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瘦身-
人体皮肤的结构与分析
一、皮肤的基本结构
皮肤位于 人体的表面,是人体和外界环境直接接触的部分,是人体面积最大的器官。成年人的全身皮肤面积为
1. 5
~
2.0
平方米;其重量约占人体重量的
15%
,皮肤表面柔软光 滑,但用放大镜观察,可以看到其表面是由许许多多隆
起的皮丘和凹陷的皮沟组织成的。还有许多凹下去 的小孔,及长毛的开口即毛囊口,毛囊口内长有毫毛。
皮肤的结构极其复杂,含有大量的细胞 ,错综复杂的血管、神经网,以及毛发、皮脂腺、汗腺、爪甲等附属器。
1
、表皮
表皮是最外层皮肤,覆盖全身,有保护作用。平均厚度为
0.07
~
2
毫米。表皮内无血管,但有许多细小的神经末梢,
感知外界刺激 ,产生触觉、痛觉、压力觉、温觉、冷觉等感受。表皮由外向内可分为
5
层:角质层、透明层、 颗粒层、
棘层、基底层。表皮的各层实际是由处于角化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细胞形成的。基底层的基底细胞 是表皮细胞的生化之
源,它不断产生新细胞,并逐渐向皮肤表层推移,变成各层细胞,最后变成死细胞, 以皮屑的方式脱落。从一个基底
细胞产生,到最后变成皮屑脱落大约需要
28
天。
①、角质层
角质层是表皮的最外层,也就是表皮细胞的表面,由< br>4
~
8
层扁平无核的角化死细胞构成。细胞排列紧密,对人体
起保护作 用。皮肤表面的角化细胞到一定时间会自行脱落,同时会有新形成的角化细胞来补充。经常受摩擦部位皮肤
的角质层比较厚,如:手掌、足底等处。眼睑部的角质层最薄,皮肤比较娇嫩。
角质层的厚 薄对人的肤色和皮肤的吸收能力有一定影响。角质层过厚,会使皮肤看上去发黄,而且缺乏光泽。皮
肤有 一定的吸收能力,角质层越厚,皮肤吸收能力越差。在做皮肤护理时,利用磨砂、去死皮等手段,将过厚的角质< br>细胞去除,能使皮肤细嫩而富有光泽,同时也提高皮肤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达到理想的护肤效果。但是 ,眼睑部
角质层很薄,不能做人工脱屑,以免损伤皮肤,按摩时力量也要轻,避免拉松皮肤。
②、透明层
透明层位于角质层下,只有手掌、足底等角质层厚的部位皮肤 才有此层。透明层由
2
~
3
层扁平无核的透明死细胞
构成,呈无色透 明关,光线可以透过。此层可防止体内、体外的水、电解质透过,起到保护作用。
③、颗粒层
颗粒层位于透明层之下,由
2
~
4
层 菱形细胞构成。这些细胞几乎接近死亡,正要蜕变成角化细胞。细胞内含有细
小颗粒状物,有折射光线作 用,可以减少紫外线射入体内。
④、棘层
棘层位于颗粒层下, 由
4
~
8
层带棘的多角形细胞构成,是表皮中最厚的一层,细胞之间的棘突相 连,细胞间隙中
有组织液,为细胞提供营养。棘层中有许多感觉神经末梢,可以感知外界各种刺激。
⑤、基底层
基底层位于棘层之下,是表皮的最下层,与真皮波浪式相接,由基底细胞和黑色素细胞构成。
(
1
)
基底细胞呈圆柱状,单层排列,它直接从真皮乳头层毛细血管吸收营养 ,具有分裂繁殖能力,是表皮各层细胞的
生化之源。当皮肤受外伤时,如果基底细胞末遭破坏,经一段时 间,皮肤可以完全恢复正常,而且不会留疤痕。
(
2
)
黑色素细胞呈树枝状,稀疏散布在基底细胞之间,有分泌黑色素颗粒的功能。黑色素颗粒能够吸收阳光中的紫外< br>线,阻止其射入体内伤害深层组织。外界紫外线越强,黑色素细胞分泌的黑色素颗粒越多。人的肤色的深浅 是由
