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减肥茶配方血液病诊疗指南 技术操作规范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2-06 15:52

激素满月脸-

2021年2月6日发(作者:布卫生巾)

血液病诊疗指南


技术操作规范






第一部分

血液病诊疗指南


第一章

巨幼细胞贫血

第二章

缺铁性贫血

第三章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第四章

再生障碍性贫血

第五章

过敏性紫癜

第六章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第七章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第八章

急性白血病

第九章

慢性髓系细胞白血病

第十章

淋巴瘤

第十一章

多发性骨髓瘤

第十二章

骨髓增殖性疾病


第一章

骨髓穿刺

第二章

骨髓活检术




1
第二部分

技术操作规范


第一部分

血液病诊疗指南

第一章


巨幼细胞贫血


巨幼细胞性贫血是由于叶酸和(或)维生素B
12
或其他原因引起细胞核
DNA
合成障碍
所致的贫血。

【临床表现】

1
.贫血表现为中度至重度贫血。除有 贫血所具有的乏力、头晕、活动后心悸和气短
外,可有轻度黄疸和脾脏肿大。

2
.消化道系统食欲不振、腹胀、便秘,舌乳头萎缩,出现牛肉舌。

3.神经系统维生素
B
12
缺乏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主要为手足对称性麻木、深感 觉
障碍、共济失调甚至出现精神异常。


【买验室检查】

1
.血象

大细胞性贫血,
MCV>100fl
。可出现 全血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
可有
6
叶或者更多的分叶,出现核右移。

2
.骨髓象

骨髓增生活跃,以红系为著。各种细胞均可见巨幼样变,出现“浆老核
嫩”


3
.生化检查

非特异性指标为血清胆红素轻度升高、血清
LDH
增高明显。特异性指
标为血清叶酸和/或
B
12
水平下降, 可分别低于
3ng

ml

100ng

ml


【诊断要点】

1
.有造成营养缺乏的病因。

2
.临床除贫血外,常伴食欲不振、 恶心、腹泻、舌痛、舌红、舌面光滑等。维生素
B
12
缺乏者可有周围神经病变、脊髓 后索、侧索变性或精神忧郁等症状及体征。

3

血象为大细胞性贫 血,
可伴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
5
叶者
>5< br>%

6
叶者
>1
%。

4
.骨髓:巨幼红细胞生成,巨幼红细胞
>10%
,粒系巨幼变,巨核细胞多分叶改变。

5
.血清叶酸,
B
12
测定减低。

6
.叶酸、维生素
B
12
治疗有效。


【鉴别诊断】

1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除有巨幼样变外,还有病态造血现象;应用叶酸和维

2
生素
B
12
治疗无效。

2
.红血病和红白血病:起病急、进展快、贫血重、出血、感染及肝脾肿大;幼红细
胞糖原染色呈强阳性反 应;虽骨髓有巨幼样变,但符合红白血病诊断标准。


【治疗】

1
.治疗基础疾病去除病因

2
.补充叶酸或维生 素
B
12
。叶酸
5

10mg
,口服,每日
3
次。需在治疗
5

10
天时,
观察有无
RC< br>峰值,治疗到血象完全正常后停用。维生素
B
12
500ug
,肌肉注 射隔日一次或
腺苷辅酶
VitB
12
1mg

d
, 口服,疗程约需
15

30
天。治疗中防止低血钾、血小板血栓栓
塞 和尿酸升高等并发症。

3
.重症病例可能合并低蛋白血症及缺铁,应适当补充营养和铁剂。


第二章


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
(IDA)
是体内贮存铁
(
包括骨髓、肝、脾及其他组织 内
)
消耗殆尽,不能满
足正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而使血红素合成减少而引起的贫血。


【临床表现】


缺铁性贫血的主要临床症状是由贫血、组织缺氧及发生缺铁性贫血的基础疾病所组
成。

1

贫血的表现:
贫血发生较为缓慢,
早期可无症状,常见的症状为头晕、
面色苍白,
乏力、活动后气短等。

2.组织缺氧的表现:发育迟缓,体力下降、智商降低、注意力不集中,异食癖和吞
咽困难。

3
.体征:皮肤黏膜苍白、毛发干燥、反甲。


【实验室检查】

1
.血象

呈现小细胞低色素 性贫血
(MCV<80f1,MCHC<32

)
,成熟红细胞体积缩小,< br>中心浅染区扩大。

2
.骨髓象

骨髓涂片增生活 跃,早幼红和中幼红比例增高,染色质致密,胞浆少。
骨髓铁染色,铁粒幼细胞减少,细胞外铁亦减少。

3
.生化检查


血清铁、血清铁蛋白和转铁饱和度降低,总铁结合力增高。


3

【诊断要点】

1
.有明显的缺铁病因及贫血的临床表现。

2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3
.血清铁
<50ug

dl
,总铁结合力
>360ug

dl
,转铁蛋白饱合度
<15
%,血清铁蛋白
<12ug

L


4
.骨髓铁染色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即外铁
(
一< br>)
,铁粒幼红细胞
<15
%。

