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八部32888武圣卡-
案例赏析火神派
张存悌一、“火神派”述略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 br>,
上海滩名医辈出
,
各显身手。
1929
年秋
,上海一巨贾
,
因患伤寒遍请中西医高手诊治
,
病势日增
,
某名医断为“误投辛燥
,
法在不救”。名医祝味菊力排众议
,
全力承揽,
“具结”担保
,
果断采用附、桂、麻、姜之剂
,
不
数 日而愈。当时沪上医界为之轰动
,
不仅赞其医术
,
更佩服其
“具结” 担保之勇气。陆渊雷谓“君
(
祝味菊
)
心思敏锐
,
又
自幼专力治医
,
造诣非予所及。”徐相任称他为“国医中不
羁才是也”。名医章次公 也大为叹服
,
自谓
:
“此后一逢先生
则奉手承教
,
俯首无辞。”考陆、章诸公皆为沪上医硕
,
自视
颇高
,
能说出如此肺 腑之语
,
足见对祝味菊钦佩之情。
郑寿
全
(1 804
—
1901),
字钦安
,
四川邛崃人
,
清同 治年间
,
在成都
开创了“火神派”
,
誉满全川
,
《 邛崃县志》称其为“火神派
首领”。以善用附子
,
单刀直入
,
拨乱反 正著称
,
“人咸目予
为姜附先生”
,
实医林一代雄杰。传此派之学者
,
百余年来不
乏其人。吴佩衡
(1888
—
1971)南下昆明
,
云南遂有“吴附子”
之名
,
他尤以善用附子治麻疹逆 证而风靡一时。
祝味菊
(1884
—
1951)
东去上海
,
沪上医界几无不知“祝
附子”者
,
他治热病
,
虽高热神昏
,
唇焦舌蔽
,
亦用附子
,
认为
热病不死于发热
,
而死于心衰。吴、祝二位
,
驰名华夏
,
其 影
响较之郑钦安有过之而无不及
,
其中祝味菊还是第一个提出
“八纲”
(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
概念者。其它还有华阳
刘民叔
(川藉沪上名医
),
以及卢铸之
(
有火神之称
)
、补小南 、
范中林、龚志贤
(
重庆
)
、戴云波
(
成都
)
等
,
皆为四川人
,
这一
点颇有意味。其中祝味菊虽系浙 江人
,
但弱冠
(25
岁
)
入川
,
拜蜀中名 医刘雨笙等
3
人为师
,
数年学成
,
且在四川度过了
17
年的光景
,
逐步形成温补为特点的用药风格
,1926
年为避< br>“川
乱”才迁居上海
,
名扬沪上。
祝味菊
(1884
—
1951),
以善用附子著称
,
人誉
“祝附子”
,
是近代中医史上一个著名流派———“火神派”的代表人物
之一
,
本文借其轶事开头
,
谈谈火神派。
所谓火神派
,
是因为该派风格独特
,
以善用附子、 干姜等
热药著称
,
屡起大证、重证
,
惊世骇俗
,
在 全国独树一帜
,
而且
代有传人
,
发扬光大
,
历百余 年而不衰
,
至今犹有余韵。中医
史上有金元四大家
,
有经方学派、温 补学派、温病学派等等
,
千百年来
,
它们各树一帜
,
各呈异 彩
,
汇聚而成中医学的丰富
源流。鲜为人知的是
,
在清代末年
,
四川还出现了一个重要的
医学流派———火神派。以笔者看来
,
其理论之 精妙
,
用药特
色之鲜明
,
影响之大都不下于上面各家医派
,
堪称中医宝库
里的明珠
,
实有发掘之必要。各位同仁若有兴趣或有相关资料
,
万望不吝赐教。医史证明
,
凡能创造一家学派者
,
必有领
军人物和几个代表人物
,
还要有一定的理论著述与相当的临
床实践(
医案
)
。这几条缺一不可
,
否则难以形成气候
,更无以
造成影响。按此标准衡量
,
火神派可谓条条具备。其领军人
物是郑 寿全。
粗略总结
,
火神派理论有如下一些特点
:
①学术上以《内经》为宗
,
“洞明阴阳之理”,
“功夫
全在阴阳上打算”。“病情变化非一端能尽
,
