溶酶体内的物质被水解后,其产物不可 利用的被排出细胞,能够利用的则留在细
胞内,
B
正确;结合题意可知,细胞内损伤的 各种细胞器通过溶酶体的自噬作用在细胞内被分解,
C
正确;
根据题意
自噬作用是溶酶体对自身细胞质蛋白或细胞器的吞噬和分解过程,
以此实现细胞
本身的代谢 需要和某些细胞器的更新

可知,自噬作用所起的作用一般是正面的,
D
错误 。

4.
糖尿病是以持续高血糖为其基本生化特征的一种慢性全身性代谢疾病。糖尿病患者症状主要
有多尿、多饮、多食,还伴有身体疲乏,视力障碍等。其中

多尿

表现为尿量增多,每昼夜排尿次
数也增多,下面对其

多尿< br>”
成因的解释错误的是

A.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浓度高,导致口渴,水喝得多了,尿就多了

B.
糖尿病患者的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发生病变,不能分泌抗利尿激素

C.
糖尿病患者食量大,导致尿液中的代谢产物多,所以多尿

D.
糖尿病患者经肾小球过滤的原尿中葡萄糖含量较高,以致形成渗透性利尿

【答案】
B
【解析】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浓度高,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导 致口渴,水喝得多了,尿就多
了,
A
正确;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与产生抗利尿激素无关 ,
B
错误;糖尿病患者食量大,导致尿液
中的代谢产物多,所以多尿,
C正确;糖尿病患者经肾小球过滤的原尿中葡萄糖含量较高,以致形
成渗透性利尿,尿量增多,
D
正确。

5.
某地土壤和水体中镉超标,镉进入生态系统后蓄积在动物 肝、肾中引发

痛痛病

。某生态系
统有甲、乙、丙、丁四个营养级 ,在某一时间测得所含镉的相对浓度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
正确的是



A.
当地人要预防

痛痛病

应少吃动物肝、肾等内脏

B.
丙营养级所含能量最多

C.
该生态系统肯定没有分解者

D.
四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值的关系可表示 为丁
<

+

+


【答案】
A
【解析】
富集作用是随着营养级越高含量会越高,
由题意可知镉进入生态系统后蓄积在 动物肝、
肾中而引发

痛痛病

,所以人类要预防该病应少吃动物肝 、肾等内脏,
A
正确;丙营养级所含镉浓
度最高,说明丙营养级最高,而能量是单向流 动、逐级递减的,丙营养级所含能量最少,
B
错误;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都必须有分解 者,
C
错误;四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值的关系可以表示为丁
>

+< br>乙
+
丙,
D
错误。

6.
某高等动物的毛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
A

a


B

b
)控制,
A

a

B
b

全显性,其中
A
基因控制黑色素的合成,
B基因控制黄色素的合成,两种色素均不合成时毛色呈白
色。当
A

B基因同时存在时,二者的转录产物会形成双链结构进而无法继续表达。用纯合的黑色
和黄色亲本杂交 ,
F
1
为白色。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
自然界中白色个体的基因型有
5


B.

A< br>、
B
基因的个体毛色是白色的原因是不能翻译出相关蛋白质

C. < br>若
F
2
中黑色
:
黄色
:
白色个体之比接近< br>3:3:10
,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D.

F
2
中白色个体的比例接近
1/2
,则
F
2
中黑色个体的比例也 接近
1/2
【答案】
D
【解析】
表现型为白色的个体基因型有< br>AABB

AaBB

AaBb

AABb

aabb
五种,
A
正确;

A

B基因同时存在时,二者的转录产物会形成双链结构进而无法继续表达,故含
A

B
基因的
个体毛色为白色,
B
正确;若
F
2
中黑色∶ 黄色∶白色个体之比接近
3:3:10
,即
F
2
的表现型之和为16

说明控制毛色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
遵循基因的分离定 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C
正确;若
F
2
中白色个体的比例接近
1/2
,则
F
2
中黑色个体与黄色个体之和的比例接近
1/2

