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激光去眼袋多少钱方剂学考点精要(全)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1-28 02:01

爱达力-妊娠合并肺结核

2021年1月28日发(作者:肉豆蔻)
方剂学考点精要





方剂简史

现存最早的方书《五十二病方》
;方书之祖: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现存最
早的外科方书《刘涓子鬼遗方》
;我国第一部中成药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金
人成 无己《伤寒明理论》首开方论之先河;第一部方论专著,吴昆《医方考》

清初汪昂《医方集解 》首开综合分类方剂的先例。

方剂与治法

治疗八法:汗、吐、下、和、温 、清、消、补(清
.
程钟龄《医学心悟》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方剂分类

七方:大、小、缓、急、奇、偶、复(重)

十剂: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唐
.
陈藏器)

八阵:补、和、攻、散、寒、热、固、因(明
.
张景岳《景岳全书》


方剂组成:

君药:主治主病或主证。

臣药:①助君药治主病或主证;②主治重要兼病或兼证。

佐药:①佐助药,助君、臣 药,主治次要兼证;②佐制药,消除或减弱君、
臣药的毒性或峻烈之性;③反佐药,严重的寒证或热证, 为防止药病格拒,配用
与方中大多数药物的药性相反的药物。即内经所谓“甚者从之”


使药:①引经药,引诸药至特定的脏腑或经络,又名向导药;②调和药,调
和方中诸药。< br>
方剂变化的三种基本形式:药味加减、药量增减、剂型更换

常用剂型:

汤剂:
吸收较快,
能迅速发挥药效,
特别是便 于根据病情的变化而随证加减,
适用于病证较重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李东垣“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

丸剂:吸收较慢,药效持久,节省药材,便于携带与服用。李东垣“丸者缓
也,舒缓 而治之也”
,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

散剂:制作简便,吸收较快,节省药材,便于 服用与携带。李东垣“散者散
也,去急病用之”

第一章

解表剂

(1)
麻黄汤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无汗)
;桂枝汤治外感风 寒表虚证(有汗)

又可调和营卫、调和阴阳。

(2)
小青龙汤治外寒里饮证;麻杏石甘汤治外寒里热之咳喘证。

(3)
九味羌活汤治外感风寒湿兼内有蕴热证,体现“分经论治”思想。

(4)
止嗽散治风邪犯肺证,用药“温润和平,不寒不热”


(5 )
辛凉平剂银翘散,辛凉轻剂桑菊饮;银翘散用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
取服,体现“治上焦如 羽,非轻不举”


(6)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阳虚感寒证,也可治感寒所致的暴喑、暴盲、暴聋等。

1
加减葳蕤汤治阴虚外感风热证。

(7)
败毒散与参苏饮皆可益 气解表,败毒散也用以治痢疾,体现“逆流挽舟
法”


(8)
柴葛解肌汤主治三阳合病;升麻葛根汤治麻疹初起。

第二章

泻下剂

(1)
大承气汤峻下
/
急下阳明腑实证(痞
/

/

/
实)
,也可治热结旁流、热厥、
痉病 或发狂(釜底抽薪
/
寒因寒用
/
通因通用)
,大黄后下。小承气汤轻 下热结;调
胃承气汤缓下热结。

(2)
大黄牡丹汤治肠痈(大黄与他药同煎)
;苇茎汤治肺痈。

( 3)
大陷胸汤泻热逐水,治水热互结之大结胸证;小陷胸汤清热化痰,宽胸
散结,治痰热互结之 小结胸病。

(4)
大黄附子汤、温脾汤均可温下,治疗阳虚寒积证。

(5)
麻子仁丸治“脾约”便秘,为润下法。

(6)
济川煎治肾阳虚兼津亏之便秘,有“增水行舟”法。

(7)
十枣汤峻下逐水,主治悬饮和水肿证。

(8)
黄龙汤治阳明腑实兼气血两虚之便秘证。

第三章

和解剂

(1)
小柴胡汤治伤寒少阳病半表半里证,
也可治热入血室 证
(柴胡:
黄芩
=8:3



(2)
大柴胡汤治少阳与阳明合病。

(3)
蒿芩清胆汤治少阳湿热证。达原饮治瘟疫或疟疾,邪伏膜原证。

(4)
四逆散既治阳郁四逆证,又治肝脾气郁证。

(5)
逍遥散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6)
痛泻要方治脾虚肝旺之痛泻,
“泻责之脾,痛责之肝”


(7)
半夏泻心汤治寒热错杂之痞证,体现寒热并用、辛开苦降、补泻同施。

第四章

清热剂

(1)
辛凉重剂白虎汤治阳明经气分热 盛四大证
(大热、
大汗、
大渴、
脉洪大)