皮肤中含黑色素颗粒的多少决定的。冬季日光较弱,皮肤中黑色素颗粒较少,皮肤比较白;夏季日光 暴晒后,皮
肤中含的黑色素颗粒较多,肤色会变深。
2
、真皮
< br>真皮位于表皮之下,与表皮呈波浪状牢固相连,其厚度约为表皮的
10
倍。由大量纤维结 缔组织、细胞和基质构成,
并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神经、腺体、立毛肌等。
第一页
真皮中的纤维结缔组织有
3
种:胶原纤维、弹力 纤维、网状纤维。它们使皮肤具有良好的柔韧和弹性。其中胶原纤
维具有一定的伸缩性,起抗牵拉作用, 弹力纤维有较好的弹性,可使牵拉后的胶原纤维恢复原状。如果真皮中上述
3
种
纤维减 少,皮肤的弹性下降,就容易产生皱纹。
基质是黏的胶状物,填充在纤维组织和细 胞之间。它的主要成分是黏多糖,还有一些蛋白质、盐分和大量的水分。
真皮层含水量占全部皮肤组织的
60%
,若低于
60%
时,皮肤会呈现干燥、起皱纹等缺水状态。
真皮中的细胞主要为产生各种纤维组织和基质的成纤维细胞、组织细胞。
真皮可分上下两层:
上层为乳头层,下层为网状层。乳头位于真皮浅层,主要由胶原纤维构成, 纤维束细小,排列
方向不定,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和感觉神经末梢。网状层位于真皮深层,主要由胶原 纤维和弹力纤维构成,纤维束
粗大,排列方向与皮肤表面平行,交织成网状。此层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 管、神经、肌肉、皮脂腺、汗腺、毛囊等。
当皮肤划伤深及真皮时,会产生疼痛感 觉,皮肤会出血。创伤修复过程中纤维组织大量增生,伤愈后会留疤痕。
3
、皮下组织
皮下组织位于皮肤的最深层,其厚度约为真皮层的
5
倍。主要由大量的脂肪细胞和疏松的结缔组织构成,含有丰富
的血管、淋巴管、神经、汗腺和深 部毛囊等。皮下脂肪有保温防寒、缓冲外力、保护皮肤等作用,脂肪细胞被分解后
还可以释放能量,供人 体活动需要。
皮下脂肪的厚薄还对人的体形有很大影响。如脂肪堆积过厚,会使人 看上去臃肿,皮下脂肪过少会使人显得瘦弱,
缺乏线条美。我们平时可以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调节皮下 脂肪的厚薄,保持健美的体形。
4
、皮肤附属器
皮肤附属器有皮脂腺、汗腺、毛发、爪甲。
1
、汗腺
根据汗腺分泌物的不同,分为小汗腺和大汗腺两种。
(
1
)小汗腺
分布情况:
除唇红及指甲等处外,小汗腺广 泛分布于全身,尤其以手掌、脚底、前额、腋下等处最多。
结构:
小汗腺由腺体和导 管两部分组成。腺体位于真皮的网状层和皮下组织内,导管起自腺体,向上直接开口于皮肤
表面,形成汗 孔。
功能:
小汗腺可以分泌汗液,其主要成分为水、无机盐和少量尿酸、尿素等代谢 废物。具有润泽皮肤、调节体温、排
泄废物等作用。
(
2
)大汗腺
分布情况:
大汗腺分布在液窝、乳晕、肛门及外阴、外耳道等处。
结构:
与小汗腺相同,导管开口于毛囊。、
功能:
大汗腺在青春期 时开始发育,分泌物为浓稠的乳状液体,含有蛋白质、糖类和脂肪。
2
、皮脂腺
分布情况:
除手脚掌外,皮脂腺遍布全身,以头面部最多,其次为前胸和背部。
结构:
皮脂腺由腺体和导管两部分组成。腺体位于真皮浅层,为梨形小叶,导管开口于毛囊。
功能:
皮脂腺可分泌皮脂,经导管进入毛囊,再经毛孔排到皮肤表面。皮脂为油状半流态混 合物,含有多种脂类。主
