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大附二
高胆红素血症
(
黄疸
)
及其临床意义
胆红素是临床上判定黄疸的重要依据,亦是肝功能的重要指标。正常血清总胆红素 浓度为
1.7
~
17.1
μ
mol/L,
其中一分钟胆红素 低于
3.4
μ
mol/L
。当总胆红素在
34
μ
m ol/L
时,临床上即可
发现黄疸;如血清总胆红素超过正常范围而肉眼看不出黄疸,则称为隐 性黄疸,黄疸最常见于肝
胆疾病,但其他系统疾病也可出现。
正常胆红素代谢过程
一、胆红素来源
正常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
120
天,衰 老红细胞所释放的血红蛋白为胆红素
的主要来源,
占
80%
~
85%
,
约
10%
~
15%
胆红素来自骨髓中未成熟红细胞的血红 蛋白,
另
1%
~
5%
来自肝的游离血红素及含血红素的蛋白质。血红 素经微粒体血红素加氧酶催化变为胆绿素,
胆绿素由胆绿素还原酶还原为胆红素。
二、胆红素的运输
上述胆红素是游离胆红素,因未经肝细胞摄取,未与葡 萄糖醛酸结合,
故称为非结合胆红素。游离胆红素于血循环中附着于白蛋白上,形成胆红素-白蛋白复合 物,
运
载到肝。
三、胆红素的摄取
在肝窦内,胆红素被肝细胞微突所摄取,并将白蛋白与胆红素分离。胆
红素进入肝细胞后,由胞浆载体 蛋白
Y
和
Z
所携带,并转运到光面内质网内的微粒体部分。
四、胆红素的结合
游离胆红素在微粒体内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催化,与葡萄糖醛酸基相结
合,形成结合胆红素。主要为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约占结合胆红素总量的< br>75%
,其余部分与葡
萄糖、木糖、双糖和甘氨酸结合。
五、胆红素的排泄
结合胆红素形成后从肝细胞排出的机制,至今仍不甚清楚,可能经 高尔
基器运输到毛细胆管微突、细胆管、胆管而排入肠道,但无疑是主动转运、限速和耗能过程,其间并有胆汁酸盐、
钠离子的参与。
结合胆红素进入肠腔后,
由肠道细菌脱氢的作用 还原为尿胆原,
大部分
(
每日总量约
68
~
473
μ
mol)
随粪便排出,称为粪胆原;小部分
(10%
~
20%)< br>经回肠下段或
结肠重吸收,通过门静脉血回到肝,转变为胆红素,或未经转变再随胆汁排入肠内, 这一过程称
为胆红素的“肠肝循环”,从肠道重吸收的尿胆原,有很少部分
(
每日不超 过
6.8
μ
mol)
进入体循
环,经肾排出。
高胆红素血症
(
黄疸
)
的分类
一、病因发病学分类
(1)
溶血性黄疸;
(2)
肝细胞性 黄疸;
(3)
胆汁郁积性黄疸;
(4)
先天性非溶血
性黄疸。
二、按胆红素的性质分类
(
一
)
以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黄疸
1.
胆红素生成过多
2.
胆红素摄取障碍
3.