5
.铁剂治疗有效。


【鉴别诊断】

1
.海洋性贫血

自幼患病,有家族史,网织红细胞增高,有靶形红细胞。骨髓铁染
色示细胞内、外铁均增高。血清铁和铁蛋白均增高,总铁结合力不增高。血红蛋白电泳
可检出异 常血红蛋白。

2
.慢性疾病性贫血

此类贫血由慢感染 或炎症及恶性肿瘤引起铁失利用,特点为贮
存铁增高而可利用铁减少,故表现为血清铁蛋白及骨髓细胞外 铁增高,血清铁、总铁结
合力及骨髓细胞内铁均减少。

3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血清铁、运铁蛋白饱和度及血清铁蛋白均增高,总铁结合力
降低。骨髓铁染色示细胞内、外铁均增多,并出现一定数量特征性的环状铁粒幼细胞。


【治疗】

1
.纠正病因

2
.补充铁剂

(1)
口服:硫酸亚铁
0.3g
, 或富马酸铁
0.2g
,琥珀酸亚铁
(
速力菲
)0.2g
,多 糖铁复
合物
(
力蜚能
)150mg
,饭后半小时,每日
3< br>次。血红蛋白正常后
,
需继续治疗
3

6
个月以补充贮存铁。

(2)
注射:如不能耐受口服铁剂、有消化道疾病、胃肠 吸收障碍或失铁过多超过肠道
所吸收的铁量时可考虑应用注射铁剂,但应严格控制用量。可按以下公式计 算

补铁总量
(mg)
=正常
Hb(g

L)一患者
Hb(g

L)
×体重
(kg)]
×
0 .33

第三章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
( AIHA)
因免疫功能调节 紊乱,产生自身抗体,吸附于红细胞表
面而引起的一种红细胞破坏加速,超过骨髓造血功能的代偿能力而 发生的贫血。


4

【临床表现】

1.
贫血起病缓慢,患病数月以后才有贫血表现。偶急性起病,伴有寒战、高热、腰
背疼痛、 呕吐及腹泻,甚至出现休克和神经系统表现。

2.
皮肤黏膜苍白,
1

3
患者出现黄疸,
半数以上出现脾脏肿大,
部分患者有肝脏和
淋巴结肿大。


【实验室检查】

1.
血象

正细胞性贫血,网织红细胞增高,急性溶血,白细胞增高,血小板多数正
常。

2.
骨髓象

幼红细胞显著增生,以中幼和晚幼红细胞最多,细胞形态多正常。


【诊断要点】

1
.贫血兼有黄疸、脾大。

2
.网织红细胞升高。
-
3
.周围血出现幼红细胞、豪— 周
(Howell

Jolly)
小体、幼粒细胞。

4
.骨髓幼红细胞增生。

5
.血清间接胆红素增高,尿胆原增高,尿胆红素阴性。

6
.直接
Coombs
试验或者间接阳性。


【鉴别诊断】

1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为慢性持续性血管内溶血,可出现血红蛋白尿发作,
常在睡眠时加重;
酸溶血试验和糖水试验阳 性;
尿含铁血黄素阳性,

Coombs
试验阴性。

2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多为自幼发病;自身红细胞溶血试验阳性,加入葡萄糖
后可明显纠正;
Coombs
试验阴性。

3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和神经精神系统的异常表现;
血涂片可见较多破碎红细胞和畸形红细胞;
Coombs
试验阴性。


【治疗】

1
.病因治疗

积极寻找病因,治疗原发病最为重要。

2

糖皮质激素,
为治疗温抗体型
AIHA
的主要药物,
开始治疗剂量要足够。
1
1.5mg

kg
,血象恢复正常后,可以逐渐减量,
5
10mg

d
需维持
3

6
月。< br>
3
.脾切除

应用足量肾上腺皮激素
3
周仍无效者或所需强的松维持量超过
10mg

d
者,应考虑脾切除。


5
4

免疫抑制剂

肾上腺皮 质激素及切脾无效、
切脾有禁忌、
强的松维持量超过
10mg

d< br>者可硫唑嘌呤口服,
50mg
每日
2
次,有效者可予
25mg
隔日
1
次或每周
2
次,维持半
年,
用药
4
周无效者停用。
也可用环磷酰胺
100mg

d
或环胞菌素
A4mg

kg

免疫球蛋白
0.2

0 .4g

kg

d
静脉输注
5
天,可有暂时效果。

5
.达那唑

口服
0.2g
,每日
3
次,可单独使用或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合用。


第四章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AA)
是一种由于化学、物理、 生物因素及不明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
衰竭,以造血干细胞损伤,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疾病。临床 常表现为较为严重
的贫血、出血和感染。


