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癌症只是慢性病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2-18 01:08

消化道穿孔-

2021年2月18日发(作者:荨麻疹能根治吗)
癌症只是慢性病

事实:让人触目惊心

在过去的
30年间,人们一听到

癌症

,往往会不寒而栗。实际上,致死性疾病非常多, 可为何偏偏是

癌症

让人特别恐惧?

癌症是一种退行性病变 ,
随着年龄的增大,
患病的机会也随之上升。
各地公共卫生条件的改善、抗生素的发< br>明等,让烈性传染病等几近绝迹,年纪轻轻就夭折的情况越来越少,七八十岁还活蹦乱跳的情况司空见惯< br>!
但没
有人可以长生不老,走向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只是在方式上有所不同罢了。

有一种观点认为,人总是要选择终结自己的方式的,这是谁也回避不了的结局。目前越来越多的人

选择

以生肿瘤的方式迈向

永恒


虽然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身不由己。
数据显示,

1973
年至
199 9
年癌症总发病率增

24
%,全球每年有超过
700
万的 人死于癌症。

佛教认为,生老病死是人生所必经历的四种痛苦,而各种疾病的痛苦程度和死亡 时的痛苦程度都是不同的。
相比与其他疾病,
生癌症的过程以及走向终结的过程比较特别,除去需经历昂贵、
躯体极其痛苦而又几无休止的
手术、化放疗外
,
还有疼 痛、腹水、消瘦、呕恶、残疾等常与癌症相伴,且患者时时笼罩在死亡阴影之中。因此,
这也就成为人们 谈癌色变的理由。

全世界:每日
2
万人死于癌症

癌症是

杀手

,真的一点不假。据美国某媒体
2007

1 2

18
日报道,美国癌症协会最新公布的一份全球
癌症调查报告显示,在< br>2007
年估计有
760
万人死于癌症,平均每日超过
2
万人 !

死亡数字如此之高,
据分析除了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相关外,
发展中国 家癌症患者生存率一直较低也是重
要原因。在美国,癌症患者
5
年生存率为
8 1%
,但在非洲国家却可能只有
20%

30%


世界卫生组织(
WHO
)专家日前在日内瓦警告说,到
2020
年全球每年 的癌症死亡人数可能增加一倍,未来
10
年中会有更多的人死于癌症
!
国际 原子能机构癌症治疗行动计划的负责人萨米伊在一次研讨会上特别指出,
发展中国家未来面临的癌症防< br>治形势将会越来越严峻。据预测,未来
10
年内,全球约有
70%
的新 增癌症病例将出现在发展中国家。

WHO
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癌症死亡人数高 于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死亡人数的总和。

人类往往自视过高,然而事实在不断教训着人们, 癌症领域也同样:
1971
年美国尼克松总统签署了

向癌症
宣战
的国家计划,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
NCI
)获得了
651
亿美 元的巨额研究经费……

结果是
2002
年国际癌症预防联盟(
C PC
)无奈地指出:

我们输掉了这场战争。

30
余年来,说 实话,我们只是提高了早期癌症的治疗效果,对晚期癌症我们仍然是良策无多。癌症令医学
难堪的更重要 的一个原因是治疗过程带来的非人道的额外痛苦。
手术是其次的,
最主要是放化疗对整个人体的 摧
残,
有过化疗经历的人无不对化疗深恶痛绝,
间接的还对医院产生了难以名状的恐惧 。
用这么多伤害性的治疗方
法,在其他疾病上是很难见到的。

更让人忧虑的 是,
人们明知这些方法并不能根本解决癌症的问题,
但只能无休无止的滥用,
这是癌症 治疗的
又一个

黑洞

。今天我们也许会对
100
年前 治疗癌症所用的放血疗法、烧灼疗法感觉到多么可笑,可谁又知道,
100
年以后,我们的子孙 会不会嘲笑我们今天在癌症治疗上的鲁莽?

尴尬的局面:贫癌、富癌皆高发
癌症与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密切相关。据此,习惯上把癌症分为

贫癌

和< br>
富癌

两大类。所谓

贫癌

,即与
生活 水平低下、卫生条件偏差等因素有关的癌种,如食管癌、阴道癌、宫颈癌等;

富癌
则多为富营养化所致的
癌症,如肺癌、结(直)肠癌、胰腺癌及乳腺癌等。前者多见于发展中国家, 后者则多见于发达国家。在国内,
却存在着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高发癌谱并存的尴尬局面:
肝 癌、
胃癌及食管癌等发展中国家常见癌症的病死率
居高不下,而肺癌、结(直)肠癌及乳腺癌等 发达国家高发癌症又呈显著上升趋势。

我国的高发癌谱也发生了变化。

中国癌症控制策略研究报告》
显示了
30
年来主要癌症死亡率排位的变化
(按
死亡人数多少排序)


1970
年代的排位是--胃癌、食管癌、肝癌、肺癌、宫颈癌……

1990
年代的排位是
--
胃癌、肝癌、肺癌、食管癌、直肠癌……

2000
年代的排位是
--
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直肠癌……


1
其中,死亡率下降最明显的是宫颈癌,上升最明显的是肺癌。

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许多方面的情况得到了改善,
但癌症的主要危险 因素并未得以相应控制。
我国农村癌症病死率的上升速度明显快于城市,癌症高发地区亦多在农村和西部 地区,成为当地农民因病致贫、
返贫的重要原因。

癌症不仅严重影响劳动人口的健康 ,
而且成为医疗费用上涨的重要因素。
据有关部门估算,
每年用于癌症患
者的 医疗费用达数千亿元。
就家庭来说,
癌症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而且疾病负担十分沉重 。
特别是在
一些癌症高发或聚集性地区,可能引起居民恐慌,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和谐 。

