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第十一章 疱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2-07 04:07

角膜塑形镜的危害-

2021年2月7日发(作者:子宫抹片)

第十一章

疱疹病毒科(
Herpesviridae


疱疹病毒是一群较大 的包有囊膜的双链
DNA
病毒,现已分离到的本科成员至少在
80
个种以上。 它可以感染人和许多动物包括哺乳类动物、鱼、蛙、啮齿动物、鸟、有袋目动
物,甚至有可能包括软体动 物和真菌。

这类病毒主要侵犯外胚层来源的组织,包括皮肤、粘膜和神经组织,初次感染后, 常
可造成潜伏状态,并反复发作,可达多年甚至终生。某些疱疹病毒可能是动物和禽类肿瘤
的病 原因子,其中马立克氏病病毒是已经确认的首例,医学上也开始注意到某些疱疹病毒
可能与人的癌症有关 。由于疱疹病毒的广泛致病性及在潜伏感染和致癌方面的作用,这类
病毒已引起病毒学者的普遍重视。< br>
第一节

疱疹病毒的一般特征

一、疱疹病毒的分类

疱疹病毒科下分甲型疱疹病毒亚科(
Alphaher pesvirinae

、乙型疱疹病毒亚科

Betaherpesvir inae
)和丙型疱疹病毒亚科(
Gammaherpesvirinae



(一)甲型疱疹病毒亚科

该亚科包含单纯疱疹病毒属(
Sim plexvirus
)和水痘病毒属(
Varicellavirus
)两个
属。在这两属中主要的病毒有:

1
.单纯疱疹病毒属:
有人疱疹病毒
1
型(单纯疱疹病毒
1
型)

Human
herpesvirus
1

Herpes simplexvirus type I


、人疱疹病毒
2
型(单纯疱疹病毒
2型)和羊疱疹病毒
2

bovine herpesvirus 2

,另外,
cercopithecine
疱疹病毒是可能的种。

2
.水痘病毒属:
有伪狂犬病毒(
Pseudorabies
vi rus

、水痘
-
带状疱疹病毒(人疱疹
病毒
3
型 )
、马鼻肺炎病毒、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马疱疹病毒
1
型(马流产病毒)
、马
疱疹病毒
3
型(交媾疹病毒)
、猫疱疹病毒
1
型、猕猴 疱疹病毒
1
型、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
等。

(二)乙型疱疹病毒亚科

本亚科包含巨细胞病毒属

Cytome galovirus

和鼠巨细胞病毒属

Muromegalovirus

两个属。该两属中的重要病毒有:

1
.巨细胞病毒属:
有人疱疹病毒
5
型(巨细胞病毒)
、马巨细胞病毒(马疱疹病毒
2
型 )
、猪巨细胞病毒等。

2
.鼠巨细胞病毒属:
有小鼠巨细胞病毒( 鼠疱疹病毒
1
型)
、大鼠巨细胞病毒(大鼠
疱疹病毒
2
型)
、豚鼠巨细胞病毒(豚鼠疱疹病毒
1
型)等。

(三)丙型疱疹病毒亚科

本亚科包含淋巴滤泡病毒属

Lymph ocryptovirus

和蛛猴疱疹病毒属

Rhadinovirus


1
两个属,主要的种有:

1
.淋巴滤泡病 毒属:
有人疱疹病毒
4
型(
EB
病毒)
、鸡疱疹病毒
2
型(马立克氏病病
毒)
、火鸡疱疹病毒(火鸡疱疹病毒
1
型)< br>、兔疱疹病毒
1
型、恶性卡他热病毒(牛疱疹病

3
型)等。

2
.蛛猴疱疹病毒属:
有蛛猴疱疹病毒
2
型等。

疱疹病毒各亚科的主要生物学特征





在细胞培养上病毒繁
殖速度和传播

细胞致病变作用

宿主范围

隐性感染

α



β

较慢

作用慢,细胞先胀大而
后被杀死

较窄

在不同组织引起隐性
感染

γ

不同

杀死感染细胞

不同

可以在神经节潜伏

不同

较窄

常侵犯淋巴细胞和淋巴样母
细胞导致隐性感染


二、疱疹病毒毒粒的一般特征

(一)形态与结构

疱疹病毒系球形带囊膜的较大病毒,直径为
200

300 nm
,重约
1000

2000 Md
,在
3
Cs Cl
中的浮密度为
1.20

1.29 g/cm
。主要由核芯、衣 壳、壳皮和囊膜
4
个结构成分所组
成。核芯由双股线状
DNA
与蛋白 质形成的纤维卷轴组成,超薄切片可见为均匀一致的圆形
电子致密区,但有时看到花纹样结构,其纤维的 末端固定于衣壳下侧。核芯的直径为
30