【临床表现】


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和感染。根据症状发生的急缓、贫血的严重程度可分为急性和慢性再障。

1

急性再障

起病 急,
贫血进行性加重;
出血部位广泛,
可有深部出血;
感染严重,
一 般抗感染治疗无效。

2
.慢性再障

起病及进展慢。贫血是主要和首发表现。出血以皮肤和黏膜为主,少
有严重感染。


【实验室检查】

1

血象
< br>全血细胞减少。
三系减少的程度不一定一致,
急性再障降低的程度更严重。
网织 红细胞降低。

2
.骨髓象

骨髓小粒少,脂肪多。多数 穿刺部位显示增生不良,如增生活跃则巨核
细胞减少,非造血细胞增多。


【诊断要点】

1
.诊断标准:

(1)
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

(2)
一般无肝脾肿大;

(3)
骨髓至少一个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 减低
(
如增生活跃,须有巨核细胞明显减少
)

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 增多
(
骨髓活检示造血组织减少,脂肪组织增加
)


(4)
能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如
PNH

MDS

RA
,急性造血功能停滞,骨髓纤

6
维化、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5)
一般抗贫血药物治疗无效。

2
.急性再障
(
重型再障
I

)


(1)
临床表现:发病急、病程短,贫血呈进行性加剧,常伴严重感染及内脏出血。

(2)
血象:除
Hb
下降较快外,须具备下列诸项中之两项


①网织红细胞
(RC)<1
%,绝对值
<15
×
10
9

L



②白细胞明显减少,中性粒细胞绝 对值
<0.5
×
10
9

L



③血小板
<20
×
10
9

L


(3)
骨髓象:


①多部位增生减低,三系造血细胞明显减少,非造血细胞增多。


②骨髓小粒中非造血细胞及脂肪细胞增多。

3
.慢性再障
(
轻型再障
)
(1)
临床表现:发病缓慢,贫血、感染及出血均较轻。

(2)
血 象:
Hb
下降速度较慢,
RC

WBC

Plt< br>常较急性再障为高。

(3)
骨髓象:


①三系或二系细胞减少,至少
1
个部位增生不良,如增生活跃,红系中常有晚幼红(
炭核
)
比例升高,巨核细胞明显减少。


②骨髓小粒中非造血细胞增加。

(4)
如病程中病情恶化,与急性再障相似称重型再障Ⅱ型。


【鉴别诊断】

1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PNH)
有溶血表现即
RC
增多,间接胆红素增高,骨髓
中红系增生明显。酸溶血试验
(Ham
试验
)
阳性;糖水溶血试验敏感性高,特异性差;需注
意< br>PNH

AA
综合征、先有
PNH
,后转为
AA,或兼有
PNH

AA
特征。

2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难治性贫血型
(MDS

RA)
骨髓 增生呈活跃或明显活跃,
以红系增生为著,三系造血细胞有病态造血特征,巨核细胞不少。

3
.低增生性白血病

多见于老年,虽表现全血细胞减少,外周血 可能找不到原始细
胞,且无肝、脾和淋巴结肿大,但骨髓涂片检查已达白血病诊断标准。

4
.急性造血功能停滞

起病急、有明确诱因,骨髓中可见巨大原红细胞,病因去除
后可自行缓解。


7

【治疗】

1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

(1)
对症支持:包括成分输血、止血及控制感染。

(2)
抗胸腺 细胞球蛋白
(ATG)
/抗淋巴细胞球蛋白
(ALG)
的治疗。

(3)
环孢菌素
A(CsA)3

5mg

kg
,血药浓度在
200

400ng

ml
时 为合适治疗量。主
要副作用为肾损害、牙龈增生及毛发增多。

(4)
肝炎后再障可用大剂量静脉丙球治疗,
0.4g

kg

d
,连用
5
天,
3
月后可重复。

(5)
免疫抑制剂
CTX
的治疗。
CTX40mg

kg

d
,连用
5
天,主要副作用为出血性膀胱
炎和第二肿瘤。

(6)
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2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

(1)
雄性激素
为首选治疗,疗程不少于
6
个月,可选用以下任何一种制剂。主要毒
副作用为肝脏 毒性
(
以康力龙多见
)
,男性化作用
(
以丙睾多见
)



丙酸睾丸酮
100mg
,肌注,每日
1
次。


康力龙
2mg
口服,每日
3
次。


安雄
40mg
口服,每日
3
次。

(2)
环孢菌素
A
若雄性激素疗效欠佳可合用
CSA
,用法同上。

(3)< br>五联:康力龙
6mg

d
,甲状腺片
20mg
d
,氨茶碱
0.3mg

d
,碳酸锂
0.75

d

强的松
10mgqod


(4)
中药。


第五章


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为一种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
因 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发生变态反应
导致毛细血管脆性及通透性增加,血液外渗,产生皮肤紫癜、黏膜及某 些器官的一种出
血性疾病。一般以儿童和青少年多见。


