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寻麻疹不能吃什么241味最全的常用中药显著特性总结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2-13 17:22

无名指麻木-

2021年2月13日发(作者:自制美白祛痘面膜)
241
味最全的常用中药显著特性总结


解表药



1.
麻黄:为发汗解表的要药。为用于肺气壅遏喘咳的要药。


2.
白芷:为治疗阳明头痛的要药。


3.
辛夷:为治疗鼻渊头痛鼻塞流涕之要药。


4.
紫苏:为治疗风寒感冒的常用药。


5.
生姜:入脾经,善温中止呕,为“呕家圣药”



6.
荆芥:为发表散风通用药。


7.
防风:为治风通用药。风药之润剂。


8.
苍耳子:治鼻渊之良药。


9.
香薷:夏月解表之麻黄。


10.
细辛:为治感受风 寒、风湿之多种痛证及鼻渊头痛之要药;为治寒饮伏肺之要药。


11.
葛根:为治项背强痛之要药。


12.
柴胡:为治 疗少阳证的要药,为治疗疟疾寒热的常用药。
(为治疗肝胆证的要药。





清热药




13.
石膏 :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
(为治疗气分高热和肺胃实火之要药。



14.
栀子:治热病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


15.
夏枯草:为治肝阳眩晕,目珠夜痛及瘰疬肿结之要药。


16.
黄连:为治疗湿热火郁之要药;治疗泻痢的要药。


17.
知母: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


18.
苦参:治湿热所致带下证及某些皮肤病常用药。


19.
生地黄:为清热、凉血、止血之要药。


20.
金银花:为治疗一切内痈外痈的要药。


21.
蒲公英:为治疗乳痈的要药。


22.
紫花地丁:尤以治疗疔毒为其特长。


23.
野菊花:治外科疔痈之良药。


24.
重楼:痈肿疔毒、毒蛇咬伤常用药。


25.
漏芦:治乳痈之良药。


26.
土茯苓:治梅毒之要药。


27.
射干:为治疗咽喉肿痛的常用药。


28.
龙胆草:为治肝经湿热实火之要药。

`


29.
连翘:为“疮家圣药”



30.
大青叶:为治血热毒盛所致诸证之要药。


31.
鱼腥草:为治疗肺痈的要药。


32.
红藤、败酱草为肠痈要药。


33.
射干:咽喉肿痛常用之品。


34.
山豆根:治疗咽喉肿痛要药。


35.
马勃:治咽喉肿痛常用药,对喉痹有出血和溃烂者尤宜。


36.
马齿苋:治痢疾常用药。


37.
半边莲:治热毒所致疮痈肿毒诸证常用药。
(桔梗科)


38.
金荞麦:以治疗肺痈咯痰浓稠腥臭或咯吐脓血为其所长。


39.
白头翁:为治疗热毒血痢之良药。


40.
白蔹:常用之水火烫伤。


41.
四季青:尤宜于治水火烫伤。


42.
绿豆:甘寒,善解热毒,如附子、巴豆、砒霜等。为解毒良药。


43.
生地:清热凉血止血之要药。


44.
牡丹皮:治无汗骨蒸之要药。


45.
青蒿:善除疟疾寒热,治疟疾之良药。


46.
地骨皮:除有汗骨蒸,为退虚热疗骨蒸之佳品。


47.
银柴胡:为退虚热疗骨蒸之常用药。




泻下药




48.
大黄:为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尤宜于实热便秘。瘀血诸证常用药。


49.
芒硝:为治疗肠胃实热内结,燥屎坚硬难下之要药。


50.
芦荟:取其杀虫之效,可外用治疗癣疮。


51.
番泻叶:用于习惯性便秘及老年便秘。



祛风湿药




52.
独活:为风湿痹痛主药。无问新久,均可应用。


53.
威灵仙:为风湿痹痛之要药。性猛善走,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


54.
徐长卿:为治风痹或痹症痛重之要药。


55.
川乌:治风寒湿痹证之佳品。尤宜于寒邪偏盛者。


56.
蕲蛇:透骨搜风,祛内外风邪,为截风要药。尤善治病深日久之顽痹。亦为抽搐痉挛之常用药,风毒之邪 壅于肌
肤亦为常用之品。乌梢蛇功同此而力不及,然无毒。


57.
木瓜:为治疗风湿痹证,尤为湿痹、筋脉拘挛之要药。
(为治疗风湿痹证酸重拘急麻木及吐泻转筋常用 药。



58.
松节:尤善治寒湿偏盛之风湿痹证,祛筋骨间风湿。


59 .
海风藤: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拘挛,屈伸不利常用药。
(胡椒科)


60.
昆明山海棠:治风寒湿痹日久关节疼痛麻痹之良药。


61.
雪上一枝蒿:擅止痛,治疗多种疼痛之良药。


62.
秦艽:风药中之润剂。无问寒热新久均可配伍,热痹尤宜。亦为治虚热之要药。


63.
防己:对风湿痹证,湿热偏盛肢体酸重关节红肿疼痛及湿热身痛者尤为要药。


64.
桑枝:痹证无问寒热新久皆可,尤宜于风湿热痹。善走上肢。


65.
海桐皮:尤善治下肢关节痹痛。


66.
雷公藤:治风湿顽痹之要药。皮有大毒。
(卫茅科)


