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带有血-
名医曹向平采用温经通脉汤进行治疗
雷诺氏症
,介绍如下:
方剂名称:
温经通脉汤
组成:
川桂枝
10
克,炙黄芪
15
,当归
10
克,炒白芍
10
克,北细辛
5
克,红花
10
克,炙甘草
5
克,木通
5
克,川芎
6
克。
功能:
主治:
方解: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雷诺氏症(肢端血管痉挛症)。
桂枝味辛甘性温,功能温经散寒活血,细辛味辛性温 ,专司散寒
温经而止痛;当归味甘辛性温,可补可散,是治血病之要药;白
芍专入肝脾,功专柔 肝止痛,养血敛阴;黄芪味甘性微温,能行
血中之气,上药合伍,养血通脉而缓肢端之痉挛。红花破瘀生 新,
且能活血止痛;川芎为血证又一要药,功专活血理气,搜风止痛,
木通、红花、川芎以加强 通脉活血,细辛配甘草等药有镇痛之效。
诸药相伍,君、臣、佐、使,共奏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效。< br>
加减运用:
本症以手指遇寒麻木甚至苍白,进而紫黑疼痛,甚则经久不愈为
特征,
此属中医血痹厥寒之证,
脉沉细者可加附子
10
克。
本方连
服
1
月有效,连进
3
个月可控制
3
个月。< br>
经验体会:
积数十年经验之结晶,自拟
“
温经通脉汤”
治疗本病,在温经散寒、
养血活血通脉之剂中伍入益气之黄芪和消炎之木通,使之配伍更
臻完善,真谓之
衡今酌古,慎思以处
也。值得一提的是,由于
红花产地的不同,其功效亦不尽相同,有怀红花(产于河南)、
川红花(产于四川)、杜红花(产于江 苏、浙江)等品种。番红
花(西红花)则是另一种藏红花,非菊科植物而为鸢尾科植物。
藏红花 来源稀少,
且价格昂贵,
适用于有瘀而兼热者。
番红花
(鸢
尾科)则 适用
于有瘀而兼寒者。因此,治疗本病方剂中所用之红
花应使用鸢尾科植物番红花( 西红花)为优。
治雷诺氏病中西医结合较好
,
中医以 温经散寒
,
养血通脉
,
舒筋络来治病的根源
药方
:
肉桂
6g
当归
20g
川芎
10g
白芍
15g
熟地
15g
桂枝
10g
续断
15g
木爪
15g
鸡血腾
20g
红腾
20
山萸肉
10g
进行加减
.
西医用:
用氯唑沙宗片
维生素
b1
片
正骨水等等来缓 解症状
,
必要可加针灸
.
[
治法
]
:活血通经,散寒、补气
川芎
15
当归
24
桂枝
12
干姜
5
白芍
15
黄芪
18
丹参
12
党参
18
白术
15
毛冬青
2
4
广地龙
15
细辛
4
麻黄
5
陈皮
6
[
加减
]
:
(1)
气虚者,加黄精
15
(2)
肢体寒冷者,加熟附子
12
(3)
有化脓现象出现,加野菊花
15
紫花地丁
12
蒲公英
18
(4)
瘀血阻塞严重,加乳香
9
红花
10
治疗方法
以补阳还五汤为基本方辨证加减治疗。基本方药用:
赤
芍
9g
川
芎
6g
桃
仁
6g
红
花
6g
当归尾
9g
地
龙
10g
黄
芪
60
~
120g
阳虚寒凝型 加附子
9g(
先煎
)
,
鹿角胶
15g(
烊化
)
,
桂枝
12g
,
细辛
3g
;
血瘀型加 丹参
15g
,
桂枝
10g
,鸡血藤
15g
,莪术< br>10g
。疼痛剧烈加乳香、没药各
10g
;因情绪激动诱发或易激
动者 加柴胡
9g
,白芍
15g
。
< br>每日
1
剂,每剂
2
煎,共煎汤约
500ml
,头、二 煎混合后分早、晚
2
次温服,
15
天为
1
疗程。血瘀型者每 天取第
3
煎液约
800ml
,液温
43
℃左右浸泡患肢20min
。嘱患者注意保
暖,避免外伤。
据对雷诺氏病的 四诊分析,有人认为属
“
四肢厥冷证
”
,其病因病机是