胆红素结合障碍
(
二
)
以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黄疸
可由于胆红素在肝细胞内转运、排泄障碍或同时有胆红素摄
取、结合和排泄障碍引起。
无论哪种分类方法,黄疸的发生归根到底都源于胆红素的某一个或几个代谢环节障碍。
各种黄疸发生机理及临床特征
一、
溶血性黄疸
红细胞大量破坏
(
溶血
)
时,生成过量非结合 胆红素,超过肝细胞摄取、结合、排泄能力,致
使非结合胆红素潴留于血中而发生黄疸。
特征:
(1)
巩膜轻度黄疸,在急性发作
(
溶 血危象
)
时有发热、腰背酸痛,皮肤粘膜往往明显苍
白;
(2)
皮肤 无瘙痒;
(3)
有脾肿大;
(3)
有骨髓增生旺盛的表现,如周围血网织细胞 增多、出现有
核红细胞、骨髓红细胞系统增生活跃;
(5)
血清总胆红素增高,一般不 超过
85
μ
mol/L
,主要为非
结合胆红素增高;
(6)
尿中尿胆原增加而无胆红素,急性发作时有血红蛋白尿,慢性溶血时尿内
含铁血黄素增加;
二、肝细胞性黄疸
因肝细胞病变,对胆红素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发生障碍,
以致有相当量的非结合胆红素潴
留于血中,同时因肝细胞损害和
(
或
)
肝小叶结构破坏,致结合胆红素不能正常地排入细小胆管,
反 流入肝淋巴液及血液中,结果发生黄疸。
特征:
(1)
皮肤和巩膜呈浅黄至 深金黄色,皮肤有时有瘙痒;
(2)
血中非结合和结合胆红素均增高;
(3)
尿中胆红素阳性,尿胆原常增加,但在疾病高峰时,因肝内淤胆致尿胆原减少或缺如;
(4)
血
清转氨酶明显增高;
(5)
血中肝炎病毒标记物常阳性;
(6)
肝活 组织检查对弥漫性肝病的诊断有重
要意义。
三、胆汁郁积性黄疸
肝内胆汁郁积从分子细胞学上是指胆汁的生成和分泌减少,
以及胆汁流淤滞和浓缩。
肝内胆
汁郁积或单独出现,或与肝实质损害同时存在,其产生机制颇为复杂,有多种因素参与:
(1)
肝
细胞质膜的结构与功能改变:肝细胞质膜由液态双层类脂镶嵌蛋白质
(
载体、受体、结构蛋白和
酶类
)
所组成,质膜上磷脂与胆固醇的含量有一定 比例,以维持正常的膜微粘度和膜流动性,与
载体移动和
Na+
-
K+
-
ATP
酶
(
钠泵
)
活性的关系至为重要。
胆汁 的生成和分泌以及胆汁溶质的转
运和出入肝细胞,取决肝细胞质膜结构及其功能的完好无损。氯丙嗪、雌 二醇、石胆酸、内毒素
和缺氧等引起肝细胞损害时,
均可使质膜胆固醇含量增加,并使膜流动性 和钠泵活性降低,
致胆
汁分泌和胆汁流量减少;
(2)
微丝和微管功能障碍: 使胆酸的转运、钠水向毛细胆管腔移动及毛
细胆管周围协调性蠕动与收缩作用被削弱,致胆汁流量和向前 流动性降低;
(3)
毛细胆管膜与紧
密连 接通透性增加,胆汁中溶质分子向周围弥散或反流,致胆汁的水分减少;
(4)
胆酸代谢异常:
羟化不充分,形成具有毒性的单羟胆酸或石胆酸,使肝细胞和细小胆管上皮坏死。
特征:
(1)
肤色暗黄、黄绿或绿褐色;
(2)
皮肤瘙痒 显著,常发生于黄疸出现前;
(3)
血中胆红
素增高,以结合胆红素为主,胆红素定性 试验呈直接反应;
(4)
尿胆红素阳性,但尿胆原减少或
缺如;
(5)
粪中尿胆原减少或缺如,粪便显浅灰色或陶土色;
(6)
血清总胆固醇、碱性磷酸酶、
γ
-谷氨酰转肽酶增高、脂蛋白-
X
阳性。
四、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
一
)Gilbert
综合征
系因肝细胞摄取游离胆红素 障碍及微粒体内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不足所致。
血清内非结合胆红素增高,肝功能试验正常,红细胞脆性正 常,胆囊显形良好,肝活组织检查无
异常。
(
二
)Dubin-Johnson
综合征
系因肝细胞对 结合胆红素及其他有机阴离子
(
吲哚菁绿、
X
线造影
剂
)< br>向毛细胆管排泄障碍,致血清结合胆红素增高,但胆红素的摄取和结合正常。口服胆囊造影
剂胆囊 常不显影。肝外观呈绿黑色
(
黑色肝
)
,肝活组织检查见肝细胞内有弥漫的棕 褐色色素颗粒
(
黑色素或肾上腺素代谢物多聚体
)
。
(
三
)Rotor
综合征
由于肝细胞摄取游离 胆红素和排泄结合胆红素均有先天性缺陷,致血中结