癌症只是慢性病

常识告诉人们:
对于复杂事物的应对,
首先要求对该事物本质特点有个正确或比较正确的认识,
人们方可找
到相对有效的解决方法, 也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除此以外,一切应对只能说是盲目的,甚至是有害而无益的。

20

30
年来,以
WHO
为代表,人们不断呼吁要揭示癌症的 真面目,以利于形成对癌症的正确认知,并逐
步成为世人的共识。
欣喜的是,
在各国科 学家们的共同努力下,关于癌症的奥秘正一点点被揭示出来,
正确的认
识正一步步成为现实。只 不过这种认识要替代过去错误的认识并被广为接受尚有待时日。

人本主义与肿瘤的新防治观

20
世纪
70
年代起,世界 范围内

人本主义

思潮回暖。促成这股回暖大潮的因素众多,发达国家进入了战 后
相对稳定和富庶的社会现状,
人自身的价值大幅度提升,
也许是主要因素之一。在这股大潮中,
人们更多地关注、
呵护人类自身的利益和健康。在医药学领域,至少有两股 思潮与之多少有点瓜葛:一是药学界和饮食营养界的

回归自然

风尚;二是社会 -心理-生物医学模式出现。

就第一类风尚而言,
前文所提及的加利·
纽尔 就极力推荐在癌症治疗中充分运用饮食营养等自然疗法。
他列
举了北美许多成功运用这类方法治 疗癌症的医师或机构的事例,
加以宣传、
推广。
而笔者曾接待过的美国肿瘤医


教授,
更是极力主张用无伤害的自然疗法帮助肿瘤患者生存下去。
总之,< br>注重人本主义,
强调回归自然,
从理念上来说是正确的;在医学领域,它也是对过度伤害 性治疗(特别在肿瘤领域)的一种反叛。尽管该股思潮
远未整合成一股得以完全独立应对肿瘤问题的科学 势力,
所运用的具体方法上也常支离破碎,
存在着许多可商榷
之处,
但这一理 念已深刻地影响到了肿瘤治疗之中。
例如,
在美国临床肿瘤协会

ASCO< br>)

38
届年会

2002
年)
上,
欧美许多发达国家学者就再一次强调了他们对肿瘤治疗的学术观点,
叙述了他们从过去的以治疗患者癌 病灶
为中心,
转向以患者的疾病、
心理、
生存质量和其社会适应能力为中心的 重要转变,
而后者正是

人本主义

思潮
的一种体现。

对于这股思潮,
我们也作出了明确的呼应。
在笔者所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

国家级规划教材
《现代中医
肿瘤学》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 版社,
2005

10
月版)中,我们把

以人为本
'
新防治观的确立

定义为近
20

年来国际肿瘤治疗的重大 新趋势。并进一步阐述为:

治疗中应摈弃只杀癌不顾
'

'
的弊端,树立
'
以人为本
'

新观念,强调医疗的
'
增悦
'
原则,强调应以较小代价(包含以机体较少伤损)取得最佳的长期疗效。
因此,应
强调科学、合理、综合原则,应借助循证医学提供的证据,科学地组合多种治疗方案和方法 ,对于各种创伤性治
疗,应强调适度原则,努力避免治疗过度,伤损太大而得不偿失。

2000
年前后,笔者在上海中医药研究所所长任上时,一位台湾的肿瘤同行来访,双方相谈甚欢。谈 到兴致
高时,他提出了

癌症只不过是一种慢性病,一种可以治愈的慢性病
的说法。他继续说:

不是吗?我手头有许
多活过了
5
年,
活得很好的患者?!

对啊,
笔者突然反省自已,
我们的肿瘤患者中至少有七 成患者已过了
5
年,
且总人数上千啊!这不是慢性病又是什么呢?况且,这些患者当时 不都是被宣判为寿限不过几月到
1
年的患者
吗?现不都好好地活着吗!?听了他的一番 话,我们来劲了,一起交流了许多实例。后来一致认为,对多数癌症
患者来说,他们患的只不过是一种与 冠心病、高血压一样的慢性疾病,比较棘手,治疗有一定难度,但绝非不治
之症。这位同行甚至认定:癌 症有时还比冠心病、糖尿病等要好得多。不少癌症患者
5
年以后病情可完全稳定,
甚或 治愈,不再需要定期用药,而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只能终身服药。

不是吗?
他笑着反问陪同他一起
来访问我的一些在座者。
因为这些人听他这席话后颇为吃惊或不以为 然。
而笔者完全认同他的观点,
因为自己亲
诊的近千例完全康复患者中,
多数 已不再每日胆战心惊地吃药了。
其中还各包括几十例诸如胰腺癌、
肝癌、
脑瘤
之类患者。

由于有过这么一次令人愉快的交流,
再加上一些重要的医学人士或组织也 不断表达对癌症的新认识,
笔者也
底气越来越足地在不同场合表达了这么一种颠覆性的新观点:

对于老年人来说,
癌症只不过是种慢性病。

特别

2
是从
2003
年起的近
2
年时间内,受上海电台
990
之邀所做的《名医坐堂》

专家访谈

节目中,笔者就多次阐述
及重申了这一新的正确观点

老年人的癌症只不过是一种慢性病

它是衰老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一种生理异常,

者说生理过程,就像衰老一样。
< br>当时有海外尸检报告提示,
80
岁以上老年人中,出现恶性肿瘤的概率很大,有
1/4
的老年人身患癌症,却
无任何不适,后却死于其他因素。近日,更有海归教授黄又彭博士 以其自身曾长期从事尸检的经历,认定
80

