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三院-
中医对痰湿体质的认识
,
始于《内经》
,
其中的一些相关表述
,
是后世痰湿体质
提出和
分类的基础。
《内经》将体形肥胖的人称为
“
肥人、脂人、膏人、肉人
” ,
或
称为肥贵人、肥
美之人以及太阴人、
土形人等
,
并对形体肥胖、
丰满这一痰湿体
质表现特征和性格特点进行
了表述
,
是后 世痰湿体质理论形成的源头
,
后世
“
肥人多
痰湿
”
理论正源于此
,
并对其特征
进行了表述。
痰湿体质的基本概念是指由于津液
运化失司
,
脾不散精
,
精微物质运行输布障
碍与转化失调
,
痰湿凝聚、
互蕴
,
迁延日
久而逐渐形成的以黏滞重浊为主的偏颇体质状态
[? }
。
痰湿泛于肌肤
,
则见其形体
特征为体形肥胖
,
腹部肥满松软
,
常见表现有面部皮肤油脂较多、
面色黄胖而黯、
眼胞微浮、多汗且黏。
“
肺为贮痰之器
” ,
痰浊停肺
,
肺失宣降
,
则胸闷、痰
多。
“ ?
脾
为生痰之源
? . ,
故痰湿者多 喜食肥甘痰湿困脾
,
阻滞气机
,
困遏清阳
,
则容易困
倦、身
重不爽。痰浊上泛于口
,
则口黏腻或甜
脾湿内阻
,
运化失健则大便不实
,
小便微混
水湿不运
,
则小便不多。
舌体胖大
,
舌苔白腻
,
脉滑
,
为痰湿内阻之象痰湿内盛
,
阳气
内困
,
不易升发
,
故性格偏温和
,
稳重恭谦
,
和达
,
多善于忍耐
痰湿内阻易患消渴、中
风、胸痹
等病证
痰湿内盛< br>,
同气相求
,
对梅雨季节及湿环境适应能力差
,
易患湿证。< br>
禀赋遗传是痰湿体质形成的内在因素
,
外在因素包括饮食、劳逸、情志、环< br>境、气候是
产生痰湿体质的外界条件。其中
,
遗传是关键
,
饮食、劳逸与情志失调等
生活习惯则是痰湿
体质形成的主要因素。在现代生活中
,
营养失衡、
运动不足、
情
绪紧张为痰湿体质的产生创
造了充分的社会背景
,
在多因素的复合作用下
,
共同构
成了痰湿体质的形成基础。
王琦教授
课题组前期 研究发现
,
影响痰湿体质的因素按
影响程度的大小排列是
:
患有生活 习惯疾病、
不太运动、肥胖、嗜烟、血压偏高、
早睡晚起、喜油腻、混合嘴养和人工 喷养、睡眠不规律
等。
研究结果显示血压特
别是舒张压偏高、
患有生活习惯疾病与痰湿体质有显著相关
,
饮食
起居失常也是痰
湿体质后天形成的重要因素
,
肥胖与痰湿体质显著相关
,
与中医传统理论和
近年的
研究结果一致。肥胖是遗传、饮食、代谢、运动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 br>痰湿体质者体内出现的
“
痰湿
”
停滞
,
既是影响体质 形成的因素
,
也是一种致病因
子或
病理产物。
痰湿在体内形成之后对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
若痰湿较轻
,
但
并未消除
,
长
期潜伏于体内
,
对生理 机能产生影响
,
逐渐形成特殊的机体状态
,
即痰湿
体质
若痰湿较重
,
痰湿雍盛或在内因外因的刺激下发病则会 形成痰湿证
,
就转变为
一种病理状态。这就提示
,
痰湿体质可以作为以痰湿证为主要表现的相关疾病如代
谢综合征的易发体质
,
影响这些疾病
的发病和病机从化
,
从而表现出相应的证型。
《素问
?