要成分为甘油三酯、脂肪酸、磷脂、脂化胆固醇等。皮脂与皮肤表面的汗液混合 ,形成乳化皮脂膜,可以滋润皮
肤、毛发,防止皮肤水分蒸发。皮脂呈弱酸性,有一定的抑菌、杀菌作用 。
皮脂腺的分泌功能受雄性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调节,青春期分泌旺盛。皮脂 分泌量过多,使皮肤呈油性状态,
即油性皮肤。若毛孔堵塞,皮脂积在毛囊内,不能顺利排出,会形成粉 刺、痤疮等皮肤问题。若皮脂分泌量少,不足
以滋养皮肤,皮肤会呈现干性状态,也就是干性皮肤。
3
、毛发
人体毛发可分为长毛、短毛,毫毛三种。它的主要成分是角 蛋白。长毛包括头发、腋毛、阴毛等;短毛有眉毛、睫
毛、鼻毛等;毫毛柔软色淡,除手、脚掌和指趾末 节外、遍布全身。
第二页
毛发露在皮肤表面的部分称毛干,皮内部分称毛根。毛根末端膨大部分为毛球 。毛球下端呈凹陷状,真皮组织伸
入其中,构成毛乳头。毛乳头内含丰富的血管、神经末梢,为毛发生长 提供营养。毛球下层与毛乳头相接处为毛基质,
是毛发生长区,含有黑色素细胞,分泌黑色素颗粒,并输 送到毛发细胞中,使毛发呈现较深的颜色。黑色素颗粒少则
毛发呈灰色,无黑色素颗粒毛发呈白色。毛发 中含铁呈多时呈红色或褐色。包围在毛根的上皮组织称毛囊,由纤维结
缔组织和毛囊上皮细胞构成。
毛发的生长分三个阶段:
生长期、体止期和脱落期。生长期毛发颜色深,毛干 粗而有光泽;休止期毛发细而干硬,色
淡无光。头发的生长期为
2~6
年,休止期为< br>2~3
个月。每天正常脱发一般不超过
100
根。精神紧张、长期失眠或营养不 良,
会影响毛发生长,造成脱发。
4
、甲
甲覆盖在指趾 末端,为半透明状的角质板。由甲板和甲根两部分构成。甲板是暴露在皮肤外的部分,其下为甲床,
内含 丰富的血管、神经。甲根为隐藏在皮内的部分,其下皮肤为甲母质,是甲的生长区。甲母质有很强的分裂能力,< br>可产生新细胞,形成甲板。如甲母质遭到破坏,甲就不能生长。如甲根部皮肤发炎或起皮疹,甲会因营养不 良而变薄
变脆或凹凸不平,影响手部整体美。
二、正常皮肤的分类及特征
皮肤的分类方法有多种,目前主要是根据皮脂腺分泌的油脂和汗腺分泌的汗液的多少和它们之间的比例大 小,而
把皮肤分成四大类:中性皮肤、干性皮肤、油性皮肤和混合性皮肤。
1
、
中性皮肤
:中性皮肤是比较理想的一种皮肤,肌肤状况安定,但在成年人中比较少见,多见 于
14
岁以下的儿童。
特征:
(
1
)皮沟稍深,皮丘细小且排列整齐。
(
2
)毛孔细小,纹理细腻,皮肤光滑滋润有弹性,表面不粗不粘。
(
3
)化妆后不易掉妆。
(
4
)皮肤易随季节和健康状态的变化而局部性地变油或变干。
中 性皮肤的人由于皮肤状况良好,很容易疏忽皮肤的保养,但欲保持随时都安定的皮肤状态,每天保养是非常重要的 ,
否则再好的皮肤都会老化。同时中性皮肤的人要注意保养品的选择,要配合季节和年龄,并避免过于清 爽或过于滋润。
2
、干性皮肤
特征:
(
1
)极浅,大部分单侧皮沟消失不见,皮丘隆起不明显。
(2
)毛孔极小,几乎看不见,纹理特细腻,皮肤干燥无光泽,较粗糙,缺乏娇嫩感。
(
3
)清洁后皮肤有紧绷感,易老化,容易长黑斑及细小皱纹,但不易出粉刺及面疱。
(
4
)附着力强,化妆后不易掉妆。
(
5
)皮肤对外界刺激缺乏抵抗力,夏日晒后皮肤往往发红易起皮屑,冬天遇冷又容易干裂、脱皮。
3
、油性皮肤
特征:
(
1
)皮沟较深,皮丘的形状较大而且排列不整齐。
(
2
)毛孔粗大明显,皮肤纹理粗糙,表面肥厚,油光满面,易生粉刺及面疱,但不易起皱。
(
3
)附着力差,化妆后易掉妆。
什么是干燥性油性皮肤
?