左右病故的老人都做一遍尸解,会发现< br>100
%的人体内都会有肿瘤。作为一个资深的

海归

免疫学家 ,他也认为
肿瘤的发生,
是生物进化中的一个正常的过程,

DNA
复制过程中的突变有关。
这种突变是难以避免的生理过程,
物种的进化就是建立在这类突变基础 上的。因此,黄教授认为:对老年肿瘤患者来说,它只是一种慢性病,是一
种难以避免的生理过程。他特 别强调:越老风险就越低了(即年龄越大,肿瘤的自然发展就越慢,威胁和危害就
越小)
。这与 我们原先所主张的老年肿瘤患者是

乐龄癌

可谓

异曲同工


乐龄癌

无须过于紧张,它本身发展
十分缓慢。
甚至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可促使患者更加注意生活方式的合理与否,以改进不良行为,
从而 有利于
健康。

这些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它对传统的错误认识
--< br>癌症不治



癌症=死亡

是一种彻底颠覆。今天,我们更
应该理直气壮地传播这一正确观念。
因为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临床上有 很大一部分患者就是受错误观点的误
导或因精神崩溃,或由此而追求过度治疗而殒命的。试举一案例以作 注脚。

童老伯是笔者的忘年交,
1996
年开始相识,当时
77< br>~
78
岁,因吃东西有噎阻感而确诊为中段食管癌,做过
内放疗,老人感到火辣 辣的受不了,中途放弃了。一心只想吃中药,找笔者诊疗,初起每次
2

3
个 子女扶他来,
仍挺不起胸。大约
1
年多时间后,一切正常,老人逐渐的
1年只来
2

3
次,说来看看笔者,平时每日日程按排
得满满的, 还上网、炒股。据他自己说,因心态好,炒股还没失过手。约
1
年半前,已是
87岁高龄的他,又由
子女陪来找笔者,原来近期发现心窝下痛,吃东西不像原先那么香了。一查,胃贲 门有癌变。不过这次老人可不
当回事了,他说这只不过是种慢性病,自己食管癌
10
年 都过来了,这次又有点小问题,无非是继续吃中药、零
毒抑瘤罢了。一段时间治疗下来,现在他吃饭已改 善,没有什么不适了。由于心态健康,认识正确,所以童老伯
直至现在每日仍是乐呵呵的。

这类案例太多,它们都可以佐证:对于老人来说,癌症只不过是种慢性病而已。

癌症 机制:生物体的

内乱

研究表明,总体上说:癌细胞是分化异常的细胞,癌症则 是人体自生的内源性疾病,而不是像

细菌




毒< br>
等引起的炎症那样,属于外源侵入性疾病。因此,癌症不同于炎症。引起炎症病因大多是外源的, 致病微生
物对机体的入侵是问题的核心
(就象是敌人入侵来犯一样)

故将它 们消灭、
杀死、驱逐等的战争手段每可奏效。
无非是要不断设法更新武器(抗生素)
, 使其杀伤(抗菌)更有效。而绝大多数肿瘤是内源性的。所谓的癌细胞,
其病变的核心是细胞的分化及发 育障碍。用我们通俗的比喻来说,就是孩子的(社会或心理)发育不良,变成了

坏孩子



从某种意义上说,
伴随着衰老,
部分细胞癌变是种难以避免的生 理过程。因此,
可以认定在老年人身上出现
癌细胞样变化是一种正常的衰老现象。就像成千上万 个社会新成员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有部分会变



一样。
而一旦这些 坏孩子(癌细胞)的生长失控,形成了诸如社会上的黑社会帮派,那就开始危害社会安全了,这也就
是从 单个癌细胞发展成了癌组织。
问题是它为什么会失控?正常社会会有坏孩子,
却不会培育和容忍 黑社会的发
展与存在;人体也一样,个别人生了癌症,多数人不生,显然还有更深层的因素存在。


好孩子、坏孩子

理论

关于癌变机制的研究,在细胞水平目前人们认为主要是干细胞的分化障碍。

人的生命 起源于受精卵,
从受精卵到完整个体的发育过程,
也就是在基因调控下细胞增殖、
分化 和凋亡的过
程。
其中,
干细胞

stemcell

起到了关键作用,
它能够自我更新,
并始终保持很强的分化潜能,
可以产生一种、< br>多种、甚至全部的机体细胞类型。

干细胞又称为

万用细胞
< br>,它有多种类型。其中,全能干细胞(
totipotentstemcell
)有多向 分化潜能,能
分化形成人体各种组织类型和器官的细胞。
其次是多能干细胞

pluripotentstemcell


常由全能干细胞分化而
来,可 以再分化出多种类型的细胞,但不能分化出足以构成完整个体的所有细胞。再次,是单能干细胞,又称为
定向干细胞(
committedstemcell

,来源于多能干细胞,只具有向 特定细胞系分化的能力,也称为祖细胞。

干细胞的发育受多种内在机制和微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内在机制中基因常是决定性的。


3
简单地说:
癌细胞的产生,
就是本应进一步分化成熟的干细胞 分化受阻,
停留在某一不够成熟的阶段。
这时
候,细胞越靠近原始状态,其分化程度就 越差,恶性程度也就越高。众所周知的评估肝癌的

