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针灸学重点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2-20 03:57

分泌物发黄-

2021年2月20日发(作者:胆汁反流性胃炎)

名词解释

1.

经络
: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包括经脉和络脉。

2.

经络系统
: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 附属于十二经
脉的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 计数的浮络、
孙络等。

3.

十二经脉
:系指十二脏腑所 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相关:
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 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八寸
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4.
< br>奇经八脉
: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
跷脉 、阳跷脉,共八条。

5.

一源三岐
: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 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而分别循行于
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相关:督脉调节全身阳经 脉气。称“阳脉之海”;
任脉调节阴经脉气,称“阴脉之海”;冲脉调节十二经气血,称“十二经之海” ,又
称“血海”。)

6.

十四经
:奇经八脉中的督脉和任脉,各有其所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

7.

十五络脉
:十二络脉和任督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
15
条,称
~~~
8.

十二经别
: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人体腔的支脉

9.

标本
:主要指经脉腧穴分布部位的上下对应关系。

10.

根结
: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反映出经气上下两极间的关系。

11.

四海
: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为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 物质汇聚之所。
(髓海位于头部,气海位于胸部,水谷之海位于上腹部,血海位于下腹部)

12.

腧穴
: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13.


定穴
: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呼 的腧穴。(分为五腧穴、
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背腧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十 类。)

14.

五输穴
: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五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

15.

原穴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又称

“十二原”。作
用:协助诊断治疗相关脏腑的疾病。

16.
络穴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
1
个腧穴,称之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 肘
膝关节下)作用:①治疗本经病证治疗其表里经的病证。③治疗其络脉的病证④原络
配穴法< br>
17.

郄穴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 之经气深聚的部位(穴共
16
个。除胃经的梁丘之外,都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18.

背俞穴
: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是脏腑气机活动最活跃的部位。又称为