D

误。

7
.下列关于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认识正确的是

A
.糖类、油脂、蛋白质都可以水解

B
.石油是混合物,可通过分馏得到汽油、煤油等纯净物

C
.酸雨 的
pH

5.6

7.0
之间

D
.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与使用,有助于减少
PM2.5
的产生


答案

D
【解析】
A
、糖类中的最简单的单糖 是不能水解的,故
A
错误;
B
、汽油、煤油等是石油分馏
的产物,又 叫馏分,都是混合物,故
B
错误;
C
、酸雨的
pH
小于5.6
,故
C
错误,
D
、新能源汽车
是不再利用石油为 能源,
减少了有害气体的大量排放,
有助于减少
PM2.5
的产生,
所以
D
正确。

题正确答案为
D


8

N
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2.0gH
2
18
O

D
2O
的混合物中所含中子数为
N
A

B
.标准状况下,< br>22.4LSO
3
中含有的原子数为
4N
A

C

78g
苯含有的碳碳双键数为
3N
A

D

1molN
A

3molH
2
反生成的NH
3
分子数为
2N
A


答案

A
【解析】
A

H
2
18
O

D
2
O
的中子数相等均为
10< br>,所以摩尔质量也相等为
20g/mol
,则
2.0g

合物 的物质的量为
1mol
,中子数为
N
A

A
正确;
B

SO
3
在标准状况下为固体,不能套用气体的摩
尔体积 ;
C
.苯分子中不含碳碳双键,其碳碳键是一种介于碳碳单键与碳碳双键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化学键,
C
错误;
D
.氮气和氢气合成氨是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彻底,所 以
1molN
2

3molH
2
充分
反应后生成< br>NH
3
的分子数小于
2N
A
,故
D
错误。所 以选择
A


9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甲苯分子中所有原子在同一平面上

B
.苯、乙酸、乙醇均能发生取代反应

C
.分子式为
C< br>3
H
6
Cl
2
的同分异构体共有
4

(
不考虑立体异构
)

D
.可用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区别



答案

A
【解析】
A

甲苯分子中的 甲基为四面体结构,
所以不是所有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

A
错误;
B
、苯可以在苯环上取代,乙酸和乙醇可以发生酯化反应,也是取代反应,故
B
正确;
C
、分子式

C
3
H
6
Cl
2< br>的同分异构体分别为:
CH
3

CH
2

C H(Cl)
2

CH
3

C(Cl)
2

CH
3

CH
3

CHCl

C H
2
Cl

CH
2
Cl

CH
2

CH
2
Cl

4
种,所以
C
正 确;
D
、因
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可使溴的四
氯化碳溶液褪色,而
分 子没有碳碳双键,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故可用溴的四氯
化碳溶液进行区别,故
D正确。本题正确答案为
A


10
.由下列实验操作及现象能推出相应结论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实验结论

A
向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加 入过量
FeI
2
固体,
反应后溶液变黄

反应后溶液中存在大量
Fe
3+

B
将某无色气体通入溴水中,溴水颜色褪去

该气体一定是
SO
2

向盛有
2mL0.1mo/LAgN O
3
溶液的试管中滴加
5

C
0.1mo/LNa
2
CO
3
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再往试管中滴加几滴
Ksp(Ag
2
CO
3
)>Ksp(Ag
2
S)
0.1mol/LNa
2
S
溶液,出现黑色沉淀

D 向一定浓度的
Na
2
SiO
3
溶液中通入适量
CO2
气体,
出现白色
沉淀

H
2
CO
3
的酸性比
H
2
SiO
3



答案


D
【解析】
A
、酸性高锰酸 钾溶液可将
Fe
2+
氧化为
Fe
3+
,将
I-氧化为
I
2

Fe
3+

I
2
在溶液中都是
显黄色,所以
A
错误;
B
、能使溴水褪色的无色气体 除
SO
2
外,还有乙烯等,故
B
错误;
C
、由于< br>AgNO
3
过量,所以黑色沉淀可能是有过量的
AgNO
3