70 nm
。衣壳直径为
100

110 nm
,有
162
个壳粒,排列成
20
面体,衣壳可能由三层组成,
中层和内层系无特定形态的蛋白质 薄膜,外层是由
162
个互相连接呈放射状排列具有中空
轴孔的壳粒构成,壳粒的大小 约
12.5
×
9.5 nm
。衣壳的周围常有一层无定形的球状物质所
覆盖称为壳皮(
Tegument

,或称皮层,在负染色标本中常呈纤维样,不同 疱疹病毒的皮层
厚度不同,即使在同一细胞内增殖的病毒粒子的皮层厚度也不一样。再外层为类脂双层膜
的囊膜,至少由两层以上的结构组成,其质柔软,厚薄不匀称,上有短的突起,但对其构
造和排 列情况以及功能等,尚无所知。

(二)化学组成

疱疹病毒的
DNA
为双股线状,分子量为
85

150
Md
,其中带状疱疹病毒
DNA
最小,为
85 Md
,而巨细胞病毒
DNA
最大,为
150 Md
。大多数疱疹病毒 的鸟嘌呤和胞嘧啶(
G+C
)含
量较高,
两者之和常在
55
%
以上,
其中最高的如牛鼻气管炎病毒和伪狂犬病病毒,

72%

线状双股
DNA
中有末端重复序列和内部重复序列,其重复序列的数量和长 度在不同的疱疹
病毒中也有较大差异。疱疹病毒
DNA
链中有缺口,所以碱变性以后可 使
DNA
变小和呈现不
均一性。其线状
DNA
通过互补区也可以环化 。

疱疹病毒毒粒中至少有
33
种蛋白,分子量为
15

275
Kd
,其中
6

8
种位于囊膜。在

2
受染细胞中可以检出大约
20
种病毒特异性蛋白,
后者不构成毒粒的成分。< br>大约一半的蛋白
是糖蛋白,有些是磷酸化的,至少有
6
个磷酸化蛋白质。衣壳中 含有
157

55

36

25
Kd
4
种蛋白质。

分离的病毒
DNA
也有感染性,但不能完全 排除混有蛋白分子。无囊膜的核衣壳更具有
感染性,
但仍比完整毒粒为小。核衣壳是主要的细胞 内颗粒,壳皮和外膜是它通过核膜和
/
或浆膜时获得的。

第二节

疱疹病毒基因组结构的特点

一、异构体结构

多数疱疹病毒的基因 组由两个互相连接的长节段(
L
)和短节段(
S

DNA
所 组成,有
的疱疹病毒其
S

L
节段可颠倒排列,如
HSV< br>(单纯疱疹病毒)
,因而可以形成
4
种异构体:
P
(原型)< br>;
IS

S
节段颠倒)

IL

L
节段颠倒)和
ISl

S

L
节段均倒置)


在疱疹病毒科中,其病毒基因组的大小和结构有相当大的差异。目前已知有
7< br>种不同
的疱疹病毒基因组结构形式,其中人类疱疹病毒有
4
种。松鼠猴疱疹病毒
DNA

HSV
以外
研究得较为详尽的病毒。它的基因组结构很独特 ,其
L
节段长约
100 kb

G+C
含量低,在
其两侧通过
30
个拷贝的约
1
kb
的串联重复,高
G+C
含量序列(
H
)的部分环状变换排列而
连接起来。在马流产病毒(
E AV
)和伪狂犬病病毒(
PRV

