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指甲症状-
王秀珍刺血疗法(摘要)
一、
针刺放血的医疗作用
针刺放血施用于临床,通过治疗观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医疗作用。
㈠
泻热
:针刺放血可以退热,古医书有“泻热出血”的记载。一般来予,针 刺放血治疗,
对外感发热和阳盛发热的效果比较好。
㈡
止痛:
针刺放血疗法最突出的治疗作用是止痛,
如神经性头痛、
关节疼痛、
坐 骨神经痛、
结石绞痛、脉管炎剧痛、阑尾炎腹痛等病症,针刺放血后疼痛均可明显减轻或消失。即中医认
为: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
㈢
镇静
:针刺放血有镇静安神作用,临床观察到治疗狂躁型精神分裂症、失眠、癔病、破
伤风、癫痫等疾病有 一定效果。
㈣
消肿
:跌打损伤引起的肢体局部肿胀疼痛,活动受 限,多因气滞血瘀、经络壅塞所致。
针刺放血即中医认为:
“宛陈则除之”
。
㈤
急救开窍
:如中暑、惊厥、痧症、昏迷、血压升高、毒蛇咬伤等急症,经 针刺放血治疗
后,险情常可立即解除。临床观察,一些急进型高血压病人和中风病人血压暴升时,针刺放 血
治疗可使血压快速下降。
㈥
解毒
:针刺放血有解毒消 炎作用,一些感染性疾病如急性乳腺炎、急性阑尾炎、丹毒、
疖肿、红眼病等等,针刺放血治疗可以促使 炎症消散。疖肿、丹毒等局部感染,可直接在红肿
处针砭出血,使毒邪随血排出。毒蛇咬伤者立即在伤处 针刺出血,可使毒液排出,减轻中毒症
状。本院刺血治疗一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多发性毛囊病人,使 用各种药物无效,经针刺放
血治疗两次,
疖肿消退,
未再发病。
临床治疗体会 ,
治疗这类疾病,
出血量宜多一点,
30
~
60ml
效果较 好。
㈦
化瘀消
癥
:针刺放血有活血、化瘀、消
癥
作用,瘀血和
癥
瘕积聚治之有效。针刺放血治
疗法除以上几方面主要的医疗 作用外,临床观察还有强心、利水、止吐、止痒等作用。
二、
针刺放血的方法
㈠
针具及用品
:
采用针具,
分大、
中、
小三型,
临床可根据不同的病症及病人的形体强弱,< br>适当选择用针。不锈钢三棱针新使用时,应用细刀石磨锐,叫做“开口”
。除了针刺放血用的三< br>棱针外,还要备有大、中、小号火罐若干只及消毒用具。
㈡
针法
:古代的针刺疗法包括针刺不出血和针刺出血两种。
针刺出血法在《内 经》中称谓“络刺”
、
“赞刺”
、
“豹文刺”
。现代俗称:刺血疗法 、针刺放
血、放血术等。
络刺
是用三棱针直接刺入络脉,使其自然出血以治 病的一种针法。
赞刺
是用针在患处直入
直出,多次地浅刺,使患处出血,进针和出针的 动作比较快,是消散痈肿的一种针法。
豹文刺
是一种多针出血法,即在患处前后左右多处刺入血 络,排出瘀阻血液,是古代治疗“心病”的
一种方法,现代常用以治疗丹毒之类疾病。
⑴
现代常用的针刺放血法
:血管(静脉)刺血法、孔穴刺血法和局部刺血法 等,动脉刺血
有危险,属于禁刺。
①
血管刺血法
:用三棱针直接刺入皮下浅静脉,
使其自然流出血液,
血尽而止,
自然止血。
②
孔穴刺血法
:用三棱针直接在穴位处刺破皮肤,使之出血,待“血尽 而止”
。出血量不
足可于刺后用手挤压或拔火罐。
③
局 部刺血法
:
用三棱针在病变处或四肢末梢部位点刺,
“出血如大豆”
,
或用梅花针重叩
局部加拔火罐。
⑵
放血疗法常用的针刺手法
:缓刺、速刺、挑刺、围刺、密刺等。
①
缓刺
:用三棱针垂直或倾斜进针,缓缓地刺入浅静脉血管中,随即缓缓退出。适用于头
部和四肢处。
②
速刺
:用三棱针快速点刺出血。适用于针刺四肢末梢部位,如十宣、十二井穴等。
③
挑刺
:用三棱针挑破皮肤出血。适用于胸背部刺血和挑治痔疮。
④
围刺
:
用三棱针于肿痛处或皮肤溃疡周围针刺出血。
适 用于治疗疖肿痈疽和小腿慢性溃
疡等疾病。
⑤
