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系统性血管炎 鲍春德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2-18 12:49

幽门梗阻-

2021年2月18日发(作者:孙新)
系统性血管炎

鲍春德

血管炎是一组以血管的炎症与破坏为主要病 理改变的异质性疾
病,其临床表现因受累血管的类型,大小,部位及病理特点不同而不
同。血管炎可以是一个单发的疾病,
也可以是某一疾病的临床表现之
一,
如系统性红斑 狼疮,
类风湿关节炎,
干燥综合症,
肿瘤,
感染等,
此为继发性血管 炎。
鉴于血管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称之为血管炎综
合症。
由于常见的血管炎 多引起系统损害,
故又称之为系统性血管炎。

目前对血管炎的分类仍不统一,
现主要根据受累血管的大小对血
管炎进行了命名和定义:

Chapel Hill
会议关于系统性血管炎的命名及其定义

一、大血管的血管炎

1.
巨细胞(颞)动脉炎

主动脉及其分支的肉芽肿性动脉炎,
特别易发于颈动脉的颅外分支。常累及颞动脉,多发于
50
岁以上患
者,常并有风湿性 多肌痛。

2.
大动脉炎

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肉芽肿性炎症,多发于
50
岁以下患者。

二、中等大小血管的血管炎

1.
结节性多动脉炎
(经典的结节性动脉周围炎)

中动脉及小动
脉的坏 死性炎症,不伴有肾小球肾炎、无微小动脉、毛细血管、或微
小静脉的炎症。

2.
川崎病

累及大、中、小动脉的血管炎,并伴有皮肤黏膜淋
巴结综合症。< br>常累及冠状动脉,
并可累及主动脉及静脉,
多见于儿童。

三、小血管的血管炎

1.
韦格纳肉芽肿
*
累及呼吸 道的肉芽肿性炎症,
涉及到小到中
血管的坏死性血管炎(如毛细血管、微小静脉、微小动脉、动 脉)

坏死性肾小球沿多见。

2. Churg- Strauss
综合症
*
(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

累及呼
吸道的高嗜性粒细胞肉芽肿性炎症,
涉及到小到中等大小血管的坏死
性血管炎,并伴有哮喘和 高嗜酸性粒细胞血症。

1
/
25
下载文档可编辑

3.
显微镜下多血管炎
*
累及小血管(毛细血管、微小静脉、或
微小动脉)的坏死性血管炎,很少或无免疫沉积,也可能涉及小及中
等动脉。坏死性肾小球炎很多见, 肺的毛细血管炎也常发生。

4.
过敏性紫癜(
Henoch- Schonlen purprua


累及小血管(毛
细血管、微小静脉、 微小动脉)的、伴有
IgA
免疫物沉积为主的血管
炎,典型的累及皮肤、肠道及肾小球 ,伴有关节痛或关节炎。

5.
原发性冷球蛋白血症血管炎

累 及小血管(毛细血管、微小
静脉、微小动脉)
的、伴有冷球蛋白免疫物沉积和冷球蛋白血症的血
管炎。皮肤及肾小球常被累及。

6.
皮肤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

局限性皮肤白细胞破碎性血管
炎,无系统性血管炎或肾小球炎。

注:大血管 指主动脉及走向身体主要部位(如肢体、头颈)的最大分
支。中等动脉指主要脏器动脉(如肾、肝、冠状 、肠系膜动脉)
。小
血管指微小动脉、
毛细血管、
微小静脉及实体内与微小动 脉连接的远
端动脉分支。有些小及大血管的血管炎病,可能累及中等动脉,但大
及中等血管的血 管炎不累及比小动脉小的血管。

*
:与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密切关联

第一节



大动脉炎


大动脉炎 又称高安病(
Takayasu

arteritis

,无脉症, 主动脉
弓综合症等,
是指主动脉及其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症引起血
管不同部位 的狭窄或闭塞。
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重要分支,
肺动脉及
冠状动脉亦常累及,
导致节段性动脉管腔狭窄以致闭塞,
并可继发血
栓形成,少数引起动脉扩张或动脉瘤。