【临床表现】


发病前
1

2
周 有全身不适、低热、乏力及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症状,随之出现典型
表现。依症状体征不同,可分为以下

1
.单纯型

为最常见类型。主要表现为皮肤紫癜。紫癜融合形成淤斑,主要局限于

8
四肢,对称,成批反复发作,可同时伴有皮肤水肿、荨麻疹,严重者可融合成大血泡,
中心呈出血性坏死 。

2
.腹型

除皮肤紫癜外,可出现一系列消化道症状 和体征,如恶心、呕吐、呕血、
腹泻,腹痛最为常见,常为阵发性绞痛。腹部症状、体征多与皮肤紫癜同 时出现,偶可
发生于紫癜之

前。

3

关节型

除皮肤紫癜外,
因关节部位血管受累及出现关节肿胀 、
疼痛及功能障碍。
病变多发生于膝、踝、肘及腕等大关节,呈游走性反复性发作,经数日可愈 ,不留畸形。

4
.肾型

病情最为严重,发生率高达< br>12

40
%。在皮肤紫癜的基础上,出现血尿、
蛋白尿及管型尿,偶 见水肿、高血压及肾衰。肾损害多发生于紫癜后
1
周左右,多在
3

4
周内恢复,少数可进展为慢性肾炎或者肾病综合征。

5
.混合型

皮肤紫癜合并其他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1
.毛细血管脆性试验

半数以上阳性。镜检可见毛细血管扩张,扭曲及渗出性炎性
反应。

2
.尿常规检查

肾型或者混合型可有血尿、蛋白尿及管型尿。

3
.血象血小板计数正常

血小板功能正常,
BT
可延长。


【诊断要点】

1
.诊断标准

(1)< br>四肢和臀部皮肤
(
以小腿伸侧面多见
)
分批对称出现紫癜,常高出皮面 ,伴痒,根
据类型不同,可有腹部、关节或肾脏症状。

(2)
束臂试验可阳性,而血小板计数和其他出凝血检查均正常。

(3)
排除其他原因的紫癜。

2
.分型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分为五型:

①单纯型:
仅表现为皮 肤紫癜,
紫癜的特点是对称地分批出现于四肢,
可高出皮面,
伴痒。以下各型可在皮肤 紫癜发生前或后出现:

②腹型:有腹痛、腹泻和便血。

③关节型:关节肿胀疼痛,多见于膝、踝、腕、肘关节。

④肾型:有肉眼或镜下血尿,尿蛋白阳性。


9
⑤混合型:除皮肤紫癜外,其他三型中有两型或以上合并存在。


【鉴别诊断】

1
.腹型应与急性阑尾炎鉴别

本病腹型腹痛虽甚剧烈,但体征不显著,疼痛部位和
压痛点常不固定,无肌紧张和反跳痛,白细胞计数无 明显增高,与急性阑尾炎不同。

2
.关节型应与风湿性关节炎鉴别

本病发热不如风湿性关节炎显著,抗链球菌溶血
素“
0
”及白细胞计数多无增 高,关节痛为非游走性,水杨酸疗效不显著。

3
.肾型应与急性肾炎鉴别

有时鉴别比较困难,但本病肾型以血尿为主,而水肿、
蛋白尿和高血压等表现不明显,当出现典型皮肤紫癜后更有助于鉴别诊断。


【治疗】

1
.去除发病因素。

2
.抗组胺类药物,可任选下列一种:


息斯敏
10 mg
口服,每日
1
次。扑尔敏
4mg
口服,每日
3
次。

3
.降低血管通透性药物,常选用如下几种:

(1)
安络血
5

10mg
口服,每日
3
次。
(2)
路丁
20mg
口服,每日
3
次。

(3)
维生素
C0.1g
口服,每日
3
次。

4
.强的松

每日口服
20

30mg
,短期应 用,对关节型和腹型较好。肾型或皮质激素
疗效不佳者可用免疫抑制剂。

5
.中药。凉血解毒法。

























第六章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
是一组因外周血小板减少而 导致皮肤、黏膜或内脏出
血的疾病
,
临床约占出血性疾病总数的
30
%特发性者在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发病率最高。


【临床表现】

1
.急性型

半数以上发生于儿童。
80
%以上 ,发病前有病毒感染病史。全身皮肤淤
点、紫癜、淤斑,可有血泡及血肿形成。鼻衄、龈血多见。
BPC<20
×
10
9

L
,可有内脏出
血,严 重可有颅内出血危及生命。

2
.慢性型

起病隐袭,多为皮肤、黏膜出血,大出血少见,长期出血可有缺铁性贫
血的表现。


10

【实验室检查】

1
.血小板

急性型血小板多低于
20
×
10
9

L
,慢性型常在
50
×
10
9

L
左右。

2
.骨髓象:急性型骨髓巨核细胞数量轻度增加或正常 ,慢性型骨髓巨核明显增多,
巨核细胞成熟障碍,有血小板形成的巨核细胞明显减少。

3
.血小板功能一般正常,血小板生存时间明显缩短。

4

PAIgGs

PAC3
水平升高。


【诊断要点】

1
.诊断标准

(1)< br>多次化验血小板
<100
×
10
9

L
。< br>
(2)
脾脏不大或仅轻度增大。

(3)
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有成熟障碍。

(4)
以下
5
条中应具备
1


①强的松治疗有效;