Na
2
S
反应生成的,不一定是白色的
Ag
2
CO
3
转化为黑色的
Ag
2
S
,所以不能确定二者的溶度积大小 ,故
C
错误;
D
、根据较强的酸可以制取出较
弱的酸,所以
D
正确。

11

全钒氧化还原电池是一种新型可充电池,
不同价态的含钒离子作为正极和负极的活性物质,
分别储存在各自的酸性电解液储罐中。
其结构 原理如图所示,
该电池放电时,
右槽中的电极反应为:
V
2+
-e< br>-
=V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放电时,右槽发生还原反应

B
.放电时,左槽的电极反应式:
VO
2
+
+2H
++e
-
=VO
2+
+H
2
O
C
.充 电时,每转移
1mol
电子,
n(H
+
)
的变化量为
1mol
D
.充电时,阴极电解液
pH
升高


答案

B
【解析】
A
、已知电池放电时右槽中 的电极反应为
V
2+
-e
-
=V
3+

V
2+
失去电子,作电池的负极,
发生氧化反应,所以
A
错误;
B
、放电时左槽作电池的正极,溶液中的
H
+
向正极移动,结合
V O
2
+

VO
2+

V
元素的化合价,可 写出其电极反应为
VO
2
+
+2H
+
+e
- =VO
2+
+H
2
O
,故
B
正确;
C
、由放
电时的正极反应式知,充电时每转移
1mol
电子,
H
+
的物质的量改变
2mol
,所以
C
错误;
D
、 根据
充电、放电原理可知,充电时的阳极反应为
VO
2+
+H
2O-e
-
= VO
2
+
+2H
+
,所以阳极 电解液的
pH
降低,
H
+
从左槽(阳极)通过离子交换膜进入右槽( 阴极)
,所以阴极电解液的
pH
也降低,故
D
错误。
本题正 确答案为
B


12
.已知
pC=-lgc
Ksp[Cu(OH)
2
]=2.2×
10
-20

K sp[Mg(OH)
2
]=1.8×
10
-11
,测得两种金属离子 的
pC

pH
的变化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加入氨水调节
pH
可除去
MgSO
4
溶液中的
CuSO
4
杂质

B

pH
调 到
Q
点则
Mg
2+

Cu
2+
都已沉淀完 全

C
.在浓度均为
1mol/LCuSO
4

M gSO
4
的混合溶液中,存在
c(Cu
2+
)+c(Mg
2 +
)>c(SO
4
2-
)
D

L
1代表
pC(Cu
2+
)

pH
变化,
L
2
代表
pC(Mg
2+
)

pH
变化


答案

D
【解析】
A
、加入氨水调节
pH
可使
Cu
2+
生成沉淀与
Mg
2+
分离,但引 入了新的杂质离子
NH
4
+

所以
A
错误;
B

Q
点的
pH
约为
9
,则由
Ksp< br>求得
c(Cu
2+
)=
10

10

mol/L<1.0
×
10

5
mol/L

c(Mg
2+
)=
10

2
mol/L>1.0
×
10

5
mol/L

所 以
Cu
2+
已沉淀完全而
Mg
2+
不能沉淀完全,故
B
错误;
C
、由于
Mg
2+

Cu
2+
都能够水解,所以
c(Cu
2+
)+c(Mg
2+
)4
2-
)
,则
C
错误;
D

由图象可知,

Mg
2+

Cu
2+
的浓度均为< br>1mol/L
时开始生成
Cu(OH)
2
沉淀的
pH

4
左右,
而开始生成
Mg(OH)
2
沉淀的
pH

9
左右,所以
D
正确。本题正确答案为
D

13

X

Y

Z

W< br>、
M
五种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已知
X
为原子半径最小 的元
素,
Y
为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
Z
的最外层电子数为电子 层数的
3
倍,
W
是地壳中含量最高
的金属元素,
M
的单质是一种黄绿色气体,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原子半径的大小关系
W>M>Z>Y>X
B

