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肿瘤科中医诊疗常规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2-17 21:49

排卵试纸强阳后多久排卵-

2021年2月17日发(作者:南京四维彩超)

肿瘤科

第一节

胃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
.诊断:参照卫生部《胃癌 诊疗规范(
2011
年版)
》和《
NCCN
胃癌临床实践指南
(中国版)
2010
年第一版》
。胃癌的诊断多依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内镜及 组织病
理学等进行综合判断,其中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


1
)临床症状

胃癌缺少特异性临床症状,早期胃癌常无症状。常 见的临床症状有上腹部不适或疼
痛、食欲减退、消瘦、乏力、恶心、呕吐、呕血或黑便、腹泻、便秘、发 热等。


2
)体征

早期或部分局部进展期胃癌常无明显 体征。晚期胃癌患者可扪及上腹部包块,发生
远处转移时,根据转移部位,可出现相应的体征。出现上消 化道穿孔、出血或消化道梗
阻等情况时,可出现相应体征。


3
)辅助检查

内镜检查:①胃镜检查:确诊胃癌的必须检查手段 ,可确定肿瘤位置,获得组织标
本以行病理检查。必要时可酌情选用色素内镜或放大内镜。②超声胃镜检 查:有助于评
价胃癌浸润深度、判断胃周淋巴结转移状况,用于胃癌的术前分期。③腹腔镜:对怀疑腹膜转移或腹腔内播散者,可考虑腹腔镜检查。

病理学诊断:组织病理学诊断是胃癌的确诊和治疗依据。

实验室检查:
①血 液检查:
血常规、
血液生化学、
血清肿瘤标志物等检查。
②尿液、
粪 便常规、粪隐血试验。

影像检查:①计算机断层扫描(
CT

;② 磁共振(
MRI
)检查;③上消化道造影;④

胸部
X
线检查;⑤超声检查;⑥
PET-CT
;⑦骨扫描。


4
)原发病灶及部位的诊断

①根治术后病例:根据术后病理,明确诊断为胃癌。

②非根治术后及晚期病例:未手 术患者根据胃镜加活检病理,姑息术
/
改道术
/
探查
术后患者根据术 后病理,明确为胃癌。

③对于胃镜见符合胃癌的恶性表现但未取到病理者,可以诊断为“胃恶 性肿瘤”

并应继续取病理以明确诊断。


5
)复发或转移病灶的诊断

胃镜
/
超声内镜< br>(
EUS

以及活检病理学检查可以明确复发。
以影像学检查,
包括
MSCT

MRI
、胃镜
/
超声内镜(
EU S


B
超、消化道造影等,必要时行
PET/CT
;浅表 淋巴结活检
可以诊断肿瘤转移。


6
)腹膜
/
网膜
/
肠系膜转移的诊断

除了
Krukenberg

s
瘤、左锁骨上转移、肝转移等常见的 转移部位,腹膜
/
网膜
/

系膜亦是胃癌常见的转移。对于粟粒样或 <
1cm
的腹膜
/
网膜
/
肠系膜转移灶,
CT
MRI
等影像学手段常无法及时发现,但患者多可出现腹腔积液、肠梗阻等肿瘤相关症状 ,该
部分患者的诊断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推荐病理学检查结合
PET/CT
等以助于明 确诊断,
包括:腹腔积液找脱落细胞;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
PET/CT

;腹腔镜探查;手术探查,
转移病灶的病理诊断。

(二)证候诊断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
GB/T16751 .2-1997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郑筱萸,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br>2002
年)

《中医诊断
学》
(第五
-
七 版)
、胃癌协作分组共十家单位提供的胃癌(晚期胃癌为主)辨证分型,
综合形成
8< br>类基本证型的辨证标准(见下)
;复合证型,以基本证型为组合,如脾虚痰
湿、气血两虚 、热毒阴虚等。

1
.脾气虚证:以食少、腹胀、便溏与气虚症状共见,舌淡苔白,脉 缓弱为辨证要
点。

2
.胃阴虚证:以胃脘嘈杂、灼痛,饥不欲食与虚热症状共见,舌红少苔乏津,脉

细数为辨证要点。

3
.血虚证:以体表肌肤黏膜组织呈现淡白以及全身虚弱 ,舌质淡,脉细无力为辨
证要点。

4
.脾肾阳虚证:以久泄久痢、水肿、 腰腹冷痛等与虚寒症状共见,舌淡胖,苔白
滑,脉沉迟无力为辨证要点。

5
.热毒证:以胃脘灼痛、消谷善饥等与实火症状共见,舌红苔黄,脉滑数为辨证
要点。

6
.痰湿证:以脾胃纳运功能障碍及痰湿内盛症状共见,苔腻为辨证要点。

7
.血瘀证:以固定疼痛、肿块、出血、瘀血色脉征,舌质紫暗,或见瘀斑瘀点,
脉多细涩,或 结、代、无脉为辨证要点。

8
.肝胃不和证:以脘胁胀痛、嗳气、吞酸、情绪抑郁 ,舌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脉弦为辨证要点。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8
类基本证型用药规范如下述;复合证型,以基本证型用药有机组合。