[
流行病学
]

本病多发生于年轻女性,男女比例约为
1< br>:
4
,发病年龄为
5~45
岁,平均
22
岁,
30
岁以内发病约占
90%
。世界各地由于地域不同发
病率也有差异,大样 本报告主要来自日本、中国、印度和墨西哥等国
家,
因此一般认为本病在日本、
中国等 亚洲国家和南美洲地区较为常
见。

[
发病机制
]

2
/
25
下载文档可编辑

本病病因未明。
虽 有本病与各种感染有关的报道,
但目前尚无充
分依据证实大动脉炎发病与病原体感染有直接关系 。
本病中发现的各
种自身抗体如抗内皮细胞抗体支持本病是一自身免疫病。
目前,细胞
分子学研究证实大动脉炎的病理变化是细胞浸润,主要为
T
淋巴细
胞 ,其他也包括树突状细胞、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这些炎症细
胞首先侵入血管外膜,
可能通 过识别经
HLA
处理及呈递的自身抗原而
诱发了自身免疫反应,
分泌大量的炎 症细胞因子和粘附分子,
导致组
织损害。

[
临床表现
]

本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系统症状和动脉狭窄或闭塞后导致的
组织和器官缺血症状。

(一)系统症状

部分病人在出现组织或器官缺血症状前数周至数月有较为明显
的炎症症状,如乏力、发热、纳差、体重下降、盗汗等。在出现缺血
症状后出现明显的系统炎症表现提 示病情的急剧加重。
部分病人偶皮
肤、关节症状,如皮肤结节红斑、血管神经性水肿、对称性关 节疼痛
等。

(二)局部动脉闭塞所致缺血症状

大动脉炎的具体表 现因受累部位不同而差异较大,
临床按病变部
位不同分
5
种类型:

1.
头臂动脉型(主动脉弓综合征)

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头臂动
脉分支

颈动脉或椎动脉的狭窄和闭塞可引起脑和 头面部不同程度的缺
血症状。表现为头昏、眩晕、头痛、记忆力减退、单侧或双侧视力减
退、视 野缺失甚至失明。严重脑缺血者可反复晕厥、抽搐、失语、偏
瘫或昏迷。上肢缺血可出现单侧或双侧上肢 无力、发凉、酸痛、麻木
甚至肌肉萎缩,脉搏减弱或出现无脉症,双臂血压(收缩压)相差大

10mmHg
,单侧或双侧上肢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血压。少数患者
出现锁骨下动脉 窃血综合征,
表现为患侧上肢活动时发生一过性头晕
或晕厥,并可在颈动脉或锁骨动脉下听到血 管杂音。

2.

-
腹动脉型

病变位于胸腹主动脉及其分支,尤其是腹主动
脉和两侧髂总动脉

< br>可出现下肢发凉、麻木、无力、疼痛和间隙性跛行等症状,
若累及肠系膜血管狭窄可出现腹痛、< br>腹泻,
肠功能紊乱,
甚至肠梗阻。

3
/
25
下载文档可编辑

3.

-
肾动脉型

主要累及降主动脉和肾动脉。肾动脉狭窄可引
起肾血管性高血压、肾衰竭。伴高血压者可有眩晕 、头痛、心悸,由
于下肢缺血也可出现下肢发凉、麻木、无力、疼痛和间隙性跛行等症
状。
4.
混合型(广泛型)