甲胎蛋白
(AFP)
就是表示细胞原始
(

)
程度的标志。自然,

未分化< br>
的恶性程度最高。细胞分化程度越高,就越接近于成熟,其
恶性程度就越低,临床通常称 作为

高分化



干细胞之所以分化受阻或分化障碍,
除基因等因素外,
其重要影响还包括组织微环境结构的被破坏或遭干扰,
内外各种致癌因素的 作用,
使诱导信号受到干扰,
干细胞的分化过程容易出现障碍,
分化不成熟便成可能。 肿瘤
细胞所具有的大多数恶性特点,也都是干细胞在未成熟分化时所具有的特点。

研 究还表明:
在肿瘤进展过程中形成的新细胞系,
通常比原先细胞系的恶性程度更强。
新 细胞系可能获得一
个使它优先生长的更为广泛的条件,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化疗产生耐药性后许多癌细胞的 毒性大大增强。

干细胞在分化过程中受到致癌因素等的影响,
正常分化过程受到干扰 ,
产生分化紊乱不成熟的细胞,
完全或
部分失去了正常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这 就像婴幼儿在向成人的漫长发育成长过程中,
受到了内外周遭诸多因素等
的影响,
在长 大过程中会学坏一样,
有了

好孩子



坏孩子

之分。
显然这里的

好孩子

是指高度分化的正常细
胞,


坏孩子

则是干细胞分化过程中出现障碍未分化成熟的癌细胞,
这就是我们在谈到癌症发病机制时常说的

好孩子、坏孩子

理论。
呵护生命优先于征服癌症

20
世纪前
3/4
的年代 里,生物医学取得了长足进步。一时间,科学成就促使人类忘乎所以,认为自身无所
不能,一个个疾病最 终都将被

征服

!于是乎,忘记了医学的本质首先是敬畏生命,呵护生命,而不 是其他,更
不只是征服疾病。这种极端思潮至今在肿瘤界仍势力庞大。

面对肿瘤患 者,不少大夫只认为他只是治癌的。治疗癌症高于一切!治疗了癌症,也就维护了患者的利益。
殊不知,
征服癌症与呵护生命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癌未治好人已走了和并未治癌人却依然活着 的情况,
均很常见。因此,在今天的肿瘤治疗领域,我们反对只重手段、忽略目标的、短视的征服癌症行 为。需知,征服
疾病只是呵护生命的手段和方法之一,
远非目标!
而医学的终极目标是 呵护生命,
增进健康。
我们强调在呵护生
命和征服癌症之间,
必须保持适度的

张力


在两者有治癌抵触时,应以呵护生命为先,
因为它毕 竟是医学真正
的和终极的目标!

记住教诲:







重要

西方公认的医学之父
--
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有一句格言:

知道是谁 生了病,
比知道他生了什么病更重要。

这句话可作出多重诠释,
但有一点是明 白无异议的:
医生更应该关心生了病的



,而不仅仅是他的



!这体
现着一种医学上的

人本主义

,可 以说它永远是医学的核心要素之一。

然而,遗憾的是,尽管在要求医生宣誓时,人们还会常常 提及希波克拉底,但对他的告诫,却大多已经淡忘
或压根未曾听说。在充斥着

生物至上



技术至上

,而忽略

人本

精神的生物医学领域,情况尤其如此。人们
眼中看到的只有病,
比如说只是注意某些癌胚指标 或者说瘤体的变化,
而把更为重要的



的生命延续及其生存
质量抛在了脑后。
也正因为这样,
所以会有

另类

的医学家大 声疾呼:

呼唤人性的医学。

笔者于
2002
年曾在
《医学与哲学》杂志上发表了

呼唤人性的医学

一文,有人称笔者的观点为
另类

这一现象在肿瘤治疗领域尤其发展到了极致。因为某些指标或生物学征兆不太 正常,无休止的化疗、介入、
放疗,直至生命终止的低级错误,人们一犯再犯,而且还美其名曰:为了治 病救人?!其实,我们是真的到了该
好好想一想医学究竟是干什么的时候了?!对此,希氏的上述教诲无 疑具有醒世之功。

张老伯,
77
岁,已患肠癌
5
年多。
2
年后转移到肝,做过
2
次介入后,
2005
年底找到笔者 。当时肝内大小

3
个病灶,大的
2
厘米,
2
~< br>3
个月后小到
1
厘米;身体已无法再承受介入伤害,故一心一意中医药零毒抑瘤
治疗。
一切皆恢复得很好,
老伯每次门诊也总是有说有笑的。到了
2007< br>年
6
月份,
Ca

199(
一种提示癌的指标
)
有所上升,
CT
显示肝内
3
个病灶中大的稍有增大,小病灶一个 已消失,一个无变化。其夫人和女儿都是特别认
真、谨慎之人,每次门诊完毕,总要问一声:他的指标有 上升,肿块有些增大怎么办?笔者明确回答:目前不值
得做创伤性治疗,
因为患者一切感觉都好 !
你们要现实些,
追求生存质量与自我感觉最重要。
老伯也十分赞同我
的意见 ,毕竟他已遭过罪,现好好的享受生活,多好!

然而,其妻女每次盯着追问,笔者只能说,必 要时可考虑再介入
1
次,但目前不值得!半年过去了,连续
2
次检查,指标仍 稍偏高,肿块长到了
3
厘米,但长势的确很慢。妻女俩不顾老伯反对,也不听我的劝阻,执意给
老伯再做一次介入。
而介入科医师在操作前请家属签字时也明言,
这次操作危害性很大 ,
可能得不偿失。
但她们

4
满脑子的

征服癌症

、控制指标的思想,以为介入一做,癌症就可征服,就万事大吉了。谁知
2008年元旦前做
了介入后,初起只是肝区疼痛、胃脘不适,中药亦只能暂停;
10
日后 出现黄疸、低热、严重消瘦、肝功能指标
异常,肝功能衰竭之象日趋明显。一查,
Ca

199
不但没降,反从原先的
70
多,跳到了
300
多。 过了春节,患
者已奄奄一息,好端端的一个带癌生存者,家属只知征服癌症,没想到

催 其命期

。春节前后,妻女俩一次又一
次来造访我,悔恨万千的同时,希望我能有回天妙 术,但可惜的是老人已滴水难进,无计可施了!?