竹叶石膏汤治伤 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
“以大寒之剂,易为清
补之方”


(2)
清营汤治热入营分证,以银花、连翘、竹叶“透热转气”
。犀角地黄汤治
热入血分。

(3)
黄连解毒汤苦寒直折,清热解毒,治三焦火毒证(苦寒直折代表 方)
;凉
膈散清上泻下,
“以泻代清”
,治上中二焦郁热证。
(4)
普济消毒饮治大头瘟,汤调频服,或蜜丸噙化,体现“火郁发之”
;仙方
活 命饮治阳证疮疡,用酒煎服。

(5)
导赤散治心经火热下移小肠证之热淋、尿血,
“水虚火不实”用之。

(6)
龙胆泻肝汤治肝胆实火上炎,湿热下注证。

(7)
左金丸治肝火犯胃证,黄连与吴茱萸
6:1


(8)
苇茎汤治肺痈。

(9)
泻白散治小儿肺经伏热咳喘。


2
(10)清胃散治胃火牙痛,体现“火郁发之”
;玉女煎治胃热阴虚之牙痛(少
阴不足,阳明有余)


(11)
葛根芩连汤解表清里,治协热下利。

(12 )
芍药汤治湿热痢疾,体现“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白头
翁汤治热毒痢 。

(13)
青蒿鳖甲汤治阴虚发热证,
“夜热早凉”

青 蒿与鳖甲配伍有
“先入后出”
之妙。清骨散治骨蒸潮热。

(14)
当归六黄汤治阴虚火旺盗汗。

第五章

祛暑剂

(1)
香薷散治夏月感寒之阴暑。六一散治暑湿证,用量滑石
:
甘草为
6:1
(2)
清暑益气汤清暑热,益元气,治暑热气津两伤证(仿“竹叶石膏汤”


(3)
桂苓甘露散治外感暑热,水湿内停证(六一散合五苓散
+
石膏、寒水石 )


第六章

温里剂

(1)
理中丸 治脾胃虚寒证,也治阳虚失血、胸痹及小儿慢惊等;小建中汤治
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重用饴糖为君, 合桂枝加芍药汤而成。

(2)
吴茱萸汤治肝胃虚寒,浊阴止逆之干呕、吐逆证。

(3)
四逆汤治心肾阳虚寒厥证;回阳救急汤治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证。

(4)
当归四逆汤治血虚寒厥证;黄芪桂枝五物汤治虚人外感风邪之血痹。

(5)
阳和汤温阳补血,散寒通滞治阴疽。

第七章

补益剂

(1)
四君子汤补气健脾治脾胃气虚证(补气基础方)


(2)
参苓白术散治脾虚湿盛证,体现“培土生金”法。

(3)
补 中益气汤升阳举陷,体现“甘温除热”法,治脾虚气陷和气虚发热证
(气虚发热
/
甘温 除大热之代表方)


(4)
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
黄芪
:
当归为
5:1

治血虚阳浮发热证
(如白虎)
(血
虚发热代表方)


(5)
生脉散益气生津,敛阴止汗,治暑热耗气伤阴、久咳肺虚。

(6)
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治表虚自汗;牡蛎散治自汗、盗汗。

(7)
完带汤治脾虚肝郁,湿浊下注之白带证;易黄汤治肾虚湿热带下之黄带。

(8)
四物汤补血调血,治营血虚滞证(补血基础方)


(9)
归脾肠治心脾气血两虚证,或脾不统血之便血、衄血、崩漏证。

(1 0)
炙甘草汤治阴血阳气虚弱,
心脉失养之脉结代、
心动悸,
又名
“ 复脉汤”

也可治虚劳肺痿。以清酒七升、水八升混合煎煮,生地黄用量最大(一斤)


(11)
六味地黄治肝肾阴虚证,寓“三补三泻“
(熟地、山药、山萸肉
/
茯苓,
丹皮,
泽泻)

为金匮肾气丸减桂枝、
附 子而成,
并体现
“壮水之主,
以制阳光”


(12)左归丸治疗真阴不足证;右归丸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证。大补阴丸治
阴虚火旺证(培本清源代表方 )


(13)
一贯煎治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滋阴疏肝代表方)


(14)
(金匮)肾气丸治肾阳不足证,在大剂补阴药中,配少量附子、桂枝,

3

爱达力-妊娠合并肺结核


爱达力-妊娠合并肺结核


爱达力-妊娠合并肺结核


爱达力-妊娠合并肺结核


爱达力-妊娠合并肺结核


爱达力-妊娠合并肺结核


爱达力-妊娠合并肺结核


爱达力-妊娠合并肺结核



本文更新与2021-01-28 02:01,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31935.html

方剂学考点精要(全)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