具有上述三种类型中的两种以上的临床表现,多数患者病情较严重。此型病变广泛,病情严重,预后较差。

5.
肺动脉型

约一半病人有肺动脉病变,
本型常与主动脉合并受
累。临床可有心悸、气短、咯血。晚期可出现肺动脉高压。

[
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

1.
实验室检查:
主要提 示非特异性炎症反应,
如血沉增快和
C

应蛋白升高;轻度白细胞、血小板升 高,贫血;血清
γ
球蛋白增高;
少数抗核抗体或类风湿因子阳性。
血沉增快和
C
反应蛋白升高是本病
活动的重要指标。

2.
血管彩色多 普勒:
超声波对颈动脉、
股动脉等血管狭窄的诊断
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能区别血管壁的增厚或管腔内血栓。

外,血管超声波可观察到血管内膜增厚,此可帮助早期 诊断血管炎。

3.
影像学检查:
血管造影是目前诊断大动脉炎最有效的检查 ,

确定受累血管的部位和狭窄的严重程度。
全身血管造影可以发现早期
的大 动脉炎。磁共振(
MRI
)可以清晰地显示动脉瘤,部分肺动脉病
变也可被发现,还可 以了解血管壁的厚度及发现附壁血栓。

[
诊断
]

可依据 美国风湿病学院诊断(分类)标准:符合下表中三项或三
项以上者可诊断为大动脉炎。

美国风湿病学院大动脉炎诊断(分类)标准

定义

40
岁前出现和大动脉炎有过的症状或
体征

肢体缺血

活动时一个或多个肢体尤其是上肢出
现逐渐加重的无力和肌肉不适

肱动脉脉搏减弱

一侧或双侧肱动脉脉搏减弱

血压差>
10mmHg

上肢间收缩压相差>
10mmHg

锁骨下动脉或主
一侧或双侧锁骨下动脉或腹主动脉区
动脉区杂音

可听及血管杂音

4
/
25
下载文档可编辑

条目

发病年龄≤
40


血管造影异常

主动脉及其分支、
上下肢大血管的局部
或阶段性狭窄或闭塞,
除外动脉硬化、
动脉
纤维肌肉发育不良等病因

[
治疗
]

大动脉炎的治疗原则是:
在急性炎症期给予早期和有效的治疗以
抑制炎症反应,
避免 组织和器官的损伤;
随后进入长期的维持期治疗
以避免疾病的复发。同时,
对于重要的 器官血管受累,影响功能的患
者,可给予手术治疗,包括血管成形术等。急性期或活动期可用:

1.
糖皮质激素

激素是治疗大动脉炎的基础药物,
但应掌握好剂
量。起始剂量一般为强的松
0.5~1mg/Kg
体重,每日一次,至患者的
全身炎症反应基本缓解后逐渐减量,以每日
5~10mg
维持
1

2
年以
上。

2.
免疫抑制剂

只有半数的患者对 单纯激素治疗有效,
因此建议
加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常用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环孢 素
A
等。环磷酰胺用法一般首选冲击治疗。维持期的治疗可用甲氨蝶呤
每周一次
10~15mg

或硫唑嘌呤每日
50~100mg

或环孢素< br>A
每日每公
斤体重
1~2mg


3.
外科治疗

包括球囊扩张术,
介入治疗及血管成形术等,可改
善重要器官的供血,以减少功能影响。

4.
对症治疗

包括扩血管,降血压及预防血栓形成等。

[
预后
]
大动脉炎在漫长的病程中形成丰富的侧枝循环,
因此只要不侵犯
主要内脏,预后尚好。本病 患者
5
年生存率为
93%

10
年为
90%
,最
常见的死亡原因为脑出血、肾衰竭及心力衰竭。

第二节



结节性多动脉炎

结节性多动脉炎(
polyarteritis nodosa

PAN
)是一种以中小
动脉的节段性血管全层炎症与坏死为特 征的非肉芽肿性血管炎。
尤其
好发于血管的分叉处,导致微动脉瘤形成、血栓形成、动脉瘤破裂 出
血以及器官的梗死。

[
病因
]

