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仁颈痛片-
.
..
..
.
乳癖
(乳腺增生病)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医外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华中医药学会,
2012
年)
。
临 床表现:
乳房有不同程度的胀痛、
刺痛或隐痛,
可放射至腋下、
肩背部,可与月经、
情绪变化有相关性;
一侧或双侧乳房发生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
形态< br>多样的肿块,
肿块可分散于整个乳房,
与四周组织界限不清,
与皮肤或深部组织
不粘连,推之可动,有触痛,可随情绪及月经周期的变化而消长,部分患者可有
溢液或瘙痒。< br>
影像学检查:
乳腺钼靶
X
线检查:
显示病变呈 现棉花团或毛玻璃状、
边缘模糊不清的密度
增高影,或见条索样结缔组织穿越其间。
超声检查:
双侧或单侧乳腺体积增大,
但边界光滑完整;
内部质地及结构紊< br>乱,回声分布不均,呈粗大光点或光斑。
病理学可明确诊断。
2.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
《临床诊疗指南》乳腺增生病诊断标准
(中华医学
会外科分会,
2006
年)
。< br>
临床表现:
(
1
)乳房胀痛:特点是疼痛与月经周期有关 。往往在月经前(一般月经来
潮前
7
天左右)
疼痛加重,
月经来潮后 减轻或消失,
但病程较长者以上规律可消
失。
(
2
)乳房肿物:
一侧或二侧乳腺有弥漫性增厚,
呈颗粒状、
结节状或片状,
增 厚区与周围乳腺组织分界不明显,
质地韧,
有弹性,
可活动,
以外上象限为多 ,
可伴有触痛。少数病人可有乳头溢液,为无色或黄色。腋窝无肿大淋巴结。
辅助检 查:乳腺彩超、钼靶摄片、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切除或切取活检均
有助于诊断。
(二)证候诊断
1.
肝郁气滞证:多见于青年妇女,乳房疼痛为主要表现, 多为胀痛,偶有刺
痛,肿块、疼痛与月经周期、情志变化密切相关,经前或情绪不佳时加重,经后
减轻。常伴胸胁胀痛,烦躁易怒。舌质淡红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2.
痰瘀 互结证:
一侧或双侧乳房出现边界不清的坚实肿块,
质韧或韧硬,
肿
学习参考
.
..
..
.
块可有刺痛、胀痛或无自觉痛,肿块和疼痛与 月经变化不甚相关。月经可正常,
部分月经愆期,或经潮不畅、色暗有块,或伴痛经。舌淡暗或暗红有瘀 斑,舌下
脉络青紫粗张,苔白或腻,脉涩、弦或滑。
3.
冲任失调证:多见于中老年妇女,
肿块和疼痛程度与月经周期或情志变化
关系不明显。常伴月经失调,如 月经周期紊乱,月经量少色淡,或闭经,行经天
数短暂或淋漓不绝。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夜寐多梦,面 色晦黯或黄褐斑。舌淡
苔白,脉濡细或沉细;或舌红少苔,脉细数。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
肝郁气滞证
治法:疏肝理气,散结止痛。
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芍药、枳壳、川芎、香附、陈皮、炙甘
草等。
中成药:逍遥丸、消乳散结胶囊等。
2.
痰瘀互结证
治法:活血祛瘀,化痰散结。
推荐方药:
血府逐瘀汤合逍遥蒌贝散加减。< br>当归、
生地、
桃仁、
红花、
枳壳、
柴胡、桔梗、川芎、牛膝、 芍药、茯苓、白术、瓜蒌、贝母、半夏、南星、生牡
蛎、山慈菇、甘草等。
中成药:血府逐瘀胶囊、乳癖散结胶囊等。
3.
冲任失调证
治法:调摄冲任,散结止痛。
推荐方药:二仙汤加味或六味地黄汤合二至丸加味。仙 茅、淫羊藿、当归、
巴戟天、黄柏、知母;熟地、山萸肉、淮山药、牡丹皮、泽泻、茯苓、女贞子、旱莲草等。
中成药:岩鹿乳康片、乳增宁片等。
(二)外治法
1.
贴敷疗法
(
1
)散结止痛膏
操作方法:一侧乳房一贴,贴于乳房最痛处。揭去隔黏照纸,贴于患处。
(
2
)药物乳罩:由川乌、商陆、大黄、王不留行、樟脑等组成。选择与患
者胸围合适的特殊乳罩 ,
将药袋插入与病变部位相应的夹层内,
务使佩戴乳罩时
药袋能紧贴乳房患处。每次月 经前
15
天开始用药,
7
~
10
天换药袋
1
次,经期
停用,
1
~
3
个月经周期为
1
疗程。< br>
学习参考
明仁颈痛片-
明仁颈痛片-
明仁颈痛片-
明仁颈痛片-
明仁颈痛片-
明仁颈痛片-
明仁颈痛片-
明仁颈痛片-
本文更新与2021-02-13 16:53,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49464.html
-
上一篇:临床检验及临床意义
下一篇:认可项目的生物参考区间、危急值和报告时间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