Y
Z
二种元素分别与
X
元素形成的最简单的化合物的稳定性前者强

C

YX
4

M
的单质在光照条件下的反应往 往生成
5
种物质

D

Y

W

M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两两之间均可以发生化学反应


答案

C
【解析】
X
为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
X

H
元素;
Y
为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
Y

C
元素;
Z
的最外层电子数为电子层数的
3
倍,
Z

O
元素;
W
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W

Al
元素;
M
的单质是一种黄绿色气体,
M
是< br>Cl
元素。原子半径的大小关系是
Al

Cl

C< br>>
O

H


A
错误;
稳定性H
2
O

CH
4


B
错误 ;
CH
4

Cl
2
在光照条件先的反应往往生成
C H
3
Cl

CH
2
Cl
2

CH Cl
3

CCl
4

HCl
五种,故
C< br>正确;碳酸是弱酸不能与氢氧化铝反应,故
D
错误。


二、 选择题:本题共
8
小题,每题
6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
14

17
题只有一个选项


符合题目要求。第
18

21
题有多选项题目要求。全部答对的得
6
分,选对但不全的 得
3
分,

有选错的的
0
分。

14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β
射线和
γ
射线一样是电磁波,但穿透本领远比
γ
射线弱

B.
氡的半衰期为
3.8
天,
4
个氡原子核经过
7.6
天后就一定只剩下
1
个氡原子核

C.
已知质子、 中子、
α
粒子的质量分别为
m
1

m
2

m
3
,那么质子和中子结合成一个
α
粒子,
释放的能量是< br>(2
m
1
+ 2
m
2

-

m
3
)
c
2

D.
放射性元素发生
β
衰变时所释放的电子是核外的电子发生电离产生的


答案

C

15
.放在租糙的水平地面上的斜面体,倾角
θ
= 45
,斜面光 滑。斜面上有两个质量均为
m
的小物块
A

B
,它们之间有 轻绳连接。当用水平外力
F
推物块
A
时,两个滑块和斜面体一起向左做匀速直
线运动。若斜面对物块
A
的支持力大小为
N
A
、斜面对物块
B
的支持力大小为
N
B
,则下列结论正确
的是
< br>A

N
2
2
A
?
2
mg

N
B
?
2
mg








B

N
2
A
?
3
2
mg

N
3
2
B
?
2
mg


C

N
3
2
A
?
2
mg

N
2
B
?
2
mg








D

N
2
A
?
2
mg

N
3
2
B
?
2
mg


答案

C
16
.如图所示,倾角为
30°
的光滑斜面底端固定一轻弹簧,
O
点为原长位置。质量为
0.5
kg
的滑块
从斜面上
A
点 由静止释放,物块下滑并压缩弹簧到最短的过程中,最大动能为
8
J
。现将物块由
A
点上方
0.4 m
处的
B
点由静止释放,弹簧被压缩过程中始终在弹性限度内,
g

10 m/s
2
,则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A
.物块从
O
点开始做减速运动

B
.从
B
点释放滑块动能最大位置比从
A
点释放要低

C
.从
B
点释放滑块最大动能为
9 J
D
.从< br>B
点释放弹簧最大弹性势能比从
A
点释放增加了
1 J

答案

C
17
.如图,一光滑平行金属轨道平面与水平 面成
θ
角,两导轨上端用一电阻
R
相连,该装置处于匀
强磁场中,磁 场方向垂直轨道平面向上。质量为
m
的金属杆
ab
,以初速度
v0
从轨道底端向上滑行,
滑行到某一高度
h
后又返回到底端。若运动过程 中,金属杆保持与导轨垂直且接触良好,并不计轨
道与金属杆
ab
的电阻及空气阻力, 则

