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吸脂减肥瘦身-粘液腺癌
各种部位感染的抗生素应用总结
抗生素的选择应该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的结果, 但由于时间及条件的限
制,
医生在开始治疗的第一时间就根据试验的结果是不现实的,
这就要求医生根
据感染的部位经验性选择药物。
1
呼吸系统感染时抗生素的选用
1.1
上呼吸道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是一个统称
,
包括普通感冒、
急性鼻窦炎、
扁桃体咽炎、
喉炎、
咽炎
.< br>其病原体
90%
以上为病毒
,
常见的有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 流感病
毒等。
细菌只占
10%
左右。
此类病人临床上多数表现为血象 不高
,
病程较短
(
通常
为
1
周
)
。治疗以休息、多饮水及对症为主
,
不必使用抗生素。如果症状持续
7
~< br>10
天没有改善
,
并出现发热、白细胞升高
,
或发生化脓性或 非化脓性并发症
(
风湿
病、肾小球肾炎
)
时可使用抗生素。抗生素首 选青霉素族
(
青霉素
G
、阿莫西林
) ,
也可选用一、二代头孢及大环内酯类药物。一般抗生素的疗程为
5
~
7 < br>天
,
伴有
风湿病、肾小球肾炎者
10
~
14
天。若有严重化脓性并发症者抗生素疗程可视病
情延长。
1.2
下呼吸道感染
是最常见的感染性 疾病。
包括急慢性支气管炎、
肺部感染等。
其病原体有细
菌
(
常见的有革兰氏阳性球菌
,
如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
革兰氏阴性杆 菌
,
如肺炎克雷伯杆菌、流感嗜血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
;
厌 氧杆菌
,
如棒状杆菌、梭形杆菌等
)
、病毒、真菌、原虫、支原体、衣原体 等。成人细菌
感染率为
80%,
儿童为
70 %
。在免疫 抑制状态、老年、大量使用激素、抗生素
等情况下真菌性感染的比例明显升高。
目前医学界公认 院外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
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主
(
主要为肺炎球菌
),
其次为革兰氏阴性杆菌
(
最常见的为肺
炎克雷伯杆菌
)
。
院内获得性感染约
60 %
为革兰氏阴性杆菌
,
其中最多的是绿脓
杆菌。院外下呼吸道感染以往治疗以青霉素为首选
,
但近年来细菌 的耐药性有了
较大的变化。如肺炎球菌对苯唑西林、氨苄西林耐药率达
50%,
对红霉 素及克林
霉素耐药率达
50%
~
70%
。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 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
达
97%
以上
,
对红霉素及克林霉素耐药率达
70%
左右
,
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葡萄菌
国外亦有报道。但对复方新诺 明和喹诺酮类耐药率低
,
特别是新一代喹诺酮类药
物。
故复方新诺明和喹诺酮 类合用常常可以获得理想的疗效。
院内下呼吸道感染
治疗首选氨苄青霉素、
羟氨苄青霉 素或二代头孢菌素。
合并厌氧菌感染时可加用
甲硝唑或克林霉素。根据血药浓度与效应关系,
抗菌作用随着血药浓度的增加而
提高
,
分次给药可使总有效时间增加。
β
-
内酰胺类抗生素主张分次给药。
对于轻、
中度感染可口服给药
,
对于严重下呼吸道感染或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主张静脉给
药
,
并可 联合使用抗生素
,
一般二联即可达满意效果。
几种呼吸系统常用抗生素的作用及机制
:
1.2.1
喹诺酮类抗生素
是近年来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药物。
其具有组
织浓度高、
最低抑菌浓度低等特点。
该药在支气管黏膜中的浓度比血液中高
2
倍
,
在肺泡上皮中比血液中高
2
~
3
倍
,
在肺泡巨噬细胞中比血液中高
9~
15
倍。
1.2.2 β
-
内酰胺类抗生素
在治疗呼吸道感染中应用最为广泛。
主要包 括青
霉素族、头孢菌素族及非典型
β
-
内酰胺类抗生素。
β
-
内酰胺类抗生素与
β
-
内酰
胺酶抑制剂
(
棒酸 、舒巴坦
)
合用可明显增加抗菌活性并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泰
能、特美汀、马斯平对 革兰氏阳性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厌氧杆菌均有强效杀
菌活性。
1.2.3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最常用于治疗院外细菌性呼吸道 感染
,
对革兰氏
阳性球菌
(
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
有强大的抗菌活性
,
对革兰氏阴性杆菌
(
如流感嗜血杆菌
)
及梭形杆菌以外的各种厌氧菌均有抗菌活性
,
并对不典型肺炎
(
支原 体、衣原体、军团菌
)
有肯定疗效。其新一代药物
(
如罗红霉素、阿奇霉素、
克拉霉素
)
对胃酸稳定
,
生物利用度高
,
组织细胞 浓度及血药浓度高
,
维持持久
,
不良
反应少。
1.2.4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对革兰氏阴性杆菌有 强大抗菌活性
,
其主要不良
反应为耳毒性、
肾毒性。
不良反应与血药 浓度密切相关。
此类抗生素有很长的抗
生素后续效应。这一现象呈浓度与时间依赖性
,
故主张短疗程、大剂量、每日
1
次的治疗方案。此类药物通过细胞摄取进入细胞内,
速度缓慢
,
局部用药能保持良
好的浓度。
2
消化系统感染及抗生素的应用
2.1
胆系感染
胆系感染是指整个胆道系统的急、慢性炎 症病变
,
多为结石、肿瘤所引起的
继发性病变
,
而炎症又促进了结石 的形成和增多
,
并有较高的病死率
(11.8 %)
。
正
常情况下
,
胆汁是无菌的。由于胆道与肠道的解剖结构和生理特点决定了胆系感
染的途 径为肠道的上行感染或门静脉系统及淋巴系统感染。
感染胆系的细菌大多
数直接从肠道经
Oddi
括约肌反流入胆道
,
故致病菌与肠道菌丛基本一致
,
以大
肠杆菌为主
,
其次为假单胞菌、肠球菌、变形杆菌
,
且 常为两种以上的混合感染。
厌氧菌感染率比其他部位高
51%
左右。选用抗生素时应考 虑致病菌种、细菌耐
药性、抗生素的抗菌谱及其在胆汁中的浓度等因素
,
胆汁培养及药 物试验具有重
专业吸脂减肥瘦身-粘液腺癌
专业吸脂减肥瘦身-粘液腺癌
专业吸脂减肥瘦身-粘液腺癌
专业吸脂减肥瘦身-粘液腺癌
专业吸脂减肥瘦身-粘液腺癌
专业吸脂减肥瘦身-粘液腺癌
专业吸脂减肥瘦身-粘液腺癌
专业吸脂减肥瘦身-粘液腺癌
本文更新与2021-02-13 00:0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48565.html
-
上一篇:郑大《病理生理学》肾功能衰竭
下一篇:内科护理知识测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