就在
2008
年元宵节前 后,笔者写下这段文字时,不由得掩卷而沉思:是啊,行医者和家属们都应该永远记
住:







重要;敬畏生命,呵护生命,应优先于征服疾病, 控制指标!

医生给患者的首先是心,然后才是药

笔者亲遇这么一个病例 :一对中年夫妻前来求诊,丈夫是晚期肝癌患者,神情沮丧,一言不发;妻子则啼哭
不止,哽咽着说,他 们刚刚挂了个名专家号,专家说最多
2
个月,任何治疗都没有意义了,想吃点什么,就吃点什么吧,说完就拂拂手示意他们退下。私下里想,也许这位专家并没有说错什么,从统计概率来说,晚期肝癌 患
者的生存期
90
%是在
3
个月以内。而在我们通过中医药的零毒调 治下,她丈夫有一定生存质量地生活了整整
2
年,后因意外刺激,盛怒引起消化道出血,诱发肝 昏迷致死。
2
个月与
2
年,正凸显出只讲科学性与同时兼顾人
性的医 学之本质的差异所在:
是默认事实、
消极应对还是有所作为,正折射出医务工作者对人性的根本 态度。

果因其必定要死就放弃治疗,
那医学的任务就简单多了!
因为谁都难 免一死。
但是,
人之本性,
莫不喜生而惧死,
莫不喜吉而恶凶!
< br>提倡人文关怀是
21
世纪医学发展的主旋律,也是当前提倡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大环 境对医学提出的要
求。
遗憾的是,
当前医务界人文精神的缺失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 某些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已经变成了无人性
的索取。在市场导向的商业社会,过分技术化、过分商业化, 忽视



的存在,不能不说是现代医学的尴尬,是
医学发展的畸型态体 。

有哲人戏说:

世纪,上帝死了(指科学战胜了宗教)

20
世纪,人死了(指
'

'
被剥夺了精神、情感,
只剩下 了躯壳)


其实



字的结构内有一个


字,
一撇是技术的医学,
一捺是人文的医学。
由于科技的发展 ,
人文医学的这条腿在逐渐短缩,医学出现了不和谐。据调查:综合医院患者医治过程中所遭遇的难题, 有
27%

于伦理问题;
8
%与法律有关;患者的医疗选择,受其教 育程度、经济收入、生活方式、审美偏爱、道德传统、
宗教信仰以及心理特殊癖好影响者则高达
47.5
%。动物和人都会患病,动物只有依靠身体的自然恢复;人患病,
不管能否治疗,都需要情感关怀。
可见,
我们不能以

科学的满足

来取代

人性的满足


医生必须把患者作为一
个整体来治疗,
必须对医学作为



学的合理性和目的进行关注。
人类对疾病征服的 实践活动综合了科学性、

术性和宗教性,没有人文性的医学只能是失败的医学、非人的医学。

患者是行医之本,
人文是医生的灵魂。
医生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患者,而不 是没有生命的机器。
工程师可以不
带任何感情地说:这架机器不行了,报废吧!而患者却永远无 法接受医生这么说。医生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感
情投入;不仅需要提供技术服务,更需要提供艺术服务 。医生应该把患者看成是与自己平等的人,去尊重患者,
关心患者,
与患者交朋友。
患 者的精神状态和情绪活动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配合程度、
治疗效果以及预后,
癌症患者更 是如此。
在临床工作中,
我们不断地与癌症患者谈心和沟通后,患者与我们成了朋友。
这不仅增强了
他们生活的信心和战胜疾病的勇气,
并且能积极配合治疗,
在双方的共同 努力下,
治疗往往能够事半功倍。
正如
古罗马哲人曾经说过的:

医生 给患者的,首先是心,然后才是药草。


关键:在于生存质量

癌症 的发生,
是一个多因素、
多阶段、
复杂渐进的慢性过程,
它通常是十几年甚至 几十年累积的结果。
而且,
致癌因素中不仅有已明确的诸如基因缺陷或内外致癌物诱发等生物学 及理化等因素,
同时,
社会的、
心理的、行
为的、人文的因素也在癌症的发生 发展中起着或多或少不可忽略的作用,特别是精神心理状态。

尽管癌症依然是一类严重威胁 生命的疾病,
却是容易预防并可以治疗的疾病;
尽管没人敢狂称能治好所有的
癌症,< br>但许多癌症的治疗效果不错,
也是事实;
许多患者即使癌症没有完全被控制,
人 却好好地活着,
活得很长,
生活质量不错。

所有这些,
是否应该促 使我们好好思考一下:
人类应对癌症的主要目标究竟应该是什么?是杀死癌细胞,

灭 癌症吗?还是其他?

