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人格障碍概述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2-06 22:18

妇科知识-

2021年2月6日发(作者:甲状腺瘤治疗)

人格障碍概述

一、概述

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 离正常,并具有稳定和适应不良
的性质,同时伴有自我和人际功能的损害,这种损害不符合个人发
展阶段和社会文化环境。

人格障碍没有明确的起病时间,不具备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过程。通常开始于童年期或青少年期,并长期持续发展至成年甚至终
生,因为其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难 以矫正,仅有少数患者在一定程
度上有所改善。严重躯体疾病、伤残、脑器质性疾病、精神障碍或
灾难性经历之后发生的人格特征偏离,应列入相应疾病的人格改
变。儿童少年期的行为异常或成年后的 人格特征偏离尚不影响其社
会功能时,暂不诊断为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患病率的调查结果因评定方法和调查地区的不同而有
很大的差异,最低为
0 .1%
,最高为
13.0%
。人格障碍的危险因素包
括:父母过度保护、否认 拒绝型养育方式、父母关系不良、单亲家
庭、被虐待。

本节根据
ICD-10

DSM-5
对人格障碍进行讨论,两 个诊断分
类系统标准条目较长,基本条目和内容相近,但两者在措辞上略有
差异。

ICD-10
缺乏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具体描述,并且没有给出自恋
型人格障碍的诊 断标准,因此对这两种人格障碍依据
DSM-5
进行描
述和诊断。对于下文提到的人格 障碍的亚型,通常要求存在至少
3


条临床描述的特点或行为的确切证据, 只有当人格的偏向或特征已
达到严重界限时,才可做出诊断。成人人格障碍基本分为以下类
型:

1.
偏执型人格障碍

2.
分裂型人格障碍

3.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4.
边缘型人格障碍

5.
表演型人格障碍

6.
强迫型人格障碍

7.
回避型人格障碍

8.
依赖型人格障碍

9.
其他特异人格障碍

10.
自恋型人格障碍

11.
非特指的人格障碍

12.
混合型和其他人格障碍

二、病理、病因及发病机制

人格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迄今仍未完全阐明。生物-
社会
-

理学模型提出人格障碍是遗传和环境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 br>
(一)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人格障碍发病中有重要作用。边缘型人格障碍的遗
传度约为
0.7
。有学者对
1000
名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进行全基因


组关联研究表明,其与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和抑郁障碍存在
遗传重叠。

家族谱系研究发现,人格障碍遗传的发生率与血缘关系的远近
成正比,人格障碍患者的家属中,血缘关 系越近,人格障碍的发生
率越高。同卵双生子比异卵双生子发生人格障碍的一致率更高,人
格障 碍患者的子女被寄养后人格障碍的发生率仍较高。

(二)脑神经发育因素

人格障碍可能存在脑功能损害,但一般没有明显的神经系统形
态学病理变化。神经影像学研究显示,反社 会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前
额叶灰质减少、杏仁核体积减小,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海马体和
杏仁核 体积减小。

人格障碍患者还存在神经递质的代谢异常,如分裂型人格障碍
患者的多巴 胺功能与阳性症状呈正相关。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存在

5-
羟色胺和多巴胺功能异常。

(三)心理社会因素

人 格障碍与文化适应不良有关。例如,儿童期从农村搬到大城
市的个体,可能会出现单独活动以及社交沟通 上的缺陷,可能会发
展成分裂型人格障碍等。对金钱、地位、成就的过分追求也可能是
诱发自恋 型人格障碍发生的社会因素。

家庭环境对人格发育至关重要。儿童时期不合理的教养方式(如早年分离、虐待、粗暴、溺爱或苛求等)和早期教育的质量除


了影响大脑结构和功能外,可能还会影响基因表达,从而导致终生
稳定的行为特征。

分裂型人格障碍患者常常存在一系列早期创伤,如父母的拒绝
和威胁,导致患者认为表达情感是 没有意义的,其他人是无情的。
分离焦虑障碍被认为是依赖型人格障碍的危险因素。一些“强迫性
父母”用僵硬的、控制的教养方式,限制孩子的自主性,从而形成
矛盾、固执、刻板等强迫性格特点。 双亲的边缘型人格特质对子女
出现边缘型人格障碍有一定的影响。

三、临床特征与评估

(一)临床特征

人格障碍是指明显偏离了个 体文化背景预期的内心体验和行为
的持久模式,是泛化和缺乏弹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得稳
定,并导致个体的痛苦或损害。人格障碍一般特征如下:

1.
人格障碍的患者在认 知内容、情绪体验、行为方式和人际关
系等方面存在异常。这些异常显著偏离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认知
模式。

