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起疙瘩很痒-
.
挑刺疗法是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具,
刺入人体一定的部位或穴位,
挑 破
皮表,或挑断一定部位的皮下白色纤维样物,或挤出一些液体、血液,从而减轻
患者痛苦,< br>消除症状,
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
又称为
“针挑疗法”
、
“截根疗法”。
挑刺疗法是在古代“九针”中的“毛刺”、
“扬刺”、“浮刺”、
“半刺”,
以及“络刺”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如《灵枢
&S226;
官针》所述“毛刺者,刺
浮痹皮肤也”,“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博大者也 ”,“半
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
挑刺原 理就在于其有宣导经络,通调气血,助其荣卫运行,改善脏腑功能,达到
祛邪扶正,治愈疾病的目的。< br>
(
基本内容
)
1
.挑刺部位与选穴
挑 刺疗法必须按照辨证施治的原则,
明确病位,
以做出临床诊断,
确定治则
和治 法,选取相应的穴位或部位。
(1)
循经取穴:按循经取穴原则选择与疾病有关的经 络穴位进行挑刺。
临床
可观察背俞穴处的皮下组织有无隆起、
凹陷、
松弛和皮 肤温度的变异等反应现象,
以此分析、判断属于某一经的疾病。
如痔疮挑大肠俞、小肠俞、八醪 、长强、委
中等穴;
前列腺炎选择膀胱俞、
长强;
急性结膜炎选大椎等等。< br>从临床经验上看,
常被选择的穴位多是背俞穴和华佗夹脊穴,如治疗头面、颈项部疾病时常选颈< br>1
~
7
、胸腔脏器及上肢疾病选颈
3~7
、上腹部内脏疾患选 胸
8
~
12
、腰部及下腹
部内脏疾患取胸
10
~腰
2
、肛门及下肢疾病选腰
2
~骶
4
的背俞穴及夹脊穴等。< br>
(2)
寻找反应点:选用某些疾病在体表有关部位上出现的反应点,如压敏 点、疹
点、皮下结节、颗粒点等进行挑刺,或在相应经络附近,病变体表局部区域内找
最明显的 压痛点进行挑刺,
如临床治疗头面、颊、颈、项部诸器官疾病,取颈
1
可编辑修改
1
.
至
7
椎夹脊穴;
治疗胸腔内脏及上肢疾病,
取颈
3
至胸
7
椎夹脊穴;
治上腹部内
脏疾患,取胸
8
至
12
椎夹脊穴;治疗腰部和下腹部内脏疾患,取胸
10
至腰
2
椎夹脊穴;治疗肛门部和下肢部的疾患,取腰
2
至骶
4
椎夹脊穴等。
如肩痛多在肩胛冈上的表面和三角肌的前缘等处找到痛点;
腿痛多在 腰骶关
节表面找到痛点,即可在该痛点处挑刺。疹点选择时应注意与痣、毛囊炎、色素
斑相鉴别 ,其特征似丘疹广稍突出于皮肤,似针帽大小,多为灰白色或暗红色,
棕褐或浅红色,压之不褪色。找点 困难时,可用手摩擦相应部位皮肤后,再仔细
寻找。
(3)
体表病变区:多 是根据民间传统经验选择与疾病有关的部位,区域来进
行挑刺,常用的如;
1)颞额:颞额部为胆经、胃经分布区,主治偏正头痛、感冒、头眩、神经衰
弱、结膜炎、一切热性病变 。
2)
颞顶:耳前直上发际处为三焦经分布区,主治偏正头痛、头晕、头胀、热病。
3)
额上:眉头直上发际处,为胃经分布区,主治前额头痛、感冒、目疾、 热
病。
4)
顶环:头顶百会穴四周环形,为督脉,膀胱经分布区,主治头痛 目眩、癫
狂惊痫、脱肛阴挺、中风卒倒等。
5)
枕下:枕骨下方处,为胆经分布区,主治头痛、头眩、神经衰弱。
6)
额横:
前额发际,
两眉平行线之中横线处,
为胃经、
督脉、
膀胱经分布区,
主治前额头痛、感冒、目眶痛、近视、痛经等。
7)
眉间:两眉间处,为督脉分布区,主治头痛目疾、发热、小儿惊痫。
8 )
耳下:
耳垂后陷相当于翳风穴处,
为三焦经分布区,
主治目疾、
耳 聋耳鸣、
中耳炎、热性头痛。
可编辑修改
2
. 9)
口环:口唇周围处,为胃经、任脉、督脉分布区,主治口噤、口僻、不省
人事、癫痫卒 倒。
10)
喉咽:喉结上凹陷中,天突穴及人迎穴处,为任脉、胃经分布区,主治< br>急慢性咽炎、扁桃体炎、咳嗽、喘息、甲状腺肿大等。
11)
胸区:胸骨柄上 ,即从天突穴到剑突连成一线,向两旁旁开
2
寸、
4
寸
处,共成5
条直线,为任脉、肾经、胃经分布区,主治胸痛、咳嗽、喘息、乳少
等。
12)
腹区:腹正中线旁开
0.5
寸、
2
寸、
4
寸的纵行线上,为任脉、肾经、胃
经、脾经分布区,主治各种心区痛、呃逆、呕哕、积聚、胃及十二指 肠溃疡、胃
痉挛、急慢性肠炎、膀胱炎、月经不调、痛经、附件炎等。
13)
脐环:脐周围,为任脉、肾经、胃经分布区,主治腹泻肠鸣、经脐疝痛。
14)
督脉:腰背部正中线,为督脉分布区,主治腰背痛、内脏病、眼病、颈
淋巴结病(
结核
)
、癫痫、小儿高热、面部痤疮等。
15)
膀 胱经:背正中线旁开
1
.