“俞 穴”。
(俞穴共
12
个。足太阳膀胱经第
1
侧线上,阴病治阳。)< br>
19.

募穴
: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
,
又称为“ 腹募穴”。(穴共
12
个)

20.

下合穴
:是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

21.


八会穴
: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聚会的
8
个腧穴,称为八 会穴。

22.

八脉交会穴
: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相通的8
个腧穴,又称“交经八穴”八脉交会
穴均位于腕踝部的上下。

23.

骨度折量定位法
:指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 度,定出分寸,
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将设定的两骨节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等分,每一等分为一寸,
10
等分为一尺)

24.

得气
:又称 “气至”“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
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 应

重点提示


1.

2.

3.

4.

5.

6.

经络的作用
:①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②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③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腧穴的分类

a
十四经穴
b
奇穴
c
阿是穴

腧穴的主治特点
:①远治作用

②近治作用

③特殊作用

腧穴主治规律
:①分经主治

②分部主治

《灵枢·
九针十二原》
指出:
“所出为井,< br>所溜为荥,
所注为输,
所行为经,
所入为合。


折 量定位法
:指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
穴定位的方 法(将设定的两骨节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等分,每一等分为一寸,
10
等分为一尺)

7.

指寸定位法
①中指同身寸:以被取穴者的中指指节桡侧两端纹头( 拇指、中指屈曲成环
形)之间的距离作为一寸②拇指同身寸:以被取穴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一寸 ③
横指同身寸:被取穴者四指并拢,以其中指中节横纹为准,其四指宽度作为
3
寸,四 指
相并名曰“一夫”,用横指同身寸法取量腧穴,又名“一夫”法。

8.

针基本操作技术

(一)进针法:
1
)单手进针法
2
)双手进针法:①指切进针法②夹持
进针法③舒张进针法④提捏进针法⑤弹针速刺法
3
)针管进针法

(二)针刺方向:
1

依经脉循行定方向
2
)依腧穴部位特点定方向
3
)依治疗需要定方向

(三):角度< br>1

直刺
2
)斜刺
3
)平刺

(四 )深度:
1
)年龄
2
)体质
3
)病情
4
) 部位

9.

针辅助手法
(基本手法提插法和捻转法)
:< br>①循法②弹法③刮法④摇法⑤飞法⑥震颤法。

10.

得气的意义< br>:(
1
)得气与否以及得气迅速,是能否获得针刺疗效的关键。《灵枢
?

针十二原》载:“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这充分说明了得气的重要意义。临床上一般是
得气 迅速时,起效较快;得气较慢时起效就慢;若不得气,则疗效较差甚至无效。(
2

得 气是施行补泻手法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在得气的基础上,施行补泻手法,才可能取得
预期效果。(
3
)得气与否以及得气迅速,还可以协助判断病情轻重和预后。除去人体
禀赋因素,
一般来讲,
得气速者,
病情较轻浅,
预后较佳;
得气慢甚至久久不能得气者,
病情较重,预后欠佳。

11.

影响得气的因素
:医者( 定位不准、针刺角度有误、深浅失度,或手法运用不当等),
患者(体质虚弱、病久体虚、正气虚惫,以 致经气不足,或因其他病因,感觉迟钝、丧
失),环境(气候寒冷、阴雨潮湿、不易得气;气候温暖、天 气晴朗,较易得气)

12.

单式(毫针)补泻手法
:①捻转补泻 (拇指向前用力重后轻为补,反之为泻)②提插补
泻(先浅后深,重插轻提为主则为补,反之泻)③徐疾 补泻(出针迅速为补,徐徐出针
为泻)④迎随补泻(针尖随经脉循行去方向为补,反之为泻)⑤呼吸补泻 (呼气时进,
呼气时出为补,反之泻)⑥开阖补泻(出针后迅速按闭针孔为补,不按为泻)⑦平补平泻(均匀提插、捻转)

