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妇产科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2-20 15:33

梅毒早期症状-

2021年2月20日发(作者:头孢拉啶)
威县中医院妇科

2014
年中医特色服务项目

根据国家 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院妇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
》的要求,二级中
医医院外科应至少开展中医 特色服务项目
10
种,我科实际开展
10
种。开展项目
如下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注: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细则详见附录











项目名称

中药熏洗法

中药灌肠法

拔罐法

塞药法

穴位注射法

艾灸法

中药外敷法

穴位敷贴法

毫针刺法

平衡针灸疗法











适用于阴痒、带下等。

妇科炎性包快、异位妊娠包快等,预防术后并发症。

妊娠而致的腰背酸痛、
局部胀痛,
下腹部炎性包块等。

用于治疗宫颈、阴道疾病。

痛经、更年期综合症、慢性盆腔炎、不孕症等。

痛经,胎位不正,胞衣不下,产后腹痛。

慢性盆腔炎、盆腔内炎性包快,产后乳房胀痛,回


痛经
等。

痛经,崩漏,滞产,胞衣不下,产后腹痛

妇科各类疼痛性疾病,术后消化不良等合并症。



目录


.
中药熏洗法????????????????????????
3

.
中药灌肠法????????????????????????
5

.
拔罐法??????????????????????????
7

.
塞药法??????????????????????????
9

.
穴位注射法????????????????????????
10

.
艾灸法??????????????????????????
12

.
中药外敷法????????????????????????
14

.
穴位敷贴法????????????????????????
15

.
毫针刺法?????????????????????????
16

.
平衡针灸疗法???????????????????????
18


注意:所有操作前要求仪表大方,举止端庄,态度和蔼。服装、鞋帽整
齐 。遵照操作规范要求,对患者进行核对、评估正确,全面。均严格按照七步洗
手法洗手,带好口罩、帽子 。术前一定要清点物品。

2


一、中药熏洗法
熏洗法是将药物煎煮,
趁热在患处熏蒸、
淋洗,
以达到疏通腠理、
祛风除 湿、
清热解毒、杀虫止痒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包括熏蒸、洗法。

(一)适应症


适用于阴痒、带下等。

(二)禁忌症

高热、出血疾患、活动性结核、妊娠、月经期,严重心功能不全患者禁用。

(三)物品准备


治疗盘、药液、熏洗盆、水温计、必要时备屏风及换药用品等。

(四)操作程序

1.
核对医嘱,患者信息,做好评估。评估内容:①
.
主要症状、临床表现、
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②
.
患者体质及熏洗部位皮 肤情况。③
.
患者是否经期、妊
娠。

2.
洗手、戴口罩, 备齐用物。遵医嘱配制药液,水温控制在
50

70
0
C


3.
携至床旁,再次核对患者床号、姓名。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4.
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暴露熏洗部位,

5.
坐浴时,将药液趁 热倒入盆内,协助患者脱去内裤,坐在木盖上熏蒸。待
药液不烫时,拿掉木盖,坐入盆中泡洗。药液偏凉 时,应更换药液,每次熏洗
15-20
分钟。
注意保暖及隐私保护。
熏洗过程 中,
观察患者的反应,
若感到不适,
应立即停止,协助患者卧床休息。
5.
熏洗完毕,用小毛巾擦干皮肤,协助衣着,安置舒适体位。清理用物,做
好记录并签名 。

(五)注意事项

1.
熏洗药液温度适宜,以防烫伤。冬季注意保暖。

2.
伤口部位进行熏洗时,按无菌技术操作进行。

3.
包扎部位熏洗时,应揭去敷料,操作完毕更换消毒敷料。

4.
所用物品需清洁消毒,用具一人一份一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我科自拟中药熏洗方:


苦参
30


百部
20


地肤子
20


土茯苓
20



黄柏
20


白鲜皮
20


白花蛇草
20



水煎
2000ml
,先熏后洗,每晚
1
次,日一剂。



后附流程图


3


熏洗法操作流程





床号、姓名等



主要症状、
既往史、
药物过敏史、

体质、
熏洗部位的皮肤情况、


性月经、妊娠







再次核对,协助取合适体位







将药液趁热倒入容器,根据

不同部位按要求熏蒸。药液

偏凉时,随时更换或加温






清洁局部皮肤、擦干,协

助着衣,安置舒适卧位






核对医嘱

病历与治疗单

核对患者信息

评估患者

物品准备

治疗盘、药液、熏洗盆、
水温计,手消剂,遵医嘱
配制药液,

携用物到床旁






遵医嘱确定熏洗部位,并
暴露熏洗部位,保暖











观察患者的反应,询问患
者有无不适











协助衣着,整理床单位,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洗手、记录

4


二、中药保留灌肠法



中药 保留灌肠法是将中药汤剂,自肛门灌入直肠至结肠,使药液保留在肠
道内,通过肠粘膜吸收,达到治疗多 种疾病的目的。常用的方法有直肠注入法和
直肠滴注法。

(一)适用症
< br>妇科炎性包快、
异位妊娠包快等,也可高温降热等。
术后中药保留灌肠促进
肛门 排气,对预防术后并发症有一定作用。

(二)禁忌症

急腹症、肠道手术、下消化道出血、严重心脑疾患、妊娠妇女等。

(三)物品准备

治疗盘:灌肠筒或一次性灌肠器、消毒肛管(
14-16< br>号)、温度计、石蜡油、
橡胶单、
治疗巾、
棉签、
止血钳、
输 液架等,
按医嘱准备中药汤剂,
量杯或量桶。

(四)操作程序

1.
灌肠前嘱病人排空大便。

2.
洗手,
戴口罩,
备齐用物携至床前,
核对医嘱及患者各项信息,
做好评估,
向其解释目的、方法。测 量药液温度,
39

41
0
C
,倒入灌肠筒或灌肠袋内,挂 在
输液架上,液面距肛门约
30

40cm


3 .
摆好体位,根据病变部位取左侧或右侧卧位,臀下垫橡胶单和治疗巾,并
用小枕抬高臀部10
厘米左右,暴露肛门,注意保暖。润滑肛门前端,与灌肠器连
接,排气后加紧灌肠器, 轻轻插入肛门约
10

15cm
,调节滴数,每分钟
60

80
滴。

4.
待药液滴完时夹紧灌肠筒的连接,
拔出肛管 放入弯盘中。
用卫生纸轻柔肛
门部。一次性灌肠用品,用后按医疗垃圾处理。

5.
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
嘱咐病人尽量保留药液一小时以上,
臀部小枕可一
小时以后再撤去。整理用物、洗手、记录。

(五)注意事项

1.
中药灌肠前应先了解病变部位,以便掌握灌肠时的卧位和插入的深度。

2.
灌肠前让病人排空大便,必要时可先行清洁灌肠。

3.
肛管要 细,插入要深,压力要低,药量要少。药液一次不应超过
200
毫升。

4.
药液温度要保持在
39

41
0
C
,过低可使肠蠕 动加强,腹痛加剧,过高则引
起肠黏膜烫伤或肠管扩张,产生强烈便意,致使药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短、 吸收
少、效果差。

盆腔炎自拟中药灌肠方:

丹参
20


赤芍
15


桃仁
15


三棱
10


5


莪术
10


公英
15


透骨草
15



水煎
100ml
,保留灌肠,每晚
1
次,日一剂。

后附流程图


中药保留灌肠操作流程


核对医嘱

病历与治疗单




床号、姓名等

核对患者信息



中药灌肠液< br>,
一次性灌肠袋
1
主要症状、临床表现,肛门部位皮

,治疗盘
,
弯盘
,
肛管
,
纱布
,

肤黏膜状态
(有无肛裂、
痔疮)