A
.上滑过程安培力的冲量比下滑过程安培力的冲量大

B
.上滑过程通过电阻
R
的电量比下滑过程多

C
.上滑过程通过电阻
R
产生的热量比下滑过程多

D
.上滑过程的时间比下滑过程长


答案

C
18
.在天体运动中,把两颗相距很近的恒星称为双星。已知组成某双星系统的两颗恒星质量分 别为
m
1

m
2
相距为
L
。在万有引力作 用下各自绕它们连线上的某一点,在同平面内做匀速同周运动,
运动过程中二者之间的距离始终不变。已 知万有引力常量为
G

m
1
的动能为
E
k
,则
m
2
的动能为


A

G
m
1
m
2
L
?
E

G
m
1
m
2
2
L
?
E
m



D

m
2
k







B
k







C

1
m
E
k




m
E
k

2
1

答案

BC

19
.如图 ,在方向水平向右、磁感应强度为
B
的匀强磁场中,垂直于磁场和纸面放入一根通电直导
线,以导线为中心,半径为
R
的圆周上有
a

b

c

d
四个点,已知
c
点的实际磁感应强度小于
B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导线的电流方向垂直纸面向外

B

b

d
两点的实际磁感应强度大小相等

C

b

d
两点的实际磁感应强度方向相同

D

a
点的实际磁感应强度小于
B


答案

AB
20
.如图甲所示,一小物块从水平转动的 传送带的右侧滑上传送带,固定在传送带右端的位移传感
器记录了小物块的位移
x
随时 间
t
的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已知图线在前
3.0 s
内为二次函数,在
3.0 s

4.5 s
内为一次函数,取向左 运动的方向为正方向,传送带的速度保持不变,
g

10 m/s
2
。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传送带沿顺时针方向转动

B
.传送带沿逆时针方向转动

C
.传送带的速度大小为
2 m/s
D
.小物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
μ
= 0.2A

答案

ACD
21
.如图所示,在两个同心的大小圆之 间分布着指向圆心的电场,在半径为
R
的小圆内分布着磁感
应强度大小为
B< br>、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今在大圆周上的
A
点从静止开始释放一个质量

m
,电荷量为
q
的带正电的粒子(重力不计)
,它将往返于电场 和磁场中不断运动。当粒子能够
返回
A
点且在磁场中运动的时间最短时,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A
.粒子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半径为
R

B
.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速度大小为
3
qBR
m


C
.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最短时间为
2
π
m
qB

D
.大圆和小圆间的电势差为
3
qB
2
R
2
2
m


答案

BD






三、
非选择题: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 两部分。

22-32
题为必考题,
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 br>33-38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
129
分)

22


6
分)在“练习使用多用电表”实验中,请回答下列问题:

(1)
甲同学先 用多用电表的欧姆挡“
×
100
”测量标有“
220 V

100 W
”的白炽灯的电阻时发现指
针偏转角度过大,为了减小测量误差,下列选项 中合理的操作顺序为




(填写选项前的字母)


A
.将选择开关旋转到“
×
1 k
”的位置

B
.将选择开关旋转到“
×
10
”的位置

C
.用两表笔与白炽灯连接好并读数

D
.将两表笔短接,进行欧姆调零

(2)
甲同学按正确的实验操作 ,
指针停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
则此白炽灯电阻的测量值为



Ω



(3)
乙同学发现该多用电表“直流
50
V
”挡损坏了,但“直流
10
V
”挡能正常使用。打开电表
外壳发现电路板上的电阻
R
2
被烧坏了,
如图乙所示。
若表头A
的满偏电流为
1 mA

则应用






的电阻替换
R
2
就可以修好“直流
50 V
”挡。


答案


1

BDC


2

120


3

40
23


9
分)如图所示,两个质量各为
m
1
m
2
的小物块
A

B
,分别系在一
条跨过定滑轮的软绳两端,已知
m
1
>
m
2
,现要利用此装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1)
若选定物块< br>A
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过程进行测量,则需要测量的物理量














