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治疗前列腺-孕妇血压高怎么办
南京中医药大学
--
伤寒论测试题
--
凌云
、张静远
、周春祥
、马俊杰
、赵鸣芳
、濮文渊
、孙松娴主讲
第一章绪论
1
单选
(3
分
)
首次全文注 解《伤寒论》的
是
A.
孙思邈
B.
林亿
C.
王叔和
D.
成无己
2
单选
(3
分
)
《伤寒论》中并病是指
A.
两
经证候归并为一经
B.
一经证候未罢,
又出
现另一经的证候C.
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
时出现
D.
一经病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
3
单选
(3
分
)
下列哪一种是对《伤寒论》
中 广义伤寒概念的正确论述
A.
以发热为
主要症状的疾病
B.
一切外感 热病的总称
C.
感受寒邪,
感而即发的疾病
D.
以恶寒、
发
热、头痛、无汗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证候
4
单选
(3
分)
太阳病传为少阴病的传变方
式为
A.
循经传
B.
表里 传
C.
直中
D.
合病
5
单选
(3分
)
关于《伤寒论》一书主要内
容的论述下面哪项是正确的
A.
全面地阐
述了寒邪所致疾病的证治
B.
较为全面地
阐述了外感热病及部分杂病 的证治
C.
全
面论述了外感风寒,兼述外感温热,未论
及杂病
D.< br>全面地阐述了外感风寒,
未论及
外感温热和杂病
6
多选(2
分
)
《伤寒论》的学术成就有以
下哪几个方面
A .
总结了前人的成就,
形成了我国第一部
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
B.
制定了若干
基本治则,保存了许多功效卓著的方剂,
并为中药制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C.
创
立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
为后世临床医
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D.
系统揭示了外感
热病的诊治规律,
并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形
成与发展创造 了条件
7
多选
(2
分
)
影响六经病传变的主要因 素
有
A.
正气的盛衰
B.
发病的季节
C.
邪气的< br>轻重
D.
治疗的当否
8
多选
(2
分
)
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
包括以下哪些方面
A.
六经辨证来源于八纲辨证
B.
六经辨证是八纲辨证的系统化、
具体
C.
八纲贯穿于 六经辨证之中,
六经辨
证体现着八纲
D.
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相
辅相成,互相补充
9
多选
(2
分
)
六经病传变的方式有
A .
越经传
B.
循经传
C.
表里传
D.
手足传
10
多选
(2
分
)
下列哪几项属于六经病证的基
本治则< br>A.
治病求本,本于阴阳
B.
祛邪扶
正,分清主次
C.
调和阴阳,以平为期
D.
明确标本,分清缓急
第二章辨太阳病脉证
-
太阳中风证
1
太阳中风证发热的特点是:
A
.蒸蒸发热
B.
翕翕发热
C.
时发热
D.
或已发热,或未发热
2
以下哪项不是桂枝汤的适应证:
A.
太阳病下之后, 其气上冲者
B.
脏无他
病,
时发热,
自汗出者
C.
脉浮紧,
发热汗
不出者
D.
伤寒发汗已解,
半日许复烦,
脉
浮数者
3
“病常自汗出者”的处理原则是
A.
止汗
B.
发汗
C.
固表
D.
解表
4
桂枝汤证的“自汗出”均由风寒袭表,
营卫不和所致
A.B.
第二章辨太阳病脉证
-
太阳伤寒证
1
太阳伤寒表实证的“ 脉阴阳俱紧”意指
A.
寸、尺脉俱紧
B.
寸、关、尺脉俱紧
C.寸、尺脉俱浮紧
D.
寸、关、尺脉俱浮紧
2
据
35< br>条,
以下哪项不属于太阳伤寒证必
见之证
A.
呕逆
B.
发热
C.
恶寒
D.
体痛
3
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 的鉴别要点是
A.
脉
浮紧与浮缓
B.
恶寒与恶风
C.
身痛有无
D.