通评虚实论》指出
:“
消瘴、仆击、偏枯、痪厥、气满发逆
,
甘肥贵 人则
高粱之
疾也。
”
临床调査表明
,
痰湿体质者
,
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高脂血症、
痛风的发生率
高于非痰湿体质
,
通过化痰祛湿法对体质进行调理
,
可以预防这些疾病
的发生。因此
,
临床
实践中从体质入手就可预见疾病发展的信息
,
从而做到尽早发现
,
及时调理
,
逆转病程。
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主旨
,
研究人类各种体质的生
理、病理特点
,< br>并以此分析
疾病的原因、状态、
性质及发展趋向
,
从而指导疾病的预
防
,
是传统理论在现代人体状况评
估中应用的典范。体质的形成离不开先天享赋
,
更
需要后天生活的调养。根据体质
,
可以选
择养生之宜忌
,
可以权衡补泻之轻重。
如
新兴的体质食疗学
,
就是立足于体质特性的个体化
养生保健理论
,
它可以改变人们
盲口食补的旧饮食习惯
,
按个人体质特征选择合理饮食。
中
医学理论认为
,人体是
一个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的巨大系统
,
以五脏为中心
,
以
气、血、津、精
为基本物质
,
以经络为气血津液的运
T
于途径。而且中医体质学说早在《伤
寒》
、
《内经》等经典著作就有论述
,
历代医家有关体质学说的论述也散见于各书之中
,
体
质
学说认为
,
体质不仅可以决定能否发病和对某种致病凤险因素的易感性
,
还可以
决定疾病的
种类以及疾病的预后情况。因此
,
对体 质状况的观察、辨识、分型以及
调理
,
不仅有助于积
极预防各种疾 病的发生
,
而且对指导中医辨证治疗
,
具有广泛的价
值。
人们越来越重视对于高脂血症的提前预防及生活调控。寻找出安全有效、简
便易行的防治方法非常重要。中医体制学说的出现为我们带来了新思路
,
某些
特殊体质类型是相关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
,
辨体论治预测疾病发展趋势。改善
体质
将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新途後
,
对早期预防
.
提高疗效、降低发病率和病死
率
,
均有
重要意义。中医的
“
治未病
”
理论是从宏观的、整体的角度看待人体
,
重视发挥人的
能动作用
.
增强自身的抗病能力
,
实行多样的个体化干预手段
,
预
< br>防措施比西医更为
积极
,
在血脂异常的防治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
,
中医
体质学说是临床用于指导
血脂异常防治的有效武器
,
尤其是在其预防中。中医
健康管理以中医体质学说为
“
切
入点
” ,
运用中医
“
治未病
”
理论来指导生活调
养
,
将对疾病的预防和传变的改善发挥
更大的作用。
研究资料表明
,
高血脂症是诸多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
还可导致脂肪肝、
胰腺炎、眼底出血、周围血管疾病、高尿酸血症等疾病。而当血脂升高幅度不
大时
,
病人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
,
容易被忽视
,
但它却是 众多疾病的潜在危险
因素
,
尤其
是中老年人更应提高警惕。食物中 的成分对血液组分的影响很大
,
高胆固醇和高脂
肪食物的摄入会导致血脂升高
,
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相关疾病。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
,
胆
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会随着动物性脂肪的摄入而升高
;
而摄入植物性脂肪
,
伴随了
膳
t
纤维、
植物蛋白等物质
,
则可使血脂一定程度上
有所降低。植物性食物中必需
脂肪酸的含量相对高一 些
,
适当的食用会对人体
有很大的好处
,
但是也不是绝对 的认
为植物性脂肪就会好于动物性脂肪
;
营养
学专家比较一致的认 为
,
两种脂肪混合食用
,
达到一个合理的比例时会更好。
因此合理控制脂肪的摄入比例才是最重要的
,
也是
对人体最健康的。高血脂症
患者调整饮食非常重要
,
特别要控制高脂肋食物的摄入
,
尤其是动物 脂肪
.