②切脾治疗有效;


PAlgG
增高;


PAC3
增高;

⑤血小板寿命测定缩短。

(5)
除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2
.分型

(1)
急性
ITP
①临床起病急,一般发病前
1

3周多有感染史,常见儿童,多呈自限性,治愈后
至少
6
个月内不复发。

②血小板数明显减少,常低于
20
×
10
9

L< br>,血小板寿命显著缩短。

(2)
慢性
lTP
①临床起病多缓慢,多见于青壮年女性,病程长,多迁延不愈。

②血小板减少程度不 一,多为
(30

80)
×
10
9

L< br>。


【鉴别诊断】

1

Evans
综合征:

ITP
伴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抗人球蛋白
(Coombs)
试验阳性。

2
.药物或其他疾病所致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前有服药史或有原发病,特别

11
是自身免疫病如约有
1

3
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发 生
ITP


3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TT P)
:有血小板少、溶血、发热、肾功异常及神经系
统障碍。


【治疗】

1
.一般治疗注意休息,严重出血应该卧床休息。

2
.糖皮质激素


一般情况下为首选治疗。泼尼松
0.5< br>~
1mg

kg

d
,血小板正常后,逐渐减量,< br>5

10mg

d
维持
3

6月。

3
.免疫抑制疗法可选用下列一种药物,但常选长春新碱。可与皮质激素合用。

(1)
长春新碱
2mg
,与
pred
联合,每周
1
次静脉注射,但持续点滴
8
小时疗效更佳,
4

6
周一疗程 。

(2)
环磷酰胺
50

150mg

d
,分次口服,应注意定期查白细胞,
3

6
周才获疗效。

(3)
硫唑嘌呤
100

150mg

d
,分次口服,注意事项和疗效同环磷酰胺。

4
.其它治疗

(1)
达那唑
400

600mg

d
,分次口服,用于难治病例,应注意肝功能。

(2)
环孢素
A3

5mg

kg

d+
强的松
10mg

d


(3)
难治病例可用
a
干扰素
300

u
/次,
3
次/
W
,若
2
周有效再维持
6
周。

(4)IL

11 1.5mg

d
,连用
10

14
天。

(5)TPO 15000u

d
,连用
4

10
天。

5
.脾切除

用激素等治疗
6
个月以上无效者; 或临床症状严重,经各种治疗无法控
制者;或皮质激素虽然有效,但维持量大于
15mg

d
者。一般
45
岁以内,
70
%~
90
%切
脾后可获明显疗效。

6
.急症处理

(1)
输注血小板

(2)
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
(IVIG )400mg

kg

d
×
5



第七章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
是一种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 病。是以血细胞一系、二
系或三系减少,骨髓多呈增生活跃或减低,伴有骨髓病态的一组综合征。


12

【临床表现】

l.
主要表现为贫血,并常伴有出血和/或感染。

2
.少有肝、脾及淋巴结肿大。


【实验室检查】

1.
血象:全血细胞减少或任一、二系细胞减少,可出现巨大红细胞,血小板及有
核红细胞等病态造血。

2.
骨髓象:有三系或二系或任一系血 细胞的病态造血,中性粒细胞
ALP
常降低。

3.
骨 髓活检:
可检见幼稚前体细胞异常定位
(ALIP)

3

5
个以上原始与早幼粒细
胞聚集成簇。

4.
遗传学特 点有
40
%左右患者有染色体异常,常见有-
5

5q
-、 -
7

+8

20q
-等。


【诊断要点】

1.
临床表现:以贫血症状为主,可兼有发热或出血。

2.
血象一系,两系或者三系细胞减少。

3.
骨髓象:有三系或二系或任一系血细胞的病态造血,中性粒细胞
ALP
降低

4.
骨髓活检:可检见
ALIP
现象。

5.
除外其它伴有病态造血的疾病,如红白血病,骨髓纤维化以及其它红系增生性疾
患,全血 细胞减少性疾患等。

MDS
分型
(FAB)
1
.难治性贫血
(RA)



血象:贫血,偶有粒 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而无贫血者。网织红细胞减少。红细胞
及粒细胞形态可有异常。


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红系增生并有病态造血,原始细胞
<5
%;

2.
环形铁粒幼细胞性难治性贫血
(RAS)