密刺
:用 三棱针轻轻地点刺或用梅花针叩打患处局部皮肤,出微量血液,或加拔火罐。
适用于皮肤局部麻木、脱发 、神经性皮炎等疾病。
㈢
临床操作
:具体分选穴、消毒、进针、拔罐等几个步骤。
⑴
选穴
:针刺放血治疗取穴与毫针治疗取穴,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处是根据
中医 的脏腑、经络、气血理论来辩证施治,也要遵循腧穴的近治作用、远治作用、特殊作用,
来选穴、配穴。 不同之处是针刺放血进针的部位不一定在十四经腧穴上,主要是选取穴位处或
穴位附近瘀阻明显的血络。
⑵
消毒
:针具使用前需煮沸消毒,或用高压蒸汽消毒,也可药物消毒。
⑶
进针
:选定穴位后,用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持针,中指在前可控制进针 的深浅度。进
针时一般多斜向进针,针体与血管呈一定角度,针尖朝上,针尾朝下,这样既不易针刺贯穿 血
管壁,
发生血肿,
又可使血液顺势自然流出。
进针要求
:
动作熟练、
进针准确、
针尖一定要
“中
营”
。
⑷
拔罐
:待针刺出血自然停止后,再加拔火罐,一般采用闪火法。加拔火罐 的目的:一是
从此控制出血量,加强针刺放血的医疗作用。二是可以拔出针刺伤口局部的瘀血,减轻针口 伤
处疼痛。注意不要烧伤皮肤。
㈣
出血量
:现代刺血治 病的出血量,一般是根据病情而定,比如精神分裂症(狂躁型)
、
丹毒、跌打损伤等疾病,出血 量宜多一些,约
30
~
100ml
,效果较好;体弱虚证病人,出血量
宜少一些,数毫升即可。根据王秀珍老中医经验,新病较重、血热、血实的患者,出血量多一
些,反之 则少一点。主要应根据不同的病情而定,针刺放血出针后,使其自然出血、止血。如
治疗狂躁型精神分裂 症患者,出血量常达
100ml
以上;丝虫病橡皮肿患者,有时单阴陵泉一处
穴位针刺 出血量可在
100ml
以上。针刺出血量也不可过多,所取几个穴位,总计最大出血量不
要超过
200ml
,以免发生危险。
㈤
治疗反应:
针刺放血治疗后一般有两种反应:
一种是刺血后患者立即感到轻松,
痛苦若失;另一种反应是刺血后症状反而暂时加重,一般在三、四天后逐渐缓解消失。还有一些患者
刺血治 疗后全身倦怠无力、头昏、头晕、口渴、嗜睡等,有此现象者,往往疗效显著,可给病
人多食高营养食品 ,如鱼、肉、鸡、蛋等,并任其休息睡足,三、四天后即可恢复正常。
㈥
治疗时间
:
针刺放血治疗时间,
应根据病情和病人的体质强弱酌定。
慢性疾病 如风湿性
关节炎、慢性腰腿痛、癫痫、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等,可间隔
1
~
2< br>周刺血治疗一次。如果疗效不
明显,病人体质较强的,可以适当增加针刺放血次数一、二次。急性 病如神志昏迷、精神分裂
症狂躁不宁、急腹痛等,可连续刺血治疗一、二次,待病情好转后,适当延长治 疗间隔时间。
㈦
注意事项及意外情况处理
:
为了减少或 避免晕针和其它意外情况发生,
临床施术时应注
意以下几点:
⑴
刺血治疗前应正确选择适应症,
并做好宣传解释工作,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
以免引起
不必要的误会。
⑵
针刺放血操作中,要严格消毒,防止发生感染。
⑶
熟悉解剖部位,避开动脉血管。
⑷
施术中要密切观察病人的反应,以便及时处理,避免意外发生。
①
刺血时若出现晕针,应立即停针止血,让病人平卧休息,适当饮服茶水或温开水,严重
者可用毫针刺激 人中、合谷、足三里等穴。
②
刺血治疗后若局部发生血肿,可用手指挤压 出血,或用火罐拔出;若仍不消退,可用热
敷促使消散。
③
若不慎误伤动脉出血,不要紧张,可用消毒棉球在局部加压止血。
三、
适应症和禁忌症
㈠
适应症
:
诸如 发热性疾病、外科疮疡、
跌打损伤、
疟疾、关节炎、
腰腿痛、水肿、腹水、
癫 狂症、肝胆疾病、心脏病、胃病、气管炎、肺病、腮腺炎、齿疾、鼻衄、失音等疾病及各种
