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经典探微之读《内外伤辨惑论》⑥详解补中益气汤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2-22 19:07

热伤风-

2021年2月22日发(作者:贵阳妇幼保健院预约)
经典探微之读《内外伤辨惑论》⑥详解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


黄芪劳役病热甚者一钱,甘草炙,以上各五分。 人参去芦,
升麻,柴胡,橘皮,当归身酒洗,白术,以上各三分。

这是李东垣补中益气汤的本来面目。


方中黄芪、炙甘草用量最大,各用< br>5
分,不足
2
克。劳役病
热甚者始用
1
钱,
3
克多。升麻、柴胡与人参、橘皮、当归
身、白术等量,各用
3
分,不足1
克。
1
剂药的总剂量是
10
克左右。

用补 中益气汤
,1
剂药
10

,
对现在的临床通常是不可能的。

当然,咀、顿服对用量有一定的影响,药材质量对用量也有
一定的影响。


后世医家使用补中益气汤,有剂量渐增趋势。赵献可在《医
贯》中说:
“古 方只有黄芪一钱,其余各三分。薛立斋常用
参、芪各半钱,白术一钱,当归一钱,陈皮七分,升麻、柴< br>胡各五分,进退加减,神应无穷。如病甚者,参、芪或三钱
五钱,随症加用。



现在的临床,不可能用如此小剂量的补中益气汤。但原方这
种用量,至少对我们肆意 加大剂量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在我
们不能肯定大剂量确实比小剂量疗效好的时候,应该尽可能
使 用小剂量。


上件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早饭后温服。
如伤之重者,二服而愈,量轻重治之。


值得注意的是,补中益气汤所治证表现为: 发热、头疼、气
喘、口渴、脉洪大,有误辨为白虎汤证的可能。面对这样一
个病人,
可 以说既重又急,
所用补中益气汤的剂量又如此小,
但疗效极好,一服即愈。伤之重者,才需二服 。

原方服法是早饭后温服,而不是空腹服。

下面是补中益气汤的方解。

夫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其次肺
气受邪。

饮食劳倦是病因。

《难经·四十九难》中有“饮食劳倦则伤脾”之说。


饮食劳倦引起脾胃虚,即土虚。五行关系中,火生土,土生
金。
土虚则相对 火亢,
故李东垣说
“心火亢甚,
而乘其土位”

李东垣在《脾胃论》 中阐述为“至而不至者,谓从后来者为
虚邪,心与小肠来乘脾胃也。


< br>土虚则金虚,易受邪侵,故李东垣说“其次肺气受邪”
。李
东垣在《脾胃论》中阐述为“ 所生受病者,言肺受土、火、
木之邪,而清肃之气伤,或胸满、少气、短气者,肺主诸气,
五脏 之气皆不足,而阳道不行也。



须用黄芪最多,人参、甘草次之。脾胃一 虚,肺气先绝,故
用黄芪以益皮毛而闭腠理,
不令自汗,
损其元气。
上喘气短 ,
人参以补之。心火乘脾,须炙甘草之甘温以泻火热,而补脾
胃中元气;若脾胃急痛并太虚,腹 中急缩者,宜多用之。经
云∶急者缓之。


“肺主诸气”

肺气虚可致
“五脏之气皆不足”

“阳道不行”

因此方中以擅长 补肺气之黄芪为君,
“用黄芪最多”
。而补脾
胃之气的人参、甘草“次之”



《汤液本草》中记录
:
“东垣云:黄芪、人参、甘草三味,退< br>热之圣药也。
《灵枢》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而充皮肤,
肥腠理而司开阖。黄芪即补三 焦,实卫气,与桂同,特益气
异耳……”


“退热”是基于治疗“阴火”为 病而言。黄芪之功重在“补
三焦”之气,
“实卫气”
。而三焦之气、卫气皆源于肺气的 布
化。简言之,黄芪之功重在“补肺气”



《汤液本草》黄芪条 下:
“气温,味甘,纯阳。


《象》云:
治虚劳自汗,补肺气,入 皮毛,泻肺中火。


《心》云:补
五脏诸虚不足而泻阴火,
去虚热 ,
无汗则发之,
有汗则止之。

可供参考。


人 参,
《汤液本草》中记录:
“气温,味甘。


《象》云:治
脾肺阳气不足,及能补肺,气促,短气少气,补而缓中,泻
脾肺胃中火邪,善治短气。非升麻为引用不 能补上升之气,
升麻一分,人参三分,为相得也。若补下焦元气,泻肾中火
邪,茯苓为之使。< br>”

人参之功,重在补脾胃之气。同时,上可补肺气,下可补元
气。

《神农本草经》中说,人参“主补五脏”



人身诸气,来源于元 气,充养于脾胃之气,布化于肺气。人
参“补五脏”是基于其补脾胃之气、补元气而言;黄芪“补
五脏诸虚”是基于其补肺气而言。


甘草,
《汤液本草》中记录:

《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
以缓之。甘以补脾,能缓之也,故汤液用此以建中。


《象》
云:生用大泻热火,炙之则温,能补上焦、中焦、下焦元气。
和诸 药相协而不争,性缓善解诸急,故名国老。


炙甘草甘温,功在补脾胃之气。当然,缓急止痛也是其长。


需要指出的是 ,生甘草泻火,而炙甘草是没有泻火之功的。
方书中多言甘草甘平,其实,临床所用,生甘草甘寒,炙甘
草甘温,无平可言。


炙甘草不泻火,人参、黄芪也不泻火,因甘温之药是 不可能
泻火的。而书中所说甘温泻火热,是指甘温之药通过“补其
中”而可以治疗由中虚(气虚 )引起的阴火内生的病变。事
实上,阴火盛时,必需在甘温补中基础上加入“甘寒以泻其
火”才 可以治愈。

白术苦甘温,除胃中热,利腰脐间血。

苦甘温之药,怎么能除热?

也许通过苦燥、甘补、温散,使湿去正复,阴火自去(或助
益于治疗阴火)



白术可“利腰脐间血”
,笔者始终不能理解。但在临床上,
笔者常用较大剂 量的白术为君治疗腰困、腰痛病变,取效良

热伤风-


热伤风-


热伤风-


热伤风-


热伤风-


热伤风-


热伤风-


热伤风-



本文更新与2021-02-22 19:0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4167.html

经典探微之读《内外伤辨惑论》⑥详解补中益气汤的相关文章

经典探微之读《内外伤辨惑论》⑥详解补中益气汤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