骨髓中环形铁粒幼细胞数
>15
%,其他同
RA


3.
难治性贫血伴有原始细胞增多
(RAEB)



血象:二系或全血细胞减少,多见粒系病态造血现象,原始细胞
<5
%。


骨髓象:增生明显活跃,粒系及红系都增生。三系都有病态造血现象。原始细胞
I

+
Ⅱ型
5
%~
20%



13
4.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CMML)



血象:
单核细胞绝对值
>1
×
10
9

L
粒细胞增加并有颗粒减少或
Pelger-- Huet
异常,
原始细胞
<5
%。


骨髓象:同
RAEB


5
.转变中的
RAEB(RAEB

t)



血象骨髓象同
RAEB
,但具有以下任一种情况:①外周血原始细胞
>5%;②骨髓中原
始细胞
>20
%但
<30
%;⑧原始细胞中有< br>Auer
小体。

MDS
分类
(WHO 2000

)




la RA
不伴造血异常


lb RA
伴造血异常








原始细胞
%.单核细胞
<
1000

mm
3





原始细胞
<5
%.环形铁拉幼
细胞
<15

同上
+
粒系造血异常及/或巨大
同上
+
粒系造血异常及/或血小板

巨核细胞造血异常

原始细胞
<5
%.环形铁粒幼

有核红细胞≥
15


2a RARS
不伴造血异
原始细胞
%.单核细胞
<


2b RARS
伴造血异常


3a RAEB

I

3b RAEB
—Ⅱ

1000

mm
3

同上
+
粒系造血异常 及/或巨大
同上
+
粒系造血异常及/或
血小板

原始细胞
1

5
%.单核细胞
<
1000

mm
3

原始细胞
6

20
%.单核佃胞
原始细胞
11

20


<1000

mm
3


巨核细胞造血异常

原始细胞
5

10


4 CMML


原始细胞
1

20
%,单核细
原始细胞
<0

20



>1000

mm
3

注:
FAB分类经过
20
年的进展.仅依据形态可分类,使一些类型病例无法分类,
WHO< br>分类是在
FAB
分类的基础上,以形态学、细胞化学、免疫学以及遗传学为基础使分类更
为全面。但仍需在试用过程中进行修正.

【治疗】

RA
治疗:


14
1
.诱导分化:

(1)
双诱导:超小剂量
Ara-- C3mg

m
2

d
×
21d

小剂量阿克拉霉素
10mg

m
2

d
×
10d
(2)
小剂量
VPl6 50mg

d
×
21d
(3)l

25(OH)2VitD3 1

1.5ug

d
×
10W

维甲酸
20

40mg

d
×
10W

小剂量
Ara-- C20mg

m
2

d 1

3W

6

8W
2
.环孢 菌素
A(CSA)

3

5mg

kg

d
×
6


3
.雄性激素:安雄
120mg

d
×
3
月;同化激素:康力隆
6mg

d>3
月;达那唑
100

200mg

d>3


4
.红细胞生成素
(Epo)

(
贫血较重、需输血者
)

初始剂量:
50

150u

kg

d
3
次/
W
,至少用
1
月判断疗效,有效时依次每月加
20u

kg

d
×
3
月,然后维持治疗:100u


kg
次,
3
次/
w
。< br>(
当白细胞过低时用
G

CSF

GM
—< br>GSF

2mg

kg
次,
3
次/
w)


5
.干扰素
(IFN)

300Mu
/次
3
次/
W>3


6
.砷剂
(AS
2
0
3
)



亚砷酸
0.25mg

kg

d
×
5d< br>/
W
,用
2W

2W
,用
2
个疗程 。

RAS
:可用
VitB6 100

200m g

d
4

8W
,无效时渐减停用,余同
RA

RAEB

RAEB

T


根据具体情况,可按急性白血病治疗。


第八章


急性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是一种造血干细 胞发生急性克隆性恶变,
恶性细胞失去分化、
成熟的能力,
阻滞较早阶段,迅速积聚, 抑制正常骨髓造血,最终导致临床出现贫血、感染、

出血和
肿瘤细胞浸润的疾病。


【临床表现】


起病急缓不一,急者出现突然高热和/或出血。缓慢者仅有贫血或者出血趋势。

1.
贫血

往往是首发症状,呈进行性发展,半数人就诊时已是重度贫血。

2.
发热

半数人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可低热,也可高热,若有高热多提示有感染。


15
3
.出血


【诊断要点】

1.
起病急骤,有贫血、发热、出血或其他部位浸润的症状。

2.
体征中可见贫血、出血点、淤斑、肝、脾、淋巴结肿大、胸骨压痛等。

3.
骨髓形态学为诊断中最主要的依据:

原始细胞
>30
(
参照
2000
年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原始细胞
>20%)
。< br>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形态学分类
(FAB)
M0
过氧化物酶阴性