干燥性油性皮肤是一种油多水少的皮肤。多由于油性皮肤护 理不当,清洁过度却不注意保湿而造成。也有部分是
由于体内内分泌失调,植物神经功能混乱而导致,此 类皮肤的特征与油性皮肤相似,但皮肤粗糙,缺乏水分,故皮肤
既因多油脂而易长粉刺、面疱,又因缺水 而易生细小皱纹,是比较难处理的一种。护理上对这种皮肤既要加强清洁,
去除毛孔深处的油脂及污垢, 同时要注意保湿,赋予皮肤大量的水分。
4
、混合性皮肤
特征:
T
形区域(额头、鼻子、人中、下巴)呈现油性皮肤特征,两颊部位呈中性或干性特征。
分类:
包括中性混合性皮肤和干性混合性皮肤
,
以后者居多
,< br>在亚洲人群中占到
80%
左右。
皮肤主要分成上述四种 类型(或五种),但一个人的皮肤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年龄、地域、环境、气候、季节等
因素均会影响甚 至改变皮肤类型,故在分析皮肤时要考虑多种因素,灵活应用。
第三页
三、特殊皮肤护理
1
、粉刺、面疱皮肤
粉刺与面疱医学上又称
“
痤疮
”
,俗称
“
青春痘< br>”
、
“
暗疮
”
等,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皮脂腺与毛囊的慢性炎症 ,其形成原
因复杂,发生率与复发率高,青春期多见,时好时发,反复多年不愈是本病的一大特征,且稍 有不慎,即容易留下疤
痕和色素沉着。
病因病理
(
1
)内在因素:
①
雄激素分泌过盛。刺激皮脂腺增生、肥大,分泌过多皮脂。
●
促使毛囊口角化,上皮细胞增生,雄激素中的睾酮在酶的作用下,形成双氧睾酮,与毛囊受体蛋白结合即 能
刺激毛囊皮脂腺角化,角质变厚,角化细胞相互粘连,不易分离致管口阻塞,皮脂产生与排出平衡失调 ,这
是产生粉刺的主要原因。
●
局部面疱杆菌(又称痤疮棒状 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混合感染发生炎症。雄激素分泌过盛是本症的主
要原因。
②
与女性生理周期有关。女性在月经期前及期间面疱易复发并加重,与期间雌激素分泌下降,雄激素相 对升高及孕
激素的分泌有关系。
③
各种器官功能障碍,
特别是消化 系统功能障碍。
如各种胃肠功能混乱、
便秘、
肝功能低下等,
均易导致面疱的 产生。
④
体内缺乏维生素
B
族及
A
族。
B
族中维生素
B6
及
B2
的缺乏,易致脂质功能混乱,而缺乏维生素
A
则容易使毛囊口发生
角化。
⑤
遗传及个人皮肤素质。人 体皮肤毛囊皮脂腺受体对雄激素的敏感性及毛囊的角化程度具有遗传性,一般皮肤质地
粗而偏黑的人,青 春期时毛囊口易于角化、发生痤疮,而肌肤细嫩偏白的人则较少发生。
⑥
疲劳过度、 睡眠不足、火气过旺、精神抑郁、紧张、压力过重等所致内分泌混乱或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也是造成
粉刺 、面疱的重要原因。
(
2
)外在因素
①清洁、保养不当