1
.脾气虚证

治法:健脾益气。

推荐方药:四君子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等。

2
.胃阴虚证

治法:养阴生津。

推荐方药:益胃汤加减。沙参、麦冬、生地、玉竹、冰糖等。

3
.血虚证

治法:补血益气。

推荐方药:四物汤加减。当归、熟地、白芍、川芎等。

4
.脾肾阳虚证

治法:温补脾肾。

推荐方药:附子理中汤合右归丸加减。人参、干姜、附子、熟地、山药、山茱萸、

枸杞、鹿角胶、菟丝子、杜仲、当归、肉桂、炙甘草等。

5
.热毒证

治法:清热解毒。

推荐方药:清胃散或泻心 汤加减。红藤、藤梨根、龙葵、半枝莲、黄连、生地黄、
牡丹皮、当归身等。

6
.痰湿证

治法:化痰利湿。

推荐方药:二陈汤加减。半夏、橘红、白茯苓、炙甘草等。

7
.血瘀证

治法:活血化瘀。

推荐方药:膈下逐瘀汤加 减。五灵脂、当归、川芎、桃仁、丹皮、赤芍、乌药、延
胡索、甘草、香附、红花、枳壳等。

8
.肝胃不和证

治法:疏肝和胃。

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枳壳、芍药、陈皮、香附、川芎、炙甘草等。

9
.对症加减

呃逆、呕吐:酌选旋复花、代赭石、橘皮、姜竹茹、柿蒂、半夏、生姜等。

厌食(食欲减退)
:酌选焦山楂、焦六曲、莱菔子、鸡内金等。

反酸:酌选吴茱萸、黄连、煅瓦楞子、乌贼骨、煅螺丝壳等。

腹泻:酌选石榴皮、秦皮、赤石脂、诃子等。

便秘:酌选火麻仁、郁李仁、瓜蒌子、肉苁蓉、大黄等。

贫血:酌选黄芪、当归、鸡血藤、大枣、阿胶等。

出血:酌选三七粉、白芨粉、乌贼骨粉、大黄粉、仙鹤草、血见愁、茜草等。

胃脘痛:酌选延胡索、川楝子、白芍、甘草、徐长卿、枳壳、香橼、八月札等。

黄疸:酌选茵陈、山栀、大黄、金钱草等。

腹水、肢肿、尿少:酌选猪苓、茯苓、泽泻、桂枝、车前子、冬瓜皮、防己等。

发热:酌选银柴胡、白薇、生石膏、板蓝根、紫地丁、蒲公英等。


10
.辨病用药

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可以加用具有明确抗癌作用的中草 药,如山慈菇、天龙、夏
枯草、蛇舌草、藤梨根、野葡萄藤、半边莲、半枝莲、龙葵、蛇莓等。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

根据病情选择应用安替可胶囊、消癌平片、华蟾素片等中 成药,也可依据当地实际
情况选择应用其常用中成药。各医院院内制剂,酌情使用。

(三)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根据病情选择应用华蟾素注射液、消癌平注射液 、鸦胆子油乳剂、康莱特注射液、
榄香烯注射液、复方苦参注射液、艾迪注射液等,也可依据当地实际情 况选择应用其常
用中药注射液。

(四)外治法

根据病情选择中药导管滴入法、贴敷疗法等外治法。

1
.中药导管滴入法: 适应于消化道不完全性梗阻;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伴有腹胀
症状者;无法耐受口服中药者,增加用药途径 。用药:大黄、芒硝、枳壳、八月扎、大
腹皮、红藤、天龙、槟榔等,按中医辨证用药、随证加减。方法 :中药浓煎至
150m1


40
℃放入输液瓶中,若行胃滴则患者 留置胃管,取输液皮条将输液瓶与胃管连接后,
控制滴速为
40

/
分,缓慢将中药滴入,并夹闭胃管尽可能使中药在体内保留时间延长
(大于
1
小时)< br>。若行肛滴取输液皮条将输液瓶与十二指肠引流管连接后,患者侧卧取
胸膝位,将该管自肛门口缓 慢插入至少
30cm
,控制滴速为
40