M1
原始细胞
>90
%;过氧化物酶
>3


M2
原始细胞
20

90
%;单核细胞
<20


M3
早幼粒细胞为主

M4
原始细胞
20

90
%;单核细胞
20-- 80


M5 M5a
原始单核细胞
>80
%,

M5b
主要是幼单及成熟单核细胞

M6
红细胞系≥
50
%,原粒或原单细胞≥
30


M7
原始巨核细胞
>20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FAB)
分类:

L1
原幼淋细胞
>30
%,原始细胞小而一致,核仁不清

L2
核仁较大而不规则

L3
细胞大而胞质高度嗜碱

双表型:同时具备淋巴和粒系表型



世界卫生组织
(WHO)2000
年分型补充及诊断标准补充
(MIC
分型
)
1
.分型

(1)AML
伴染色体异常:

(2)AML
伴多细胞系造血紊乱
(
有或没有
MDS
史的
)
(3)AML
不在
FAB

M0

M7< br>范畴中的


16
(4)AML

MDS
;有明确的与治疗或职业有关引起原因的相关病史
< br>2
.诊断:原始细胞占
30
%改为
20
%可诊断白血病



全国白血病分型会议
(1980
年天津
)
标准

M
1
原始粒细胞≥
90
%,早幼粒细胞很少

M
2
M
2a
:原粒细胞
30
%一
90%,单核细胞
<20
%,早粒细胞以下阶段
<10
%。

M
2b
:原早粒细胞明显增多,以异常的中性粒细胞为主,
(
带核仁、核浆发育不
平衡
)>30
%。

M
3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异常早幼粒细胞
>30%
M
3a
:粗颗粒型

M
3b
:细颗粒型

M
4
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
四种
)


M
4a

原始、早幼粒细胞为主,原、幼、成熟单核细胞≥
20


M
4b

原、幼单核细胞为主,原、早粒细胞
>20


M
4c

原始细胞具粒、单两系细胞形态特征
>30


M
4
E
0

除上述特点外,还有粗大而圆的嗜酸嗜碱颗粒占
5

30
%。

M
5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M
5a
(
未分化型
)
原始单核细胞≥
80


M
5b
(
部分分化型
)
原始和幼稚单核细胞
>30
%,原单
<80
%。

M
6

红白血病:


骨髓 中红细胞系
>50
%,有形态学异常,原粒细胞
(
或原幼单细胞
)I +

>30
%;
若外周血原粒或原单
>5
%,则骨髓中原粒 或原、幼单细胞要
>20
%。

M
7

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外周血有原巨核
(小巨核
)
细胞,骨髓中原巨≥
30
%,原巨核细胞有单抗或电镜
证实,骨髓往往干抽,活检:原始和巨核细胞增多,网状纤维增加,骨髓细胞少。


白血病细胞遗传学

WHO
分类诊断
AML
的原始 细胞下限从外周血或骨髓原始细胞占
30
%降低至
20
%。另
外认为 ,当出现克隆性重复性细胞遗传学异常时,不管其原始细胞百分比的高低,即可

17
诊断
AML

遗传学异常表现为:
t(8

21)(q2 2

q22)

inv(16)(p13

q22)

t(16

16)(p13

q22)
以及
t (15

17)(q22

q12)


WHO
确认了上述
4
种特征明确的遗传学异常,
此类
AML
有其独特临床表现,
疗效良好,
30%AML
会具备其中
1
种。

一、急性髓系白血病

2

3
患者在诊断时骨髓具有可辩别的染色体核型异常,以相互易位常见。

1

Mo
:具有复杂改变,常涉及
5
号、
7
号染色体。

2

M
1

t( 1

3)

t(9

22)

1
号三体
(

1

+1)+8
等,预后差
(1%AM L
可出现
t(9

22)

Ph+
,多为
M
1
)


3

M
2

t(8

21)(q22

q22)
,形成融合基因
AML1

ETO


30

40
M
2
患者可检到此具特征性改变,此外可同时伴有额外染色体异常。


注:在
t(8

21)
检见患者中
M
2
92
%,
M
4
70 %
个别为
M
1


4

M
3
:①
t(15

17)(q22

q21)
形 成融合基因
PML

RARa

90
%以上患者具有以上特
征性的改变,疗效好,生存期长。



t( 11

17)(q23

q21)
形成融合基因
PLZF< br>/
RARa

t(5

17)
5

M
4

inv(16)(p13

q22)
形成 融合基因
CBFB

MYH
Ⅱ,疗效好。常有继发改变:
+8

+22


6

M
5
:常见
1lq23
异常,
t(9

11)(p22

q2 3)

t(10

11)(pll

q23)
,涉 及基因
MLL
。经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治疗后
(
继发性
)AML
85 %
可出现
11q23
异常。



75

M
5
出现
t(9

11),以
M
5a
多见。预后良好。



8 0
%儿童
<3
岁,出现
t(10

11)