汗出与否
4
太阳病,
,必恶寒,体
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第二章辨太阳病脉证
-
表郁轻证
1
形似疟,一日再发者, 汗出必解,应选
何方
A.
桂枝麻黄各半汤
B.
桂枝二麻黄一
汤
C.
桂枝二越婢一汤
D.
小柴胡汤
2
某,
女,< br>52
岁,
患者
1
年半前因外出旅游食辛
第
1
页
共
8
页
辣之品, 当日即起红色风团,瘙痒剧烈,
经外院治疗病情减轻,
至全身偶起少量风
团,便终止治 疗。最近
2
天病情加重。现
全身散发性红色风团,遇热加重,伴有瘙
痒,纳眠 可,二便调。舌质红,苔薄黄,
脉浮数。
应以哪方为主
A.
桂枝麻黄各半汤< br>B.
桂枝二麻黄一汤
C.
桂枝汤
D.
麻黄汤
3
桂枝麻黄各半汤是因各取原方一半量而
得名。
A.B.
4
桂枝二麻黄一汤证的治法为小发其汗。
A.B
第二章辨太阳病脉证
-
表郁轻证
证候鉴别如何区分表郁轻证的“发热恶寒、
热多寒少”
与风热表证的
“发热重恶寒轻”
?
表郁 轻证的发热恶寒,
热多寒少是指表证
日久,
正气数与邪争,
正气渐胜邪气渐祛 、
病轻邪轻的症状。
表郁轻证为太阳伤寒的
轻证。风热表证的发热恶寒、发热重恶寒< br>轻是指热邪袭表,正邪相争,卫气被郁,
肌肤失于温煦。因热为阳邪,故发热重恶
寒轻而 口微渴,故腠理疏松则汗出。热邪
上扰则头痛,舌边尖红赤。脉浮数均为温
热之邪在 表之证。表郁轻证的发热恶寒、
热多寒少是指表证日久,正气数与邪争,
正气渐复邪气渐祛、症 轻邪轻的症状,为
太阳伤寒之轻证。
风热表证的发热重恶
寒轻指热邪犯表,
卫气被郁,
故发热恶寒。
热为阳邪,
故发热重而恶寒轻且伴口干微
渴 。热性升散,腠理疏松则汗出,热邪上
扰则头痛。舌边尖红赤,脉浮数均为温热
在表之证。
第二章辨太阳病脉证
-
太阳伤寒证兼证
1
小青龙汤证中“服汤已渴者”的机理是
A.
水饮未化不能上润
B.
津液大伤难以上
润
C.
温解之余,上焦津液一时尚少
D.
余
邪化热,灼伤津液
2
大青龙汤主治的烦躁是
A.
胸满烦惊
B.
不汗出而烦躁
C.
口燥渴,心烦
D.
昼日烦
躁不得眠
3
服药后,当“覆取微似汗”的有
A.
桂枝
汤
B .
桂枝加葛根汤
C.
麻黄汤
D.
葛根汤
4
大青龙汤证的病机是:伤寒表虚,兼内
第
2
页
共
8
页
有郁热。
A.B.
5
大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发热,葛根汤
主之。
A.B.
6
葛根汤的方药组成是:麻黄汤加葛根。
A.B.
7
小青龙汤的方 药组成是:麻黄、芍药、
细辛、生姜、炙甘草、桂枝、五味子、半
夏。
A.B.
第二章辨太阳病脉证
-
桂枝加葛根汤证解析与启示
1
桂枝加葛根汤主证中不常见及的是
A.
汗出
B.
项背强几几
C.
无汗
D.
怕风
2
桂枝加葛根汤证中葛根作用是
A.
养血柔肝
B.
调和脾胃
C.
发汗
D.
升津舒
经(解肌)
3
桂枝加葛根汤应用一定要有外感指征?
A.B.
4
桂枝加葛根汤证的病机是
第二章
辨太阳病脉证
-
太阳病变证
1
不属于变证特征的是
A.