评估患者

蜡油
人自理程度,心理反应


,,
棉签
,< br>止血钳
,

,
橡皮单
,
治疗巾
,
输 液架
,
水温计




物品准备


嘱病人排二便
,
查对解释
,
取适宜体


,
抬高臀部
,
脱裤
,
垫橡皮单
,
治疗巾
,

病人准备

遮挡
,
保暖

取去渣中药灌肠药液约
200



升倒入灌肠袋内
,
挂在输液架


,
移至病人床边
(
液面距肛门

不超过
30
厘米
)
插管前准备



弯盘置于臀沿
,
润滑肛管前端
,


气关止血钳
,
分开臀部
,
插入肛门







15-20
厘米
,
稍停片刻
,
固定





松开止血钳
,
滴入通畅后
灌滴药液

调整
60-80

/











病人反应
,
药液滴入情况





药液滴完
,
用止血钳夹紧肛管
,






缓慢拔出
,
置于弯盘内
,
分离肛< br>管
,
用纸轻按压肛门。

操作完毕


协助病人平卧
,
抬高臀部
,
整理床

单位


整理用物

6




洗手记录


三、拔罐法


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 ,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
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皮肤充血的一种技术,达到 温经通络、祛风散寒、消肿止
痛、吸毒排脓的目的。

(一)适应症

缓解妊娠而致的腰背酸痛、局部胀痛,下腹部炎性包块等。

(二)禁忌症

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
皮肤溃疡、
水肿及大血管处、
肿瘤。
孕 妇腹部、
腰骶部、乳头、骨骼凹凸不平及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三)物品准备


治疗盘:玻璃罐、止血钳、
95%
酒精棉球、火柴、小口瓶、手消毒剂等。必
要时备毛毯、屏风、垫枕。

(六)操作程序

1.
核对医嘱,评估患者拔罐处的皮肤情况。

2.
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再次核对并做好解释。

3.
协助取合理体位,遵医嘱选择拔罐部位,并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

4.
点燃的火焰在火罐内转动,
使罐内形成负压后并迅速扣至已经选择的拔罐
部位上, 待火罐稳定后方可离开,防止火罐脱落,留罐
15
分钟。

5.
拔罐 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火罐口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
右手扶住罐体,
左手
以拇指或食指从罐 口旁边按压一下,待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

6.
操作完毕,
协助患者 衣着,
安排舒适体位,
整理床单位。
整理用物,
洗手,
做好记录。< br>
(七)注意事项

1.
拔罐时应采取合理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

2.
操作前一定要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

3.
防止烫伤。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

4.
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消毒后备用。

5.
起罐后,如局部出现水疱,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

6.
如水疱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



7

后附流程图







拔罐法操作流程









核对医嘱

病历与治疗单

核对患者信息

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
往史、过敏史,局部皮肤
情况,女性月经情况

携用物到床旁,再次核对,
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

评估患者

物品准备

床号、姓名


治疗盘:玻璃罐、
95
%酒精棉球、打火机、止
血钳、小口瓶、手消剂。检查罐口有无缺损裂
缝。

一手拿火罐,
另一手持止血钳夹
95%
酒精棉球点燃在火罐内转动,使其
罐内形成负压后并迅速扣至已经选
择的拔罐部位上,灭火,留罐
15





一手持罐体,另一手拇指按压罐
口皮肤,使空气进 入罐内,即可
顺利起罐,用敷料擦干局部。

患者准备










根据医嘱选择拔罐部位,暴
露拔罐部位,保暖


















操作完毕




整理用物



洗手、记录








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

协助患者衣着,
安排舒适
体位,盖好盖被








8


四、塞药法



塞药法亦称为坐药法,
是指将药物塞入阴道穹窿或宫颈外口等体腔 内,
以治
疗局部疾病,达到祛风除湿、解毒消肿、止痒镇痛等治疗效果的一种中医治疗方
法。

(一)适应症


适用于宫颈、阴道疾病,如慢性宫颈 糜烂、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等
外阴疾病等。