13.

晕针处理
:
立即停止 针刺,将针全部起出。让患者平卧,松开衣带,注意保暖。轻者仰
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可恢复正 常;重者可选人中、内关、足三里等穴针刺或指
压,或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可恢复;仍不省人事,可 配合其他治疗或者采用急救措


14.

气胸处理
:立即 停针,让患者采取半卧位休息,切勿翻转体位,并安慰患者以消除其紧
张心理。漏气量少患者可自行吸收 。紧密观察,一般首先给患者吸氧,并根据气胸的严
重程度,给予修养观察或胸腔穿刺抽气及其他处理。 对严重病例,需及时组织抢救。

15.

灸法的作用

1
)温经散寒
2
)扶阳固脱
3
)消淤散结
4
)防病保健

16.

拔罐的注意事项
:①拔罐时,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相对丰满的部位

②拔罐手法要熟练,
动作要轻、快、稳、准

③带有心脏起搏器的金属物品的患者,禁用电磁拔罐器具

④留
针拔罐,罐具宜大,毫针柄宜短,以免吸拔时罐具碰针柄而致损伤。

17.

针灸治疗原则
:补虚泻实、清热温寒、治病求本、三因制宜


18.

针灸治疗作用
: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

19.

针灸致病特点
:①激发正气,自身调节

②起效快捷,适应症广

③无毒性,作用安全

20.

针灸治疗规律
:辨证论治、辨病论治、辨经论治

21.

腧穴选择原则
:近部选穴、远部选穴、辩证选穴、对症选穴

22.

腧穴配穴方法

1
)按经脉配
1
穴法①本经配穴法②表里经 配穴法③同名经配穴法
2

按部位配穴法①上下配穴法

②前后配穴法

③左右配穴法

23.

拔罐应用方法
:留罐、走罐、闪灌、刺络拔罐、留针拔罐

24.

艾灸
⑴艾炷灸→直接灸→①瘢痕灸;②无瘢痕灸张仲景学术研究


→间接灸→①隔姜灸;②隔蒜灸;③隔盐灸;④隔附子饼灸


⑵艾条灸:悬起灸→①温和灸;②雀啄灸;③回旋灸


实按灸→①太乙针灸;②雷火针灸


⑶温针灸:针和灸并用,不属于艾条灸


⑷温灸器灸

25
.
施灸注意事项
:①

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不适宜灸疗

②对颜面、五官和有大血
管的部位以及关节活动部位,一般不适宜用瘢痕灸



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适宜施灸

病案

面瘫

主症:急性发作,睡眠时醒来,一侧面部肌肉麻木、瘫痪、鼻唇沟变浅,闭目,鼓颊

治法:祛风通络,疏调经筋

主穴:阳白

颧髎

颊车

地仓

翳风

合谷

方义:
阳白

颧髎

颊车

地仓

翳风可疏调面部经筋,
活血通络;
合谷为循经远部选穴,

“面口合谷收”之意

操作:在急性周期面部穴位手法宜轻,针刺宜浅,取穴宜少,肢体远端 的
腧穴手法宜重。

中风

主症①中经络:半身不遂,肌肤不仁,舌 强言骞,口角歪斜②中脏腑:突然昏仆,神
志恍惚,嗜睡,并见半身不遂,舌强言骞,口角歪斜

①中经络治法

调神导气,疏通经络。以督脉,手厥阴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水沟

内关

三阴交

极泉

尺泽

委中

方义:
脑为元神之府,
督脉入络脑 ,
水沟为督脉穴,
可醒脑开窍、
调神导气;
心主血脉藏神,
内关为心 包经络穴,可调理心神,疏通气血;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滋补肝肾

②中脏腑治法:醒脑开窍,启闭固脱。以督脉穴和手厥阴经为主

主穴:水沟

百会

内关

方义: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洛脑,水沟百会为督脉 穴,可醒脑开神;内关为心包经络穴,
可调理心神,疏通气血。

操作省略

腰疼

主症:腰部疼痛

治法:舒筋活络,通经止痛。以局部阿是穴及足太阳经穴为主

主穴:

肾俞

大肠俞

阿是穴

委中

方义:“腰为肾之府”,肾俞可益肾壮腰;大肠俞、阿
是穴属近部选穴,可疏调局部气血筋脉气血,通经 止痛;
“腰肾委中求”,取委中可梳理膀
胱经气,祛除经络瘀滞。

操作:寒湿证加灸法;淤血证局部加拔火罐,委中刺络放血。

漏肩风

主症:肩部疼痛、酸重、呈静止痛

治法:通经活络,舒筋止痛。以局部穴位为主,配合循经远端取穴

主穴:肩前

肩髃

肩髎

肩贞

阿是穴

曲池

阳陵泉

方义:肩髃、肩髎、肩贞 分别为手阳明
经、手少阳经穴,加奇穴肩前和阿是穴,均为局部选穴,配远端曲池、阳陵泉,远近配穴,
可疏通肩部经络气血,止痛。

操作:先刺远端穴,行针后鼓励患者运动肩关节;肩部 穴位
要求有强烈的针感,可加灸法、电针治疗。


头痛

主症:头部疼痛

治法:疏调经脉,通络止痛。按部位局部选穴和远端循经选穴。

主穴

①阳明头痛:
头维