痛证,均可用 针刺放血疗法治疗。
王秀珍老中医的经验,凡属中医所讲的痛证、实证、热证均可刺血治疗。 对于中医所讲的
虚证,如在局部来看也属气血瘀阻之征象者,亦可刺血治疗。
⑴
内科疾病
: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后遗症、 心脏病、消化
性溃疡病、肝炎、胆囊炎、胆石症、慢性肾炎、钩端螺旋体病、血管神经性头痛、面神经麻 痹、
三叉神经痛、多发性神经炎、精神分裂症、癔病、神经衰弱症、中暑等。
⑵
外科疾病
:疖肿、急性乳腺炎、急性阑尾炎、急性淋巴结(管)炎、骨髓 炎、慢性小腿
溃疡、坐骨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风湿性关节炎、尿路结石、前列腺 炎、
蛇咬伤、跌打损伤、骨折后功能障碍等。
⑶
妇科疾病
:痛经、不孕症等。
⑷
儿科疾病
:脑炎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癫痫、遗尿症等。
⑸
五官科疾病
:急性结膜炎、角膜炎、麦粒肿、内耳眩晕症、鼻炎、耳鸣、耳聋、扁桃体
炎等。
⑹
肿瘤
:甲状腺腺瘤、甲状腺囊肿、食道癌等。
㈡
禁忌症
:一般对以下几种情况,列为刺血禁忌症:
⑴
体质虚弱、贫血严重及低血压者,慎刺。对于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者,宜进 食、
休息、解除思想顾虑后施治。
⑵
孕妇、产后、习惯性流产者,禁刺。月经期间最好不刺。
⑶
外伤有大出血者,禁刺。
⑷
对于重度下肢静脉曲张者,慎刺。一 般下肢静脉曲张者,应选取边缘较小的静脉,注意
控制出血量。
⑸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不要直接针刺局部患处,可在周围选穴针刺。
⑹
危重烈性传染病人和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者,禁刺。
⑦
动脉禁刺。
⑧
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凝血机制障碍者,慎刺或禁刺。
四、
穴位及主治
㈠
血络的辨认
:大的浅静脉如 肘窝部曲泽、尺泽,
腘
窝部委中、委阳;小的浅静脉如耳后
瘛脉、掌部鱼际、跖部然谷 等处。
针刺放血所取的“血络”必须具有气血瘀阻征象,郁血的血络都是坚盛胀满 而发赤的,
“血
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这可作为取穴的 准则。针刺络
脉时,必须针刺其显现的结聚之处或瘀阻比较明显的地方,也有刺在静脉窦上的。
还有一种选取血络的情况,是王秀珍老中医的实践经验,有的病人由于疾病的损害,静脉
血管内 凹,形成“陷脉”
,此时针刺放血取穴反而要取此血络,重加拔火罐,以疏通经络气血。
㈡
常用穴位及主治
:
最常选用的穴位是:
头部的太阳,< br>上肢的曲泽、
尺泽,
腰背部的腰俞、
腰阳关,下肢的委中、委阳、阳交,还有手 背部和足背部穴位。
太阳(经外奇穴)
取穴
:在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后约一寸,凹陷处瘀阻明显的血络。
主治:精神分裂症、癫痫、神经官能症、脑炎后遗症、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内
耳眩晕症、神经 性头痛、五官科疾病、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食道癌、甲状腺肿瘤、对口
疽等。
针法
:斜向上针刺出血。
肩
髃
(手阳明大肠经)
取穴
:在肩端两骨间凹陷处,取血络。
主治
:肩关节周围炎、风湿性关节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等。
针法
:直刺出血。
曲泽(手厥阴心包经)
