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枕-雅姿兰大黄膏
细说引经药(摘录)
引经药 和药引子一、
引经药的功用引经药一般解释为“引
诸药直达病所”,
即将不归该经的药 物接引到该经病所的药物。
根据其引 使的范围和性质可分为:十二经引经药、六经引经
药、病证引经药、局部和穴位引经药。
十二经引经药为临床所常用,多为治疗外感六经 病症
各方的主药,如桂枝、白芍、细辛、葛根、柴胡、附子、吴
茱萸、黄连、黄柏、石膏、知母 等,其它如羌活、独活、白
芷、藁本、葱白、升麻、苍术、川芎、青皮等,也是医家治
疗外感表 证常用方剂中的主药。这些引经药既有引药入经之
效,又能在方中发挥其主要治疗作用。但在内科杂病中 应用
这些药物时,多为引经报使之用。在外科疮疡的治疗中,根
据发生部位及经络加用局部引经 药,
如额疽,
属阳明胃积热,
宜加升麻、桔梗、羌活;太阳疽,属阳明胃经,宜加升麻 、
桔梗;鼻疽属手太阴肺经风热及上焦郁火所致,宜加栀子、
木通、薄荷、桔梗;发颐,属阳明 风热所致,宜加玄参、黄
芩、黄连等。内科病证中的引经药,如桔梗为舟楫之剂,牛
膝引药下行 ,桂枝横行肢臂之属,亦属此类。
一、引经
药主要有以下功用:
1
、引药归经脉:指引经药在方剂
中先驱先行,引药入经。吴茱萸为肝经引药,石膏引诸药入< br>阳明经,细辛引导少阴经寒邪出于太阳之表。
2
、引
药至病所:升麻、柴胡引清气上升,升举下陷之脏器;柴胡
还可开邪热内闭,使邪气从内达外。川芎引药上行。牛膝引
诸药下行,引血下行,引邪热下行;旋覆花是 治疗呃逆上气
的“引药下行”之品。桔梗开提肺气,可为诸药舟楫,载之上
浮。肉桂引火归元, 在虚阳上越的戴阳证、阴盛格阳的格阳
证中常用之。
砂仁可引气归元。
上肢痛用桂枝、
桑枝、
羌活,
下肢痛用牛膝、独活。头痛因部位不同而涉经各异,头痛须
用川 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
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巅顶用藁 本。无论
外感内伤,
常佐用风药,
如羌活、
蔓荆子、
防风等。
二、
引经药分论
1
、
十二经引经药手太阴肺经:
桔梗、
升麻、
葱白、辛夷、白芷;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足
阳明胃经:白 芷、升麻、石膏、葛根;足太阴脾经:升麻、
苍术、葛根、白芍;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手太阳小肠
经:木通、竹叶、藁本、黄柏;足太阳膀胱经:羌活;足少
阴肾经:独活、肉桂(桂枝)
、知母、细辛;手厥阴心包经:
丹皮、柴胡;手少阳三焦经:柴胡、连翘
;
足少阳 胆经:青
皮、
柴胡;
足厥阴肝经:
青皮、
吴茱萸、
川芎、< br>柴胡。
上焦:
地骨皮;中焦:青皮;下焦:附子。
2
、六经引经药太阳经用羌活、防风、藁本;阳明经用
升麻、葛根、白芷;少阳经用柴胡;太阴经用苍术;少阴经
用独活;厥阴经用细辛、青皮、川芎。
3
、病症 引