67.
五加皮:强壮性祛风湿药。尤宜于老人及久病体虚者。


68.
狗脊:对肝肾不足兼有风寒湿邪之腰痛脊强,不能俯仰者最为适宜。


69.
千年健:
“颇宜于老人”
,常与钻地风相须为用。


70.
雪莲花:尤宜于风湿痹证而寒湿偏盛者。


71.
桑寄生:为治肝肾亏虚胎动不安之要药。



利水渗湿药




72.
藿香:芳香化湿浊要药。能止呕,为治湿浊中阻所致呕吐最为捷要。


73.
苍术:为治湿阻中焦之要药。风寒挟湿来犯不用羌活便用苍术。


74.
厚朴:行气、消积、除胀之要药。
(为消除胀满之要药。



75.
砂仁:醒脾调胃要药。寒湿气滞者尤宜。为治妊娠气滞恶阻及胎动不安之佳品。


76.
茯苓:利水消肿之要药。


77.
车前子:利尿通淋。利小便以实大便。


78.
滑 石:为治湿热淋痛之良药;为治暑湿诸证之佳品;为治湿疮湿疹及痱毒之要药。


79.
瞿麦:治淋证常用药、热淋尤宜。


80.
萹蓄:
“善杀三虫”蛔虫、蛲虫、钩虫。


81.
木通:为治湿热淋痛及心火上炎或下移小肠之口舌生疮、心烦尿赤之要药;为治乳汁不下及热痹之要药。


82.
海金沙:诸淋涩痛之要药,淋证常用辅药。


83.
石韦:尤宜于血淋。


84.
萆薢:善利湿分清泌浊,为治膏淋要药。
(薯蓣科)


85.
金钱草:为治石淋之要药;为治湿热黄疸、肝胆结石之佳品。


86.
茵陈:为治湿热黄疸之要药。
(为治疗黄疸要药。




温里药




87.
附子 :补火助阳、回阳救逆之要药。
(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88.
干姜:温中散寒之要药。
(为温暖中焦之主药。



89.
肉桂:为治疗下元虚冷、虚阳上浮诸证之要药;为治脾肾阳衰之佳品。
(为治疗 命门火衰之要药。



90.
吴茱萸:治肝寒气滞诸痛之主药。为 治中寒肝逆或寒郁肝脉诸痛之要药。
(为治疗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为治疗
脾肾阳虚,五更泄泻 之常用药。



91.
丁香:治胃寒呃逆之要药。



理气药




92.
青皮:疏肝破气,较陈皮性较剧烈,行气力猛,偏入肝胆。


93.
陈皮:为治痰之要药。


94.
木香:为行气止痛之要药;也为治疗湿热泻痢里急后重之要药。

< br>95.
香附:疏肝解郁,行气止痹痛之要药。为妇科调经之要药。
“乃气病之总司,女可 之主帅也”
,为气中血药。


96.
薤白:为治疗胸痹之要药。


97.
大腹皮:宽中利气之截药。



消食药




98.
山楂:为消化油腻肉食积滞之要药。


99.
神曲:治食滞兼外感表证。


100.
麦芽:治米面薯芋食滞,能回乳。


101.
莱菔子:饮食积滞兼气滞者。


102.
鸡内金:为消食运脾之要药。



驱虫药




103.
使君子:为治蛔虫病之要药;为治小儿疳积之要药。尤宜小儿。忌与茶饮。


104.
苦楝皮:广谱驱虫中药。主驱蛔虫。


105.
槟榔:驱绦虫,兼能泻下虫体。


106.
南瓜子:去绦虫,与槟榔同用。


107.
鹤草芽:去绦虫新药。
(蔷薇科)


108.
雷丸:广谱杀虫,尤宜绦虫。能直接杀虫。



止血药




109.
大蓟:为治血热妄行之要药。


110.
小蓟:为治血热妄行及疮痈肿毒之要药。


111.
地榆:为治血热出血特别是下焦出血之佳品;为治疗水火烫伤之要药。


112.
侧柏叶:治各种出血病症之要药,血热者尤宜。


113.
苎麻根:止血清热安胎,历来视为安胎要药。
(荨麻科)


114.
三七:为治出血、瘀血诸证之要药。
(为伤科要药。



115.
茜草:妇科调经之要药。


116.
蒲黄:止血行瘀之良药。血证无论寒热有无瘀滞均可,实夹瘀者尤宜。尤为妇科常用药。


117.
降香:跌打损伤之内外出血证,外科常用之品。


118.
白及:为收敛止血之要药。尤多用于肺胃出血证。亦为外疡消肿生肌常用药。


119.
棕榈炭:收敛止血之要药。尤多用于崩漏。敛性强,应以无瘀者为宜。


120.
艾叶:温经止血之要药。为妇科下焦虚寒或寒克胞宫之要药;也为安胎要药。


121.
炮姜:治脾不统血之出血病症。

无名指麻木-


无名指麻木-


无名指麻木-


无名指麻木-


无名指麻木-


无名指麻木-


无名指麻木-


无名指麻木-



本文更新与2021-02-13 17:22,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49504.html

241味最全的常用中药显著特性总结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