/
分,缓慢将中药 滴入,
并尽可能使中药在肠中保留时间延长(大于
1
小时)
。以上胃滴和肛滴 治疗每日一次,
14
日为一疗程。

2
.贴敷疗法:如中药外敷(皮 硝)治疗腹胀及腹腔转移出现腹水,蟾乌巴布膏外
用治疗癌性疼痛等。

(五)针灸治疗

根据病情及临床实际可选择应用体针、电针、耳穴埋籽等。

常用穴位:脾俞、胃俞、公孙、丰隆、照海、足三里,内关、列缺、上脘、中脘、
下脘、三阴交 、阴陵泉、血海、气海、关元、章门。根据病情选取穴位,提插补泻,也

可配合电针加强刺激 增强疗效。如顽固性呃逆可针刺双侧内关、足三里,平补平泻。胃
癌呕吐可针刺内关、足三里、公孙,平 补平泻以降胃气止呕。

耳穴埋籽适用于缓解恶心呕吐症状,取穴主要为:神门、交感、胃。操 作方法:用
胶布将王不留行籽或磁珠贴于穴位上,每日按压
3

5
次 ,每次
10

15
下,每贴七日。

(六)其他疗法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现代技术,如超声胃镜,内镜支架植入术、
ERCP
术或
PTCD
术缓
解胃肠道梗阻及胆道梗阻等。
可根据病情酌情选用中医诊疗设备,
如射频肿瘤治疗仪等。

(七)内科基础治疗

主要包括出血、梗阻、倾倒 综合征、疼痛等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具体参考《临床
诊疗指南——肿瘤分册》
(中华医学会编 著,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1

1
版)
。< br>
(八)护理

包括基础护理,如体位选择、饮食、口腔护理;中医辨证护理; 心理护理;并发症
的预防与护理等。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
.总生存期:观察中医治疗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总生存 期(
OS
)指患者从入组
之日至任何原因的死亡(或失访)之间的时间。

2
.中医证候:

显效:症状消失,或症状积分减少≥
2/3


有效:症状减轻,积分减少≥
1/3
,<
2/3


无效:症状无减轻甚或加重,积分减少<
1/3


3
.生活质量:观察中医药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治疗前后进行生活质量判定。
< br>4

临床获益反应:
观察病人的
KPS
评分或
ECO G
评分和体重变化、
患者的疼痛强度、
镇痛药物消耗量等。

5
.肿瘤评价


1
)无进展生存期(
PFS
:观察中医治疗对患者无进展生存期的影响。


2
)有效率:观察中医药治疗对患者的瘤体变化。


①靶病灶的评价。

完全缓解(
CR

:所有靶病灶消失。

部分缓解(
PR

:靶病灶最长径之和与基线状态比较,至少减少
30%


病变进展(
PD

:靶病灶最长径之和与治疗开始之后所记录到的最小的靶病 灶最长
径之和比较,增加
20%
,或者出现一个或多个新病灶。

病变稳定(
SD

:介于部分缓解和疾病进展之间。

②非靶病灶的评价。

完全缓解(
CR

:所有非靶病灶消失和肿瘤标志物恢复正常。
< br>未完全缓解
/
稳定(
IR/SD

:存在一个或多个非靶病灶 和
/
或肿瘤标志物持续高于正
常值。

病变进展(
PD
:出现一个或多个新病灶和
/
或已有的非靶病灶明确进展。

6
.毒副反应

观察中医药的毒副反应。

评定标准:以
WHO
标准分级(度)评价其程度。

(二)评价方法

对照患者入院前后的病情变化情况,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评价:

1
.总生存期

记录患者从入组之日至任何原因的死亡(或失访)之间的时间。

2
.中医证候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脾气虚、胃阴虚、肝 郁脾虚、胃热、寒湿
困脾、肝胃不和中的相关中医证候标准进行评价。观察中医治疗对患者临床症状,如 胃
痛、腹胀、食少、泛酸、乏力、消瘦及大便性状改变等中医症状的改善情况
,
症状分级
量化表见附件。

评定指标:中医症状根据临床观察分为
4
级:

0
)无症状;

1
)轻度;
2
)中度;

3
)重度。治疗情况根据症状出现的情况记录。

评价方法: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情况比较(治疗前
/
治疗后)

3
.生活质量


参照生命质量调查表(
EORTC QLQ-C30
)进行评价。

4
.临床获益反应

体力状 况主要采用
KPS/ECOG
评分评价,体重变化根据量化表格制定的分层指标变
化评 价疗效。

5
.肿瘤评价


1
)无进展生存期: 记录患者从入组之日至客观的肿瘤进展或死亡(或失访)之
间的时间。


2
)有效率:瘤体变化采用国际通用
RECIST
疗效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6
.毒副反应