:不注重皮肤的清洁,滥用碱性用品洗脸,或偏重于油性化妆品及应用不良保养品等 ,均易导致
此症的发生。
②
食物因素
:高糖、高脂、过食辛辣、煎炒热性等刺激性食物易使痤疮恶化。
③
药物因素:
不少人口服避孕药或其他激素类药物或长期涂擦皮质激素类外用药,引起 痤疮加剧或暂时见效,反跳
加重等,皆因此类药物不利于抑菌,对痤疮不但无效,反而会导致细菌繁殖, 促使炎症加剧与复发。
④
局部机械性刺激,如挤压、针挑、抠挖等,并导致细菌感染。
⑤
外界因素:
如紫外线过度照射,工作环境中的粉尘,均会刺激毛囊口发生角化,阻塞毛孔。
痤疮皮肤的护理:
(
1
)内在护理
①
保持乐观、开朗情绪,解除精神负担及顾虑。
②
有规律的生活,充足的睡眠,避免疲劳过度。
忌烟酒,少吃辛辣、油腻、甜食等,多吃含维生素食物,如蔬菜、水果。
及时治疗慢性病及妇女病,注意肠胃,尤其是规律的排便,不要形成习惯性便秘。
(
2
)外在护理
①
清洁:
温水洗脸, 选用适合油性皮肤的洗面奶,保持毛孔畅通和皮肤清洁,但注意不要用碱性强的清洁用品,其
去脂力强, 但反而会刺激皮脂腺分泌过盛。
②
不要用手搔抓患部,禁用指甲挤压,前 额部发疹时注意不使刘海下垂,颈部、下颌部发疹时不宜穿高领毛衣。
③
忌用油性化妆品,忌用干湿两用粉饼,可用化妆水、乳液等保养品。
2
、色素沉着皮肤
色斑是一种面部的色素障碍性皮肤病,不同程度地影响到 面部的美观,是女性脸部皮肤的最大困扰和烦恼之一,也
是国内外许多皮肤病专家和化妆品公司研究的重 要课题之一。
第四页
(
1
)色斑的形成原理及过程
色斑是黑 色素细胞的产物,胎儿
11
周时在人体皮肤、神经、眼睛等部分就出现黑色素细胞。黑色素细胞 分布在皮
肤的基底层与真皮相连接处,它分布的密度决定着皮肤颜色的深浅。面部、手背、肛门、乳晕、 腋窝、会阴等部位分
布较多,而其他部位分布较少,并都呈均匀分布。而白化病人则因为缺乏酪氨酸酶的 缘故,皮肤始终是苍白色。黑斑
形成的原理及过程如下:
①
黑色素细胞能够 吸收一种无色氨基酸
——
酪氨酸进入细胞内,并在酪氨酸羟化酶的作用下,转化为多巴,多巴继 续
氧化成黑色素,再聚合成黑色素颗粒。酪氨酸酶的作用很关键,其活动度越大,含量越多,黑色素形成 越多。紫外
线可使细胞体内的酪氨酸酶活动度增加,这是由于紫外线作用后,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
SH
化合物裂解,对酪氨酸酶
的抑制作用减弱。
②
黑色素逐渐增 多后酪氨酸酶的活动度开始逐渐下降,黑色素逐渐集成黑色素颗粒,到树枝状突里储藏起来,被表皮
基底 细胞所吞噬。然后逐渐向表皮移动到达角质层,于是角质层内也出现黑色素颗粒。黑色素是一种光吸收剂,它的主要功能是阻挡太阳光的直射,以保护真皮、肌肉等内部组织器官不受紫外线的损伤。
③
在皮肤健康时,表皮的黑色素会因新陈代谢而从皮肤表面排出,然后自然剥落,其合成与分解过程趋于 平衡状态,
但在各种因素影响下,皮肤会因疲乏而排出黑色素的能力减弱,以致黑色素残留在皮肤上,形 成黑斑。
