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美舒利颗粒事件-的人流
教师介入幼儿冲突的案例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冲突是幼儿发展历程中不可避免的成长经验。
幼儿冲突
发生 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幼儿具有“自我中心”的认知特点。
皮亚杰认为:
“这个时期儿童的主要 心理特点之一是自我中心主
义突出,
即考虑一切事情都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以自己为 中心,
想象每一样事物都与自己的活动相联系。
他们总是从一个角度来
观察事物,不考 虑别人的意见。”[1]例如:幼儿在争抢玩具时,
只考虑到自己能否得到玩具,
而不去考虑对 方有没有允许自己玩
玩具的意愿及其玩具被抢后的失落感。
第二,
幼儿的道德认知发< br>展水平有限。
按照皮亚杰的道德认知观点,
幼儿处于道德他律阶
段,其道德行为 主要受外部、成人规定的标准所限制。第三,幼
儿的生活经验和语言运用能力不足,
导致冲突的 发生。
这个阶段
的幼儿好模仿,与同伴交往中有时会模仿成人的行为(比如打、
骂等) ,这容易对其他幼儿造成伤害;幼儿由于年龄的影响,语
言发展水平受限,
在与小朋友表示友好 或并无恶意的情况下,
由
于语言沟通不明,
致使对方误解。
中国首部真实记录 幼儿内心成
长的电影《小人国》,展示了一个真实而鲜活的儿童理想王国。
它发生在北京的巴学 园幼儿园,
是李跃儿老师借鉴日本黑柳彻子
的《窗边的小豆豆》中的巴学园办学模式,并由北京 师范大学张
同道教授花三年时间跟踪拍摄而成。
笔者选取了关于池亦洋这个
幼儿的相关 几个片段进行分析,
主要考察教师介入幼儿冲突中的
解决策略,及教师启发幼儿对冲突的认识等 问题。
二、从幼儿园纪录片《小人国》中选取片段分析
片段一:几个小朋友在玩沙。陈炳栋(
5
岁)的棍子被池亦洋(
5
岁)“霸占”并拿走了,陈炳栋想通过小李老师要回他的
棍子。
小李老师:那是你的棍子,你有权利要回来。
陈炳栋:他没有权利拿走我的棍子,但他还不还给我!
小李:你可以一直向他要下去!
陈炳栋:我不想去,因为池亦洋会打我。
小李:你没有试, 你怎么知道他会打你?(小李老师带着陈
炳栋去向池亦洋要棍子,这时佳佳出现了。)
佳佳:
池亦洋,
再不把陈炳栋的棍子还给他,
我就不跟你好!
小朋友们:对!
(其他小朋友附和着说,但是有两名小朋友
说: “我跟池亦洋好!”)
佳佳:滚!
池亦洋:闲事少管,滚开!
陈炳栋:老师,池亦洋还不还给我!
佳佳:如果他(池亦洋)还给他的话,我还给池亦洋叠个纸
飞机,你想不想要纸飞机?
池亦洋:想。
佳佳:如果你还给陈炳栋我就给你。
池亦洋:我叠的还比你叠得好呢!
陈炳栋:池亦洋,请还给我,那是我的棍子。(哀求道)说
得哑了,都把嘴说疼了。
佳佳:池亦洋,如果你给陈炳栋,我可以送你一个玩具,行
吗?(很认真地说)
池亦洋:少废话!(大声地不耐烦地说)把你们打成肉泥。
小李:为什么,我们都要被你打成肉泥吗?
池亦洋:对!
小李:刚才佳佳还告诉我不要插话呢,我都没 有说话,你为
什么要把我打成肉泥?那我们几个人合起来把你拉得紧紧的,
抱
得紧紧的 ,你动都动弹不了!
池亦洋:真敢说!(很凶狠地拿起棍子准备打人)
小李:池 亦洋,我告诉你了,不可以打人的!唉,陈炳栋,
我们都在帮你,
现在池亦洋拿着棍子要打我们 !