采用
WHO
标准分级(度)评价其程度。


附件

胃癌症状分级量化表

症状

胃痛

轻(
1


中(
2


重(
3


偶有疼痛,
每天持续
时有疼痛,
每天持续
疼痛明显,每天持续
时间少于
1
小时

轻度胀满,食后腹
胀,半小时内缓解

食量减少低于
1/3
每日
4
次以下

偶有

欲呕

时间在
1

2
小时

时间在
2
小时以上

腹部胀满,
食后腹胀
腹部明显 发胀,食后
明显,
半小时到
1

尤甚,
1
小时内不 能
时内缓解

缓解

腹胀

食少

嗳气

泛酸

呕吐

食量减少
1/3

1/2
食量减少
1/2
以上

每日
4

9


时有

呕吐每日
2

4


每日
10
次及以上

频频

呕吐频作,每日
4

以上

便溏

大便软 不成形,
日行
烂便、
溏便,
日行
4

稀水样便,日 行
3

2

3


5
次或稀便日行
1

及以上


2


硬结,便难,
2

3
日大便一次

硬结,伴腹胀,难解
异常,
3
日以上大便
一次

便结

偏硬,每日一次

黑便

大便色褐,潜血
+
不耐劳力,
但可坚持
日常活动

大便黑褐,
潜血
++

大便黑如柏油,潜血
+++
勉强坚持日常活动

++++
或伴呕血、晕厥

四肢无力,不能坚持
日常活动

乏力

消瘦


轻度消瘦,
体重较前
消瘦,
体重较前下降
明显消瘦,体重 较前
下降
2kg
2

4kg
下降
4kg
以上



第二节

结直肠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诊断:结直肠癌分期的标准方案,参照
2011

NCCN
结肠癌、直肠癌
TNM
分期。

(二)证候诊断

1
.脾肾阳虚证 :腹胀隐痛,久泻不止,大便夹血,血色黯淡,或腹部肿块,面色
萎黄,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苔薄白, 脉沉细或沉迟。

2
.肝肾阴虚证:腹胀痛,大便形状细扁,或带粘液脓血或便干,腰 膝酸软,失眠,
口干咽燥,烦躁易怒,头昏耳鸣,口苦,肋胁胀痛,五心烦热,脉细数,舌红少苔。
3
.气血两亏证:体瘦腹满、面色苍白、肌肤甲错,食少乏力,神疲乏力,头昏心
悸,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4
.痰湿内停证:里急后重,大便脓血,腹部阵痛、舌质红或紫暗,苔腻,脉滑。
< br>5
.瘀毒内结证:面色黯滞,腹痛固定不移,大便脓血,血色紫暗,口唇黯紫,或
舌有瘀 斑,或脉涩,或固定痛处。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
.脾肾阳虚证

治法:温阳健脾。

推荐方药:四神丸或附子理中汤加减。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 、五味子、人参、
白术、干姜、附子、甘草等。

2
.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阴补肝肾。

推荐方药:知柏地黄汤合清肠饮加减。熟地黄、山茱萸、山药、 泽泻、茯苓、丹皮、
知母、黄柏、银花、当归、地榆等。


3
.气血两亏证

治法:益气养血。

推荐方药:八珍汤或 归脾汤加减。当归、川芎、熟地、白芍药、人参、白术、茯苓、
甘草等。

4
.痰湿内停证

治法:化痰利湿。

推荐方药:二陈汤或葛根芩连汤加减。陈皮、半夏、茯苓、葛根、黄芩、黄连等。

5.
瘀毒内结证

治法:化瘀软坚。

推荐方药:膈下逐瘀 汤加减。当归、川芎、桃仁、丹皮、赤芍、乌药、玄胡索、甘
草、香附、红花、枳壳、五灵脂、炮山甲、 乳香、没药等。

对症加减:

恶心:加姜半夏、广陈皮、黄连,紫苏等。

乏力:加女贞子、旱莲草、生黄芪、当归、补骨脂、菟丝子、大枣等。

腹泻:党参、干姜、黄芩、黄连、半夏、大枣、甘草等。

便秘:加大黄(后下)
、枳实、厚朴、麻子仁、瓜蒌仁、肉苁蓉、莱菔子等。

腹胀:加苡米、陈皮、鸡内金、炒麦芽、神曲、砂仁、扁豆等。

(二)辨病用药

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可以加用具有明确抗癌作用的中草药,如白花 蛇舌草、半枝
莲、半边莲、漏芦、藤梨根、红藤、蛇六谷、苦参、红豆杉、马齿苋、败酱草、白英、龙葵、土茯苓等。

(三)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

根据病情选择应用华蟾 素片、复方斑蝥胶囊、安替可胶囊、西黄丸、西黄胶囊、平
消胶囊、小金胶囊、康力新胶囊、贞芪扶正胶 囊、健脾益肾颗粒等。

(四)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根据病情选择 应用复方苦参注射液、榄香烯乳注射液、华蟾素注射液、榄香烯注射
液、鸦胆子油乳注射液、参芪扶正注 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艾迪

注射液、康艾注射液等。

(五)外治法

根据病情选择中药泡洗、中药灌肠、贴敷疗法、中药熏药治疗等外治法。

1
.肛滴法

适应症:消化道完全性或不完全性梗阻;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伴 有腹胀症状者;无
法耐受口服中药者,增加用药途径。

