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带状疱疹及后遗疼痛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2-18 06:31

菊芋-

2021年2月18日发(作者:华山医院皮肤科电话)

经方辨治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属于中医

蛇串疮



火丹



火带疮

、< br>“
缠腰火丹

等范畴。古
籍记载颇多,
多认为本病因心肝风火 或肺脾湿热所致。

《医宗金鉴》


此证俗名蛇串疮,有干湿不同 ,干者……属肝心二经风火,治宜龙胆
泻肝汤;湿者……属脾肺二经湿热,治宜除湿胃苓汤。若腰肋生之 ,系
肝火妄动,宜用柴胡清肝汤治之。

现临床辨证,亦常遵循此观点。作
者 在多年临床中,研习《伤寒论》,遵循六经辨证规律,常将经方活用
于皮肤疾患的治疗,收到比较好的效 果。对于带状疱疹的辨证论治,作
者认为,
仍不出六经轨范。
大体而言,
如病 初起,
有寒热,
则常在太阳,
或转入少阳,或呈三阳合病,麻黄、桂枝、柴胡剂诸方主 之;亦有太阳
病不解,转入阳明者,热从湿化,湿热相合,则以茵陈蒿汤主之;甚或
下焦蓄血、
瘀热互结,
少腹部疼痛甚,
大便难,
则可以桃核承气汤攻之,
或茵陈 蒿汤合桃核承气汤,湿热瘀结一并攻之;虚人常现太阴证候,如
脾虚便溏,可用理中类;阳虚肢冷,则在 少阴,必用四逆汤救之;又或
厥阴血寒,则以当归四逆汤,甚或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治之。以下略举数例,请教于同道。



一、桂枝加葛根汤方证



胡某某,女,
50
岁,
2005

7

12
日初诊。以发热、右腰腹部水疱
伴疼痛
1
天来诊。发 热,体温
38.2
℃,伴头痛、颈背痛。右腰腹起带状
成簇水疱,疼痛较剧,头汗出, 口不干,欲呕,稍咽痛,胃纳减,二便
可。舌淡红偏暗,苔薄腻,脉浮细。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 一直
服用降糖、降压药物,控制尚可。此太阳中风,故先宜汗解。余并处两
方。先予桂枝加葛根 汤以解表:桂枝
10g
,白芍
10g
,大枣
10g
,炙甘草
6g
,葛根
15g
,生姜
2
片,
1
剂。嘱 当晚水煎温服,覆被以候微汗出。次
予栝楼红花甘草汤和芍药甘草汤加味:全栝楼
30g
,红花
7g
,白芍
30g

甘草
10g
,桔梗< br>15g
,苍术
10g
,茯苓
10g

1
剂。 嘱次日上午水煎服。外
用入地金牛酊调新癀片外敷。患者当晚
7
时许服药,
1 0
时体温即降至
37.3
℃,安然入睡。次日恶寒、头痛、颈背痛、欲呕诸症均消,精 神转
佳,
右腰腹部水疱疼痛亦减。
继以第二方加量予之:
白芍
60g

甘草
15g

全栝楼
40g
,红花
7g
,苍术
15g
,茯苓
15g
,桔梗
30g

3
剂。后未再复诊。
10
月份患者携其女前来看痤疮,问及此事,诉前药尽剂而愈, 故未再复
诊。



按:带状疱疹初起,若伴发寒热,常现太阳表证 。邪在表者,宜先
解表,表解方可清(攻)里,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青龙汤等方均
有适证 应用的机会;亦有太阳病不解,而转入少阳者或者呈现三阳合病
者,小柴胡汤正是对的之方。此患者初起 发热、恶寒、汗出、头痛、项
背强痛不适,正如《伤寒论》第
14
条所云: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
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故予桂枝加葛 根汤一剂以解表,
表解而热退痛减。



二、芍药甘草汤方证



黄某某,男,
47
岁。
2006

8

24
日初诊。起病
5
天, 右臀至大腿外
侧出现大片带状成簇水疱,
疼痛剧烈。
外院以西药抗病毒、
止痛 等治疗,
无明显改善。口苦不干,二便可,舌偏暗,苔中白,脉沉细。有高血压、
冠心病心肌梗 死、糖尿病史。予芍药甘草汤合瓜红草方加味:栝楼
60g

红花
10g,甘草
20g
,白芍
60g
,全虫
7g
,蜈蚣
2
条,苍术
15g
,茯苓
15g

桔梗
30g
2
剂。外用紫金锭醋调外敷,甘马醋剂(此作者验方,以炙甘

3g< br>,制马钱子
3g
,白醋
50ml
浸泡,
2
小时后蘸液 外涂痛处)外涂。两
剂后,
疼痛减轻,
水疱渐干涸。
前方加牛膝
30 g

全虫加至
9g

再服
2
剂,
疼痛若失 ,守方
3
剂而愈。



按:《伤寒论》第
29< br>条曰:

伤寒脉浮……脚挛急……若厥愈足温
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 伸。

可知芍药甘草汤治脚挛急或腹
挛痛,其效如响,故别名又谓去杖汤,谓药尽即可 弃杖而行,盛赞其功
也。瓜红草方(栝楼、红花、甘草)乃黄古潭氏治胁痛方(见《医旨绪
余》 胁痛条下)。余临床常以二方合用,酸甘缓急,润燥散结,活血止
痛,
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 br>收效甚速。
临床使用此合方时,
宜随证加减,
如本病多夹有湿,故苍术、茯苓不 可或缺,常加之;热甚者加板蓝根;
湿热者加茵陈或合茵陈蒿汤;寒湿者加藿香正气散,或用小柴胡汤合 藿
香正气散亦宜;阳虚寒者加附子、干姜;阴虚热者合一贯煎;头痛加白
芷、川芎、蔓荆子;上 肢痛加姜黄;下肢痛加牛膝;痛甚加全虫、蜈蚣
等等。另外,案中桔梗一味,取其止痛之功。古人谓其< br>“
主胸胁痛如刀


,《本草经疏》亦谓:

伤寒邪 结胸胁,则痛如刀刺,(桔梗)辛散
升发,苦泄甘和,则邪解而气和,诸证自退矣。

可知桔梗性味辛、苦,
具有散邪解毒通利之功,凡邪结胸胁之痛,皆可用之取效。余常在带状
疱 疹辨证方药中,加桔梗一味,确有效验。



三、四逆汤方证



李某某,女,
49
岁,初诊
2006

8

14
日。
40
天前左腰腹部出现红
斑疹、水疱,疼痛 不显。外院诊断:带状疱疹。经中西药治疗后皮疹消
退。但
20
天前原皮疹处出现疼痛 ,并逐渐加重。外院给予止痛、营养神
经等西药治疗未效。现疼痛甚,平素易疲劳、怕冷,汗出,形体偏 胖,
胃纳欠佳,二便尚可。舌淡红,苔薄润,脉沉细。予四逆汤合栝楼红花
甘草汤、芍药甘草汤 加减:全栝楼
40g
,红花
10g
,白芍
60g
,苍术15g

茯苓
15g
,熟附子
15g
,桔梗
2 0g
,全虫
6g
,蜈蚣
2
条,炙甘草
10g
3
剂。
外用甘马醋剂。二诊时疼痛已减轻许多,且怕冷、疲劳诸症均好转,纳
增, 前方继服
7
剂,疼痛消失而愈。



按:
带状疱 疹多谓因肝经湿热,
或肝经火毒为患,
常以龙胆泻肝汤、
柴胡清肝汤诸方,以清泄肝经 湿热、郁火为治。然作者临床观察,此病
实证、热证者虽多,而虚证、寒证者殊非少见。带状疱疹常发于 年老体
弱患者,或适逢过度劳累、感冒体虚、或常服它药抑制免疫力之时。邪
气总由虚处而入, 故《内经》云: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此 其一也;其二,人之体有老少强弱之分,其少而强者,
虽一时之虚而感邪,而体本不虚,邪从实化、热化 ,则龙胆泻肝汤、柴
胡清肝汤自是对的之方;若老而弱者,机体不能奋起抗邪,必现虚证、
寒证 。若再过用寒凉,必戕伐正气,助纣为虐。作者临床经验,阳虚阴
盛者,
必加用附子、
甚或四逆汤以扶阳破阴,
散寒止痛,
方可取得佳效。
例如本案,来诊时正值八月炎暑, 何敢动用大辛大热之附子,不惧其热
乎?中医一贯强调

有是证用是药
,患者平素体胖而弱,怕冷、汗出、
疲劳,舌润,脉沉细,一副阳虚阴盛之象;且初病时不痛,二十 日后疼
痛再显,正是少阴元阳匮乏,鼓动无力,不能尽驱余邪。故于方中加入
附子,取四逆汤意 ,以复其阳气,散其阴寒,则疼痛立除,取得很好的
疗效。如何运用四逆汤?前贤郑钦安、吴佩衡、范中 林等均有丰富的辨
证运用经验。作者参酌体会,除典型的四逆汤证外,以下症状如:神情
倦怠、 畏寒、汗出肢冷、口不渴,或渴而不思饮、大便溏、或大便难而
腹无所苦、夜尿多、舌淡白、脉弱等,均 为辨证应用四逆汤证之眼目,
不可不察。



四、当归四逆汤方证



马某某,女,
45
岁。
2004

12

2
日初诊,右下肢起水疱疼痛半月。前医以板蓝根、苡仁等清热利湿中药及西药抗病毒、止痛等治疗,水疱
已结痂,但疼痛未缓解。平素 怕冷甚,手足冰冷,无汗,精神可,服前
药后食纳转差,二便可,舌淡暗,苔薄,脉沉细微,需重按始得 。予当
归四逆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四逆汤加减:麻黄
8g
,熟附子
20g< br>,细辛
3g
,当归
12g
,桂枝
10g
,干姜
9g
,牛膝
9g
,大枣
40g

2
剂。药后疼痛 明
显减轻,怕冷、纳差诸症均好转。守方再服
5
剂,疼痛完全消失。患者
十分 高兴,谓不但带状疱疹治愈,连多年怕冷、手足冰凉之患亦愈。



按:《 伤寒论》第
351
条曰: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

菊芋-


菊芋-


菊芋-


菊芋-


菊芋-


菊芋-


菊芋-


菊芋-



本文更新与2021-02-18 06:31,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0679.html

带状疱疹及后遗疼痛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