万变万化
,
不越
阴阳两法。”
(
郑钦安语
)
②临床上则“用仲景之法”
,
用药多为附子、干姜、肉
桂等
,
附子常用至
100
g以上甚至
300
g
,
尊附子为“百药 之
长”
(
祝味菊语
),
用方则多为四逆汤、白通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
,
这是火神派最鲜明的特点。
< br>③用药上虽有执滞之嫌
(
其它医派如寒凉派、温补派亦
有此特点
),< br>但该派持论还是公允的
,
并不专用姜附
,
其它药
当用者则用< br>,
并不偏颇
,
“予非专用姜附者也
,
只因病当服此”
(
郑钦安语
)
。
④对附子 的应用有一整套铰为成熟的经验
,
包括其配伍
和煎煮方法
,
如祝味菊 用附子多配伍磁石、枣仁等
;
吴佩衡大
剂量投用附子时
,
必令久煮< br>3
h以上
,
以口尝不麻舌口为度。
理论总是抽象的
,
实践才是具体的。
下面引用吴佩衡大剂四逆汤治愈重症肺脓疡一案以供
玩味。
患者海某
,
女
,19
岁。
因剖腹产失血过多
,经输血后
,
突然
高烧
40
℃以上。
经用青、
链 霉素等治疗
,
体温降低
,
一般情况
反见恶化
,
神识 昏愦
,
呼吸困难
,
白细胞高达
20
×
109/L以
上。因病情危重
,
不敢搬动
,
未作X线检查
,于
1959
年
1
月
3
日邀吴佩衡会诊。患者神志不清< br>,
面唇青紫灰黯
,
舌质青乌
,
鼻翼煽动
,
呼 吸忽起忽落
,
指甲青乌
,
脉弦硬而紧
,
按之无力
而 空。辨为心肾之阳衰弱已极
,
已现阳脱之象。治唯扶阳抑
阴
,
强心固 肾
,
主以大剂四逆汤加肉桂
,
药用
:
附片
150< br>g
,
干
姜
50
g
,
肉桂
(
研末
,
泡水兑入
)10
g
,
甘草
20
g。 预告病家
,
服药后若有呕吐反应
,
且吐后痰声不响
,
气不喘 促
,
尚有一线
生机。药后果吐痰涎
,
神识较前清醒
,
嗜卧无神
,
舌尖已见淡
红
,
苔白滑厚腻
,
鼻翼不 再煽动
,
咳出大量脓痰
,
脉象同前。前
方加半夏
10
g
,
茯苓
20
g
,
甘草减为
8
g。三诊 时神清
,
唇舌
指甲青紫大退
,
午后潮热
,
仍有咳喘
,
咯大量脓痰
,
脉弦滑。前
方出入
:
附片
200
g
,
干姜
100
g
,
上肉桂
(研末
,
泡水兑入
)10
g
,
公丁
5
g
,
法夏、橘红各
10
g
,
细辛
5
g
,
甘草
8
g。此后
病入坦途
,
诸症均减。经X线检查,
双肺有多个空洞
,
内容物
已大半排空。细菌培养
,
检 出耐药性金葡菌
,
最后诊为“耐药
性金葡菌急性严重型肺脓疡”。仍以附片
1 50
g
,
干姜
50
g
,
陈皮、杏仁、炙麻黄各8
g善后
,1
周后痊愈。
(
《吴佩衡医
案》
)
按
:
此案颇能 代表火神派诊治风格
,
其认症之独到
,
用
药之峻重
,
皆非常医所及
,
读来令人钦佩。如此凶险之症
,
吴
氏以其过人胆识
,
高超医技挽之
,
令人叹服。若从白细胞
20
×
1 09/
L、咯吐脓痰、肺脓疡等入手
,
很可能陷入“痰热蕴
肺”的认识中,
用些鱼腥草、黄芩之类套方
,
一般医者难以免
此俗套
,
那就很难想象是何后果矣。
二、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
上期文章“火神派述略”中
,
谈到火神派善用附子、干
姜等热药
,< br>之所以如此
,
他们是有理论为本的。其核心就是
“洞明阴阳之理”
,< br>“认证只分阴阳”
,
“万病总是在阴阳之
中”
,
“功夫全在阴 阳上打算”
(
郑钦安语
)
。火神派首领郑
钦安首阐其义
,< br>奠定了理论基础
:
“天地一阴阳耳
,
分之为亿
万阴阳
,
合之为一阴阳。于是以病参究
,
一病有一病之虚实
,
一病有一病之 阴阳。知此