原始证候发生变
化,不复存在
B.
病证加重、变的复杂
C.< br>证候多变无规律可循
D.
仍可有六经的典
型表现
2
表里同病治疗原则不包括
A.
先表后里
B.
先里后表
C.
表 里同治
D.
不分表里
3
辨寒
热真假方法有:
A.
从 饮水情况
B.
从腹诊情
况
C.
从舌脉情况
D.
从病 患喜恶情况
4
太阳病变证(坏病)治疗原则
第二章辨太阳病脉证
-
热证、阳虚证
1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 汤证的病机是
A.
阳明
热盛
B.
热雍于肺,肺失宣降
C.< br>肺与大肠
俱热
D.
邪热壅肺,热盛肉腐成脓
2
葛根 黄芩黄连汤的病机是
A.
热盛于里,
邪热下迫大肠
B.
重在表证未解 ,
外邪内迫
肠道而下利
C.
热郁于肺
D.
大肠滑脱不禁
3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适用
于
A.
气血损伤惊悸 证
B.
邪气弥漫烦惊谵
语证
C.
心阳虚烦证
心阳虚烦证
D.
心阳
虚惊狂证
4
桂枝 甘
草汤证中桂
枝与甘
草比例是
A.1:2B.2:1C.4:2D.3:15
5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的辨证要点是
A.
阵发性气从少腹上冲心 、伴心悸等
B.
脐
下悸,欲作奔豚,小便不利
C.
心下逆 满,
气上冲心,
心悸头眩,
脉沉紧
D.
心悸,
烦
躁,舌淡,苔白
6
小建中汤证主证有哪些< br>A.
心悸、气短、
胸闷
B.
心悸、
烦躁
C.
面色萎黄,
腹胀满、
食后加重
D.
面色萎黄、心悸、腹痛喜按、
舌淡 苔少
7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的脉象为
A.
脉浮弱B.
脉沉紧
C.
脉沉弱
D.
脉迟
8
李某,男
27
岁。近
1
月来,脘腹胀满,
右肋下隐痛,心烦失眠,卧 起不安,伴恶
心呕吐,口苦口渴,厌油腻,小便短黄,
大便秘结,
昨在某医院做肝功能 检查异常,
诊断为急性黄疸肝炎。舌质红,苔黄腻,
脉滑数。治疗当用
A.
四 逆散
B.
茵陈蒿汤
C.
栀子厚朴汤
D.
栀子豉汤
9
王某,
男,
40
岁。
自述心悸而痛,
喜按,多天来服许多止痛药无效,大小便正常,
时有自汗出,脉微缓,苔白。临床辨证当
是:A.
桂枝汤证
B.
桂枝人参汤证
C.
桂枝
甘草汤证D.
苓桂术甘汤证
10
干姜附子汤证可见下列主症:
A.渴
B.
身无大热
C.
昼日烦躁不得眠
D.
脉沉微
第二章辨太阳病脉证
-
阴阳两虚证
1
伤寒 挟虚误汗见厥逆,咽干,烦躁,吐
逆,脚挛急。其正确的治法是:
A.
先温中
复阳,
后酸甘复阴
B.
回阳救逆,
益气养阴
C.
温中复阳,
回阳救逆
D.
先酸甘复阴,
后
温中复阳
2
炙甘草汤的配伍特点有:
A.
方中重用甘
草补中益气以复脉之本
B.
生地、
麦冬、
阿
胶、
麻仁养心阴,
补心血
C.
桂 枝、
生姜宣
阳化阴
D.
加酒以振奋阳气,活血通脉
3炙甘草汤由甘草、
生地黄、
桂枝、
麻仁、
生姜、大枣、人参、阿胶组成< br>A.B.
4
甘草干姜汤证病机是
第二章辨太阳病脉证
-
结胸证
1
结胸证最基本的脉证特点是:
A.
按之痛,
寸脉浮,< br>关脉小细沉紧
B.