,只有
S
倒置重复序列, 在
L
节段
未发现有倒置重复序列,并固定在一个方向。在海峡鲇鱼病毒(
CC V

,其基因组较小(
120
kb

,也发现有的大的直 接末端重复序列为其基因组结构的特点。但东半球猴
CMV
(巨细胞
病毒)以及马和小 鼠
CMV DNA

220 kb
)是一种无倒置序列结构、缺少
L

S
节段的线状
分子,
EBV

EB
病毒 )
DNA
则是一种无倒置序列结构的线状分子,其内部串联重复区(
IR
)< br>都向着分子的一端。

综上所述,疱疹病毒基因组的结构,从进化的角度来说,最古老、 原始的脊椎动物疱
疹病毒是
CCV

Lucke
蛙瘤病毒,后者只有 单一的末端直接重复序列。在鸟和哺乳类动物
的非嗜淋巴属的疱疹病毒则发展成
L
和< br>S
倒置重复结构,如
HSV

MDV
(马立克氏病毒)以及西半球猴
CMV
;缺少
L
节段倒置的变种有
VZV
( 水痘
-
带状疱疹病毒)

PRV
(伪狂犬病病
毒)

EAV
(马流产病毒)等;两套倒置均丢失的变种有东半球猴
CMV
,还可 能包括树鼩的
疱疹病毒。
在一种东半球
CMV
的基因组中,
其内部倒 置重复区被从细胞来源的
CA
重复序列
所替代。另一方面嗜淋巴性的疱疹病毒则发展成 大套的内部直接重复序列,如人和东半球
猴的
EBV
样病毒;或外侧直接重复序列,如 西半球猴松鼠猴疱疹病毒和

;或内部
和外侧都有,如美洲兔的
agus


在目前所研究过的疱疹病毒中,其基因组的一个末端或两个末端有不均一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串联重复序列拷贝数不同所造成的。

二、基因组内部串联重复序列
< br>各自疱疹病毒基因组,除上述在大范围的结构上有差异之外,在内部的序列结构上也
有差异,特别 是串联重复序列结构有很大的不同。这些内部重复序列
G+C
含量很高,有些
还是在编 码区;有些是细胞
-
病毒
DNA
的同源位点。


3
三、基因组末端结构

早在
1975
年就发现
HSV
基因组的末端有直接重复序列,称为“
a
”区。
DNA
序列分 析
表明,
HSV1
的“
a
”区为
400 bp
,而
HSV2
则为
250 bp
。不同
HSV1
毒株“
a
”区大小的变
异与内部短串联重复序列的数目有关,
HSV1
HSV2
的“
a
”区很少同源性。

a
”区 是由短
的直接重复序列单元(
20
bp
)所构成,其数目的多少引起
HSV
L
节段内末端和外末端的 不
均一性。
HCMV
(人巨细胞病毒)
DNA
L
节段的内末端有比
HSV
大的类似的结构(~
800
b p


S
节段的外末端也因重复序列数目的不同而呈不均一性。但是,小鼠< br>CMV
的线状基因组仅
含一短的
30 bp
的直接重复序列。
VZV
(水痘
-
带状疱疹病毒)
DNA
序列分析却表明其
L

段末端有
-88
bp
的倒置重复序列,
S
节段 末端有一长的倒置重复序列,为
7319
bp

EBV

DNA
末端也是不均一的,有多至
5

550 bp
序列的差异,随机分布在其线状
DNA
的两个外
侧末端。

几乎所有疱疹病毒
DNA
的一个末端都含有一组
28 bp
的保守序列:
CCCCGGGGGGG-
TGTTTTTGATGGGGGGG
。至于从复制型的
HSV
DNA
切割并包装成成熟
HSV
DNA
分子的信号,其
本 质及精确的定位尚不清楚,但有可能在
a
区。这一功能是造成
L

S
倒置形成异构体的
根本机制。

四、不同疱疹病毒基因组的比较
< br>人类
5
种主要的疱疹病毒基因组的全序列测定即将完成,届时可以得到这几种疱疹病毒基因组结构比较的精确资料,目前的资料是零星的。

HSV1

HS V2
在核苷酸水平上有
50%
的同源性,
而酶谱分析研究表明,
两种
DNA
分子在
物理结构上是十分相似的,尽管
HSV2

U S
区比
HSV1

MP
)的约长
3
kb
。两种
DNA
分子同
源性较差的区段位于
G+C
丰富的
L< br>和
S
节段的倒置重复区。与
HSV
最接近的动物疱疹病毒
是牛 乳腺炎病毒(
BMV