陈炳栋我们在帮
你要棍子。
(这时陈炳栋离开了现场,池亦洋拿着棍子开始打人了,大李老师出现了)
大李老师:
你不可以这样子对付 别人,
这个棍子本来就是人
家陈炳栋的,归人家所有,你把人家的抢走了,这是不对的,请你还给别人。
在这个世界上用暴力去做征服别人的人是没有出息
的。你不可以用暴力,我相 信你也不会用暴力征服别人,对吧?
池亦洋他是愿意还给你的,
池亦洋其实也是一个很好的人,
他很
愿意把你的东西还给你(对着老师和小朋友们说),其实你坚持
要就可以得到的。 谢谢你!谢谢你还给他!
小李:佳佳,你今天太勇敢了,你帮助陈炳 栋了,而且想了
很多办法,你很勇敢,我抱你一下!
池亦洋:但是都没用。(很气愤地说)
小李:可是我们已经获得了棍子,走咯!
池亦洋:获得了棍子,总有一天我会重新抢过来的。
(很严
肃地说)
分析:
一根棍子引起的“大闹巴学园”值得我们深思。
首先,< br>老师化解一场孩子们的纠纷,
其实也是一种随机教育。
在整个事
件处理的过程中 ,
其中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公平的重要。
我们从
中可以看到佳佳利他行为的可贵之处,
虽然我们无法了解佳佳和
陈炳栋是否相处得很友好,
是佳佳为了帮朋友还是出于仗义,
但
佳佳助人、仗义、为他人着想的可贵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其次,
老师作为幼儿的管理者和指导者,
笔者认为小李老师
的处理方法是不妥 的,
其主动介入反映了对三个孩子的态度,
在
很大程度上向他们传递了对冲突和幼儿的 看法,
即整个事件都是
池亦洋一个人的错,
把矛盾进一步激化。
教师在处理冲 突事件时
应明白自身的作用,
不应该站在任何一方,
应以第三方的角色来
处理 。应该坚持秉公处理,不偏袒任何一方。而大李老师的教育
方法前半段话过于抽象了,
尤其是对 于四五岁的孩子,
这种大道
理不适合此时此景。对于大李老师后面肯定池亦洋是个好人这
点,笔者认为有必要这样说,因为孩子需要成人的正面肯定,要
想赢得同伴的欢迎和肯定,只有先尊重 别人。
最后,对
于陈炳栋的离走,
笔者觉得此时他最无奈 了,
从他的这句话中可
以看出:池亦洋,请还给我,那是我的棍子。(哀求道)说得哑
了,都把嘴说疼了。周围的人帮不了自己:小李老师的介入不起
任何作用,仗义的佳佳许诺的各种礼物对 于池亦洋也没有诱惑
力,
而此时已经被激怒的池亦洋开始准备攻击人了,
纵然有大李< br>老师的出现也不能缓和此时的氛围、
安抚情绪。
从中可以看出陈
炳栋是个胆小怕 事的孩子,
老师的介入应该是让他主动地面对该
事件、
积极地与池亦洋沟通,
引导和帮助他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
立场和争取自己的利益。
片段二:佳佳(
5
岁)和池亦洋打架。
大李:请告诉我池亦洋怎么把你弄哭了?
佳佳:他先戴着帽子,我想给丫丫,可是他老打我。
大李:
那么你说你不是故意打他的,
是吧?就是一戴帽子手
用力太大了打在他脑袋上,是不是 这个样子?是不是故意打的,
还是向李老师这样一拽帽子,
拽的劲太大了打在你脑袋上?
(大
李老师边说边做拽帽子的动作)
佳佳:故意打的。
大李:打了几拳?
佳佳:打了一锤子。
池亦洋:佳佳也打了我这儿一拳。
大李:是谁先打的?
