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乌发茶成人肝血管瘤包膜外剥除27例治疗体会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1-29 01:55

-水俣病图片

2021年1月29日发(作者:二甲双胍价格)
成人肝血管瘤包膜外剥除
27
例治疗体会


摘要】目的

探讨采用包膜外剥除法切除成人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经验。方


回顾性 分析我院应用包膜外剥除术治疗成人肝血管瘤
27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27
例肝血管瘤均为海绵状血管瘤,且均有包膜,
27
例患者手术顺利,术中
出血少,无死亡及重大并发症发生,术后恢复良好,并发症低于其他术式。结论

成人肝血管瘤包膜外剥除术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且创伤小的手术方式。

【关键词】

肝血管瘤

外科治疗

外科手术


肝脏血管瘤
(hepatic hemangioma cavemosum

HHC)
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其中绝大部分为海绵状血管瘤,临床以
30

50
岁女性多见,大 多数无临
床症状。近年来,由于各种影像诊断技术的进步及人们健康体检的意识增强,肝
血管瘤 病人日益增多。小的肝海绵状血管瘤往往无症状,对较大的有临床症状的
肝海绵状血管瘤则需采取相应的 治疗措施。我院自
2000

1
月至
2011

1 2

采用包膜外剥除法切除成人肝海绵状血管
27
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 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手术治疗的
27
例成 人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中,男
6
例,女
21
例,男:女

1

3.5
;年龄
22

65
岁平均年龄
(45.1

)
。单发
24
例,多发
3
例;位于肝 左

6
例,肝右叶
18
例,左右肝叶均有
3
例。瘤 体直径平均
8

5(5

27)cm
。瘤体
与正常 肝组织有明显界限,表面光滑,色暗红。当阻断第一肝门时,肿瘤均明显
缩小和变软,与周围肝组织界限 更趋明显。有症状者
15
例,包括腹痛
8
例,腹

4
例,肩背不适
3
例。
4
例体检时可于右肋缘下触及瘤体。血管瘤邻近肝门< br>11
例,紧邻第一肝门
8
例,第二肝门
2
例,第三肝门
1
例,其中
1
例与下腔静脉粘
连紧密。发现瘤体距离手术治疗时间平均32(2

246)
个月。本组术前肝功能检查

AFP
定量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全部病例均经
B
超和增强
CT
检查,术前确诊25

(92.6

)
。术后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诊断为肝海绵状 血管瘤。

1.2
手术方法

1.2.1
麻醉及切口的选择:常规采用气管内插管及静脉复合麻醉下行上腹部右
侧肋缘下斜 切口或以右侧为主的双肋缘下



字形切口人腹,常规使用多功能肝
叶拉钩。

1.2.2
肝脏的游离:根据手术需要适当地离断肝 周韧带以充分暴露肿瘤,利于
剥离血管瘤时手握肝脏止血及便于处理肝门为原则。为了充分显露肿瘤以利 于剥
离时有效控制出血,根据手术需要离断三角韧带、冠状韧带及肝肾韧带,使患侧
半肝能尽量 托起,以保证剥离时的安全。必要时将肝脏所有韧带游离切断,将肝
后下腔静脉分离,使整个肝脏活动范 围增大,便于操作和控制出血。但对于瘤体
较小、较浅表的血管瘤可适当游离肝周韧带即可,不需托起肝 脏。本组
1
例是在
未游离肝周韧带的情况下完成的。

1.2.3
剥离血管瘤前做好阻断肝门准备:根据手术需要适当离断肝圆韧带,经
肝十二指肠 韧带阻断肝动脉及门静脉。必要时分次阻断肝门以控制出血。特别是
对血管瘤侵及第二、三肝门者,必要 时应将下腔静脉适当游离,预置阻断带,以
防止下腔静脉损伤,造成大失血。


1.2.4
剥离肿瘤:在肿瘤与正常肝组织交界处,用彭氏多功能手术器(
PMOD

电切肝脏被膜,沿血管瘤包膜从四周由浅入深,在瘤体与肝组织间进行推剥,如
遇进 出肿瘤的血管,分别予以缝扎或结扎切断,直至血管瘤完整剥除。盐水冲洗
创面,彻底止血,松开阻断的 肝动脉及门静脉,恢复第一肝门入肝血流。本组肝
门最长阻断时间为
31min
,平均 时间
15min
左右即可将肿瘤完全剥离。