PAN
是一种系统性的坏死性血管炎,其病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
确切病因尚不清楚。
部分病毒感染 和
PAN
的发病可能有关,
尤其是表
5
/
25
下载文档可编辑

面抗原阳性的
HBV
感染。
其他和
PAN
相关的病毒还包括人类免疫缺陷
病毒(
HIV

、巨细胞病毒(
CMV

、细小病毒
B19
、人类
T细胞嗜淋巴
病毒
I
型以及丙型肝炎病毒

HCV

除病毒外,
PAN
可能和细胞感染、
疫苗接种、浆液性中耳炎、以及用 药,尤其是安非他明有关。

[
病理
]

PAN
是 一种不均一的病变,在未受影响的血管之间存在明显的坏
死和炎症区域。病变血管常见动脉瘤形成,尤其 是肠系膜血管。在血
管壁及其周围组织间可见纤维素样坏死,
其数量和中性粒细胞的数量
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主要病理表现为中、
小肌层动脉中性粒细胞浸
润,伴内膜增生 、纤维素样坏死、血管堵塞及动脉瘤形成等,以及受
累组织缺血和梗死。

[
临床表现
]

PAN
见于各个种族的各个年龄段。其发病男性略大于女性。发病
高峰为
40

60
岁。
PAN
经常急性起病,表现为多系统受累,常伴有
前驱症状,如发热、腹痛、体重下降以及关节痛等,从数周至数月不
等;也有少数患者呈暴发性起病, 严重者病变迅速发展,甚至死亡。
在疾病初期,病情容易反复,但症状控制后,复发相对少见。
PAN

累及全身小到中等血管,但常累及四肢、胃肠道、肝、肾脏的中等动
脉以及神 经滋养血管。肺以及肾小球多不受累。

1.

全身症状


起病时,
大多数患者具有急性全身症状,
包括乏力、
厌食、发热、体重下降、 关节炎和关节痛。

2.

神经系统

PAN
患 者多有神经系统受累,包括周围神经系统和
中枢神经系统。
50%

70%< br>的患者有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感觉
及运动障碍。小于
10%
的患者有中枢神经 系统受累。另有
8%

患者可以出现精神异常,主要为严重的抑郁。

3.

骨骼肌肉系统

骨骼肌肉表现常见,其中肌痛约占
30%

73%

关节痛约占
50%
,非对称性的关节炎< br>20%


4.

皮肤

25%

60%
患者可见皮肤受累,
皮肤痛性溃疡、
网状青斑、
缺血和坏疽 是
PAN
最常见的皮肤表现。

5.

胃肠道表现

胃肠道受累是
PAN
最严重的表现之一,约见于
34%
的患者,经常 表现为腹痛,常为持续的钝痛。胃肠道受累
常因肠系膜血栓形成和缺血所致,出现顽固性的腹痛、影响进
食并导致体重下降。严重者还可有肠穿孔和出血、胰腺炎、阑
6
/
25
下载文档可编辑

尾炎、胆囊炎以及肝梗死和脾梗死。

6.

泌尿生殖系统

30%

60%
的患者有肾脏受累,
常表现为高血压
以及轻到中度的氮质血症。
PAN
的急性 肾动脉坏死性血管炎可
导致血栓形成和肾梗死。肾血管周围的组织受损可致动脉瘤形
成,可形成 多发性微动脉瘤和狭窄。动脉瘤的破裂可以引起腹
膜后和腹膜内大出血。继发于肾脏瘢痕挛缩的慢性肾功 能衰竭
可以在
PAN
治愈后的数月或数年发生。此外,睾丸受累多见,
多表现 为睾丸疼痛。

7.

心血管系统


10%< br>~
30%
的患者可有心脏受累,
引起冠状动脉
炎、高血压(最常见)< br>、与体温不对称的窦性心动过速、充血
性心力衰竭、心脏扩大、心包摩擦音和心律失常。

8.