(二)禁忌症


孕妇禁用塞药。

(三)
物品准备


治疗盘:按医嘱准备的药物栓剂、手套、石蜡油、橡胶单、治疗巾、棉签等。

(四)操作程序

1.
治疗前嘱病人排空大便。

2.
洗手,
戴口罩,
备齐用物携至床前,
核对医嘱及患者各项信息,
做好评估,
向其解释目的、方法。

3.
摆好体位,根据病变部位取 左侧或右侧卧位,臀下垫橡胶单和治疗巾,暴
露外阴,注意保暖。

4.润滑前端,将药物轻轻插入约
6

10cm
。用卫生纸轻柔局部。一次性 用品,
用后按医疗垃圾处理。

5.
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嘱咐病人尽量保留药物四小时以上。

6.
整理用物、洗手、记录。


(五)注意事项

1.
注意保暖,避风,暴露部位尽量加盖衣被,室温宜在
20-22
℃。

2.
应选择便后换药或临睡前塞药。

3.
在伤口部位进行塞药时,按无菌技术操作进行。

4.
操作时戴上手套,用完即按照医疗废物处理。

5.
塞药时动作要轻柔,药物推进应缓慢。

6.
操作中严密观察病人,病人如有特殊不适应立即停止操作。







9




五、穴位注射法



穴位注射法是用注射器的针头代为针具 刺人穴位,
在得气后注入药液来治疗
疾病的方法。
它是把针刺与药理及药水等对穴位的 渗透刺激作用结合在一起发挥
综合效能,故对某些疾病能提高疗效。


(一)适应症


痛经、更年期综合症、慢性盆腔炎、不孕症等。


(二)禁忌症


病人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皮肤有感染(溃疡 )
、瘢痕或肿痛的部位,
有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者禁用。


(三)物品准备


治疗盘:按医嘱准备的药物、消毒用品、棉签、一 次性注射器和针头。根据
药物的剂量大小和针刺的深度选用不同规格的注射器和针头。


(四)操作程序

1.
核对医嘱,评估患者情况。

2.
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再次核对并做好解释。

3.
根据所选穴位处方选取舒适、
持久的体位,
按注射药量的不同选用注射器
和针头。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无痛快速进针法将针刺入皮下组织,然后慢慢
推进或上下提插,探得酸 胀等“得气”感应后,回抽一下,如无回血,即可将药
物注入。

4.
一般可根据针灸治疗时的处方原则辨证取穴;
也可结合经络、
经穴的触诊
法选取阳性 反应点进行治疗。选穴宜精练,以
1-2
个穴位为妥,最多不超过
4

穴位,并宜选用肌肉丰满的部位进行穴位注射。本科室多用新斯的明或维生素
B1
足三里穴位 注射治疗术后尿储留、肠胀气;胎盘组织液穴位注射治疗不孕症
等。注射完毕后整理用品,嘱患者保持舒 适体位休息
15-20
分,以便观察是否出
现不良反应。

5.
凡是可供肌肉注射用的药物,
都可供穴位注射用。
科室常用的药物为维生

Bl
注射液、新斯的明注射液、胎盘组织液、利多卡因注射液。穴位注射的用
药剂量 决定于注射部位及药物的性质和浓度。
一般以穴位部位来分,
头面部可注

0 .3

0.5
毫升,四肢部可注射
0.5-2
毫升,胸背部可注射< br>0.5-1
毫升,腰臀
部可注射
10

20
毫升。< br>
6.
疗程:急性病每日
1-2
次,慢性病一般每日或隔日< br>1
次,
6-10
次为
1
疗程。
反应强烈者,可隔2-3

1
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每疗程间可休息
3
5
日。

10

梅毒早期症状-


梅毒早期症状-


梅毒早期症状-


梅毒早期症状-


梅毒早期症状-


梅毒早期症状-


梅毒早期症状-


梅毒早期症状-



本文更新与2021-02-20 15:33,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3905.html

妇产科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