A
.物块的质量
m
1

m
2


B
.物块
A
下落的距离及下落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

C
.物块
B
上升的距离及上升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

D


绳子的长度

(2)
为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程度,某小组同学对此实验提出以下建议:

A
.绳的质量要轻

B
.在“轻质绳”的前提下,绳子越长越好

C
.尽量保证物块只沿竖直方向运动,不要摇晃

D
.两个物块的质量之差要尽可能大

以上建议中确实对提高准确程度有作用的是











(3)
在数据的处理过程中 ,
A

B
物块的势能减小总是大于
A

B
物块的动能增加,导致这一原因
除有空气阻力和摩擦阻力外,还有可能的原因是
































(4)
写出一条上面没有提到的提高实验结果准确程度有益的建议:
















































































答案


1

AB

AC



2

AC


3
)没有计滑轮的动能增加


4

“ 对同一高度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选取受力后相对伸长尽量小的绳”等等
24


14
分)
如图所示,
足够长的
U型光滑导轨固定在倾角为
30°
的斜面上,
导轨的宽度
L
= 0.5
m
,其下端与
R
=1 Ω
的电阻连接,质量为
m
= 0.2 kg
的导体棒(长度也为
L
)与导轨接触良好,导
体棒 及导轨电阻均不计。磁感应强度
B
=
2
T
的匀强磁场垂直于导 轨所在的平面,用一根与斜面平
行的不可伸长的轻绳跨过定滑轮将导体棒和质量为
M
= 0.4 kg
的重物相连,重物离地面足够高。使

导体棒从静止开始沿导轨上滑,
当导体棒沿导轨上滑
t
=1 s
时,
其速度达到最大。
求:
(

g
=10 m/s
2
)
(1)
导体棒的最大速度
v
m


(2)
导体棒从静止开始沿轨道上滑时间
t
=1 s
的过程中,电阻
R
上产生的焦耳热是多少?



解析

(1)
速度最大时导体棒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动势
E
?< br>BLv
m

感应电流
I
?
E
R

安培力
F
A
?
BIL

导体棒达到最大速度时由平 衡条件得
Mg
?
mg
sin30
?
F
A

联立解得
v
m
?
3
m/s

(2)
以导体棒和重物为系统由动量定理得
Mgt
?
mg
sin30
?< br>t
?
BILt
?
(
M
?
m
)
v
?
0


Mgt
?
mg
sin30< br>?
t
?
BLq
?
(
M
?
m
)
v
?
0

解得
1 s
内流过导体棒的电荷量
q
?
1.2
C

电量q
?
?
?
R
?
BLx
R

解得
1 s
内导体棒上滑位移
x
?
1.2
m

由能量守恒定 律得
Mgx
?
mgx
sin30
?
1
2
(
M
?
m
)
v
2
?
Q

解得
Q
?
0.9
J

25

(18

)
如图甲所示,
m
1
=5 kg
的滑块自光滑圆弧形槽的顶端
A
点无初速度地滑下,槽的底
端与水平传送带相切于左端导轮顶端的
B
点,
传送带沿顺时针方向匀速运转。
m
1
下滑前将
m
2
= 3 kg
的滑块停放在槽的底端 。
m
1
下滑后与
m
2
发生碰撞,碰撞时间极短,碰后两滑块 均向右运动,传感
器分别描绘出了两滑块碰后在传送带上从
B
点运动到
C点的
v
-
t
图象,如图乙、丙所示。两滑块均
视为质点,重力加 速度
g
= 10 m/s
2


(1)

A

B
的高度差
h


(2)
求滑块
m
1
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
μ
和传 送带的长度
L
BC


(3)
滑块
m
2< br>到达
C
点时速度恰好减到
3 m/s
,求滑块
m
2
的传送时间;