,
始明仲景之六经还是一经
,
人身之
五气还是一气
,
三焦还是一焦
,
万病总是在阴阳之中。”“总
之
,
病情 变化非一二端能尽
,
万变万化
,
不越阴阳两法。若逐
经、逐脏、逐腑 论之
,
旨多反晦
,
诚不若少之为愈也。”“予
非爱姜、附
,
恶归、地
,
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耳。学者苟能洞
达阴阳之理
,
自然头头是道
,
又奚疑姜、
附之不可用哉。
”
(
《医法园通》
)
“万病总是在阴阳之中”
,
“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
,
是火神派的理论核心
;
以大剂附子、干姜为主
,
则是其主要用药特点。为有助于理解这一理论
,
下面选析一些火神派这方
面的案例
,< br>读者自然心领神会。
1
头痛
邓某
,
男
,
成年。初以受寒发病
,
误服辛凉
,
病经十几天
,
头痛如斧劈
,
势不可忍。午后恶寒身痛
,
脉沉弱无力
,
舌 苔白
滑而不渴饮。辨为寒客少阴
,
阻碍清阳不升
,
复因辛凉耗其真< br>阳
,
正虚阳弱
,
阴寒遏滞经脉。头为诸阳之会
,
今为 阴邪上攻
,
阳不足以运行
,
邪正相争
,
遂致是症。治以辅正 除邪之法
,
麻
黄附子细辛汤加味主之
:
附片
100
g
,
干姜
36
g
,
麻 黄
10
g
,
细辛
5
g
,
羌活
10
g。
1
剂痛减其半
,
再剂霍然而愈。
(
《吴佩衡医案》
)
按:如此暴痛如劈之头痛而能治愈
,
未用一味芎、芷、
蝎、蜈之类套方套药
,
仗的是治病求本
,
从阴寒 内盛着眼
,
以
大剂附子、
干姜取效
,
绝非
“头痛医 头
,
脚痛医脚”
俗辈所及。
郑钦安《医法园通》对此早有论述
:“因阳虚日久
,
不能镇纳
浊阴
,
阴气上腾
,
有 头痛如裂如劈
,
如泰山压顶
,
有欲绳索紧
捆者
,
其 人定见气喘唇舌青黑
,
渴饮滚汤
,
此属阳脱于上
,
乃
属危候
,
法宜回阳收纳为要
,
如大剂白通四逆汤之类
,
缓 则不
救。”吴氏正本于此。
2
牙痛
孙某
,
男
,38
岁。
受寒感冒
,
服辛凉解表银翘散
1剂
,
旋即
牙痛发作
,
痛引头额
,
夜不安寐,
其势难忍。牙龈肿痛
,
齿根松
动
,
不能咬合
,
以致水米不进
,
时时呻吟。舌尖红
,
苔薄白而润
,
脉虚数无力。辨为表寒误服辛凉
,
寒邪凝滞经络
,
里阳受损
,虚火上浮。治宜宣散经络凝寒
,
引火归元
,
纳阳归肾
,
方用潜
阳封髓丹加味
:
附片
45g
,
炙龟板、
肉桂
(
研末
,
泡水兑入
)
、
砂仁各
9
g
,
细辛
5
g
,< br>黄柏、白芷各
9
g
,
露蜂房
6
g
,
生姜
12
g
,
甘草
9
g。
煎服< br>1
次
,
牙痛减轻
,
夜能安寐
,
再服则疼痛渐 止。
2
剂服毕
,
牙龈肿痛痊愈。
(
《吴佩衡医案》
)
按:
此属虚火牙痛
,
极易误为实火。
论其牙龈肿痛
,
舌尖
赤红
,
确属火热。然从病史看
,
受寒感冒
,
服辛凉之剂
,
旋即牙
痛
,
显然不符。
舌尖虽红
,
但苔薄白而润
,
脉虚数 无力
,
综合判
断
,
属于“里阳受损
,
虚火上浮”。 潜阳封髓丹正为此类证候
而设
,
故而效如桴鼓。
全方基本未用止痛药
,
完全从阳虚着眼
,
常医难及。
3
支气管哮喘
罗某
,
男
,26
岁。
1962
年
4
月
,
因风寒咳嗽
,
痰多
,
气紧
,
不能平 卧
,
医院诊断为
“支气管哮喘”
,
经治疗病情好转。
196 3
年冬季
,
咳嗽加剧
,
心累气紧
,
动则尤甚
,
致卧床不起。治疗一
段时间
,
基本缓解。
1964
年春
,
旧病复发
,
遂来求诊。初诊
:
喉间痰声漉漉
,< br>张口抬肩
,
气不接续
,
喘时汗出
,
痰多清稀
,
精
神萎靡
,