内脏
等。脂肪酸的饱和程度决定脂肪酸的作用
,
饱和脂肪酸会导
致胆固醇升高
,
而
不饱和脂肪酸会在一定程度上 降低胆固醇。洛杉矶的一项实验研
究
,
给人膳食
中增加植物脂肪的 合量
,
减少不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含量
,
结果发现甘
油三
脂和总胆固醇水平都下降。随访
8. 5
年以后
,
发现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
血管意外等疾病的发生总数明显下降。可见合理调整饮食习惯对血脂和脂蛋白
的含量会产生较大影响
,
也会密切影响高血脂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等。提升自我
保健意
识
,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
能在预防高脂血症及心脑血管 疾病上起到重
要作用。中国
传统医学认为饮食不节是高脂血症的原因。摄入过多外源肥甘厚
味之品
,
会导致湿
困脾胃
,
脾胃消谷运化功能失调
,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气血
,
反为浊膏
,
转化为痰湿
.
再由
痰湿内滞
,
浸淫脉管
,
血行受阻而致血瘀为病。这
同样说明中国传统医学非常重视饮
食在高脂血症中所起的作用
,
与现代医学观
点相符。
3. 4
血脂异常与中医体质的关系
韩丽菩等选择
100
例
2
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
患者
,
判定其中医体质并检测血脂指标
,
研究两者的相关性。
结果表明
2
型糖尿病
合并高血脂症患
者以阳虚质、气虚质为主
,
湿热质患者
TC
、
LDL-C
在各体质类型
中最高。陶亮
” ”
等对
85
例血脂异常患者和
85
例健康人进行对照研究
,
探讨中医体
质与血脂异常之间的关系
,
认为
痰湿质、
血疲质、
阳虚质可能是判断血脂异常发病
的另一危险因素。
王智玉选择高脂血症的
患者
342
例作为观察组
,
与正常对照组
279
例对比
,
结果显示观察组中平和质、痰湿质、阴
虚质、气虚质
4
种体质所占的
比例与对照组不同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且气虚质、
痰湿质与高脂血症的患
病呈正相关
(P<0. 05
。推导出气虚质与痰湿质最有可能是血脂异常
的危险因素。赵
文霞等通过调査
1163
例非酒精性脂肪肝
(NAFLI
患者的体质类型分布及血
脂等相
关项目的体检
,
结果表明
NAFLD
患者痰湿质较气虚质更易出现血脂异常。
2013
年
11
月
6
日
,
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
业的若干意
见》
并指出
,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
,
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
,
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
随着社
会人口的不断老龄化
,
老年人的健康越
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
尤其是
随着年龄增加而发病率不断提升的老年性痴呆得到了
社会的广泛关
注。
老年性痴呆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病变
,
属中
医学
“
善忘
”
、
“
健忘
”
、
“
呆病
”
、
“
痴呆
”
等范畴。该病发展呈慢性进
展性
,
具有不可逆的特点
,
最
终导致的高致残率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
巨大的负担
,
如何防治老年性痴呆成为医学
界的一个重要课题
,
也是
关系到每家每户的重大社会问题。
提前预防及生活调控、
寻找出安全
有效、简便易行的防治方法非常重要。西医治疗的局限性
,
使得更多
的
目光投注到中医。
体质学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辨证论治的重
要组成部分
,
传< br>统医学期望通过辨别体质达到
“
治未病
”
的目的。中
医体制学说为我们带提供了新
思路
,
某些特殊体质类型是相关疾病发
生的主要因素
,
辨体论治预测疾病发展趋
势。
体质因素影响着老年人
对痴呆的易感性、
疾病发展的倾向性、
证候的类型个
体对治疗的差异
等
,
因此
,
临床应重视对老年人体质的研究
,
改善体质对老年性痴
呆
早期预防
.
提高疗效、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
,
均有重要意义。
中医学认为老年性痴
呆的病因虽多
,
但基本上不外乎虚实两类
,
虚实夹杂
,
以虚为主。
属虚者
,
多因气血
亏虚
,
髓海不足
,
脾肾两虚。
属实者
,
多缘于痰浊内蕴
,
瘀血阻络
,
上蒙清窍所致。
徐州三院-
徐州三院-
徐州三院-
徐州三院-
徐州三院-
徐州三院-
徐州三院-
徐州三院-
本文更新与2021-02-07 13:12,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47660.html
-
上一篇:某发电机房降噪的设计概要
下一篇:基础护理学知识点复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