,它与
HSV
的同源性分布于整个基因组,它 不同于其它许多动物疱
疹病毒,仍保留其倒置
L
节段的结构。严格条件下的杂交试验表 明,
HSV
与关系较远的动
物疱疹病毒的基因组序列的保守区,位于
L
节段的中部,特别是
HSV1 DNA

DNA
多聚酶
/
主要
DNA
结合蛋白区段。

对各种疱疹病毒基因组比较认为,各种疱疹病毒 基因组之间,一方面在结构和某些基
因序列之间有一定的同源性,另一方面,确也有相当的不同。例如< br>EBV

EBNA1

2

3

B am H I M
区的可为丁酸钠诱导的两个早期核抗原,在
HSV
中尚未发现有上述 类似的基因
产物。

第三节

基因转录与调节

一、
HSV
HSV
1
基因组的全序列已经测定,共
152260
bp
,可分为
UL

US

TRL

TRS

IRL

IRS
各区段。
UL

56
个功 能片段,
US

12
个功能片段。
HSV1
全基因组
G+C %

68.3%
,目前
可以识别的基因数为
72
个,编码
70
个不同的蛋白。

美国芝加哥的
Roizman
首先把
HSV
的基因转录分为三类,即
α

β

γ
;同时在英国
Glasgow

Subak-Sharp
则分为< br>IE
(立即早期)

DE
(早期或晚早期)和
L
(晚 期)三类。

4
早期基因转录是指
DNA
复制之前的转录,晚期基 因转录是指或是在绝对依赖于
DNA
的复制

γ
-2
或真正 的晚期)

或者虽然在
DNA
复制前就开始合成,
但在
DN A
复制后大量增加

γ
-1

β
/
γ
准晚期或早
/
晚期)

IE

α

mRNA
的合成不需要任何病毒基因产物,

DE

β
mRNA
的合成则需
IE
蛋白的合成才能进行。

α
基因大约占基因组的
10%
,主要集中在倒置重复序列区段,但是一般来说,早期或< br>晚期基因是随机分布在全基因组的,有
60
多个转录物。
α
基因有5
个,即
α
0

α
4

α
2 2

α
27

α
47
,随后的基因有
β< br>1

β
2

γ
1

γ
2< br>,这都需要
α
基因的产物才能转录,

特别是
α
4< br>基因的产物,
α
4
是主要的反式激活的调节蛋白。

α
0
的全基因位于
L
节段的重复区,
α
4
的全基因则位于
S
节段的重复区,
α
22

α
4 7
基因则位于
S
节段重复区与独特区的交界
处,
α
27基因则位于独特区,但仍接近于
L
节段重复区与独特区的交界处。

所有的
HSV
α
基因产物除
α
47
之外,
均是磷酸化的核蛋白。
HSV
1

VF65
基因编码的蛋白,脯氨酸十分丰富,也是一种磷酸化的核蛋白,与以前所知的调节蛋白无同源性。
VF65
蛋 白
可从受染的细胞中或病毒毒粒中提取,它能激活
HSV
立即早期启动子。由于没有< br>DNA
结合
性质,它通过与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结合于
TAATGARAT< br>序列上才发挥启动子激活作用。