眼部症状

PAN
的眼部表现包括视网膜血管炎、视网膜脱离以
及絮状斑点。

[
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

1.

实验室常规检查

PAN
缺乏特异的实验室检查,
部分检查对PAN
的诊断具有提示意义。如:
ESR
增快,常大于
60mm/h
CRP

平升高,血清白蛋白水平下降,白细胞升高,正细胞正色素的
贫血,部分患者血小板升高。肾脏损害时尿常规显示蛋白尿、
血尿、管型尿、血肌酐可增高。

2.

免疫学检查

ANCA
阳性率仅
10.7%

27.3%


3.

影像学检查

怀疑
PAN
而临床查体缺乏 足够证据时可行血管造
影检查。血管造影的阳性发现包括动脉瘤形成、梭性动脉瘤、
动脉狭窄或 动脉逐渐变细。动脉瘤最常见于肾、肝以及肠系膜
动脉。

4.

病理活检

对于有症状的组织可先行组织活检。
临床常进行活
检的 组织包括皮肤、腓肠神经、睾丸以及骨骼肌。组织学的发
现为灶性的坏死性血管炎,血管壁通常伴有细胞 浸润。

5.

肌电图检查

对于有周围神经累及的患者可行肌电图检查,可
见周围神经损害。

[
诊断
]

PAN
作为一种少见病,具有复杂多变的临床表 现,不易诊断。对
于新发高血压得患者。同时伴有系统性症状,如发热、体重下降以及
关节痛,
则提示
PAN
诊断可能,
必要根据病变情况行活检以及血管造
影等诊 断。下表列出了
1990
年美国风湿病学院(
ACR
)的分类标准。

7
/
25
下载文档可编辑

美国风湿病学院
1990

PAN
的分类标准

1.
体重下降≥
4kg

自发病起,体重下降≥
4kg
,除外饮食及其他
因素

2.
网状青斑

3.
睾丸疼痛或触痛

四肢或躯干的网状青斑

睾丸疼痛或压痛,
除外感染、
创伤或其他原因

4.
肌痛 、
无力或下肢
弥漫性肌痛(除外肩胛和骨盆带)
,或肌无力
压痛

以及下肢肌肉压痛

5.
单神经病或多神
出现单神经病、
多发性单神经根炎或多神经病

经病

6.
舒张压>
90mmHg

出现高血压,舒张压>
90mmHg

7.
BUN

Cr
水平升高

尿素氮>
14.28mm ol/L
或肌苷>
133mmol/L

除外脱水或尿路如梗阻等肾外因素< br>
8.
乙型病毒性肝炎

9.
动脉造影异常

血清
HBsAg

HBsAb
阳性

动脉造影显示 内脏动脉动脉瘤形成或动脉血
管阻塞,
除外动脉粥样硬化或纤维肌性发育不
良或其他非 炎性因素

10.
小到中等动脉活
血管壁组织学检查见粒细胞或粒细胞和单核
检见多形核细胞

细胞

符合
3
条或
3< br>条以上可诊断为
PAN
,敏感性和特异性为
82.2%

86 .6%

[
治疗与预后
]