“
虚 劳则血气衰损,不
能温其四肢
”
〔
2
〕;也有人认为属痹证〔
5
〕。目前中医治疗雷诺氏病以辨证施治为主,常
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为法。其选方用药各 有千秋,体现了同病异治精神,效果均较好,
总有效率达
90%
~
97.6%
〔
5
~
8
〕。
辽阳市太子河医院脉管炎治疗中心姜延仲主任等经多年潜心研究认为,本病是因脾肾阳虚,
兼感寒邪,阳 气衰微不能温煦四肢而致。他们以
“
温经散寒,活血通络
”
为治疗原则,选用
6
0
多种中草药,研制出雷诺氏病的系列口服汤剂,审因辨证,分型施治。该病中医辨 证可分
为
2
型。
气虚型四肢末端发凉、紫绀 、疼痛,全身畏寒无力,舌苔薄白,脉弦细。证属脾肾不足,
寒凝络阻。治宜补益脾肾,温经通络。药用 生黄芪、党参、秦艽、桂枝、水蛭、虻虫、威灵
仙、炒白芥子、牛膝、细辛、肉桂、甘草、苏木、鹿角胶 、白术、菟丝子、女贞子、白芍、
元胡、升麻、炮姜等。
< br>血虚型四肢末端发凉、紫绀,指尖变细、僵硬、肿胀甚至溃烂、流水,剧烈疼痛,面色
苍白,全身 无力,少气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证属血虚受寒,经脉阻滞。治
宜养血益气,疏通血脉。 药用生黄芪、桃仁、元参、牛膝、甘草、白芷、当归、熟地、白芍、
甘草、桂技、细辛、鸡血藤、路路通 、乳香、金银花、刘寄奴、防风、皂刺、贝母、花粉等。
由 于雷诺氏病常遇寒而发,
故临床上,温经散寒为常用之法。
对于血虚为主者,可重用
活 血祛瘀药,以达到松弛血管平滑肌,降低血液黏度的目的。
本病多见于 年轻女性,病因未明。临床表现为受冷后,双手手指(除拇指外)皮肤变白,
继而发绀,伴有局部刺痛、 麻木,持续数分钟后自行缓解,皮肤转为潮红再渐渐恢复正常。
下肢受累较少,偶见累及鼻尖,耳廊外缘 者。冬季及平素遇冷或情绪激动时好发。
中医虽无此病名,但可归入痹证范畴。其 病位在脉,病性属寒,病机为瘀,法取逐阴散寒、
温通血脉,方用阳和汤化裁:
< br>熟地、桂枝、威灵仙各30克,生麻黄、制附子、白芥子、干姜、炙细辛、炮山甲(先煎)
各10 克,鹿角片(先煎)15克,甘草6克。
上方服7-10剂便可令发作终止,以后 应于每年好发季节服数剂以巩固之,若3年不发
病,便可停药。
(1
阳和 汤原方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主治阳虚寒凝之阴疽。用治雷诺氏病时以鹿角片易鹿角
胶,意不在填精补髓 而在活血散瘀;以桂枝易肉桂,干姜易炮姜以温通血脉。另加附子、威
灵仙、炙细辛、炮山甲。
rX)t
方中诸味温热之品逐阴散寒。威灵仙、细辛有解痉扩血管之功效,更益
“
善窜,专能行散
”
的炮山甲,
加强了温通血脉之功。白芥子与细辛相合,通络 止痛之力大增,
又能除皮里膜外
之寒痰。熟地温养营血,得麻黄走而不守,能通经补血。全方散 阴霾、解寒凝、通血脉、化
瘀结,用治雷诺氏病颇具卓效。
【雷诺病的辨证论治】
1
.脾肾阳虚
(1)
治法:益气温经,和营通络。
(2)
方剂: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3)
组成:黄芪
30g
,桂枝
10g
,白芍
12g
,丹参
30g
,细辛
3g
,炙甘草
5g
,生姜
3
片。< br>
(4)
备选方:右归丸,适用于偏肾阳不足者,见遇寒则四肢冷 甚,指趾皮肤颜色苍白或
青紫,肢体麻木疼痛,腰膝酸软发凉,畏寒怕冷.舌质淡,苔白,脉沉细弱。制 附子
6g
,
桂枝
6g
,淫羊藿
10g
,菟丝子10g
,山茱萸
15g
,鹿角胶
6g
,枸杞子
15g< br>。
(5)
加减:若肌肤甲错者,加红花
10g
、地鳖虫
10g