2
结果


本组病例
27
例均未输血。
1
例术后转氨酶一过性升高,全部病例术后未出现
黄疸、腹水、胆瘘及膈下感染。术后恢复良 好,住院时间
10

17
天,出院后半
年至
3
年随 访
22
例,除
3
例残留血管瘤外、其余病例经
B
超、
CT
复查,肿瘤切
除部位无复发,术前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我们比较传统肝切除术和血管瘤剥除术后发现,剥除术在手术时间、出血量
和输血量及术后并发 症上均明显少于肝切除术组。但对于靠近肝门部的血管瘤,
剥离时动作不能粗暴,否则易撕裂大血管、胆 管或损伤瘤体,导致难以控制的大
出血及胆漏。我科现在基本采用这一手术方式治疗肝血管瘤,只有在有 多个血管
瘤集中在肝脏的一个区域时才采取肝切除的方式。

3
讨论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发病率约
0.4
% ~
7.3
%,多见于中年
女性,男女比例约
1

3[1]< br>。肝海绵状血管瘤常为单发,仅
10
%的患者表现为多

[2]


目前对肝血管瘤的形成有两种不同的认识。其一认为是血管畸形,其增长是由于
血窦在血流作用下的扩张
[3]
。其二认为肝血管瘤是真性肿瘤,其增长是由于新血
管 组织的形成
[4]


因肝血管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故影像学检查
(

B
超,
CT

MRl)
是目前诊断
肝血管瘤的主要途径。超声检查价格便宜,普及率高,安全可靠,重复性好,在
临床常应用肝血管瘤的筛 选。较多文献报道,
B
超中小的肝血管瘤多为边界清晰
的强回声占位,较大肝血管瘤则 表现为边界清晰、内部回声杂乱、强弱不均。
CT
特征性表现为增强后

快进 慢出

,结节样强化
[5-7]
。崔彦,董家鸿等学者报道
MRI< br>对本病具有特殊的诊断意义,
T2
加权像表现为特征性的

灯泡征
样高信号,
MRI
诊断本病的敏感性为
73
%~
10 0
%,特异性为
83
%~
97
%,应列为
B
超之后
的次选检查方法
[8]
。依据上述影像学检查,肝血管瘤定位诊断并不困难,但当血< br>管瘤发生坏死、液化和纤维化,而且不均质改变时,影像学表现可类似肝癌
[5]
耿小平报道肝血管瘤与原发性肝癌相比,肝血管瘤患者一般病程较长,全身状况
良好,肝功能绝大多 数均在正常范围内,很少伴有肝炎及肝硬化病史,血
AFP

为阴性,这些临床特征将 有助于对本病的诊断
[9]


目前肝血管瘤的分类临床多采用按直径大小分 类。
1970

Adam
首次建议直

>4cm
者 为巨大肝血管瘤
[10]
;近
20
多年来多数学者倾向于将肝血管瘤直

>10cm
以上,称之为巨大肝血管瘤,直径
>15cm
的肝血管瘤为特 大血管瘤
[11]

另外较多文献报道将直径大于
5cm

10cm
作为手术的适应症
[12-17]
,王学浩等则
将直径
>1 0cm
甚或
>15cm
的肝血管瘤划定为手术指征
[18]
。目前温 浩教授等根据
肝血管瘤大小建议将肝血管瘤分类:
<5cm(
小血管瘤
)
5cm

10cm(
血管瘤
)

10cm< br>~
15cm(
巨大血管瘤
)

>15cm(
特大血管 瘤
) [19]
,可能具有一定的指导肝血管
瘤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为肝血管瘤的诊 治提供有效参考。

随着对肝血管瘤自然病程的深入了解,其手术的恰当时机和指征有着新的不 同认
识。大多数学者认为肝血管瘤是良性病变.生长速度缓慢,自发性破裂也甚为罕

[9,20]
。丁义涛报道肝血管瘤自发性破裂很少见,迄今全球报道仅几十例
[21]

血管瘤治疗的重点在于如何解除症状及预防性控制巨大的、多发性的瘤体破裂出
血可能,同 时还应充分考虑到不同治疗方案可能带来的相应的并发症,对有争议

-水俣病图片


-水俣病图片


-水俣病图片


-水俣病图片


-水俣病图片


-水俣病图片


-水俣病图片


-水俣病图片



本文更新与2021-01-29 01:55,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34109.html

成人肝血管瘤包膜外剥除27例治疗体会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