药物治疗的目的是控制病情,防 止并发症的发生。经激素和
CTX
的治疗,
PAN
的病情在
12个月内多能控制良好,因此用药时间以
12
个月为宜。

8
/
25
下载文档可编辑

1


糖皮质激素
PAN
的初始药物治疗为糖皮质激素,通常采用泼尼

1mg/

k g
·
d

,若病情严重则需冲击治疗,如甲强龙
1g/d
, 连
续使用不超过
3
天。随后改为
1mg/

kg
·
d
)的泼尼松口服。治疗
6

8
周或疾病活动控制后开始缓 慢减药。

2


免疫抑制剂

环磷酰胺(CTX

常和激素联合使用,以减少激素用
量以及激素的副作用,通常给予
100mg/
日口服。环磷酰胺(
CTX

冲击治疗的剂量应个体化,从< br>0.5

2.5g
、每周
1
次到每月
1
次< br>不等,根据患者的血液学检查以及肾功能决定。

可选用的其他免疫抑制剂包括硫唑嘌呤
2

4mg/

kg
·
d

;甲 氨蝶

15

25mg/
周;苯丁酸氮芥
0.1mg/
kg
·
d

;但仍以
CTX
的治
疗 效果最好。

3


血浆置换

PAN
患者使用血浆置换并不能增加
CTX
或激素治疗的
疗效。但对于难治性的
PA N
、透析替代治疗的患者以及
HBV
相关

PAN
患者,可 考虑使用血浆置换。

4


手术治疗

部分患 者因血管炎导致器官缺血、脏器梗死时需手术
治疗,如肢体坏疽、肠梗死以及动脉瘤破裂和脏器内出血以 及胆
囊炎和阑尾炎。

5


其他治疗

其他使用的药物还有大剂量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

IVIG

,已证实对细 小病毒
B19
引起的
PAN
有效。

[
预后
]


结节性多动脉炎有
5
个预后 不良因素:
①肾功能不全,
血清肌酐
水平≥
140
μ
mol /L

1.58mg/dl

;②球蛋白,
24
小时尿蛋白 定量≥
1g
;③胃肠道受累;④心肌病;⑤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当上述
5
个指
标的全部缺乏时,
5
年预期死亡率为
12%
;有其中一个指标阳性时 ,
5
年预期死亡率为
26%
;当同时有
2
个或
2< br>个以上指标时,
5
年预期死
亡率为
46%
。无危险因素的PAN
,单用激素即可控制病情,在病情持
续、复发、激素减量困难时可加用
CT X
。如初治时已有
1
个或
1
个以
上的危险因素,则在开始使 用激素时即可联合使用
CTX
。完全恢复的
PAN
复发性很小,
10
年生存率为
80%


第三节



韦格纳肉芽肿

韦格纳肉芽肿

Wegener

s
granuloma tosis

WG

是以毛细血管、
微小动静脉受累为主的全身性坏 死性肉芽肿性血管炎。
其病理以血管
壁的炎症为特征,主要侵犯上、下呼吸道和肾脏,韦格纳肉 芽肿通常
以鼻粘膜和肺组织的局灶性肉芽肿性炎症为开始,
继而进展为血管的
9
/
25
下载文档可编辑

弥漫性坏死性肉芽肿性炎症。
临 床常表现为鼻和副鼻窦炎、
肺部病变
和进行性肾功能衰竭。还可累及关节、眼、耳和皮肤,亦可 侵犯心脏
和神经系统等。

[
流行病学
]

本病男 性略多于女性,
可见于从儿童到老年人的任何年龄段,

通常以中年人多发,
85%
的患者大于
15
岁,
40~45
岁是本病的发病高
峰 ,平均年龄是
41
岁。最近报道的年龄范围在
5~91
岁之间。各种人
种均可发生韦格纳肉芽肿。

[
病因与发病机制
]

本病病因未明,可能的病因有以下几种。

1
。遗传
WG
可能和
B50

B55

HLA- DR1
以及
HLA-DQw7
有关,
具体关系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2

感染

有研究认为
WG
可能和病毒感染以及 细菌感染有关,

EB
病毒、巨细胞病毒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但多数病例的支气管肺
泡灌洗液,开胸肺活检标本并未发现细菌、真菌、支原体以及呼吸道
病毒。