恶寒肢冷
,
面肿。舌质淡暗
,
苔白滑腻。此为少阴阳
衰阴盛
,
气不归元
,
寒饮上逆而致。法宜壮 阳驱阴
,
纳气归肾
,
以四逆汤加味主之
:
制附片
(
久煎
)
、生姜各
30
g
,
炙甘草
16
g
,
上肉桂
(
冲
服
)10
g
,
砂仁、白术各
12
g。
4
剂。
服上方后哮喘减
,
原方加茯苓
,以增强利水、渗湿之效
,
续服
5
剂。
三诊
:
哮 喘明显减轻
,
继服上方月余。
1979
年
6
月
追访
,
患者病愈后
,
始终坚持全日工作
,14
年来病未复发(
《范
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
)
。
按:本例气急喘促
,
不能续接
,
张口抬肩
,
得长引一息为
快
,
属元气不足之虚证。这与气促壅塞< br>,
不能布息
,
得呼出为
快之实证不同。气藏于肺而根于肾
,< br>此证虚喘
,
喘则汗出
,
动
则尤甚
,
恶寒肢冷
,
面浮神疲
,
痰涎稀薄
,
舌淡苔白
,
一派 少阴
虚喘之象。故自始至终
,
坚持壮阳驱阴
,
补肾纳气之法
,
阳旺
邪消
,
哮喘自平
,
始终未用一味平喘之药
,
“功夫全在阴阳上
打算”。
4
咳嗽
(
慢性支气管炎
)
安某
,
女
,54
岁。
1966
年因 受风寒
,
咳嗽迁延
12
年。每年
入秋则发
,
冬季加 剧
,
甚则不能平卧。发作时服药虽可暂时缓
解
,
但经常反复
,
日益加重
,1978
年
8
月来诊
:
每日阵发性剧 咳
,
痰清稀
,
量多
,
头晕心累
,
气短,
昼夜不能平卧。畏寒恶风
,
面
足浮肿
,
脸色萎黄。舌 质淡暗有瘀斑
,
舌体胖嫩边缘多齿痕
,
苔白滑
,
根部厚腻。 此为少阴阳虚水泛
,
寒痰阻肺咳嗽。法宜
温阳化气行水
,
以真武汤加 减主之
:
制附片
(
久煎
)6 0
g
,
茯苓
24
g
,
生姜
30
g
,
白术
20
g
,
桂
枝
10
g。< br>6
剂。
二诊
:
咳嗽明显好转< br>,
痰亦减少过半
,
呼吸较前通畅
,
渐
能平卧。面已不 觉肿
,
舌质稍转红润
,
厚腻苔减。以干姜易生
姜
,
加强温中补脾之效
,
上方续服
6
剂
,
诸证显著减轻。以苓< br>桂术甘汤加味善后
,
诸证基本痊愈
,
入冬以来
,
再未 重犯。
(
《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
)
按:
本例每年秋冬外感
,
咳必复发
,
神疲身倦
,
恶寒肢冷
,
气短倚息难卧
,
面色晦滞
,
舌质暗淡无华,
皆肾阳衰微、水饮
内停之明证。水寒之气上泛
,
则头眩、心累
;
水气停于胸肺
,
则咳嗽不已
,
痰涎清稀量多
,
故 气短难卧
;
水气溢于肌表
,
故
面足浮肿沉重。舌质胖嫩
,< br>兼有齿印与瘀斑
,
舌苔白而厚腻
,
皆为水泛寒凝之象。
投以真 武汤
,
壮元阳以消阴翳
,
逐寒痰以
清水源
,
以芍药 易桂枝者
,
加速温经散寒
,
化气行水之功。不
攻肺而肺之病自愈,
不止咳而咳嗽自平。
5
慢性前列腺炎案
张某
,
男
,57
岁。
慢性前列腺炎反复发作
3
年。
开始仅尿
频
,
睾丸不适。服中药清热利尿剂数剂
,
即告缓解。其后屡犯
屡重
,
不仅尿急
,
尿频
,
尿路灼痛
,
并常感生 殖器冰冷麻木。曾
用中西医各种方法治疗
,
服清热解毒利湿等中药
150多剂
,
自
觉症状有增无减
,
并发展至阳萎
,
全 身瘫软
,
步履艰难
,
被迫
全休
,1977
年
8
月
20
日来诊
:
恶寒踡卧
,
肢体萎软
,
神靡
,
头晕
,
失眠
,
食欲大减。睾丸坠胀及腹< br>,
常感凉麻疼痛
,
小便浑浊频
数
,
阳萎。面色萎黄暗 黑
,
舌质淡白
,
全舌白苔密布
,
根部苔淡
黄厚腻< br>,
脉沉微细。此为少阴阳衰
,
阴寒内盛
,
法宜补阳温肾
,