按之
痛,寸脉大,关脉沉
C.
按之痛,寸脉 浮,
关脉沉紧
D.
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
2
结胸证的成因为“病发于阳而反下之”
,
其“阳”是指:
A.
太阳病
B.
三阳病
C.
阳热体质患者
D.
素体有痰水实邪内停之人
3
以下哪项不属于大陷胸汤证的证候:
A.
身黄,小便不利
B.
心下硬痛
C.
舌上燥
而渴
D.
不大便,日晡所小有潮热
4
大陷胸汤证的病机是:
A.
痰热互结
B.
水
热互结
C.
瘀热互结
D.
燥热互结
5
大陷胸丸的药物组成是:
A.
大陷胸汤加杏仁、
葶苈子 、
白蜜
B.
大陷
胸汤加杏仁、
桔梗、
白蜜
C.大陷胸汤加杏
仁、贝母、白蜜
D.
同大陷胸汤
6
小结胸病的主脉是:
A.
浮而动数
B.
浮数< br>C.
浮滑
D.
浮大
7
小结胸病的治法是:
A.
泻热涤痰开结
B.
泻热逐水开结
C.
清热
涤痰 开结
D.
清热涤痰逐水
8
小陷胸汤的药物组成是:
A.
黄连、
半夏、栝蒌实
B.
黄芩、半夏、贝
母
C.< br>黄连、
杏仁、
栝蒌实
D.
黄连、
半夏、
贝母
9
治疗寒实结胸证的主方是:
A.
五苓散
B.
三物白散
C.
瓜蒂散
D.
牡蛎
泽泻散
10
三物白散的药物组成是:
A.
巴豆、桔梗、贝母
B.
巴豆、杏仁、桔
梗
C.
巴豆、半夏、桔梗
D.
巴豆、杏仁、
贝母
第二章
辨太阳病脉证
-
痞证
1
除哪一项外,均为大黄黄连泻心汤 证的
主要证脉之一
A.
心烦
B.
心下痞
C.
腹中雷
鸣
D.
口渴
2
附子泻心汤的煎服法是
A.
上四味,
以麻
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B.
以水五升,先煎 附子,后纳诸药,煎取
二升,
分温再服
C.
上四味,
切三味,
以麻
沸汤二升渍之,
须臾,
绞去滓,
内附子汁,
分温再服
D.
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
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3
生姜泻心汤证的病机是
A.
邪热聚结心下,
气机阻滞,兼阳虚不固
B.误下损伤脾胃,
第
3
页
共
8
页
寒热错杂于中,
升降失常
C.
脾胃不和,
寒< br>热错杂,
水饮食滞
D.
脾胃重虚,
寒热错杂,
水谷不化。
4
旋覆代赭汤证的病理变化包括
A.
胃气虚
弱
B.< br>水饮食滞
C.
肝胃气逆
D.
痰浊内阻
第二章辨太阳病脉证
-
太阳蓄水证
1
五苓散和苓桂术甘汤 中均出现的药物有
A.
桂枝
B.
白术
C.
猪苓
D.
泽泻
2.71
条提及消渴是指多饮多尿,
消谷善饥
之病症。
A.B.
3
水逆可见于五苓散轻证
A.B.
4
五苓散证可见浮脉,
也可见浮数脉
A.B.
第二章辨太阳病脉证
-
太阳蓄血证
1
下列不是蓄血证辨治 要点的是
A.
情志症
状
B.
少腹症状
C.
舌红苔黄
D.
小便不利
2
表里同病
以里
证为
主的
方证
示
例有
A.106
条的桃核承气汤证
B.124
条的抵当
汤证
C.32
条的葛根汤证
D.36
条的麻黄汤
证
3
下列含有大黄、
芒硝的方剂有
A.
大承气
汤
B.
大陷胸汤
C.
小承气汤
D.
桃核承气汤
4
桃核承气汤是由小承气汤化裁而来
A.B.