2.
人格的异常表现相对固定,不因周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3.
人格障碍起始于青春早期,往往在儿童期就初露端倪。

4.
人 格障碍患者常伴有社会功能的明显损害,部分患者为此感
到痛苦,多数患者若无其事。

(二)临床评估



若考虑患者存在人格障碍,应根据尽可能多的 资料进行评估,
通常需要与患者面谈一次以上,或通过知情者了解有关情况或信
息,从而评估患 者的人格特征。

1.
临床晤谈

临床晤谈是传统的经典临床检查方 法,通过直接向患者提问或
知情者了解有关情况和信息,评估患者的人格特征。此法简单实
用, 但个人经验和主观影响作用较大,可能的原因是患者缺乏自知
力,不能感知到人格障碍对自己和他人生活 的影响,否认自己的负
性特点。基于知情者提供的信息所做出的评定一致性较高,因为知
情者可 以对患者人格特征做出较为客观的描述。

2.
评估


1
)生活安排:如何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特别是闲暇时间是
独居在家还是外出会友?有什么兴趣 和爱好?


2
)社会关系:与上级、同级和异性的相处情况如何?是否容< br>易获得友谊?有无值得信赖并保持持久友谊的朋友?


3
)情绪状态 :通常情绪是愉快的或是忧郁的
?
是稳定的或是
易变的?如易变,持续多久?变化是自 发的还是与环境有关?如有
不满情绪,是流露出情感还是加以掩饰?


4< br>)性格:性格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患者概括说出
自己是怎样的人,许多人可能难以描述 ,则可用提问来帮助。例
如,你的为人是严格的还是宽厚的?随和的或爱操心的?刻板的或
灵活 的
?
你感到自己值得被人喜欢,有信心和有能力吗?你是否过分


关注别人的意见或者因被人拒绝而感到受了伤害?一些人格特质如
多疑、嫉妒和缺乏信任等往往不为患者 本人觉察到,需借助于知情
者,询问他们,被检查者是否易于激动而与人争吵?行为是否具有
冲 动性?被检查者是否关心他人?倾向于寻求别人的注意吗?自己
的感觉是否依赖他人?

3.
临床定式或半定式量表测查

指与患者面对面会谈,通过临床晤谈的技巧 ,按照定式测查工
具,检查和询问患者是否符合某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应给予患
者比较宽松 的环境,同时还允许检查者在和知情者(配偶
/
父母等)
交谈中收集有用信息,通过患 者及知情者的描述,有助于澄清含糊
不清的问题,而且可以避免直接提问所致的防御性回答,从而获得< br>丰富的诊断信息。

人格障碍的检查工具包括国际人格障碍检查(
IPDE
、人格障碍
临床定式检查(
SCID-
Ⅱ)
、人格障碍晤谈工 具(
PDI-
Ⅳ)等。

4.
自评量表

临床上对 于自陈式调查表的可靠性有争议,可作为人格障碍的
筛查工具。常用的自评调查表包括:明尼苏达多项人 格问卷

MMPI

、人格障碍诊断问卷(
PDQ-
Ⅳ)等 。

5.
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例如血尿便三大常规、生
化、甲状腺等内分泌功能、脑电图、头颅
CT/MRI
等,排除躯体疾
病所致的人格改变可能。



6.
风险评估

可用自杀态度问卷、
Barratt
冲动量表评估患者自杀或者冲动
的风险。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人格障碍临床诊断依靠病史、神经系统和精神科检查及对照诊
断标准。应特别注意,
18
岁以下不诊断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的诊断与普 通精神障碍诊断的不同之处在于,要系统
了解患者人格功能的所有侧面,即其毕生的行为模式。

(二)
ICD-10
对人格障碍的诊断要点

不是由于广泛性大脑损 伤或病变以及其他精神障碍所直接引起
的状况,符合下列标准,通常要求存在至少
3
条 临床描述的特点或
行为的确切证据,只有当人格的偏向或特征已达到严重界限时,才
可做出诊断 :

1.
明显不协调的态度和行为,通常涉及多方面的功能,如情
感、唤起、 冲动控制、知觉与思维方式及与他人交往的方式。

2.
异常行为模式是持久的、固定的,并不局限于精神疾患的发
作期。

3.
异常行为模式是泛化的,与个人及社会的多种场合不相适
应。

4.
上述表现均于童年或青春期出现,延续至成年。

5.
给患者带来相当大的苦恼,但仅在病程后期才较为明显。

妇科知识-


妇科知识-


妇科知识-


妇科知识-


妇科知识-


妇科知识-


妇科知识-


妇科知识-



本文更新与2021-02-06 22:18,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46344.html

人格障碍概述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