取穴
:在掌面肘横纹之内侧处,取血络。
主治
:精神分裂症、癫痫 、心脏疾病、中暑、脑炎后遗症、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关节炎、
末梢神经炎、急性乳腺炎、胃病、食道癌 、皮肤疾病、不孕症等。
针法
:直刺出血。
尺泽(手太阴肺经)
取穴
:伸肘,在肘窝横纹之外方,取血络。
主治
: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肩周炎、中暑等。
针法
:直刺出血。
曲池(手阳明大肠经)
取穴
:屈肘,肘横纹之尽头处,取血络。
主治
:肩周炎、关节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皮肤疾病、高血压病、食道癌等。
针法
:直刺出血。
鱼际(手太阴肺经)
取穴
:在第一掌骨的掌侧中点、赤白肉际处,取血络。
主治
: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咯血等。
髀关(足阳明胃经)
取穴
:在髂前上棘直下平齐会阴处,取血络。
主治
:急性阑尾炎、关节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等。
针法
:直刺出血。
条口(足阳明胃经)
取穴
:在胫骨前外缘、足三里穴直下五寸处,取血络。
主治
:慢性气管炎、丹毒、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多发性神经要炎等。
针法
:直刺出血。
丰隆(足阳明胃经)
取穴
:在条口同一水平上,腿外侧处,取血络。
主治
: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精神分裂症、心脏疾病、胃病等。
针法
:直刺出血。
风市(足少阳胆经)
取穴
:直立时臂下垂,在大腿外侧中指尖处,取血络。
主治
:急性阑尾炎、慢性腰腿痛、下肢麻木等。
针法
:直刺出血。
阳陵泉(足少阳胆经)
取穴
:在膝下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一寸处,取血络。
主治
:精神分裂症、癫痫、慢性气管炎、肝脏和胆囊疾病、关节炎、丝虫病橡皮腿等。
针法
:直刺出血。
阳交(足少阳胆经)
取穴
:在外踝尖上七寸、腓骨前缘阳陵泉与外踝尖连线中点处,取血络。
主 治
:精神分裂症、癫痫、肝脏疾病、胆囊疾病、结石绞痛、急性阑尾炎、皮肤疾病、胸
胁外伤疼 痛等。
针法
:直刺出血。
委中(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
:在
腘
窝横纹中点处,取血络。
主治
:精神 分裂症、癫痫、脑炎后遗症、脑血管意外后遗症、高血压病、小儿麻痹后遗症、
关节炎、坐骨神经痛、慢 性腰腿痛、鼻衄、对口疽、搭背、皮肤疾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颈
椎病、头痛等。
针法
:直刺出血。
委阳(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
:在膝
腘
窝横纹外侧处,取血络。
主治
:同委中穴。
针法
:直刺出血。
阴陵泉(足太阴脾经)
取穴
:在膝下腿内侧、胫骨内踝下缘处,取血络。
主治
:痛经、不孕症、尿路感染、急性淋巴管炎等。
针法
:直刺出血。
三阴交(足三阴经交会之穴)
取穴
:在内踝上三寸、胫骨内侧后缘处,取血络。
主治
:月经病、不孕症、小儿麻痹后遗症、丹毒、丝虫病橡皮腿等。
针法
:直刺出血。
腰俞(督脉)
取穴
:在背部正中线,第四腰椎棘突下、骶骨裂孔处,取血络。
主治
:慢性腰腿痛、坐骨神经痛、腰椎疾病、小儿麻痹后遗症、脑炎后遗症、脑血管意外
后遗症、慢性肾炎 、小儿遗尿、子宫脱垂、痔疾、急性腰扭伤等。
针法
:直刺出血。
腰阳关(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