合胆红素增高为主,吲哚菁绿
(ICG)< br>排泄试验有减低。胆囊造影多显影良好,少数不显影。肝活
组织检查正常,肝细胞内无色素颗粒。
(
四
)Crigler- Najjar
综合征
系由于肝细胞缺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致不能形成结合 胆红素,
因
而血中非结合胆红素浓度很高,可并发核黄疸;预后很差。
高胆红素血症
(
黄疸
)
的鉴别诊断
应根据病史、体征、实验室和其他检查等所取得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与判断,以期得到正
确诊 断。
一、病史
(
一
)
年龄与性别
婴儿期常有生理性黄疸、新生儿肝炎, 青少年以病毒性肝炎多见,中老年
者常应考虑胆石症、肝硬化及恶性肿瘤等。
(
二
)
接触史
包括肝炎患者接触史、输血史、服药史及不洁食物食用史等。
(
三
)
家族史
主要为肝炎及各种遗传性疾病家族史。
(
四
)
过去史
如结石史、肝胆系统手术史等。
(
五
)
妊娠史
妊娠期常合并肝功能异常,并可出现妊娠相关性黄疸,如妊娠期急性脂肪肝。
(
六
)
饮酒史与冶游史
对诊断酒精性肝病及病毒性肝炎有帮助。
(
七
)
病程
如胆石症黄疸常性发作,肝硬化、恶性肿瘤所致黄疸发生较慢,呈进行性。
二、症状
(
一
)
发热
胆管炎常出现中高热,肝癌者亦常因癌组织坏死或继发感染发热。
(
二
)
腹痛
肝区涨痛多见于病毒性肝炎、肝癌者,右上腹 绞痛常见于胆石症,胰腺疾病常出
现上腹及腰背痛。
(
三
)
消化不良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癌肿患者常伴有消化不良症状。
(
四
)
皮肤瘙痒
见于胆汁郁积性黄疸。
(
五
)
体重改变
恶性肿瘤患者往往体重下降明显。
(
六
)
尿、粪颜色的改变
三、体征
(
一
)
皮肤改变
肝硬化者常见肝掌、蜘蛛痣、腹壁静脉曲张,溶血性黄疸常见贫血貌。
(
二
)
脾肿大
多见于肝硬化门脉高压者。
(
三
)
胆囊肿大
在肝外阻塞性胆汁 郁积时,胆囊常肿大,且表面光滑、无压痛,即所谓
Courvoisier
征。
(
四
)
其他
如腹水、男性乳房发育等。
四、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
一
)
碱性磷酸酶
(ALP)
:在肝外、肝内阻 塞性黄疸及肝内胆汁郁积,
ALP
明显增高。
(二
)
血清总胆固醇、
胆固醇酯、
脂蛋白
-X(LP-X)
测定
在胆汁郁积性黄疸,
总胆固醇含量增高;
肝细胞性黄疸特别是有广泛 坏死时,胆固醇酯降低。
(
三
)
凝血酶原时 间:肝细胞性和胆汁郁积性黄疸时,凝血酶原生成减少,因而凝血酶原时间
均延长,注射维生素
K2
~
4mg
后
24
小时复查凝血酶原时间,如较注射前有明显缩短 ,表示肝功
能正常,黄疸可能为胆汁郁积性;如无改变,表示肝制造凝血酶原的功能受损,黄疸可能为肝 细
胞性。
(
四
)
超声显像:如发现 肝内胆管扩张则肯定为肝外胆管阻塞引起的黄疸。
(
五
)X
线检查
1.
食管吞钡、胃肠钡餐检查
如发现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则可诊断肝硬化。
2.
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胆管造影
(ERCP)
对诊断慢性胰腺炎、
胰腺癌及了解胆道系统情况有重
要帮助。
3. CT
对肝胆、胰腺疾病诊断及肝外阻塞部位、范围、性质有很大的诊断价值。
(
六
)
肝穿刺活组织检查与腹腔镜检查
能协助诊断肝细胞性黄疸、肝内胆汁郁积及
Dubin- Johson
综合征等。
-汕大附二
-汕大附二
-汕大附二
-汕大附二
-汕大附二
-汕大附二
-汕大附二
-汕大附二
本文更新与2021-01-29 04:56,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34389.html
-
上一篇:总胆红素偏高的防治汇萃
下一篇:-多年的眼袋被老中医这一药方治好了附中医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