禁忌症:门静脉癌栓,严重痔疮,痔静脉曲张,消化道出血等。

推荐用药:生大黄< br>9g
、枳实
15g
、当归
9g
、天龙
3
条、 柴胡
9g
、黄芪
15g
、槟榔
9g
、黄柏
9g

方法:中药保留灌肠技术标准为取胃、十二指肠引流管
1
根,经消毒 后备用。疗程
为一个月。取
250m1
洁净输液瓶
1
只,中药浓煎至
150m1
后至
40
℃放入输液瓶中备用。
取输液皮条将输液瓶与胃 、十二指肠引流管连接后,以石蜡油将待插入管端润滑后,令
患者侧卧取胸膝位,将该管自肛门口缓慢插 人至少
30cm
,以输液控制阀控制滴速为
60

/
分,以 输液方式缓慢将中药滴入,并尽可能使中药在肠中保留时间延长(大于
2

时)


2
.保留灌肠疗法

适应症:直肠癌放疗后局部炎症、疼痛、肿胀者。

推荐用药:
生大黄
20g

黄柏
15g

山桅子
15g

蒲公英
30g

金银花
20g

红花
15g

苦参
20g


方法:将上方药物加水
800
毫升,煎至
200
毫升。从肛门插入导尿管约
20

30

米深,注药后保留
1

2
小时。每日
1
次,
30
天为一疗程。局部红肿热痛者可用上方适
量加水给予坐盆。腹痛、脓血便或便血甚者,易 山栀为山栀炭,加罂粟壳
15g
、五倍子
15g
收敛止血。高热、腹水者加白 花蛇舌草
30g
、徐长卿
30g
、芒硝
15g


3
.四妙散外敷

适应症:腹水、不全肠梗阻、腹部肿块疼痛。
< br>推荐用药:甘遂
1g
、大戟
1g
、芫花
1g
、商陆< br>1g
、麝香
0.25g
(或冰片
3g



方法:取甘遂、大戟、芫花、商陆药物粉末各
1
袋(每袋
1g
)用米 醋或蜂蜜调和成

直径约
3

4cm
,厚度约
0. 3

0..5cm
大小的药饼,将
1/2
瓶麝香(
0.25 g/
瓶)夹置于药
饼之中,正面贴于肚脐眼或关元穴(脐下三寸)
,用医用大贴膜1
个(
3M
)固定,
3
天更
换一次。

注意事项:
用药期间如有局部皮肤溃破、
皮疹、
瘙痒、
疼痛等不适反应,< br>暂停用药,
待症状缓解后酌情使用。

4
.中药泡洗法

适应症:手足综合症或化疗导致手足麻木不仁。

推荐用药:川草乌各
10g
、透骨草
30g
、艾叶
30g
、红花
30g

方法:将上方药物煎取
200ml
,加入温水
1000ml
中 ,每日手足浸泡约
20
分钟,每

1
次,每周
5
天 。

(六)针灸治疗

根据病情及临床实际可选择应用体针、头针、电针、耳 针、腕踝针、眼针、灸法、
穴位埋线和拔罐等方法。

1
.结直肠癌肠梗阻治疗

取穴:内关、足三里、天枢、下巨虚、中脘。

方法:平补平泻,留针
30< br>分钟,每日
1
次,连续针
3
天。

2
.骨髓抑制治疗

取穴:主穴:足三里、三阴交、血海、膈俞;配穴:太冲、太溪。

方法:
行 多补少泻手法,
每日或隔日针刺
1
次,
6
次为一疗程,
一般 治疗
1

3
疗程。

3.
耳穴按压疗法对化疗后胃肠道反应

取穴:恶心呕吐:取内分泌、胃;食欲不振取胃、 内分泌、交感;呃逆取食道、贲
门。配穴:上述各症分别取肾、贲门、食道;脾俞、胃。
方法:用胶布将王不留行贴于穴上,每日按摩
3

4
次,每贴
7
日。

(六)其他疗法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如食疗改善患者消化道 反应,音疗、心理治疗改善抑郁状态,
腹腔给药治疗腹水等,可根据病情酌情选用中医诊疗设备如按摩椅 、音疗设备等。

(七)内科基础治疗


主要包括疼痛、合并感染 及发热等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具体参考《临床诊疗指南
—肿瘤分册》
(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 卫生出版社)


(八)护理

包括体位选择、饮食、口腔护理、呼 吸道护理、中医辨证护理、并发症的预防与护
理等。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
.中医证候

观察中医药治疗对患者临 床症状,如腹痛、恶心、呕吐、乏力、食欲不振等中医证
候的改善情况。

评定指标: 中医症状根据临床观察分为
10
级:参照疼痛
10
级分类法:
0
)级:无
症状。

1

3
)级:轻度症状, 能耐受。

4

6
)级:中度症状,常难以耐受。

7

10

级:重度症状,不能耐受,需要对症治疗。此分级方法由患者本 人进行评判。

好转:主要症状或体征缓解,并维持
4
周以上。

稳定:主要症状或体征无明显变化,或患者无与肿瘤相关的主要症状或体征。

恶化:主要症状或体征加重。

2
.生存质量

观察中医药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治疗前后行生活质量判定。

评定指标:卡氏评分。

显效:治疗后比治疗前提高
20
分以上;