5
寸、
3
寸处,:为膀胱经分布区 ,主治眼病、
颈淋巴结核、
内脏病、
疔毒疮疡、
面部痤疮、
半身不遂 、
赤白带下、遗精、
遗尿、
阳痿、内痔、脱肛等。
16)
四肢乙,上、下肢手、足六经线上,为手、足三阴三阳经分布区,主治
相应部位的神经痛、风湿痛、肌肉 麻痹、关节疼痛等。
17)
鱼际:鱼际穴挑刺主治小儿疳积、喘;息、胃痉挛等。
18)
四缝:四缝穴挑刺主治小儿疳积、纳;呆、缺钙、贫血、百日咳等。
2
.针具
三棱针、圆利针、大号注射针头、钩状挑治针。
3.
操作方法
挑刺治疗前,
患者必须选取适宜的体位以便针刺和防 止晕针,
挑刺部位、
医
者手指、针具必须进行严格的消毒。
可编辑修改
3
.
(1)
一般挑刺法:
挑刺部 位确定后,
常规消毒,
用左手按压挑点的局部周围,
使其皮肤固定和绷紧,
右 手持针横刺刺入该点皮肤,
纵行挑破
2~3
毫米,
然后将
针深入表皮 下挑,挑断皮下白色纤维样物,挑尽为止。术后再行碘酒消毒,盖上
敷料,胶布固定。也可先用
0
.
5
%盐酸普鲁卡因注射一皮丘,用手术刀在皮丘
上切一小口,
再 将挑针刺入,
挑出皮下白色纤维样物,
用刀割断,
术后处置同上。
(2)
特殊挑刺法
①挑刮法:
先在预定的皮肤上压刮皮肤,
使其充血而露出隐伏着的痧斑,
然
后改用挑法,把痧斑挑破出血。
②钳痧 法:
与挑刮法相似,
但钳痧法是用钳拧法使皮肤充血透痧,
钳痧的手
势是以右 手的中指、
食指构成一个蟹钳形状,
蘸些盐水或开水,
对准要钳的皮肤
顺序而 钳。一拉一放,反复几次,皮肤局部便有充血发瘀现象。热毒越重,皮肤
越易瘀黑,非属瘀斑热毒证则不 易发斑,见图
72
。
③挑筋法:是将穴位局部、周围的胶性纤维拔出切断。 挑刺时,在针刺到一
定深度
(0.2~0
.
3
厘米
)
后,即可将针尖做左右摆摇动作,可以把一种白色纤维
样物拉拔而出,
直到再没有纤维拉出为 止,
此时可有血珠流出,
如纤维虽拉出但
没有挑断,
可用剪刀将其纤维剪断。
本法操作较重,
常用于急性或慢性顽固性疾
病,如痹证、痿证等,具有疏通经络、宣导 气血、解除筋缩的作用,见图
73
。
④挑血法:是以挑被挑经络、穴位等处 的浅层静脉、动脉,然后用拇食指脐
压数次,使之出血的一种方法。多用于实证、热性疾患。
⑤挑液法:是将针挑点或经穴
(
如四缝穴,大骨空穴
)
,用针挑破, 然后用拇
食指挤压数次,使之局部渗出一些无色的或黄色透明液体来。多用于小儿疳积、
虫痛、 消化不良诸种疾患。
⑥挑羊毛疗法:对羊毛疔
(
毛孔凹陷,周边有一红圈, 红圈多有一缺口,压
之褪色,点中毫毛竖立挺直,有如钉子钉在皮孔上,如果把毛轻轻拔起,毛的根部常有一条粘性似羊毛状的细丝,同时被拔引出来
)
局部消毒后,用中、小号缝
可 编辑修改
4
身上起疙瘩很痒-
身上起疙瘩很痒-
身上起疙瘩很痒-
身上起疙瘩很痒-
身上起疙瘩很痒-
身上起疙瘩很痒-
身上起疙瘩很痒-
身上起疙瘩很痒-
本文更新与2021-02-13 17:53,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49636.html
-
上一篇:中医执业医师笔试针灸学高频考点
下一篇:病症经络穴位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