池亦洋:佳佳。
佳佳:可是可是,我没有把他打哭,是和他打着玩的,他就
先打我。(哭着说)
大李:喔,你是打着玩的。
池亦洋:那你没跟我说呀。
佳佳:可是可是,讨厌。(哭着愤怒地说)
池亦洋:再说讨厌,我掐死你。(佳佳哭了被大李抱着)
大李:你不可以伤害任何人的身体。
佳佳:我去打
110
。
大李:嗯,可以的!
池亦洋:打就打呗!
大李:如果他真的掐死我们,可以这样做!
佳佳:我把你抓走。
池亦洋:
那我把你掐死了,
你就打不了了,
你也不会说话了。
大李:好!佳佳,请你离开!老师知道他做得不对!
佳佳:现在就打
110
。
大李 :
对,
他不应该掐死任何人,
大李老师来解决他的问题。
(佳佳走了)
你刚才扬言要掐死人,
是吧?如果是扬言有暴力行
为,要伤害别人的身体,那你就只好坐在这 个地方,不要离开!
(池亦洋从谈话开始一直坐在皮椅上)
因为我们放出去你有可能
会 伤害别人,你刚才说你要掐死所有的人,而且要掐死佳佳,现
在就请你呆在这儿,可以吗?
池亦洋:不要。
大李:等你考虑好了,你不会伤害任何人了。
池亦洋:
我早就考虑好了,
你们在说话的时候我就在考虑了。
大李:不行的,刚才你已经说过了,你想好了,想到出去不
会伤害任何人的时候,你 再来找我,好吗?我一会儿回来看你!
(过一段时间大李老师来了)
大李:你准备好了吗?
池亦洋:准备好了。
大李:准备好出去不再伤害任何人?
池亦洋:对!
大李:好,我们可以出去观察一下你!好吧,请现在出去吃
生日蛋糕!(浩浩过生日)
分析:
儿童期的孩子在出现冲突后依然以自我为中心,
不能区分自己对事件的解释和别人的理解。老师在解决幼儿冲突时,
考虑到池亦洋具有攻击性行为倾向,
将胆大的他进行隔离,
避免
再和其他幼儿发生冲突。
这是教育中的冷处理,< br>将喜欢热闹的他
置于“孤独清净”中,
调控了想“掐死人”的情绪,
阻断其参与
集体活动,此时他会变得不自在,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进行自
主教育,从而尽快获得老师的信 任,重归集体。当然并非是隔离
后就放任不管,所以大李老师说“我们可以出去观察一下你”,
这有利于儿童在思想上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巩固冷处理的教育效
果。
片段三:
陈炳栋和佳佳玩着突然吵起来,
池亦洋来为他们解
除冲突 。
我们来看看幼儿们在不需要成人的帮助下如何解决冲突
问题。
池亦洋:有话(好好说)别打架!
佳佳:哼,还是不怕!
池亦洋:有话(好好说)别打架!
陈炳栋:他拿石头崩我的脑袋。
池亦洋:别崩。(对佳佳说)
陈炳栋:可是他……
池亦洋:你也别扔土。(对陈炳栋说)
陈炳栋:你看他打这儿。(陈炳栋哭着说)
池亦洋:他为什么打你?
陈炳栋:我叫他拿铲子,他拿土崩我。
池亦洋:谁先动的手?
陈炳栋:佳佳。
池亦洋:那佳佳的错。佳佳刚才怎么了?
佳佳:我忘了。
池亦洋:那你跟陈炳栋说对不起,快去!
佳佳:对不起!
池亦洋:诚心诚意地说!
佳佳:对不起!
池亦洋:你问陈炳栋人家原不原谅你?
尼美舒利颗粒事件-的人流
尼美舒利颗粒事件-的人流
尼美舒利颗粒事件-的人流
尼美舒利颗粒事件-的人流
尼美舒利颗粒事件-的人流
尼美舒利颗粒事件-的人流
尼美舒利颗粒事件-的人流
尼美舒利颗粒事件-的人流
本文更新与2021-01-28 06:5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32332.html
-
上一篇:有关家长教育的名言
下一篇:幼儿园常见的20个问题的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