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淡豆豉《中国药典》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2-19 08:19

-

2021年2月19日发(作者:痤疮感染)
淡豆豉《中国药典》
:
淡豆豉

【拼音名】

Dàn Dòu Chǐ

【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
大豆
Glycine max

L.

Merr.
的成熟种子的发酵加工品。

【性状】本品呈椭圆形,略扁,长
0.6

1cm
,直径
0.5

0.7cm
。表面黑色,皱缩不 平。
质柔软,断面棕黑色。气香,味微甘。

【鉴别】
取本品
1g< br>,
研碎,
加水
10ml

加热至沸,
并保持微沸数分 钟,
滤过。
取滤液
0.5ml

点于滤纸上,待干,喷以
1


吲哚醌-醋酸(
10:1
)的混合溶液,干后,在
100
~110℃
加热约
10分钟,显紫红色。

【炮制】取桑叶、青蒿各
70

100g< br>,加水煎煮,滤过,煎液拌入净大豆
1000g
中,俟吸
尽后,蒸透,取出, 稍凉,再置容器内,用煎过的桑叶、青蒿渣覆盖,闷使发酵至黄衣上
遍时,取出,除去药渣,洗净,置容 器内再闷
15

20
天,至充分发酵、香气溢出时,取
出,略蒸,干 燥,即得。

【性味】苦、辛,凉。

【归经】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

解表
,除烦,宣发郁热。用于
感冒
、寒热< br>头痛
,烦燥胸闷,虚烦不眠。

【用法用量】
6

12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摘录】《中国药典》

页首

《全国中草药汇编》
:
淡豆豉

【拼音名】

Dàn Dòu Chǐ

【别名】豆豉、杜豆豉

【来源】豆科大豆属植物
大豆
Glycine
max

L.

Merr.
的成熟种子经过一定的炮制方法
加工而成。

【炮制】取桑叶、青 蒿,置锅内加水煎汤,过滤,取药汤与洗净的黑豆拌匀,汤吸尽后置
笼内蒸透,取出,略晾,再置容器内 上盖煎过的桑叶、青蒿渣,闷至发酵生黄衣为度,取
出,晒干即得。(每黑豆
100
斤 ,用桑叶
4
斤,青蒿
7
斤)

【性味】辛、甘、微苦,凉。

【功能主治】

解表
,除烦 。用于
感冒发热

头痛
,虚烦,
失眠


【用法用量】
2

5
钱。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页首


*
辞典》
:
淡豆豉

【出处】《本草汇言》

【拼音名】

Dàn Dòu Chǐ

【别名】香豉(《
伤寒论
》),淡豉(《纲目》)。

【来源】为豆科植物
大豆的种子经蒸罨加工而成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

黑大豆

条。

【制法】

取桑叶、青蒿加水煎汤,过滤,取药汤与洗净的黑大豆拌匀,俟汤吸尽后 ,置笼内蒸
透,取出略凉,再置容器内,上盖煎过的桑叶、青蒿渣,闷至发酵生黄衣为度,取出,晒干即得。(每黑大豆
100
斤,用桑叶
4
斤、青蒿
7
斤 )

《纲目》:

造淡豉法,用黑大豆二三斗,六月内淘净,水浸一宿,沥干蒸 熟,取出摊
席上,候微温,蒿覆。每三日一看,候黄衣上遍,不可太过。取晒簸净,以水拌干湿得所,< br>以汁出指间为准,安瓮中,筑实。桑叶盖,厚三寸,密封泥,于日中晒七日,取出,曝一
时,又以 水拌入瓮。如此七次,再蒸过,摊去火气,瓮收筑封即成。

淡豉制法,除上述加工法而外,尚有 以其它药物如辣蓼、佩兰、苏叶、藿香、麻黄、
青蒿、羌活、柴胡、白芷、川芎、葛根、赤芍、桔梗、甘 草等,或煎取药汁,用以煮豆;
或将药物研成粉末同煮熟的大豆拌和,然后闷置发酵等不同的加工方法。

【性状】干燥品呈椭圆形,略扁,长
0.5

1
厘米,宽
3

6
毫米。外皮黑色,微有纵横不
整的皱折,
上有黄灰色 膜状物。
外皮多松泡,有的已脱落,露出棕色种仁。
质脆,
易破碎,
断面色较 浅。有霉臭,昧甘。以色黑、附有膜状物者为佳。

【性味】

苦,寒。

①《别录》:

味苦,寒,无毒。

②《千 金·食治》:

味苦甘,寒,涩,无毒。

③《珍珠囊》:

苦咸 。

【归经】

入肺、胃经。

①《
雷公炮制药性 解
》:

入肺经。

②《
本草经解
》:

入足太阳膀胱、手太阳小肠、手少阴心、手少阳三焦经。

③《要药分剂》:

入肺、胃二经。

【功能主治】

解表
,除烦,宣郁,解毒。治伤寒热病,寒热,
头痛
,烦躁,胸闷。

①《别录》;

主伤寒
头痛
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
虚劳
喘吸,两脚疼冷。

②《药性论》:

治时疾热病发汗;熬末,能止盗汗 ,除烦;生捣为丸服,治寒热风,
胸中生疮;煮服,治血痢
腹痛


③ 《日华子本草》:

治中毒药,
疟疾
,骨蒸;并治犬咬。

④《 珍珠囊》:

去心中懊憹,伤寒
头痛
,烦躁。

⑤《纲目》:< br>
下气,调中。治伤寒温毒发癍,呕逆。

⑥《
本经逢原
》:
以水浸绞汁,治误食鸟兽肝中毒。

⑦《会约医镜》:

安胎孕。< br>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
2

4
钱:或入丸剂。外用:捣敷 或炒焦研末调敷。

【注意】

①《药性论》:

得酰良。

②《本草经疏》:

凡伤寒传入阴经与夫直中三阴者,皆不宜用。
【附方】

①治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栀子十四个(擘),香豉四合(绵 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煎栀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
服,得吐者止后服。(《
伤寒论
》栀子豉汤)

②治温毒发斑,大疫难救:黑 膏生地黄半斤(切碎),好豉一升,猪脂二斤。合煎五
六沸,令至三分减一,绞去滓,末雄黄、麝香如大 豆者纳中,搅和,尽服之,毒从皮中出。
(《补缺肘后方》)

③治伤寒暴下及滞痢< br>腹痛
:豉一升,薤白一把(寸切)。上二物,以水三升,煮令薤
熟,去滓,分为再服,不 瘥复作。(《范汪方》鼓薤汤)

④治多年肺
气喘
急,呴嗽,晨夕不得眠:信 砒一钱半(研飞如粉),豆豉(好者)一
两半(水略润少时,以纸浥干,研成膏)。上用膏子和砒同杵极 匀,丸如麻子太,每服十
五丸,小儿量大小与之,并用极冷腊茶清临卧吞下,以知为度。(《本事方》紫 金丹)

⑤治断奶乳胀:豆豉半斤,水煎,服一小碗,余下洗乳房。(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 br>处方集》)

⑥治小儿
丹毒
破作疮,黄水出:焦炒豉,令烟绝为末,油调敷之。(姚和众)

⑦治阴茎上疮痛烂:豉一分,蚯蚓湿泥二分,水研和涂上,干易,禁热食韭菜、蒜。
(《药性论 》)

【各家论述】

①《纲目》:

黑豆性平,作豉则温 。既经蒸罯,故能升能散;得葱则发汗,得盐则能
吐,得酒则治风,得薤则治痢,得蒜则止血;炒熟则又 能止汗,亦麻黄根节之义也。

②《本草经疏》:

豉,惟江右淡者治病。《经》 云,味苦寒无毒,然详其用,气应微
温。盖黑豆性本寒,得蒸晒之气必温,非苦温则不能发汗、开腠理、 治伤寒
头痛
、寒热及
瘴气恶毒也。苦以涌吐,故能治烦躁满闷,以热郁胸中,非宣剂无 以除之,如伤寒短气烦
躁,胸中懊憹,饿不欲食,虚烦不得眠者,用栀子豉汤吐之是也。又能下气调中辟 寒,故

虚劳
。喘吸,两脚疼冷。

③《本草汇言》:

淡豆豉,治天行时疾,疫疠瘟瘴之药也。王绍隆曰:此药乃宣郁之
上剂也。凡病一切有形无形,壅胀满 闷,停结不化,不能发越致疾者,无不宣之,故统治
阴阳互结,
寒热迭侵,
暑湿交感,
食饮不运,
以致伤寒寒热
头痛

或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
甚 至反复颠倒,心中懊憹,一切时灾瘟瘴,疟痢斑毒,伏痧恶气,及杂病科痰饮,寒热,
头痛
,呕 逆,胸结,腹胀,逆气,喘吸,脚气,
黄疸
,黄汗,一切沉滞浊气搏聚胸胃者,
咸能治 之。
倘非关气化寒热时瘴,
而转属形藏实热,
致成
痞满
燥实坚者,< br>此当却而谢之也。

④《本经疏证》:

豆豉治烦躁满闷,非特由于伤寒< br>头痛
寒热者可用,即由于瘴气恶毒
者亦可用电。盖烦者阳盛,躁者闭逆,阳盛而不得下交 ,阻逆而不能上济,是以神不安于
内,形不安于外,
最是仲景形容之妙,曰反复颠倒,心中懊憹 。
惟其反复颠倒,心中懊憹,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19 08:1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2356.html

淡豆豉《中国药典》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