经药桑白皮是肺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肺病的方剂中加入桑白
皮能引药入肺经;香附、柴胡是肝 经和引经药,在治疗肝气
郁滞,协胁胀痛时加入柴胡香附可引药入肝;桂枝,薤白为
心经的引经 药,在治疗胸闷、气短、心悸等心阳不通时加入
桂枝,薤白等能引药归心经;姜黄和牛膝均有行气活血、 通
络止痛的功效,但姜黄能引药上行通达上肢,常做为上肢痹
症的引经药。而牛膝则性喜下行而 通达下肢,因此在治疗下
肢痹症肘,常加入牛膝做为下肢的引经药。
4
、病位引
经药
:
病 位,即疾病发生的部位或场所,是正邪相争的具
体位置。病位既包括了脏腑、组织等疾病的具体部位,又 包
括太阳、少阳等抽象的功能单位。明确病位后再恰当的选择
引经药物,
常能增强方药 的作用疗效,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焦:上焦位于三焦的上部,从咽喉至胸膈部分。其中包括
了胸胁,还有心肺两个重要脏器。胸胁是厥阴、少阴分布之
所,
其中柴胡,
香 附为引经药,
以此为引经药,
运用于临床,
能开郁散滞而通达上下,使肝经气血畅行。 手太阴肺经引经
药用桔梗、升麻、葱白、白芷;手少阴心经引经药用黄连、
细辛。中焦:中焦位 于三焦的中部,指上腹部分。其主要功
用是助脾胃,主腐熟水谷,泌糟粕,蒸津液,化精微,是血
液营养生化的来源。
足太阴脾经引经药有苍术、
升麻、
白芍,
苍术苦温,湿 邪困脾者用之,升麻辛凉,脾气下陷者用之,
白芍苦酸,肝脾失调者用之。足阳明胃经引经药有升麻、石
膏等。下焦:下焦位于三焦的下部,指下腹腔自胃下口至二
阴部分。能分别清浊,渗入膀胱,排 泄废料,主要是肝肾和
腰府之所在。足少阴肾经引经药用肉桂、知母。足厥阴肝经
引经药用青皮 、吴茱萸、川芎、柴胡。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
的引经药用仙茅、狗脊、杜仲。头部:头为诸阳之会,手足
三阳经均循行头面部,厥阴经亦上会于巅顶。故头部疾病的
治疗要分清经别,如太阳经头痛,多 在后头部,下连于颈;
阳明经头痛,多在前额部及眉棱等处;少阳经头痛,多在头
之两侧,并连 及耳部;厥阴经头痛,痛在巅顶,连于目系。
头痛须用川芎,
如不愈,
加各引经药:< br>太阳羌活,
阳明白芷,
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厥阴吴茱萸,少阴细辛也。特别是川
芎善行血中之风,祛血中之风,上达巅顶,下行血海,走而
不守,并能散少阳之风,内行肝胆,外散风 邪,辛香走窜,
为治上要药。头部损伤如伤在巅顶加藁本、细辛,两眉棱伤
加白芷,后枕部损伤 加羌活;肩部损伤加姜黄;胸部损伤加
柴胡、郁金、制香附、苏子;两胁肋部损伤加青皮、陈皮、
延胡;腰部损伤,加杜仲、补骨脂、川断、狗脊或枸杞子、
桑寄生、
山萸肉;
腹部损 伤加炒枳壳、
槟榔、
川厚朴、
木香;
小腹部损伤加小茴香、乌药。四肢:四肢 为手足之经的主要
循行通路。
羌活、
桂枝、
姜黄、
桑枝为上半身疾病 的引经药,
可引诸药达上肢及头项部;独活、牛膝、木瓜为下半身病的
引经药,
可引诸 药达腰膝、
下肢。
头面部
:
黄芩、
菊花、
荷顶、
口 芪;上肢