3
。抗中
性粒
细胞细
胞浆
抗体


抗中
性粒
细胞
细胞浆


(antineutrophi 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
,尤其是抗蛋白酶
3

Proteinase-3

PR3
)抗体可能参与了韦格纳肉芽肿的发生, 提示
韦格纳肉芽肿的发生与体液免疫有关。
ANCA
按其荧光类型可分为
c -ANCA

p-ANCA

c-ANCA
靶抗原为
PR3
,对活动性韦格纳肉芽肿的
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其滴度与疾病的活动性有关 。
中性粒
细胞与肿瘤坏死因子
-
α
接触后,蛋白酶
3
与髓过氧化物表达于细胞
表面,与
ANCA
作用后中性粒细胞脱粒破裂。中性粒细胞 吸附于内皮
细胞时,导致内皮细胞受损诱发血管炎。

4

抗内皮细 胞抗体

AECA


WG
的发病机制中也起一定的作用。

5
。免疫介导

除体液免疫外,
T
细胞也参与
WG
的发病,分析发

WG
患者的
T
细胞处于或化 状态,
呈多克隆特性。
表达
CD28

T

胞数量 增加。此外。有一些细胞因子在韦格纳肉芽肿中也有异常。以
上都说明细胞免疫也有可能参与了韦格纳肉 芽肿的发病。

[
病理
]


典型的韦格纳肉芽肿 病理改变包括坏死、肉芽肿形成以及血管
炎。
镜下可见小动脉、
小静脉血管炎,
动脉壁或动脉周围,
或血管
(动
脉或微动脉)
外区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在炎性血管的周围伴有细胞浸
10
/
25
下载文档可编辑

润形成的肉芽肿,最常侵犯的部位是副鼻窦、鼻咽腔、气管粘膜、肺
间质和肾小球。
W G
肺部病变的特点是坏死性肉芽肿性肺部炎症,偶
尔可以是肺泡毛细血管炎。
前者导致 高密度的结节影,
后者则引起弥
漫性肺出血。
肾脏病变的特点是局灶性坏死和不伴免疫 球蛋白及补体
沉积的新月体形成,亦称为微量免疫复合物的肾小球肾炎。

[
临床表现
]

1

一般症状

韦格纳肉芽肿可以起病缓慢,
也可以表现为快速进
展性发病。起初的症状包括发热、疲劳、抑 郁、纳差、体重下降、关
节痛、盗汗、尿色改变和虚弱。

2

上呼吸道症状

大部分患者首先出现上呼吸道症状。
主诉包括
流鼻涕、鼻窦炎、鼻粘膜溃疡和结痂、因耳朵感染影响听力,咳嗽、
鼻出血、咯血和胸 膜炎。严重者鼻中隔穿孔,鼻骨破坏,出现鞍鼻。
咽鼓管的阻塞能引发中耳炎,
导致听力丧失。
部分患者可因声门下狭
窄出现声音嘶哑以及呼吸喘鸣。

3
。下呼吸道症状

肺部受累是韦格纳肉芽肿基本特征之一,约
50%
的患者在起病时即有肺部表现,总计
80%
以上的患者将在整个病
程中 出现肺部病变。咳嗽、
咯血以及胸膜炎是最常见的症状,其他还
有胸闷、气短以及肺内阴影。< br>
4
。肾脏损害
20%
的患者在起病时具有肾脏病变,在整个病程 中
则有约
80%
的患者肾脏受累。肾脏病变一旦出现常进展迅速,患者可
出现 蛋白尿,红、
白细胞及管型尿,病情严重时伴有高血压和肾病综
合征,
终可导致终末期 肾功能衰竭。
部分患者在起病时可无肾脏病变,
但可逐渐发展至肾小球肾炎。

5
。眼受累

眼受累的比例最高可达
50%
以上,其中约
15%
的患者
为首发症状之一。可表现为眼球突出、视神经及眼肌损伤、结膜炎、角膜溃疡、
表层巩膜炎、
虹膜炎、
视网膜血管炎、
视力障碍、
失 明等。