(
2
)色斑的原因及分类
色斑的分类:
根据色斑的成因和特点,可将其分为两大类,即定性斑和活性斑。
定性斑
:定性斑性质稳定,不因外界因素影响而变化,一旦去除,原部位不会再起,常见的定性斑有 ,色素痣、老年
斑、胎记等。
活性斑:
活性斑是由酪氨酶活动造成的斑,它 的性质不稳定,受外界日光及内分泌等因素影响,颜色深浅发生变化,
常见的活性斑有;黄褐斑、雀斑、 继发色素沉着斑等。
雀斑特点:
①雀斑:雀斑又称夏日斑。
病因:
雀斑的发生与常染色体遗传有关,
皮损处黑色素细胞经日晒后,
能快速产生黑色素颗粒,
沉积于局部,
形成雀斑;
诊断要点:
雀斑的皮疹为棕褐色或淡黑色芝麻大小的圆形或卵圆形斑点,表面光滑,不高 出皮肤,无自觉症状,多
发于暴露部位,以面部最多见,也可发于肩背部,日晒后颜色加深,秋冬季变淡 ,雀斑常自
5
至
7
岁开始
出现,青春期更明显。
②体液的酸碱度与雀斑的关系:
疲劳:
早晨血液一般呈碱性,脸上雀斑较不 明显。晚上因为一天的疲劳,体液呈酸性,脸上雀斑更明显。
疾病:
使人呈现慢性疲劳状态,体液倾向酸性,雀斑颜色加深。
生育前后:
女性激素大量分泌
,
血液中磷酸增加
,
体液倾向酸性,雀斑也会更明 显。
浓妆:
影响皮肤的气体交换,也会使雀斑加深。
黄褐斑特点:
黄褐班:
黄褐斑又称蝴蝶斑,妊娠斑,肝斑等,多见于女性面部。
病因:< br>黄褐斑的发生与日晒、内分泌失调等因素有关。雌性激素可兴奋黑色素细胞,分泌黑色素颗粒增多,黄体酮
能促使色素沉着,故本病常见于妊娠期妇女,此外也可见于患慢性妇科病,肝病、结核病、肿瘤病以及攻 期
服用避孕药的人。日晒、精神抑郁、睡眠不足等可使黄褐班加重。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找不出明显病因。
诊断要点:
黄褐斑为淡褐色或淡褐色形状不规则的斑片,不高出皮肤。发生于面部 ,对称分布,以颧,颊,额部皮
肤多见,病程缓慢,无自觉症状。
色斑的分布状况与内脏的关系
☆
前额:
女性荷尔蒙分布不平衡、肾脏功能不全。
☆
眼皮:
流产、坠胎次数过多、妊娠期、过敏性皮炎。
☆
眼尾、太阳穴:
甲状腺功能低下、妊娠、更年期、神经质、反复化妆品刺激。
☆
眼下:
流产、坠胎、生理不顺、体质弱、情绪不稳定。
☆
颧骨内侧、两颊:
妊娠(成片)肝肾功能不全、更年期。
☆
鼻部:
日晒、胃肠功能不佳、生理不顺。
☆
人中:
处女斑、内分泌不平衡、卵巢机能障碍。
☆
下颌部:
妇科疾患、白带过多、化妆品过敏。
产后瘦身-
产后瘦身-
产后瘦身-
产后瘦身-
产后瘦身-
产后瘦身-
产后瘦身-
产后瘦身-
本文更新与2021-02-07 03:56,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46871.html
-
上一篇:老年人常见的皮肤病及护理知识
下一篇:皮肤生理学(完整美容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