至少我们认为:
帮助患者活得更好更长久才是有

人性

的医学的主要目标。
所谓

活得更好更长久


专业说
法就是

有生存质量的生存时间越长越好




5
其中,生存质量自然是关键。我们的目标是帮助患者尽量生活得更好和更长久些。


2l
世纪,人们可以自信地说,也许我们可能无法治愈所有的癌症,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 可以与它
们很好地

和平共处

,让生了癌的患者能有生存质量地长期生 存。

活得更好、更长久才是目标

现在有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当患 者家属得知自己的亲人患癌后,
第一反应是一下子懵了!
然后,
开始盲目寻
找 各种治疗方法,现代的和传统的、高科技的和土办法一起上。宗旨和目标只有一个,无论多大代价,也要在第一时间把癌细胞给统统杀死,
从而才有可能真正挽救患者的生命。
因此,
经常看到 许多家属,
哪怕只有一丝可能,
也不管精神、体力、经济、身心等的代价多大,都愿意孤注一掷 ,拼命一试。结果是许多患者就在这种盲目的求
医过程中离开了热爱他的家人,留下了遗憾。

为什么会这样?是患者和家属的认识误区?还是在临床治疗及相关研究中有着诸多不足?抑或是人们对肿
瘤治疗所追求的目标设定上存在严重偏差?我们认为几种因素都有。
其中,
患者和家属 对肿瘤常识的缺乏,
导致
他们过于迷信某些方法,以致误用、错治或失去合理治法的最佳运用时 机等,则是最主要的原因。

这主要表现为错误地以为癌症就是癌细胞所为,
杀死杀光 癌细胞,
癌症就好了!
而天底下总有好药、
好方法
可以彻底杀死癌细胞,故不 顾一切、一意孤行地杀瘤、杀癌,终致不救。

几十年的临床,笔者看到太多的失败案例,往往 就在于最后再试一次杀癌方法(或化疗或放疗等)
!而这最
后一次往往就成了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这一目标追求过程中,有的人,甚至在短短
8

9
个月,用尽

200
多万元人民币,最后还是难逃厄运!?至于花 费
50

60
万,乃至上百万元的比比皆是!这与钱多钱少、
药贵药 贱没有必然联系!有联系的就是治疗目标设定上!

癌症只是慢性病,
治疗慢性病所追 求的目标是什么?是治愈吗?在这里可明确说明:
慢性病中的大部分均无
治愈可能
--
无论是心血管、胃肠,还是代谢失常的病症!?

慢性病治疗目标就应该是,
而且只能是尽可能减少疾病对患者生活与生存带来的不利影响,
控制或减缓该病
的发展或恶化态 势,帮助患者活得更好,活得更长。而且,应该首先强调

活得更好

,而后再强 调

活得更长!

专业的、规范的表达就是:

帮助肿瘤患者,达 到
'
有生存质量的生存时间
'
,越长越好。

换句话说,若活 得不好,痛苦万分,生不如死!只强求其生存时间,同样违背了伦理学原则。因为人难免一
死,因为活着 在受折磨,且又没有好办法解除折磨,对患者来说既是痛苦,且不人道,故有

大病求死

一说!

我们清晰地把让患者活得好一些,
活得长一些确定为肿瘤治疗的真正 目标,
几十年的实践也的确取得了很好
的成效,特别在中老年肿瘤患者身上。
许多陪着老爸、
老妈来看癌的中年同志,
笔者常第一句话就问他们:
你们的希望是 什么?想尽办法弄清楚父
母生了什么癌?严重到何种程度?然后不择手段,
加重痛苦地去治好它 ?还是让老人活得舒服点?活得长久些?
晚年快乐些呢?

绝大多数中年朋友都会意 地笑了,
接受我们的建议和策略:
中西医结合,
合理运用些西医方法,
更多地 借助
中医药调整零毒抑瘤,带瘤生存,和平共处,常会活得更好、更长。因为这的确最大限度地确保了患 者的整体和
长远利益。

世纪性反思:从

寻找与破坏



靶向与控制

国外有肿瘤专家总结认为:过去在整个
20
世纪,人类应对肿瘤的对策就是

寻找与破坏

。所谓

寻找
就是
拼命地从生物学角度寻找可能患癌的

蛛丝马迹

,强 调越早发现越好;所谓

破坏

,就是一旦发现癌症

敌情


有了一些蛛丝马迹,包括某些特异性指标稍高,或影像学检查有点异常,马上祭起对抗性治 疗的大旗,手术、化
疗、放疗等杀伤性措施轮着上,务必在最短时间内,彻底杀灭癌细胞。这一模式的效 果及其利弊,人们已经领教
够了!

进入
21
世纪后,肿瘤防治新的 趋势是

靶向与控制

。所谓

靶向

,就是讲究 针对性,讲究以最小创伤获得
最大效果;
既包含着种种从手术、
化疗、
放疗等 传统大创伤性治疗方法中

异化

而来的各种微创治疗手段;
也包
括诱导分化、诱导凋亡等新兴措施。所谓

控制

,即不以原先的彻底杀灭癌细 胞,追求

无癌生存

为唯一目标;
而是退而求其次,在对治疗利弊的综 合评估下,讲究对癌症发展的有效控制,讲究注重患者的生存质量。总之,
不是漫无目的地滥杀,
而是针对性的有效控制。
其核心则是以患者整体、
长期的最大利益为宗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真正的医学宗旨。

在我们看来,

寻找与破坏

和< br>
靶向与控制

同样是
5
个字,却折射出截然不同的医学观、人文 观、价值观,

6
其之优劣显而易见。

有鉴于此,
人们 应对癌症的方略也应作适当调整,
应从单纯的与癌症对抗性的

零和

博 弈中走出,
应主张和
倡导多种方法和思路治疗癌症。

就中医肿瘤治疗而言, 并无

靶向

一词。但
20
多年来,我们孜孜以求的是以零毒方 法、调整为主的手段,
改善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消解其症状,控制其发展,延长其有生活质量的生存期 间,真可谓异曲同工,宗旨同
一。而笔者之所以会这样做,则是缘于早年的一些刻骨铭心的临床经历。< br>