有效:治疗后比治疗前提高
10
分以上;

稳定:治疗后比治疗前提高不足
10
分或没有变化;

无效:治疗后比治疗前下降。

3
.体重变化:除外体腔积液、浮肿等因素引起的体重变化。

好转:体重增加
>2Kg
,并维持
4
周以上。


稳定:体重增加或减少≤
2Kg


恶化:体重减少
>2Kg



4
.客观疗效

观察中医药治疗对患者的瘤体变化。

评定标准:


1
)目标病灶的评价

CR
完全缓解:所有目标病灶消失,至少维持
4
周。

P R
部分缓解:基线病灶最大径之和至少减少
30%
,至少维持
4
周。

PD
病变进展:基线病灶最大径之和至少增加
20%
或出现新病灶。

SD
病变稳定(
stable
disease

:基线病 灶最大径之和有减少但未达
PR
或有增加但
未达
PD



2
)非目标病灶的评价:

CR
完全缓解:所有非目标病灶消失和肿瘤标志物恢复正常。

IR/SD
未完全缓解(
incomplete response

/
病变稳定:一个或多个非目标病灶持
续存在和
/
或肿瘤标志物高于正常。

PD
病变进展:出现新病灶和
/
或非目标病灶明确进展。

(二)评价方法

对照患者入院前后的病情变化情况,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评价:

1
.综合疗效评定指标:


1
)中医证候
主要采用疾病相关主症评分变化评价。选择
1

2
项主要症状或体征变化 ,要求与
肿瘤相关,并能反映患者的主要痛苦,如腹痛、恶心、呕吐、乏力等。


2
)生存质量

治疗前后症评分情况比较,
主要采用KPS
评分评价,
体重变化、
ECOG
评分等作为参
考。


3
)客观疗效

瘤体变化采用国际通用
RECIST
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4
)化验指标

血象、肝肾功能、肿瘤标记物、免疫功能的检测方法参照化验室的相关要求执行。


2
.近期综合疗效评定:

有效:瘤体变化、主症变化、
KPS评分变化、体重变化,上述
4
项,在稳定的基础
上,≥
1
项好转 。

稳定:瘤体变化、主症变化、
KPS
评分变化、体重变化,上述
4
项全部稳定。

恶化:瘤体变化、主症变化、
KPS
评分变化、体 重变化,上述
4
项,≥
1
项恶化。

3
.远期疗效评定:以中位生存期为评定指标。


第三节

肝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

诊断:
参考

2001
年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制 定的原发性肝癌临床诊断标
准》


1
)病理诊断:肝内或肝外病理 学检查证实为原发性肝癌者。


2
)临床诊断:①
AFP

400
μ
g/L
,能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胎源性肿
瘤及转移性肝癌等,并能触及肿大、坚硬及有结节状的肝脏或影像学检查有肝癌特征的
占位性病变者。②
AFP<400
μ
g/L
,能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 及
转移性肝癌等,
并有两种影像学检查有肝癌特征性占位病变;
或有两种肝癌标志物< br>(
AFP
异质体、异常凝血酶原、
?
-gT
同工酶Ⅱ、
α
-L-
岩藻糖苷酶及
CA19

9
等)阳性及一种影像学检查具有肝癌特征性占位性病变者。③

有肝癌的临床表现,并有肯定的肝外远处转移病灶(包括肉眼可见的血性腹水或在其中发现癌细胞)
,并能排除转移性肝癌者。

Child-Pugh
肝功能改良分级法

临床与生化检测





1.
肝性脑病(分级)

2.
腹水

3.
胆红素(
μ
mol/L


4.
白蛋白
(g/L)
5.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PT

(秒)

特殊:针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
胆红素
)
1




<34.2

35
1

4
<68.4
异常程度计分

2
1

2


34.2

51.3
28

34
4

6
68.4

170
3
3

4
中度以上

>51.3
<28
>6
>170

1.A
级为
5

6
分;
B
级为
7

9
分;
C
级为
10

15< br>分。


分级出处
:
Child.
C.
g(1964),
The
Liver
and
Portal
Hypertention,
p50.
Philadephia: Saunders
-Pugh
分级出处
: Brit. J. Surg. 1973; 60(8):646

649
-Pugh
分级是在
Child
分级上改进,区别在于
:
增加了
PT,
忽略了身体营
养的评估。

5.
肝性脑病分期
(
可参考教科书
)