6

皮肤粘膜

多数患者有皮肤粘膜损害,可表现为下肢可触及的
紫癜、多形红斑、斑疹、瘀点、丘疹、皮下结节、坏死性溃疡形成以
及浅表皮肤糜烂等。其中皮肤紫癜最为常见。

7
。神经系统

有 约
1/3
的患者在病程中出现神经系统病变。以
外周神经病变最常见,
多发性 单神经炎是主要的病变类型。
部分患者
还可出现第Ⅱ、Ⅵ、Ⅶ对颅神经受累。约
10%
的患者因脑血管炎出现
中枢神经系统受累。

8
。肌肉关节病变

关节病变在韦格纳肉芽肿中较为常见,发病
11
/
25
下载文档可编辑

时约
30%
的患者有关节病变,总计 可有约
70%
的患者关节受累。多数
患者表现为关节疼痛以及肌痛,另有
30 %
的患者可出现关节炎。

9
。其他

韦格纳肉芽肿也可 累及心脏而出现心包炎、心肌炎。
胃肠道受累时可出现腹痛、腹泻以及出血;尸检时可发现脾脏受损,< br>包括坏死、血管炎以及肉芽肿形成。

[
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

1

常规实验室检查

对韦格纳肉芽肿的诊断并不特异,
只是提示
患者有炎性疾病。
血沉增快和
C
反应蛋白升高;
白细胞、< br>血小板升高,
贫血;血清免疫球蛋白增高;类风湿因子阳性。尿沉渣可出现镜下血
尿(< br>RBC>5/
高倍视野)或出现红细胞管型,后者对肾小球肾炎有诊断
意义。

2
。抗中性粒细胞细胞浆抗体
(ANCA) 90%
以上病情活动的韦格纳
肉芽肿患者血清中出现胞浆型抗中性粒细胞细胞浆抗体
(c-ANCA)


针对的抗原是蛋白酶
3

PR3

,病情静止时约
40%
的患者阳性,因此
c-ANCA
对韦格纳肉芽肿有诊断意义且与其活动性有关。

3

X
线检查

胸部
X
线 对韦格纳肉芽肿的诊断是非常重要的。
胸片显示双肺多发性病变,以下肺多见,病灶呈结节样、粟粒样、 局
灶性浸润,可有空洞形成,具迁移性,也可自行消失,这是本病的特
点。出现弥漫的毛玻璃样 改变,肺透亮度下降,提示肺泡出血可能。
但早期诊断时肺部
CT
检查敏感性更高。上 呼吸道
X
线可显示副鼻窦
粘膜增厚,甚至鼻或副鼻窦骨质破坏。

4

病理活检

上呼吸道、
支气管内膜及肾脏活检是诊 断韦格纳
肉芽肿的重要依据,
病理显示肺及皮肤小血管的类纤维蛋白变性,

管壁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局灶性坏死性血管炎,上、下呼吸道有坏死
性肉芽肿形成,肾病理为局灶性、节 段性、新月体性坏死性肾小球肾
炎,
免疫荧光检测无或很少免疫球蛋白以及补体沉积。
诊断有一定困
难时,
可行胸腔镜或开胸活检以提供诊断依据。
支气管镜检查的阳性率较低,但对排除感染有重要意义。








[
诊断
]

为了达到最有效的治疗,
韦格纳肉芽肿早期诊断至关重要。
对有
以下情况者应反复进行活检:
不明原因的发热伴 有呼吸道症状;
慢性
鼻炎及副鼻窦炎,经检查有粘膜糜烂或肉芽组织增生;眼、口腔粘膜
有溃疡、坏死或肉芽肿;肺内有可变性结节状阴影或空洞;皮肤有紫
癜、结节、坏死和溃疡等。症状不 典型者,
ANCA
以及鼻窦和肺的
CT
12
/
25
下载文档可编辑

幽门梗阻-


幽门梗阻-


幽门梗阻-


幽门梗阻-


幽门梗阻-


幽门梗阻-


幽门梗阻-


幽门梗阻-



本文更新与2021-02-18 12:4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1149.html

系统性血管炎 鲍春德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