别急着开刀

日本癌症专家的新见解

日前,人民大 学的程教授送了我一本日本畅销书:
《癌症,别急着开刀》
,程教授送我此书并非无故!因为他
本人一年前被确诊为患了非小细胞肺癌,
但他坚信癌症只是慢性病,
故肺部未作化放疗 及手术等,
一直以中医药
为主,已一年有余,活得有滋有味,会照开、研究照搞、博士照带,烟 照抽(只不过在我及子女的一再要求下,
量已大减)
。显然受益于此,他把台湾学界朋友送他此 书,第一时间便转送给了我。可谓其意尽在不言之中!

据朋友介绍说:
《癌症,< br>别急着开刀》
在日本卖得不错。该书的作者近藤诚是位
70
年代初从日本庆应义 塾大
学医学部毕业,
留学美国,
后回日本该大学医学部长期从事癌症放射科工作,为日本国资深的专业癌症放疗专家。
台湾的小张·
严将其译成繁体中文,
由相映文 化社在台湾出版。
而中文繁体译者小张·
严医师资历更老。

1940
年出生,日本国立长崎大学医学部毕业,是位妇产科的医学博士。

在该书的封页上,小张· 严医师提炼了该书的核心观念:

得了癌症怎么办?

别慌张,别急着开刀,别急
着吃抗癌剂(化疗药)
,不妨倾听近藤医师与癌共存的说法,或许你能活得更久,更舒服一点< br>
。很显然,作为一
个从医亦已
30
多年,与数万癌症患者打过交道,有 过太多正反经验教训的医师,我对此观点是完全持赞同态度
的。
因为这不仅是科学之谈,
更是经验之谈,其中还充满了医学本身即不可须臾或缺的人性关爱,
人文关爱与生
命关爱。< br>
该书的尾页一段话分析得更为清晰,兹摄于下,与大家共享:


近藤 医大胆告诉你,急着开刀你可能会死得更快!

近藤医师于书中,揭露日本医界极力隐瞒种种关于 癌
症的事实,破解一般大众对癌症的错误认知。例如:
'
若不积极采取对策,肿瘤就会 很快增大,因而一命呜呼
'

'
若不趁早治疗,癌症就会马上转移
'

'
癌症的死亡都极为痛苦
'

'
癌细胞分裂得很 快,病情会急速扩大
'

'

手术必须彻底,才能斩草除根
'


他并强调说:

事实上癌细胞是自已身体的一部分,用抗癌剂消灭 癌细胞的效
果有限,能用抗癌剂治好的癌症也不到十种。

我们不仅要回应说,近藤医师 说得很好!癌症许多情况下只是一类慢性病!与其

三光

对策(手术,化、放< br>疗)

零和

博弈,
拼得你死我活,
且绝大多数情况下是 以遭受了巨大身心痛苦,
花费巨大还以人短期内便匆匆悲
惨死亡为结局,不妨走走第三条路,借 综合措施,悠着点,常能活得更长,而且活得更有滋有味,有生活质量。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改变对癌症的看法及采取合理、适度和综合的治疗措施至为重要。

中医能否治好癌症

近几年来,
由于东西方交流的剧增,
海归学者的 大量

回流

,观念争执和冲突难以避免;
再加上中国文化复
兴 大潮中可能会夹杂着不少泥沙,
也因为中医药振兴不力,
社会上有一股否定中医药之思潮。中医药能否治疗肿
瘤则成了争论的焦点之一。
特别是著名艺人陈晓旭生了肿瘤只看中医、< br>没看西医而去世一事,
更是被一些人拿来
说事,
直呼是中医杀了她?其实,这是个不证自明的无聊命题!许多受益于中医药的肿瘤患者最有发言权,
本无
须理会。然而 ,考虑的争论者的社会影响,也因为肿瘤作为慢性病,中医药治疗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故作一分
析!< br>
笔者认为:
中西医之争,
本质上是观念之争、
文化之争。
中 西医自有不同的观念体系、
目标体系、
方法体系,
各自都能解决很多现实的健康和医疗 难题。
然而,
到目前为止,
双方一时还无法

通约


无法很好的对话和交流。
这很像是和尚佛经念得对不对,
要由牧师根据《圣经》来评价 一样!
不抱有世界文化科学可以

多元

的宽容而正
确的心态和 观点,这种争论将永无休止且毫无意义。而且,不站在一定的高度,未对双方都有比较透彻的了解,
也永 远无法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估。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中医治疗癌症的效果如何?还是要由癌症 专家来评判。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群里面,
医学专家占的比例不高,
搞肿瘤的院士就更少,他们的认识具有权威性。
而且,下面选择的都是西医出身的肿瘤
界院士,他们对中医学的态 度非常有说服力。


1
)孙燕院士将中医药列为肿瘤的第四大疗法:中国肿 瘤内科
(
即以化疗为主治疗肿瘤
)
的开创者孙燕院士

7
说: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虽然学的是西医,但我对中西医结合情有独钟。中西医是两种 卫生保健体系,在历史
上各自作出过卓越贡献。中医中药是一伟大宝藏,经受过历史的洗礼。和西医相比 ,中医更重视整体,认识疾病
发生的条件,强调防病、
'
治未病
'
, 阴阳、正邪论是唯物辩证的;中医认识到正气虚是疾病的重要内因要比西医