(4)
求系统因摩擦产生的热量。



解析
】< br>(1)
由图乙可知,碰撞后瞬间,
m
1

的速度
v
1
=1 m/s

m
2
的速度
v
2
=5 m/s
,设碰撞前瞬

m
1
的速度为
v
0
,取向右的方向 为正方向,根据动量守恒:
m
1
v
0
=
m
1
v
1
+
m
2
v
2

解得:
v
0
= 4 m/s
m
1
下滑的过程机 械能守恒:
m
1
2
1
gh
?
2
m
1
v
0

解得:
h
=0.8 m
(2)
由图乙可知,滑块
m
?
v
1
在传送带上加速运动时的加速度大小< br>a
?
?
0.5
m/s
2
?
t
滑块的加速度就是由滑动摩擦力提供,故
μ
1
m
1
g
=
m
1
a

可求出滑块
m
1
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
μ
1
= 0.05
由图乙可知,滑块
m
1
在传送带上先加速
4 s
,后匀速运动
6 s
到达
C


图线与坐标 轴围成的图形的面积在数值上等于传送带的长度
L
BC
,即
L
BC
= 26 m
(3)
滑块
m
2
一直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达
C
点时速度恰好减到
3 m/s
,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v
?< br>v
2
?
v
2
?
4
m/s

设滑块
m
L
2
的传送时间为
t
,则有
t
?
BC
v
?
6.5
s
(4)
由图乙可知,滑块< br>m
1
在传送带上加速阶段的位移
x
1
1
?
v
0
t
1
?
2
at
2
1
?
8
m

滑块
m
1
在传送带上加速阶段产生的热量
Q
1
=
μ
1
m
1
g
(
vt
1
-
x
1
)=10 J
滑块
m
?
v?
2
在传送带上减速的加速大小
a
?
?
?
t< br>?
?
4
13
m/s
2

滑块
m
2
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
f
=
m
2
a


滑块
m
2
在传送带上减速阶段产生的热量
Q
2
=
f
(
L
BC
-
vt
) = 6 J
系统因摩擦产生的热量
Q
=
Q
1
+
Q
2
=16 J


26
.硫代硫酸钠是一种重 要的化工产品。某兴趣小组拟制备硫代硫酸钠晶体
(Na
2
S
2
O< br>3
·
5H
2
O)


Ⅰ.
[
查阅资料
]

1

Na
2
S
2
O
3
·
5H
2
O
是无色透 明晶体,易溶于水。其稀溶液与
BaCl
2
溶液混合无沉淀生成。


2
)向
Na
2
CO
3

Na
2
S
混合液中通入
SO
2
可制得
Na
2
S< br>2
O
3
,所得产品中常含有少量
Na
2
SO
3

Na
2
SO
4



3
Na
2
SO
3
易被氧化;
BaSO
3
难溶于水,可溶于稀
HCl



4
)硫代硫酸钠与碘反 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S
2
O
3
2-
+I
2
=S
4
O
6
2-
+2I
-

Ⅱ.
[
制备产品
]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
省略夹持装置
)

实验步骤:


1
)按如图所示组装好装置后,应先_______________(
填操作名称
)
,再按图示加入试剂。仪

B

D
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E
中的试剂是
__________(
选填下列字 母编号
)


A
.稀
H
2
SO
4
















B

NaOH
溶液












C
.饱和
NaHSO
3
溶液


2
)先向烧瓶
C
中加入
Na
2
S

Na
2
CO
3
混合溶液,再向烧瓶
A
中滴加浓
H
2
SO
4

C
中反应生

伊曲康唑-社交测试


伊曲康唑-社交测试


伊曲康唑-社交测试


伊曲康唑-社交测试


伊曲康唑-社交测试


伊曲康唑-社交测试


伊曲康唑-社交测试


伊曲康唑-社交测试



本文更新与2021-02-23 00:13,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4629.html

2018届河南省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仿真卷(二)理综试题的相关文章

2018届河南省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仿真卷(二)理综试题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