印堂

阳白

阿是穴

合谷

内廷

②少阳头痛:
风池

太阳

率谷

阿是


外关

足临泣

③厥阴头痛:
百会

四神聪

阿是穴

后溪

申脉

④全头痛:
风池

百会

头维

率谷

太阳

合谷

方义:
头部穴位为局部选穴,
可调和气血,
通络止 痛;
远端选穴均同名经穴配合,
一上一下,
同气相求,疏导阳明、少阳、太阳、厥阴经 气血

操作:风门拔罐或艾灸;大椎点刺出血。淤血头痛可在局部及膈俞行点刺出血并加拔火罐 。
头痛急性发作时可每日治疗两次,每次留针时间宜长。

经络腧穴

手太阴肺经
(肺系疾患,如咳嗽、喘、咯血、咽喉痛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1.

中府
(肺之募穴)在胸部,
横平第
1
肋间隙 ,锁骨下窝外侧,前正中线旁开六寸。主治:
①咳嗽、气喘、胸满通等胸肺病症;②肩背痛

2.

尺泽
(合穴)在肘区,横纹肌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中。主治:① 咳嗽、气喘、咯
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症;②肘臂挛痛;③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br>
3.

孔最
(郄穴)
在前臂前区,
腕掌侧远端横纹 上
7
寸,
尺泽与太渊连线上。
主治:
①咯血、

咳 嗽、气喘、咽喉肿痛等②肘臂挛痛

4.

列缺
(络穴;八脉交会穴 )在前臂,腕掌侧远端横纹上
1.5
寸,拇短申肌腱和拇长展肌
腱之间,拇长展肌腱沟 的凹陷中。

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②偏正头痛、齿
痛、项强痛、口眼歪斜 等头面部疾患;③手腕痛

5.

太渊
(输穴)在腕前区,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肌腱凹陷中

主治:①咳嗽、
气喘、等肺系病症②无脉症③腕臂痛

6.

鱼际


荥穴)在手外侧,第
1
掌骨桡侧中点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咳嗽、咽干、咯血等
肺系热性病症;②掌中热;③小儿疳积

7.

少商

(井穴)在手指,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
0.1


主治:①咽喉肿痛、高
热、昏迷等肺系实热证;②癫狂

手阳明大肠经
(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肠胃病,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1.
商阳

(井穴)在手指,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
0.1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
等五官疾患;②热病、昏迷等热症、急症

2.
合谷
(大肠之原穴)在手背,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主治:① 头痛、目赤肿痛、齿痛、
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②发热恶寒等外感病症;③热病无汗或 多汗;④闭
经、滞产等妇科疾病;⑤牙拔除术、甲状腺手术等口面五官及颈部手术针麻常用穴。

3.
手三里

在前臂,肘横纹下
2
寸,
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主治:①手臂无力、上肢不遂等上肢
病证;②腹痛、腹泻;③齿痛、颊肿

4.
曲池
(合穴)在肘区,在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凹陷处

主 治:①手臂痹痛,上肢不
遂等上肢病症;②热病;③眩晕;④腹痛、吐泻等肠胃病症;⑤咽喉肿痛、齿痛 、目赤肿痛
等五官热性病症;⑥瘾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疾患;⑦癫狂

5.
肩髃

在三角肌区,
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

主治:
①臂挛疼痛、
上肢
不遂等肩、上肢病症;②瘾疹

6.
迎香

在面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

主治:①鼻塞等鼻病;②口歪、面痒等面部病
证;③胆道蛔虫病

足阳明胃经

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1.

承泣

在面部,眼球与眶下缘之间,瞳孔直下

主治:①眼睑润动、迎风流泪、夜盲、近
视等目疾;②口眼歪斜,面肌痉挛


2.

四白

在面部,眶下孔处

主治:①目赤痛 痒、眼睑润动、目翳等目疾;②口眼歪斜、面