另一个
HSV
基因转录的调节蛋白是
128
Kd

DNA
结合蛋白,
后者对病毒
DNA
的复制以
及对晚期多肽的合成 和维持在正常水平是必需的,
它是
DE
产物,
非磷酸化蛋白,
也结合 单

DNA
,也对早期基因的表达起作用。

二、
VZV
VZV
基因组全序列已经测定,全长
124884
bp

G+C
含量为
46.02%
,其中
UL

104836 < br>bp

G+C

44.33%

Trl
和< br>IRL
各为
88.5
bp

G+C

68 .3%

US

5232
bp

G+C

42.7%

TRS

IRS
各为
7319.5 bp

G+C

59.04%
。根据
DNA
序列推 导的功能片段有
71
个,其中
许多终止于
AATAAA

A TTAAA
序列附近。

疱疹病毒基因中含内含子的并不普遍,
HSV1基因组中只有
4
个是含有内含子的拼接基
因,
VZV

ORFs42

45
在该病毒表达过程中是可能拼接的,有的基因编码区有部分重叠。

第四节

疱疹病毒的糖蛋白

疱疹病毒的糖蛋白涉及病 毒与细胞的互相作用,病毒感染的病理过程、免疫原性以及
亚单位疫苗的研制。

一、
HSV
糖蛋白种类


HSV
感染的细胞中有
6
种糖蛋白:
Gb

gC

gD

gE

gG

gH
,这
6
种糖蛋白均存
在于病毒毒粒中,在
HSV2
中尚未发现
gH-1


二、不同疱疹病毒之间糖蛋白的同源性

EBV

DNA
全序列已经测定,
BXLF2 ORF
相当于
HSV1

gH-1

BALF4 ORF< br>相当于
HSV

gB
,而
EBV

gp 350

gp 220
在其它疱疹病毒中尚未找列相对应的。
EBV
基因组中的
BDLF3

BILF2
糖蛋白也未检定。

关 于
CMV

gp
,用单克隆检定的有
gA-F
,在
gA
上至少有
5
个抗原决定簇。
HCMV
基因
组的
Hind III F
片段序列分析表明,此处编码一个糖蛋白与
HSV- gB

VZV

gpII

EBV

5

BALF4
有高度同源性。

HCMV
基因组中的
L
片段中,又发现了与
HSV1 gH

EBV BXLF2

VZV gp III
同源的糖
蛋白,称
CMV-gH


HSV1
13g
Kd
糖蛋白,牛乳腺炎病毒
120
Kd

130
Kd
糖蛋白与
HSV- gB
在抗原性和结构上是相关的。

三、
HSV
糖蛋白的功能

目前所知
HSV
糖蛋白的功能有:

HSV
糖蛋白的功能


gB
在组织培养中病毒
繁殖所必需

在毒粒中存在

病毒吸附细胞

病毒进入细胞

细胞融合(
syn


细胞间传播

FC
受体

C3b-
受体

NK
特异性

中和活性

细胞免疫

+
+
+
+
+





+
+
+
gC


+
+
+
+



+(gG-1)
+
+
+
HSV
糖蛋白

gD

+
+

+






+
+
gE


+
+



+



+
+
gG

+









+
+
gH
+
+



+





+


四、
HSV
糖蛋白的抗原结构

gC-1

9个抗原决定簇,集中在
2
个不同的抗原结构域中。结构域
I
位于分子的< br>C

端部分;结构域
II
位于
N
末端,后者是由3
个重复的但不同的亚结构域所组成。

gD

8
个抗 原结构域,其中一些是型特异性的,另一些则是型共同的。抗原决定簇一
般是由
5
~< br>7
个氨基酸残基所组成,
不同的抗原决定簇有不同的结构,
连续性抗原决定簇是
由直接经多肽链连接的氨基酸残基所组成;而不连续性抗原决定簇的氨基酸残基不是直接
连接的 ,它们在一级结构上分散在各部分,由于蛋白折叠的缘故而连在一起。采用单克隆
抗体,可以区分这两类 抗原决定簇,在操作上,不连续性的抗原决定簇可在还原和碱处理
的变性条件下被破坏,而连续性的抗原 决定簇在此条件则可保留。
gD

8
个抗原决定簇,
gD-1

7
个,其中
3
个是连续性的,分别位于成熟糖蛋白分子的
268

287

340

356

11

19
位,另
4
个是不连续的,位于成熟分子的
N
端头< br>260
个氨基酸内。

五、机体免疫反应


HSV
毒粒或受染细胞免疫动物,所有
HSV
糖蛋白均可引起中和抗体的产生,纯化的
gB

gC

gD

E
可以分别地产生相应的中 和抗体,但
gD
引起中和抗体的能力最强,所以

6

角膜塑形镜的危害-


角膜塑形镜的危害-


角膜塑形镜的危害-


角膜塑形镜的危害-


角膜塑形镜的危害-


角膜塑形镜的危害-


角膜塑形镜的危害-


角膜塑形镜的危害-



本文更新与2021-02-07 04:0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46884.html

第十一章 疱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