;皮肤溃疡者,加蒲公英
10g
;脾虚
泄者 加云苓
15g
、白术
15g
健脾止泻;寒邪重者,加干姜
3g
、小茴香
6g
以温经散寒;气机
阻滞,加木香
6g
、陈皮
l0g
理气。
(6)
临证事宜:本证虽以阳气亏虚为 主,相当于疾病的早期,阳虚则鼓动无力,易致气
机阻滞,
血行迟缓,
而使脉络闭阻,
可诱发或加重病情,
故在温经同时可酌加调理气血之剂。
2
.阳虚寒凝
(1)
治法:温阳散寒,活血通络。
(2)
方剂:当归四逆汤加减。
(3)
组成 :当归
15g
,白芍
15g
,桂枝
10g
,细辛
3 g
,通草
5g
,吴茱萸
5g
,甘草
5g
。
(4)
备选方:①若女性患者手足厥寒,指尖有如白蜡,继则青紫,伴头 晕目眩,形寒怕
冷,
月经后期,
量少,
色淡,
舌淡苔白,
脉 沉细者,
多见于新陈代谢低下或身体虚弱的女性,
可予温经汤温经散寒,祛瘀养血。当归
9g
,吴茱萸
9g
,白芍
6g
,川芎
6g
,人参
6g
,桂枝
6
g
,丹皮
10g
,甘草
6g
。
②阳和汤加减,适用于肢端皮肤苍白,发凉,伴冷痛麻木, 而无发热,口中不渴,舌淡
苔白,脉沉细者。
(5)
加减
若寒重拘挛疼痛者,加川乌
3g
、蜈蚣
10g
以逐寒通络;手指疼痛者,加片姜黄
10g
、制乳没各
10g
以活血止痛;畏寒甚者,加附片
3g
、肉桂
3g
以温经通阳;疼痛明显者,
加延胡索
6g
、地龙
10g
。
(6)
临证事宜,本型以阳虚为本,寒邪阻络为标,临证时应注意标本兼治,扶正而不忘
祛 邪,
祛邪亦不可伤正;
虽以阳虚为本,
但不宜纯用辛热之品温阳祛寒,因此类证型多伴 阴
血之不足,故应以温经散寒为其大要,使阳气温通,去经络中寒邪;另外要中病即止,不宜
过 剂。
3
.气滞血瘀
(1)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通络。
(2)
方剂:血府逐瘀汤加减。
(3)
组成 :桃仁
12g
,红花
9g
,当归
9g
,川芎
5g< br>,赤芍
6g
,牛膝
9g
,柴胡
3g
,枳壳
6 g
,
延胡索
3g
,郁金
6g
。
(4)
备选方:身痛逐瘀汤,适用于气血痹阻经络所致的四肢痹痛,肢末端青紫,局 部发
凉,疼痛明显者,舌质紫黯,苔薄白,脉弦迟或涩。
(5 )
加减:
伴有气虚乏力,
可加黄芪
15g
、
党参
1 5g
补气通络;
病在下肢,
以足趾为患者,
加牛膝
15g
、 益母草
10g
引药下行;血瘀肢痛较甚者,加乳香
l0g
、没药
10 g
、血竭
6g
、丹
参
10g
以加强活血通络之力。
(6)
临证事宜:本型多因情绪波动或受寒而使得脉络瘀滞加重,从而使 病情加重,在治
疗时要注意有无诱因,
若有诱因存在,
应去除诱因而缓解病情;
要注重理气药与祛瘀药适当
配伍,
气行则血行之故也;
临证时酌加引经药,
以使药效达于病所,
若痛在上肢,
多予桔梗、
桑枝等引药上行,如痛在下肢,则加川牛 膝、益母草等引药下行。
4
.气虚血瘀
(1)
治法:益气活血,温经通脉。
(2)
方剂:补阳还五汤加减。
(3)
组成 :黄芪
60g
,当归
15g
,党参
15g
,桂枝
6 g
,赤芍
10g
,地龙
10g
,川芎
l0g
,红< br>花
10g
,桃仁
10g
。
( 4)
备选方:丹参通脉汤,适于阳气大虚,气血瘀阻,而见肢体持续青紫、发凉、麻木、
胀痛, 舌紫黯有瘀点,脉沉细或涩者。丹参
30g
,赤芍
15g
,当归
30 g
,鸡血藤
30g
,川芎
1
0g
,桂枝
15g,片姜黄
10g
,三棱
10g
,莪术
10g
,肉桂6g
。
(5)
加减:皮肤脱屑或增厚紫黯者,可 酌加红花
10g
、地鳖虫
6g
;倦怠食少者,加白术
1
5g
、焦山楂
10g
等。
(6)
临证事 宜:补阳还五汤应用时黄芪用量宜大,开始可用小剂量,根据病情需要逐渐