:在背部第四、五腰椎棘突间正中处,取血络。
主治
:同腰俞。
针法
:直刺出血。
上
髎
(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
:在下腰部第一骶骨后孔处,取血络。
主治
:慢性腰腿痛、坐骨社神痛等。
针法
:直刺出血。
长强(督脉)
取穴
:在尾骨尖与肛门之中间处,取血络。
主治
:痔疮、脱肛、慢性腹泻等。
针法
:直刺出血。
手背部穴位
取穴
:选取手背部瘀阻比较明显的血络,相当于阳池、中渚等穴位。
主治
:末梢神经炎、雷诺氏病、小儿麻痹后遗症、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脑炎后遗症等。
针法
:斜刺出血。
足背部穴位
取穴
:选取足背 部瘀阻比较明显的血络,相当于足临泣、照海、解溪、太冲、丘墟等穴。
主治
:末梢 神经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关节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脑炎后遗症、小儿
麻痹后遗症、丹毒、丝虫病 橡皮腿等。
针法
:斜刺出血。
除了上面所介绍的常用的穴位外, 十宣、少商、大椎、百会等穴文献记载也很常用,特别
是十宣、少商等穴,常用于急救开窍,效果显著。
另外,
据
《循经考穴编》
记载,
可应用针刺放血治病的穴 位有
28
个,
摘录于后供临床参考。
穴
位
主
治
瘛脉
耳鸣、目眩、小儿瘛
疭
颔厌
头风痛、耳珠痛
悬厘
目赤肿
临泣
目疾
上星
宣泄诸阳热气
素
髎
眼丹
兑端
唇反、唇肿
攒竹
目疾
曲差
鼻疾
囱会
真头痛(
8
岁以下不刺)
百会
头痛
肩
髎
肩臂重痛不举
肩贞
肩痛
三阳络
挫闪腰痛
关冲
肘膊痛、心烦
少商
宣泄脏热、喉闭
少冲
心闷、喜怒无常
委中
腰腿痛、疮疡
气冲
吐血
足三里
脾胃病
上巨虚
脾胃病
太冲
脚气红肿
中封
脚上生疮、筋掣阴缩
大都
本节红肿、疼痛
至阴
湿脚气
然谷
令人立饥
水泉
踝骨痛
㈢
常用穴位的血管神经分布
针刺放血 的医疗作用是以经络、气血学说为理论依据的。神经解剖学证实,十二经脉中的
300
多个穴位 的分布,神经干上的约有
50%
,其余
50%
在距针刺点约
0.5c m
的范围内,也都有神
经干通过。针刺穴位处从表皮到肌肉各层组织中具有丰富的神经末梢、神 经丛或神经束。
从生理方面来说,经络的功能包括了神经、血管及内分泌等系统的部分功能; 从病理方面
来说,经络运行气血的功能发生障碍,不仅反映了经络本身的病理变化,也反映了脏腑、气血
功能的异常变化。经络的实质与神经、血管有关。
下面重点介绍最常用的几个穴位的血管、神经分布,供临床参考。
1
、
太阳
:血管:颞浅静脉。颞浅动脉分支。
神经:三叉神经耳颞支。
2
、
尺泽
:血管:肘正中静脉、头静脉。桡动脉、桡侧返动脉。
神经:起自脊髓颈
5
至胸
1
节段,浅层有前臂外侧皮 神经,深层有桡神经。
3
、
曲泽
:血管:贵要静脉。肱动脉。
神经:起自脊髓颈
5
至胸
1
节段,正中神经。
4
、
腰俞
:血管:椎外静脉丛后部。椎动脉、腰动脉。
神经:起自脊髓骶
4
至
5
节段和尾段的尾骨神经分支。
< br>5
、
委中
:血管:
腘
静脉、小隐静脉。
腘
动 脉、胫后动脉。
神经:
浅层有起自脊髓骶
1
至骶< br>3
节段的股后侧皮神经,
深层有起自脊髓腰
5
至骶
2
节
段的胫神经。
6
、
委阳
:血管:小隐静脉、
腘
静脉。
腘
动脉、胫后动脉。
神经:起自脊髓腰2
至腰
5
节段的腓总神经及骶
3
节段的股后侧皮神经。
7
、
阳交
:血管:胫前静脉。胫前动脉。
神经:起自腰
4
至骶
1
节段,浅层是腓浅神经,深层是腓深神经。
8
、
手背部穴位
:血管:手背静脉网。桡动脉分支、尺动脉分支。
神经:起自脊髓颈
5
至胸
1
节段,桡神经的手背侧神 经分支,
正中神经的掌侧固有神经
分支。
9
、
足背部穴位
