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
桂枝汤
/
(桂甘
+
姜芍枣)
【方剂组成】桂枝
9
克,芍药
9
克,甘草(炙)
6
克,生姜
(切)
9
克,大枣(擘)
4
枚,
【用法】水煎温服。服已须臾 ,食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同时
盖以棉被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
者益佳;不 可令如水流漓,
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
停后服。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br>若病重者,
一日一夜
服,周时观之,病证犹在者,更作服。禁生冷、粘滑、肉
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方解】桂枝、生姜均属辛温发汗药,但桂枝降气冲,生姜治呕
逆,
可见二 药都有下达性能,
升发之力
不强,
虽合用之,
不至大汗。
并且二者均有健胃作用,
更伍以大枣、
甘草纯甘之品,
益胃而滋津液。
芍药微
寒而敛,既用以制桂姜的辛散,又用以助枣草的滋津。尤其
药后少食稀粥,更有益精 祛邪之妙。所以本方既
是发汗解热汤剂,
又是安中养液方药,也就是后世医家所谓的
“
甘温除热。
”
甘温除热之热不是一般的热,是胃气不振,津血 有伤所致之热。
有关汗出身热的机理,
《内经》
有类似
的论述。< br>如
《素问
·
评热病论》
曰:
“
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 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
名为何?
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 帝曰:愿闻其说。岐
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
气交争于骨肉 而
得汗者,
是邪却而精胜也。
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
复热者,
邪气 也。
汗者,精气也,今汗
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
也< br>”
。
这里主要是说:
汗出身热是邪气盛,
精气虚。
汗出为精< br>
液外溢,
此时邪乘虚入于肌表。正气为阳,邪气为阴,正气与邪气交争于肌表
故称阴阳交。此时精气流于外,
邪气入于里,故病死。桂枝汤证虽
不全同于《内经》 所说的阴阳交之证,但正邪交争于肌表,汗出身热
的病
机是相同的。桂枝汤的主要性 能是甘温健胃,通过调和营卫使
精气胜而表固,邪气不再入侵,故使汗止而热
除。也即甘温除热的
道理。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
第
12
条:
太阳中风,
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
热自发;
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
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
桂枝汤主之。
注解:外为阳,内为 阴。阳浮而阴弱者,谓脉有浮于外而弱于
内的形象,即轻取则浮,重按则弱也。阳
浮 者热自发。谓脉阳浮,
为发热的脉应。
阴弱者汗自出,
谓脉阴弱,
为汗出的脉 应。
啬啬恶寒,
谓缩缩而恶
寒也;淅淅恶风,谓洒淅而恶风也;鼻鸣干呕者 ,表不
解,气上冲也。此为太阳中风证,桂枝汤主之。
《伤寒论》第
13
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
之。
注解:太阳病 ,若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即宜桂枝汤主之。言
外之意不要以为它是中风证的专用方。
按:头痛发热,汗出恶风,
为桂枝汤正证,凡病见之,即宜桂枝汤主之,则无不验。
《伤寒论》第
15
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
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注解:
气上冲,
为气自小腹上冲胸的一种自觉证。
太阳病为在表,
宜汗不宜下,误下后,其气上冲者,
知病未因误下而内陷,还在表
也,故可 与桂枝汤,用前食稀粥,温覆取微汗的方法解之。若不气上
冲者。即
病已去表内陷,不能给服桂枝汤。
《伤寒论》第
16
条: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
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注解:
桂枝汤本为和解肌腠而设,
与麻黄汤专为发表致汗者有别。若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为表实,
则宜麻黄汤发其汗解表。若
误与桂枝汤, 则必致实实之祸。医者常须识此,慎勿误施也。
按:
精气虚则不足以驱邪,
虽得汗出,
邪反乘汗出之虚,
而深入肌肉之内。
桂枝汤促进胃气,加强精气,
使盘踞肌腠之邪,不得复留,乃得因
汗而解。邪在肌,则肌不和,桂枝汤益气驱邪,而使之变和 ,故谓桂
枝
本为解肌。
若精气实于表。
只宜麻黄汤发其汗,
则邪共汗出即治,
若误与桂枝汤,再益其气,则实上加实,
祸变立至矣。
(举拙注:和
者,交相出入谓之和。若但出不入,或但入不出即为不和)
《伤寒论》第
24
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
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按: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有刺风池、风府辅助的一法,不可不
知。
《伤寒论》
第
25
条:
服桂枝汤,
大汗出,
脉洪大者,
与桂枝汤,
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
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注解:
脉洪大,
当是脉浮 。
脉洪大为热盛于里,
如何可与桂枝汤?
必是传抄有误,
宜改之。
服桂枝汤不合法,
而致大汗出,
故病不解。
脉浮者,病仍在表,宜与桂枝汤和 前法服之。若其人形似疟
状,一
日再发寒热者,让其小汗出则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伤寒论》
第
44
条:
太阳病,
外证未解、< br>不可下也,
下之为逆。
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注解:太阳 病,外证未解者,意同上。外不解,法当汗解,慎不
可下之,下之为逆,解外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
45
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
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
外则愈,宜桂枝汤。
注解:太阳病,先 以麻黄汤发其汗,而病不解,医不详审所以不
解之故,而复下之,若当时脉浮,病必
不愈。因浮为在外,法宜汗
解。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病仍在外,故须与桂枝汤解外即
愈。
按:汗下后表仍不解者,则宜桂枝汤解之,以汗下后亡津液也
(举拙注:亡津液 者似应宜桂枝加芍药生
姜人参新加汤。详见:各
种禁汗的感冒治法)
。
《伤寒论》第
53
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
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
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
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注解 :病常自汗出者,其原因不在脉内的荣气,而在脉外的卫气
不共荣气谐和所致。
荣自行于脉内,
卫
自行于脉外,
卫失荣则不固,
荣失卫则不守,
故令常自 汗出也。
宜桂枝汤复发其汗,
使荣卫和则愈。
《伤寒沦》
第
54
条:
病人脏无他病,
时发热 自汗出,
而不愈者,
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
桂枝汤。
注解:脏无他病者,谓无其他内脏病。言外之意病在外也。时发
热自汗出者,谓发热 自汗出有定时也。
此亦卫气不和所致,宜于其
发作前,与桂枝汤发汗即愈。
《伤寒论》第
56
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 气
汤,
其小便清者,
知不在里,
仍在表也,
当须发汗;
若头痛者必衄,
宜桂枝汤。
注解:
伤寒已六七日不大便,
头痛有热者,
显系里热上攻的为候,
故可与承气汤以下之。不过 里热小便
当赤,其小便清者,知病不在
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解之。假设头痛且必 衄者,宜与桂枝汤。
按:该条首冠以伤寒,其无汗可知,即病在表亦不可与桂枝汤 ,
必须头痛而衄者,始可与之。不过麻黄
汤条有伤寒脉浮紧,不发汗
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本条所述,脉必不浮紧而浮弱可知,临证时须细辨。
《伤寒论》第
57
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
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注解:伤寒以麻黄汤发其汗,则证已解,但半日许,其人复烦,
切脉浮数,
知表热未解也,
故宜桂枝汤
更汗解之。
按:
服麻黄汤后,
表不 解,不可再与麻黄汤,而宜桂枝汤;服桂枝汤后,表不解,仍宜
再与桂枝汤,不
可与麻黄汤,此为定法,须记。
-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
-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
-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
-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
-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
-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
-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
-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
本文更新与2021-01-29 14:06,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35095.html
-
上一篇:反射区
下一篇:董氏针灸穴位图+董氏针灸七十二绝针 解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