7

M
6

t(3

5)( q21;q31)
,其中约
1

4

M
6
患者。

8

M
7

inv(3)(q2 1

q26)
,预后差。


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
1

95
%以 上具典型易位
t(9

22)(q34

q11)
。另有< br>5

10
%除易位外,涉及到
9

22
以外 的一条或多条染色体异常
(
变异易位
)


2
.加速期、急变期染色体变化:

80
%患者发生核型演变,主要 出现附加染色体改变,双
Ph

+8

I(17q)
+19

+21

+22

+Y
等。


18

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
1

B
细胞系列结构异常:

(1)
较原始
B
细胞:



t(9

20)

FAB
分型中
L
1

L2
,占成人
ALL

15

33
%,儿童2~5
%,疗效差,复
发率高。



1lq2 3
异常,成人
ALL

10
%,婴儿
ALL
中占< br>60

70
%。



t(4

11)L
1

L
2
,小儿多见。

(2)
成熟
B
细胞:



t(8

14)(q24

q32)
约见于
75

90 %

B

ALL
,主要为
L3
,预后差;



t(2

8)
见于
5
%的B

ALL




t(8

22)
见于
15
%的
B

ALL




t(12

21)(p13

q2 2)16

32
%为儿童
ALL
,成人
3

4
%,预后差。

2

T
细胞系列:

L
1

L
2

t(11

14)(p13

q11) 25

T

ALL


t(10

14)(q24

q11) 5

10

T

ALL
t(1

14)(p32

34

q11)3
%< br>
t(8

14)(q24

q11) 2



四、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LL)

大约半数
CLL
患者有克隆性核型异常。

1
.< br>12
三体,见
1

3
病例,是早期主要特征,预后差;

2

13q
异常,占
20
%患者,预后差;

3

14q+
异常占
25
%患者,
常见
t(11< br>;
14)(q13

q32)

t(14

18)(q32

q21)

t(14

19)(q32< br>;
q13)
三种。


【治疗】


一、支持治疗:

(

)
保护性隔离、预防病毒、霉菌、细菌感染

(

)
发热患者应查找原因,并给予广谱抗生素或抗霉菌、抗病毒治疗。

(

)
严重贫血给予浓缩红细胞输注,严重出血,血小板
< 10
×
10
9

L
者输新鲜的血小
板悬液。


19
(

)
粒缺可予
G -CSF3

5ug

kg

d
皮卞注射。


二、化学治疗

(

)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AML)
1
.诱导缓解治疗方案:

DA

DNR45mg

m
2

d
×
3d Ara

C
100

150mg

m
2

d< br>×
5

7d
IDA

Idarubicin 10mg

d
×
3d Ara

C
用法同上

NA

NVT(
米 托蒽醌
)5

10mg

m
2

d
×
3d

Ara

C
用法同上

EA

VPl6(Etoposide)75mg

m
2
×
7d

Ara

C
同上

< br>注:化疗第
6
天行骨穿,增生重度减低,则停用化疗,若增生活跃或可见大量白血
病细胞则将化疗延长至
7

9
天。

2
.缓解后巩固治疗方案:



6

9< br>疗程
(1
个疗程达
CR

6
次,
2
个疗程达
CR

9

)CR
后再用原方案治疗
1< br>~
2
次。化疗间歇期原则上不超过
2
周。

HA

HOM
高三尖杉
4mg

m
2< br>.
d
×
5

7d

Ara

c 100

150mg

m
2

d
×
7d
AcA

Aclacinomycin(
阿克拉霉素
)20mg/d
×
5d Ara

C
用法同上

NEA

NVT 5

10mg

m2

d
×
3d

VPl6
用法同前,
Ara

C
同上

MD

Ara

C

1

3g

d(0

5< br>~
1

5gql2h)
×
5d
或加量
3d< br>或较大剂量
1d
,根据病人
具体情况定
(
原则住层流室
)
3
.强化维持治疗


方案可灵活选用,交替进行,考虑耐药性问题。

4
.复发治疗方案

AA

AMSA(
安丫啶
)8 0mg

m
2

d
×
5d

Ar a

C
用法同前;

IA

IDAl0mg

m
2

d
×
3d

Ara

C500mg

m
2

d
×
5

7d



MAC

MTZ10-12mg

m
./
d
×
3d

Ara

C150mg

m
5

7d


CTX600~800mg

m
2
d2

5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诊断标准

5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CNSL)
的预防或治疗:

< br>髓系白血病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几率为
1

50
左右,单核细胞 的各种亚型的
髓系白血病;
inv(16)

t(8

21 )
、表达
CD7

CD56
的白血病,以及高白细胞的白血病均2
2

20

激素满月脸-


激素满月脸-


激素满月脸-


激素满月脸-


激素满月脸-


激素满月脸-


激素满月脸-


激素满月脸-



本文更新与2021-02-06 15:52,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45479.html

血液病诊疗指南 技术操作规范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