:
姜黄、桂枝、威灵仙;腰背部
:
杜仲、川断、构
杞;胸腹 部
:
木香、砂仁、黄莲、肉桂;少腹部
:
小茴、桔核、
荔枝、五灵脂 、黄柏;下肢
:
木瓜、牛膝、鸡血藤、防已;耳
口周
:
龙胆草、黄连;
二阴
:
黄柏、
防已、
龙胆草
。
5
、
络病引经药应用络病理论治疗风湿免疫类疾患中亦重视引
经药的应用,
往往以经之所过 部位为主,
结合脏腑经络辨证,
选用适当的引经药物增强疗效。头部:头部为清阳之舍,一旦头部受损,轻者震激脑海,重者伤及颅脑,导致颅内血脉
损伤或瘀血内蓄,出现头晕、头痛、嗜卧 、泛恶、昏迷、肢
厥等症状。
其病在足厥阴肝经,
兼及督脉。
脑为“灵明”之 府,
若脑部受震,必伤及“灵明”,而瘀阻清窍,出现清阳浊阴升
降失调之病机。故在论治上, 分初、中、末三期调治。初期
以柴胡细辛汤为主,
升清降浊,
化瘀宁神,
药有 柴胡、
细辛、
薄荷、归尾、土鳖虫、川芎等;中期用天麻钩藤汤参川芎茶
调散加减,平 肝息风,活血养血,药有天麻、钩藤、丹参、
酸枣仁、柴胡、川芎等;末期则视其体质强弱,予调中保元
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健脾益气,调养补肾,药有黄芪、党
参、白术、补骨脂、生地黄、升麻、 柴胡、川芎等。可见其
引经之药均为柴胡、
川芎。
以柴胡、
川芎作为头部引经 之药,
既能够起到行气化散血滞的作用,更能促使全方药力随经气
循行而通达病所。
颈 部:
颈背为诸脉会通之处,
若颈部外伤、
姿势不正、长期低头伏案、劳损等原因,使颈 部气血通道闭
折,出现头痛、头晕、项背强直、活动牵掣、手指麻木、耳
鸣、恶心等症,即形成 颈椎病。六经理论认为太阳膀胱经与
少阴肾经互为表里,
如果少阴精血亏虚,
肾气化生 之源匮乏,
则无力起启督脉气血,以致不能濡润太阳之表,难以推动周
身脉气;同时少阴肾气乏 力,使太阳膀胱气化不利,气不化
津,水津不布,水液不能滋养经脉,从而导致阳气不利、经
血 不畅、气血瘀滞之病机。故论治上,一方面补其肾、助气
化,另一方面行气道、化瘀滞,因果并论,标本 兼治。方拟
椎脉回春汤加减治之,药有羌活、葛根、牛蒡子、僵蚕、桂
枝、天麻、黄芪、狗脊等 ,其中引经药为羌活。羌活能助膀
胱气化,行太阳之表,能经脉气血,畅督脉经气,故以其作
为 颈部伤疾的引经要药。胸部:胸为清旷之在,胁为肝之分
野,
胸胁是厥少阴分布之所,
若因跌仆磕撞闪挫,
而致气血、
经络和脏腑等损伤,引起气机不畅、疏泄失常,出现胸胁骨膜之间疼痛拒按、呼吸转侧活动牵掣,或有肿胀、咳呛加剧
等症,即所谓胸胁内伤之疾。“内伤之疾 ,不论其旧伤宿损,
或虚实之证,
总与肝经相系。
”故施治时往往选用肝经引经之药,强调肝经的气血条达,以石氏胸胁合剂加减治之,药有
柴胡、香附、延胡索、郁金、当归、蒲黄 、三七等,其中引
经药为柴胡、香附药对。以此为引经药,运用于临床,在脏
主血,在经主气, 以之治脏,是血中之气药,以之治经,是
气分之药。只要配伍得当,自能开郁散滞而通达上下,使肝经气血畅行。腰部:腰部是足太阳膀胱和督脉循行的通道。
若腰部用力过猛、或失当,或腰部屈伸动 作不相协调,或咳
嗽喷嚏,卒然迸闪,或长期姿势不正,劳损等因,均易使腰
络受损,经脉阻塞 ,气血运行失畅,而产生腰痛。论治上要