1000
年,正气虚学说业经现代医学认识和承认;而调控是
21
世纪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br>他明确地把中医药列为继手术、
放疗、
化疗之后的第四大疗法。
他认为中医药辅 助治疗肿瘤的地位不容忽视,
他的研究证明:运用中医药疗法,可以大大延长患者寿命,改善症状,特别 是消除放化疗的副作用。他强调综合
疗法的优势:


50
年,恶性肿 瘤的防治已进入综合治疗时代,其内容包括外科手术、放疗、化疗、中医中药治
疗,还有冷冻、热疗、激 光等物理疗法,针对患者免疫功能的生物反应调节剂,改善营养和控制患者疼痛的姑息
治疗,等等。
并提出了

祛邪-扶正-强化治疗-扶正

的中国模式,研制出一系 列中药制剂,将中医扶正与西
医祛邪治疗结合起来。

我国台湾省的媒体曾经这样评述 孙燕院士:

毕业于协和医学院
,
是一名西医,
但他能在临床实践中融 入中医
的思想。


2007
年召开的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上,
孙燕院士总结了
50
年以来中国在肿瘤临床方面的重大贡献,
共有
12项。其中有
6
项和中医药有关,所占比重高达
50%



2
)卫生部部长的中医情节:卫生部部长、中科院院士陈竺也是搞肿瘤研究的。他认为中医 有望对医学模
式带来深远影响:

用现代生物学手段,用中医原始和质朴的、讲究整体、 注重变化为特色的

治未病

和辨证施
治理念来研究亚健康以及慢性复杂 性疾病,
是东西方两种认知力量的汇聚,
是现代医学向更高境界提升和发展的
一种必然 性趋势。

他强调:科学家应逐步突破中西医学之间的壁垒,建立融中西医学思想于一体的
21
世纪新医学。这种医学
兼取两长,既高于现在的中医,也高于现在的西医。
< br>陈竺部长最重大的发现就和中医药有关,
也和癌症有关。
他们从老中医用砒霜治疗肿瘤和 白血病有一定疗效
中出发,
用现代科学方法证明:
砒霜不仅能治疗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而且还有剂量依赖的双重效果:
较大剂量
时诱导细胞凋亡,较低剂量时则诱导细胞分化。
他说:

对白血病的研究,让我深深感到非常有必要将传统的中医学与现代西医学 结合起来,不仅用现代的
分离和分析技术鉴定中药中发挥作用的成分,
也要学习传统中医重视人 体综合平衡的可贵思想,
并不断加以提高。

并承认

我现在是个中药迷


最近陈竺部长等又公布了他们在对中药冬凌草抗肿瘤机制研究方面的一些新发现,< br>引起广泛关注。


3
)吴孟超院士认为肝癌术后长期保命主要靠中医 :吴孟超院士是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创办者,国际
著名的肝胆外科专家,是
2005
年国家科技大奖的获得者,在肝癌治疗领域成果丰硕,享誉国际。

中医治肿瘤,他有许多精 辟的见解。他曾动情地说
:
既有西医,又有中医,这就是中国医学的特色。肿瘤的
确是 当前医学面临的大难题,我是搞肝胆肿瘤的,搞了几十年了,虽然疗效有所提高,但是提高得还是不快,而
且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发病率也越来越高。

就目前的治疗观点来看,西医主要是看肿 瘤的大小、有没
有转移、
有没有癌栓,
但是没有看到这种疾病实际上是全身的。西医治 疗肿瘤由于忽略了全身,
所以重视局部的
治疗;
而中医的治疗是重视全身。
两 者结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治病救人。
结合得好,
肿瘤治疗效果一定会提高。

他指出:

外科医生重视
'
一把刀
'

'
一把刀
'
可以割掉肿瘤,问题是患者能不能保住或怎么长期保住。这就
需要靠中西医结 合治疗。

我看过很多肝癌患者,从
1960
年代开始我就主张手术以后增强患 者的免疫力,增加
营养,增强他的体质,增强他内在的抵抗力,这样,患者就可以健康地生活了。所有这 一切主要靠中医来实现。
1960
年代初期,我治疗过一个肝癌患者,他就是手术以后靠吃中药 恢复,所以到现在已经
40
年了,一直健康地
生活着。

肿瘤术后恢复 除了其他办法,
最好是再加上中医药治疗效果最好。
把中医几千年的经验用于肿瘤的治
疗,中西医结合、辨证论治才能够显著提高肿瘤患者的疗效。

吴孟超院士并归纳出中医药在肝癌 治疗中的三大优势:
①中医药是肝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中医药
应参与肝癌防 治的全过程。
③中医药是提高肝癌综合疗效的重要途径。
他并强调:
只要坚持从中医和 西医两个不
同体系的基础理论出发,
根据肝癌的生物学特性、
临床分期和发展趋势,< br>有计划地应用现有的中医、西医治疗手
段,
针对每一位患者实行个体化综合治疗,
将会大幅度地提高我国肝癌的治愈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延长生
存期。


4
)汤钊猷院士说

患者最喜欢我用中医药给他术后调理

:汤钊猷院士是肿瘤外科专家,复旦大学肝癌研
究所所长,
曾任国际抗癌联盟理事。
长 期从事肝癌研究,特别在肝癌临床诊治和相关基础方面成就显著。
最早对

8

消化道穿孔-


消化道穿孔-


消化道穿孔-


消化道穿孔-


消化道穿孔-


消化道穿孔-


消化道穿孔-


消化道穿孔-



本文更新与2021-02-18 01:08,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0332.html

癌症只是慢性病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