Trey
C,
et
al.
New
England
J.
Medicine.
1966;
274(3):473-481

2
.临床分期:参照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制定的原发性肝癌临床分期标准。

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分期

分期

肿瘤

癌栓

转移

Child-Pugh
1977


TNM
(
肝门、
腹腔
)












A
A
I
I/


I/




淋巴结肿大

远处

肝功能分级

对应分期

Ia
单个最大直径≤
3cm
Ib
单个或两个最大直径之
和≤
5cm
,在半肝

单个或两个最大直径之和



a

10cm< br>,
在半肝;
或≤
5cm
在左右两半肝

单个或两个最大直径之



>10cm

在半肝 ;

>5cm

在左右两半肝;或多个


b
任何



分支、




胆管





A
I/



/

A




A
I/



/

A

B/

A





A

B




任何


a


主干、


静脉

或有




A

B

/



B/

A/

B

b
任何

任何

任何




C



IA-

B
注:三种分期方法并非能完全对应

(二)证候诊断

1
. 肝郁脾虚证:上腹肿块胀闷不适,消瘦乏力,倦怠短气,腹胀纳少,进食后胀
甚,口干不喜饮,大便溏数 ,小便黄短,甚则出现腹水、黄疸、下肢浮肿,舌质胖、舌
苔白,脉弦细。

2
.肝胆湿热证:头重身困,身目黄染,心烦易怒,发热口渴,口干而苦,胸脘痞
闷,胁肋胀痛灼热,腹 部胀满,胁下痞块,纳呆呕恶,小便短少黄赤,大便秘结或不爽,
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 br>
3
.肝热血瘀证:上腹肿块石硬,胀顶疼痛拒按,或胸胁疼痛拒按,或胸胁炽痛不适,烦热,口干唇燥,大便干结,小便黄或短赤,甚则肌肤甲错,舌质红或暗红,舌苔
白厚,脉弦数 或弦滑有力。

4
.脾虚湿困证:腹大胀满,神疲乏力,身重纳呆,肢重足肿,尿少。 口粘不欲饮,
时觉恶心,大便溏烂,舌淡,舌边有齿痕,苔厚腻,脉细弦或滑或濡。

5
.肝肾阴虚证:臌胀肢肿,蛙腹青筋,四肢柴瘦,短气喘促,唇红口干,纳呆畏
食,烦躁不眠 ,溺短便数,甚或循衣摸床,上下血溢,舌质红绛、舌光无苔,脉细数无
力,或脉如雀啄。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
.肝郁脾虚证

治法:健脾益气,疏肝软坚。

推荐方药:逍遥散合四君子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桃仁、柴胡、当归、白芍、

八月札、川朴、栀子、莪术、生甘草等。

2
.肝胆湿热证

治法: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推荐方药:茵陈蒿汤加味。绵茵陈、栀子、大黄、金钱 草、猪苓、柴胡、白芍、郁
金、川楝子、枳壳、半枝莲、七叶一枝花、车前草、泽泻等。

3
.肝热血瘀证

治法:清肝凉血,解毒祛瘀。

推荐方药 :龙胆泻肝汤合下瘀血汤加减。龙胆草、半枝莲、栀子、泽泻、木通、车
前子、生地黄、柴胡、桃仁、莪 术、大黄、茜根、丹皮、生甘草等。

4
.脾虚湿困证

治法:健脾益气,利湿解毒。

方药:四君子汤合五皮饮加减。黄芪、党参、白术、茯 苓皮、香附、枳壳、陈皮、
大腹皮、冬瓜皮、泽泻、薏苡仁、龙葵、桃仁、莪术、半枝莲、甘草等。
5
.肝肾阴虚证

治则:清热养阴,软坚散结。

方 药:一贯煎加味。生地、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桑椹子、川楝子、赤芍、
鳖甲(先煎)
、 女贞子、旱莲草、丹皮等。

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可以加用
2

4
味具有明确抗癌作用的中草药,如半枝莲、
蜈蚣、八月札、穿山甲、七叶一枝花、山慈菇、白花 蛇舌草、龙葵草、肿节风、冬凌草
等。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

根据病情选择应用西黄丸、金克槐耳颗粒、肝复乐、金龙胶囊、安康欣胶囊、小金
丸、化癥回生片、鸦 胆子油软胶囊、平消胶囊、金水宝胶囊、百令胶囊等。

(三)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根据病情选择应用康莱特注射液、复方苦参注射 液、斑蝥酸钠注射液、榄香烯乳注
射液、鸦胆子油乳注射液、艾迪注射液、消癌平注射液、康艾注射液、 华蟾素注射液、
亚砷酸注射液等。


(四)外治法

根据 病情酌情使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中药、中成药进行外敷治疗、中药泡洗、
中药熏洗等。