加大剂量;在补气活血通络基 础上可酌加理气之品,以使补气而不阻滞气机。
5
.瘀热阻络
(1)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通络。
(2)
方剂:济生解毒汤加减。
(3)
组成 :金银花
10g
,连翘
10g
,蒲公英
10g
,紫花地丁< br>10g
,黄芩
10g
。当归
15g
,赤
芍
1 0g
,玄参
10g
,桃仁
10g
,红花
10g
。< br>
(4)
备选方:①桑络汤加减:适用于肢端潮红,皮肤温度上升 ,伴肿胀疼痛,口干而苦,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者。桑枝
15g
,络石藤
15g
,赤芍
10g
,忍冬藤
15g
,木瓜
10g
,蚕
沙
15g
,防己
10g
,薏苡仁
30g
,全蝎
5g
。②四妙勇安汤:适用于本病的终末
<
治疗雷诺氏综合症的中成药
(
点击
:149
)
日期:
2008-09-19
雷诺氏综合征是好发于冬春寒冷季节的一种常 见病,是由血管神经功能紊乱所
引起的一种间歇性肢端小动脉痉挛性疾病,故又称
“
肢 端动脉痉挛症
”
。临床症
状以间歇性两侧对称的手指突然变为苍白,渐转为青紫,伴有 疼痛、麻木,继
而潮红、变暖而恢复正常为特征,每当寒冷季节则发作频繁,症状加重。本病
属 中医
“
寒厥
”
、
“
手足厥冷
”“
痹证”
等范畴,
其病机多由于情志失调,
脾肾阳虚,
外受寒冷刺激,血脉痹阻 ,阳气不能达于四肢,肢端失其温养而引起,通过分
型辨证选用适宜的中成药,对于消除或改善上述症状 ,常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一、若患者表现为肢端寒冷,麻木疼痛,喜暖怕冷,遇冷则肢端皮肤 苍白、青
紫,继转潮红,得热则缓解,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迟,属素体气血虚弱,复
加寒湿外 袭,凝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痹阻络道而引起。治宜养血益气、温
经散寒、通络止痛,可选用木瓜丸, 此药由木瓜、人参、川乌、草乌、当归,
川芎、威灵仙、鸡血藤、海风藤、狗脊、淮牛膝、白芷等组成。 每次服
9
克,
每日
3
次。其它功效相似的还有养血荣筋丸、舒筋丸等 也可参考选用。
二、若患者表现为情绪激动即见肢端苍白、青紫、潮红,或出现持续性肢端青
紫或紫绀,患肢肿胀、麻木、刺痛且痛处固定不移,舌质有瘀点或瘀斑,脉象
弦涩,症属情志久 郁,肝失条达,疏泄失常,气机不利,血行不畅,络道痹阻,
气血难达肢末,筋脉失养而引起。治宜疏肝 行气、活血通络,可选用血府逐瘀
丸,此药由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生地、枳壳、桔梗、柴胡 、淮牛
膝、甘草等组成。每次服
1
丸,每日
3
次;胶囊剂每次服6
粒,每日
2
次。其
它功效相似的还有少腹逐瘀丸、丹七片等也可参考选 用。
三、若患者表现为患指苍白,久不转红,发作频繁,冬季尤重,肢端麻木、冷
痛 ,伴有腰膝酸软,体倦乏力,畏寒自汗,大便溏泻,舌质淡胖,舌边有齿印,
白带有血-
白带有血-
白带有血-
白带有血-
白带有血-
白带有血-
白带有血-
白带有血-
本文更新与2021-02-22 19:0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4176.html
-
上一篇:泌尿系统中药方(精选.)
下一篇:郭维淮平乐正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