:血管:足背静脉弓。足底内、外侧动脉。
神经:起自脊髓腰
5
、骶
1
节段的腓浅神经。
五、常见疾病的治疗
针刺放血疗法对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有效,特别是对某些疑难杂症,取之效捷。
㈠
取穴原则
:
“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以下者,足 太阴阳明皆主之;
”此是
循经近刺的取穴原则。
“病在上者下取之,
病在下者 高取之,
痛在头者取之足,
病在腰者取之
腘
。
”
此是循经远刺的取穴原则。此外,针刺放血还应根据人体经络气血盛衰辩证取穴,比如十二经
中的太阳、 太阴、厥阴三经为多血少气,适宜于针刺放血。
刺血治疗的一般取穴规律是
:
1
、
循经取穴
:常 选取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处的血络,来治疗头面、躯干(包括头面
部器官和内脏器官)部位疾病。
2
、
局部取穴
:根据传统穴位的主治规律,某一部位发生病变,可 选取病变所在部位或邻近
部位的有关穴位处的血络来治疗。
3
、
经 验取穴
:王秀珍老中医经验,常选取
头部的太阳、上肢的曲泽、下肢的委中为主穴
,< br>再根据不同的病症,适当选取辅穴来配合治疗,取穴少而精,施术方便。
㈡
常见疾病治疗取穴
:
1
、
内科疾病
⑴
气管炎
:
临床主要表现是咳嗽、
咳痰,
急性气 管炎常伴见发热,
慢性气管炎常遇寒即发、
迁延不愈,病程较长。
治疗取穴:主穴——太阳、丰隆、鱼际。
辅穴——阳交、条口、阳陵泉。
⑵
支气管哮喘
:临床主要表现是气喘痰鸣、呼吸急促,属于过敏性疾病,常反复发作。
治疗取穴:主穴——太阳、鱼际。
辅穴——丰隆、阳交。
⑶
肺炎
:
临床主要表现是发热、
咳嗽、
胸痛,< br>是一种感染性疾病,
属于中医
“风温”
范畴。
治疗取穴:主穴——太阳、曲泽。
辅穴——委中、阳交。
⑷
咯血
:原因很多,最常见的疾病是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病,及慢性气管炎 、心脏病,外
伤亦可。
治疗取穴:主穴——太阳。
辅穴——鱼际、及随症取穴。
⑸
心脏疾病
:主要指慢性风湿性心脏病、有心衰表现者;刺血治疗可以减轻症状。
治疗取穴:主穴——曲泽、阳交、太阳。
辅穴——少海。
⑹
高血压病
:临床表现主要是血压高、 头晕、头痛,属于中医“肝风”
、
“眩晕”
、
“头痛”
等证范畴。< br>
治疗取穴:主穴——太阳、委中、曲池。
辅穴——委阳、腰阳关。
⑺
胃痛
:主要指“慢性胃炎”
、
“溃疡病”及“胃痉挛”等疾病引起的上腹部疼痛。
治疗取穴:主穴——曲泽。
辅穴——阳交、足三里。
⑻
肝炎
:主要指“慢性肝炎”
,临床表现有肝区疼痛、肝脏肿大、 乏力、纳差或肝功能异
常等。
治疗取穴:主穴——阳交、足三里、曲泽。
辅穴——阳陵泉。
⑼
肝硬化腹水
:
临床主要表现是腹胀如鼓、
青筋暴露、< br>两胁隐痛、
消瘦纳少,
属于中医
“臌
胀”
、
“胁痛”
、
“
癥
瘕”等证范畴。
治疗取穴:主穴——阳交、足三里、曲泽。
辅穴——肾俞、腰俞。
⑽
胆囊炎
:临床主要表现有右上腹胆囊区疼痛、消化不良或伴有 发热、黄疸等症状,属于
中医“胁痛”
、
“黄疸”范畴。
治疗取穴:主穴——阳陵泉。
辅穴——阳交、曲泽。
⑾
慢性肾炎
:临床主要表现有水肿、蛋白尿、管型尿、血尿、高血压,以及 不同程度的肾
功能减退,与中医的“水肿”
、
“虚劳”
、
“腰痛”等 证有相似之处。
灰指甲症状-
灰指甲症状-
灰指甲症状-
灰指甲症状-
灰指甲症状-
灰指甲症状-
灰指甲症状-
灰指甲症状-
本文更新与2021-02-19 00:1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1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