(五)针灸治疗

根据病情及临床实际可选择应用体针、头针、电针、耳针、腕踝针、 眼针、灸法、
穴位埋线、
穴位敷贴、
耳穴压豆和拔罐等方法。
针灸治疗的取穴 以肝俞、
足三里为主穴,
配以阳陵泉、期门、章门、三阴交等;穴位敷贴以章门、期门、肝俞、 内关、公孙主穴,
疼痛者配外关、足三里、阳陵泉;腹水配气海、三阴交、阴陵泉等。

(六)其他疗法

根据病情酌情选用中医诊疗设备,如射频消融治疗、中药介入治疗、 深部热疗、免
疫系统治疗等。

(七)内科基础治疗

主要包括疼痛 、黄疸、出血、感染及发热等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具体参考《临床
诊疗指南—肿瘤分册》
(中 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八)护理

包括体位选择、 饮食、口腔护理、呼吸道护理、中医辨证护理、并发症的预防与护
理等。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
.中医证候

观察中医药治疗对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如胁痛、腹胀、疲乏无力、纳呆等中
医证候。
评定指标:中医症状根据临床观察分为
4
级:

0
) 无症状、

1
)轻度、

2
)中度、

3
)重度,治疗情况根据根据症状出现的情况记录。
(详见附件
3



评价方法: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情况比较(疗前
/
疗后)


显效:症状消失,或症状积分减少≥
2/3


有效:症状减轻,积分减少≥
1/3
,≤
2/3



无效:症状无减轻或减轻<
1/3


2
.生存质量

观察中医药治疗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治疗前后行生活质量判定。

评定指标:卡氏评分。

评价方法:治疗前后评分情况比较。

显效:治疗后比治疗前提高
20
分以上;

有效:治疗后比治疗前提高
10
分以上:

稳定:治疗后比治疗前提高不足
10
分或没有变化;

无效:治疗后比治疗前下降。

3
.客观疗效

观察中医药治疗对患者瘤体的变化情况。评定标准:

CR
完全缓解:全部病 灶消失,无新病灶出现,肿瘤标志物降至正常,并至少维持
4
周。

PR部分缓解:肿瘤最长径之和缩小≥
30%
以上,并至少维持
4
周。

PD
病变进展:最大径增大≥
20%
,或出现新病灶。
SD
病变稳定:肿瘤最长径之和缩小未
PR
,或增大未达
PD


(二)评价方法

对照患者入院前后的病情变化情况,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评价:

1
.中医证候

中医证候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肝癌中医证候 标准进行评价(详见
附件)


2
.生存质量

主要采用
KPS
评分评价。

3
.客观疗效

瘤体变化采用国际通用
RECIST
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4
.化验指标

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肿瘤标记物等的检测方法参照化验室的相关要求执行。


附件

原发性肝癌症状分级量化表

症状

胁痛







胁肋部不适 偶有疼
疼痛明显,发作较
疼痛剧烈,难以忍受,
痛,
生活及睡眠不干
频,不能忍受,要求
生活及睡眠受干扰。须


服用止痛药

服止痛药,生活、睡眠
严重受干扰

胸闷善太


痞块

胸闷不适偶有太息

胸闷较明显,
时见太
胸闷明显,时时太息



肋 下未触及痞块,

肋下触及痞块,在
肋下触及痞块,在
3cm
特殊检 查见占位性
3cm
以内,质较硬,
以上,质坚硬,表面可
病变

表面可不平

食欲差

食量减少
1/3
触及结节

无食欲

食量减少
2/3

2/3



纳呆

食少

饮食无味

食量稍减

脘闷

胃脘不适

胃脘闷胀不舒

胃脘闷胀明显

情绪抑郁

情绪低落,
言语减少

忧郁寡言,
表情淡漠

悲观失望,沉默不语

嗳气

偶有嗳气,
嗳声较轻

嗳气较频,
嗳声较响

嗳气频作,嗳声响亮

常有恶心,
呕吐每日
恶心不息,呕吐频作,< br>2

4


每日
4
次以上

恶心呕吐

偶有恶心,欲呕

大便溏泄

大便稀软 不成形,

烂便、
溏便,
日行
4

稀水样便,日行
3
次以

2

3


5
次或稀便日行
1

2




神疲乏力

精神不振,不耐劳
精神疲乏,
勉强坚持
精神极度 疲乏,四肢无
力,
但可坚持日常轻
日常轻体力活动

体力活动

腹胀

腹部轻度胀满,
食后
腹部胀满,
食后腹胀
腹部明显发胀,食后尤
力,不能坚持日常活动

排卵试纸强阳后多久排卵-


排卵试纸强阳后多久排卵-


排卵试纸强阳后多久排卵-


排卵试纸强阳后多久排卵-


排卵试纸强阳后多久排卵-


排卵试纸强阳后多久排卵-


排卵试纸强阳后多久排卵-


排卵试纸强阳后多久排卵-



本文更新与2021-02-17 21:4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0101.html

肿瘤科中医诊疗常规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