着重辨证分型,一般将其分为
4
型。气滞血瘀 型以理气固腰
汤加减治之,药有香附、川楝子、延胡索、当归、桃仁、桑
寄生、狗脊等;风寒闭 塞型以温经强腰汤加减调治,药有麻
黄、桂枝、细辛、制川乌、威灵仙、地龙、狗脊等;痰湿互
阻型以豁痰宁腰汤加减疗之,药有牛蒡子、僵蚕、半夏、陈
皮、茯苓、独活、桑寄生、杜仲、狗脊等;肾 督亏虚型以益
肾健腰汤理之,药有生熟地黄、杜仲、菟丝子、淫羊藿、补
骨脂、山茱萸、桑寄生 、狗脊等,其引经药均为狗脊。正如
《本草正义》所言:狗脊“能温养肝肾,通调百脉,强腰膝,
坚脊骨,又能固摄冲带,坚强督任,引经向导,”故腰痛方中
每使用狗脊。四肢:四肢为手足之经的主 要循行通路。一旦
其肢节受损,
轻者扭捩挫蹉,
重者伤筋折骨,
均能内动经络 ,
使血行之道不得宣通,瘀血内停,气血凝滞,从而瘀积为肿
为痛。常以三期辨证为原则,早期 活血化瘀消肿为主,药有
生地黄、当归、赤芍、桃仁、泽兰、王不留行、桂枝或牛膝
等;
中期接骨续筋和络为主,
药有当归、
丹参、
独活、
续断、
狗脊、川 芎、泽兰、红花、桂枝或牛膝等;后期健筋壮骨温
经为主,药有黄芪、炒党参、焦白术、当归、续断、狗 脊、
白芍、
伸筋草、
红花、
桂枝或牛膝等;
若骨折者加煅自然铜、< br>骨碎补等,痛甚者投乳香、没药等,青肿甚者添紫荆皮、黄
金子等,
其引经药上肢选用桂 枝、
下肢运用牛膝。
认为“桂枝
味辛微甘,芬芳馥郁,其枝柔嫩,其气轻扬,善走上肢 ,具
有宣通经络之功。”牛膝正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所言:“牛
膝,
原为补益之品,
而善引气血下注,
是以用药欲其下行者,
恒以之为引经。故善治肾虚腰疼腿疼,或膝疼 不能屈伸,或
腿痿不能任地”之疾。
所以,
在治疗四肢筋骨损伤时,
常选用< br>桂枝或牛膝引药循经,增强疗效。
6
、泻火引经药黄
连偏泻心火,黄芩偏泻肺火,知母偏泻肝火,木通偏泻小肠
火, 石膏偏泻胃火等。用柴胡泻下焦之火,必佐以黄芩;用
柴胡泻肝火,必佐以黄连。太阳、小肠、膀胱经病 ,在上用
羌活,
在下用黄柏;
阳明胃与大肠经病,
在上用升麻、
白芷 ,
在下用石膏;太阴脾和厥阴肝经病用白芍,少阴心和肾经病
用知母。
三、诸如此类症,药引最为先
治伤寒,大葱一把
煮水煎。
治吐衄,茅根一握煮水煎。
治腹疼,黑豆一碗
(
炒焦
)
煮水煎。
治尿血,蓟根一
束煮水煎。
治疮肿,忍冬一掐煮水煎。
治风症,艾
叶一团煮水煎。
治眼红,
薄荷一襟煮水煎。
治滑泻,
五倍一两煮水煎。
治虚热,童便一罐当水煎。
姜汁
一大盏,
入药治顽痰。
韭汁一大杯,
入药治血鲜。
酒
孕妇枕-雅姿兰大黄膏
孕妇枕-雅姿兰大黄膏
孕妇枕-雅姿兰大黄膏
孕妇枕-雅姿兰大黄膏
孕妇枕-雅姿兰大黄膏
孕妇枕-雅姿兰大黄膏
孕妇枕-雅姿兰大黄膏
孕妇枕-雅姿兰大黄膏
本文更新与2021-01-28 01:36,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31788.html
-
上一篇:换药原则
下一篇:傅青主女科用药特色、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