痛、面肌痉挛等面部病证;③头痛、眩晕

3.

地仓

在面部,口角旁开
0.4
寸(指寸


主治:口角歪斜、流涎、面痛等局部病症

4.

颊车

在面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中指),闭口紧咬牙时咬肌隆起,放松时按之有
凹陷处

主治:齿痛、牙关不利、颊肿、口角歪斜等局部病症

5.

下关

在面部颧弓下缘中央与下颌切迹之间凹陷中

主治:①牙关不利、面痛、齿痛、口
眼歪斜等面口病症;②耳聋、耳鸣、聤耳等耳疾。

6.

头维

在头部,额角发际直上
0.5
寸,头正中线旁开
4.5


主治:头痛、目眩、目痛等
头目病证

7.

梁门

在上腹部,脐中上
4
寸,前正中线旁开
2


主治:腹胀、纳少、胃痛、呕吐等

8.

天枢

在腹部,横平脐中,前中线旁开
2


主治:①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等肠胃
病症;②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

9.

犊鼻

在膝前区,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主治:膝痛、屈伸不利、下肢麻痹等下肢膝关节病

10.

梁丘

在股前区,髌底上
2
寸,股外侧肌与股直肌肌腱之间

主治:①急性胃痛;②膝肿
痛、下肢不遂等下肢病症;③乳痈、乳痛等乳疾

11.

足三里
(合穴;胃下合穴)在小腿外侧,犊鼻下
3
寸胫骨前嵴外
1
横指处。犊鼻与解溪
连线上

主治:胃痛、呕吐、腹 胀、、便秘、痢疾等肠胃病症;②下肢痿痹;③癫狂等
神志病;④乳痈、肠痈等外科疾患;⑤虚劳诸证, 为强壮保健要穴。

12.

条口

在小腿外侧,犊鼻下
8
寸,犊鼻与解溪的连线上

主治:①下肢痿痹、转筋;②肩
臂痛;③脘腹疼痛

13.

丰隆

在小腿外侧,犊鼻下
9
寸,胫骨前肌外缘,条口外侧一横指处

主治:①头痛、眩
晕;②癫狂;③咳嗽、痰多等痰饮病证;④下肢痿痹;⑤腹胀、便秘

14.

内庭

(荥穴)在足背,第
2

3
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
痛等五官热性病证;②热病;③吐酸、腹泻、痢疾、便秘等肠胃病证;④ 足背肿痛、跖
趾关节痛

15.

厉兑

(井穴) 在足趾,第
2
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
0.1


主治:①齿痛、咽喉
肿痛等实热性五官病证;②热病;③多梦、癫狂等神志疾患

足太阴脾经
(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1.
隐白

(井穴)在足趾,大趾末节内侧,趾甲根角侧后方
0.1


主治: ①月经过多、崩漏
等妇科疾病;②便血、尿血等慢性出血证;③癫狂、多梦;④惊风;⑤腹满、暴泻
2.
太白

(输穴、脾之原穴)在跖区,第
1
跖趾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主治:①肠鸣、腹
胀、腹泻、胃痛、便秘等脾胃病证;②体重节痛

3.公孙
(络穴;八脉交会穴
{
通于冲脉
}
)在跖区,第一跖骨底的 前下缘赤白肉际处

主治:
①胃痛、呕吐、腹胀、、便秘、痢疾等肠胃病症;②心烦失 眠狂证等神志病;③逆气里急、
气上冲等冲脉病症

4.
三阴交

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
3
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主治:①:腹痛,肠 鸣,腹胀,泄
泻,便溏等脾胃虚弱证,②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经闭等妇产科疾病,③遗精,阳
痿,遗尿等泌尿在系统疾病,④心悸失眠,高血压

⑤下肢病症

⑥阴虚诸证

5.
阴陵
泉(合穴)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主治:①腹胀腹泻水肿黄疸;②小
便不利

遗尿

尿失禁;③阴部痛,痛经,遗精

④膝痛

6.
血海

在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上
2
寸,股内侧肌隆起处

主治:①月经不调 、痛经、闭经等
妇科疾病;②瘾疹、湿疹、丹毒等血热性皮肤病;③膝股内侧痛

7.
大包

(脾之大络)在胸外侧区,第
6
肋间隙,在腋中线上

主治:①气喘;②胸胁痛;③
全身疼痛;④四肢无力

分泌物发黄-


分泌物发黄-


分泌物发黄-


分泌物发黄-


分泌物发黄-


分泌物发黄-


分泌物发黄-


分泌物发黄-



本文更新与2021-02-20 03:5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3279.html

针灸学重点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