第三章辨阳明病脉证
-
阳明病热证
1
栀子豉汤证见“但头汗出”的病机是
A.
里热亢盛
B.
湿热蕴结
C.
虚阳上越
D.
郁热上蒸
2
下列哪项是白虎汤的治禁
A.
肢冷,
胸腹灼热
B.
发热无汗,
脉浮
C.
遗尿
D.
讝语
3
患者,女,
20
岁。发热
5
日未愈,就诊
时发热口渴,脘胀闷,手足厥冷,然胸腹
部抚之灼 热,脉浮滑。临床最佳辨证当是
A.
四逆汤证
B.
四逆散证
C.
白虎汤证
D.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第三章辨阳明病脉证
-
阳明腑实证
1
调胃承气汤证见
“蒸蒸发热”
的机理是
A.
湿热蕴蒸
B.
郁热上达
C.
上焦热盛
D.
里热外蒸
2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提示
A.
热实腹满
B.
寒实腹满
C.
虚热腹满
第
4
页
共
8
页
D.
瘀血腹满
3
患者,女,
39< br>岁。发热,汗出不恶寒,
身重,不大便,短气而喘,无潮热,腹大
满不通,舌红,苔黄, 脉数。临床最佳辨
证当是
A.
大承气汤证
B.
小承气汤证
C.
调胃承气
汤证
D.
桃核承气汤证
4
大承气汤证的主症有
A.
潮热
B.
绕脐痛
C.
大便乍难乍易
D.
喘冒不得卧
第三章
辨阳明病脉证
-
阳明发黄证
1
茵陈汤证的治法是:
A.
清热利湿退黄
B.
温中化湿退黄
C.
泻热逐瘀退黄
D.
和解少阳,清热祛湿
2
“
伤寒七八日,
身黄如橘子色,
小便不利,
腹微满,
”适宜用:
A.
栀子柏皮汤
B.
茵陈蒿汤
C.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D.
抵当汤
3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
”适宜用:
A.
栀子柏皮汤
B.
抵当汤
C.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D.
茵陈蒿汤
4
栀子柏皮汤证是湿热发黄轻证。
A.B.
5
谷瘅当有发黄的症状。
A.B.
第四章辨少阳病脉证
-
小柴胡汤证
1
小柴胡汤()可用于治疗头痛发热
A
.
伴脉弦细者B.
伴大便干结者
C.
伴小便
不利者
D.
伴汗出短气者
2
下列诸症,不宜用小柴胡汤治疗的是
A.
阳明病,
胁下硬满,
不大便而呕,
舌上
白苔者
B.
阳明病,
发潮热,
大便溏,
小便
自可,
胸胁满不去者
C.
伤 寒四五日,
身热
恶风,
颈项强,
胁下满,
手足温而渴者
D.
脉迟浮弱,
恶风寒,
手足温,
医二三下之,
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
颈项强,
小便难者
3
患者,女,
42< br>岁。素体较弱,受凉感冒
后,
出现身热不高,
惡风,
手足温温发热,< br>口干渴,項强连頸,胁下微胀满,脉弦,
临床最佳的治疗选择是
A.
桂枝加葛根汤
B.
五苓散
C.
小柴胡汤
D.
先与桂枝汤,后与小柴胡汤
4
阳明兼少阳,而证见如下症候者,不宜
攻下,而可以小柴胡汤治从和解
广州治疗前列腺-孕妇血压高怎么办
广州治疗前列腺-孕妇血压高怎么办
广州治疗前列腺-孕妇血压高怎么办
广州治疗前列腺-孕妇血压高怎么办
广州治疗前列腺-孕妇血压高怎么办
广州治疗前列腺-孕妇血压高怎么办
广州治疗前列腺-孕妇血压高怎么办
广州治疗前列腺-孕妇血压高怎么办
本文更新与2021-02-06 02:5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43691.html
-
上一篇:方剂比较表
下一篇:执业中药师考试方剂歌诀-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