散寒止痛
,
以四逆汤加上肉桂主之
:
川附片
(
久煎
)
、干姜各
120
g
,炙甘草
60
g
,
上肉桂
(
研
末冲服
) 15
g。
连服
3
剂
,
少腹和睾丸坠胀疼痛减轻
,
小便色转清
,
尿频
也好转
,< br>阳气渐复
,
复方附子、干姜减至
60
g
;
再加茯苓、 炒
白术以健脾除湿
,
继服
30
剂。头晕、失眠、恶寒、乏力
,
少
腹及睾丸坠胀
,
均进一步减轻
,
生殖器凉麻感亦较前轻 。舌质
稍现红润
,
黄白厚腻之苔已减。继续温补肾阳
,
兼顾其阴,
再
佐以温中健脾为治
,
以四逆并理中汤加味主之
:
川附片
(
久煎
)
、干姜、炙甘草各60
g
,
党参
30
g
,
上肉
桂
(
研末冲服
)10
g
,
冬虫夏草
15
g
,
宁枸杞
3
g
,
菟丝子
30
g
,
云苓
20
g。
服药
10
余剂
,
诸证继续好转。又服
10
余剂
,
前列腺炎基
本痊 愈。
同时
,
多年来之低血压、
头昏、
失眠等证
,
亦 均消失
;
饮食骤增
,
精神大振。
1977
年
12< br>月初
,
病愈而恢复工作。
(
《
范
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 》
)
按:慢性前列腺炎
,
一般都从 湿热论治
,
多有套方套药
,
效果并不可
*
。
本案服 清热解毒利湿中药多剂
,
病情有增无减
,
亦可见其治未中的。范氏“功夫全在 阴阳上打算”
,
从阳虚
阴盛着眼
,
以大剂四逆汤治之
,未用一味清热利湿之药
,3
个
月治愈
3
年痼疾
,
令人大开眼界
,
尽显火神派风格。
6
乳痈
(
乳腺炎
)
尹 某
,
女
,25
岁。
1969
年春季
,
产后
6
天
,
患右乳急性乳
腺炎
,
经用青霉素和清热解毒 中药内服外敷
,10
余天寒热不
退
,
乳房红肿疼痛日渐加重
,
遂延吴氏诊治
:
发热恶寒
,
体温
37 4
~
39 0
℃
,
头身疼痛
,
右乳红肿灼热而硬< br>,
乳汁不通
,
痛彻
腋下
,
呻吟不止。寝食不安
,
精神疲惫
,
欲寐无神。舌淡而含
青
,
苔白厚腻
,
脉沉细而紧。辨为产后气血俱虚
,
感受风寒
,
气
血凝滞< br>,
又误服苦寒之剂
,
伤正而益邪
,
遂致乳痈加重
,< br>法当
扶正祛邪
,
温经散寒
,
活络通乳
,
方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
附片
30
g< br>,
麻黄
9
g
,
细辛
6
g
,
桂枝
15
g
,
川芎
9
g
,
通草
6
g
,
王不留行、炙香附各
9
g
,
生姜
15
g
,
甘草
6
g。
连 服
2
剂
,
次日复诊
,
遍身汗出
,
夜能安寐
,
晨起已热退身
凉
,
头身疼痛已愈。乳房红肿灼痛已减其半
,
脉已不紧
,
沉细
和缓
,
舌质青色已退而转淡红
,
苔薄白
,
根部尚腻。证已见效
,
余邪未尽
,
气血未 充
,
继以扶阳温化之法
,
方用茯苓桂枝汤加
味
:
茯苓、桂枝各
15
g
,
川芎
9
g
,
通草
6
g
,
细辛
3
g
,
炙香
附
9
g
,
薏苡仁
15
g
,
附片
45
g
,
生姜
15
g。
连服
2
剂
,
乳房红肿完全消散
,
乳汁已通
,
以黄芪建中汤
善后。
(
《吴佩衡医案》
))
按:急性乳腺炎红肿热痛
,
发烧
,< br>似应辨为热毒之候。然
此案发热而恶寒
,
头身疼痛
,
是为表证
;
服用清热解毒中药
10
余天不效
,
不支持热毒判断
;
而精神疲惫
,
欲寐无神
,
舌淡而
含青
,
苔白厚腻
,
脉沉细而紧
,
则属阳气已虚之证。
外见表邪
,
内已阳虚
,
故取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之
,
药证相符
,自然取
效。全案未用一味清热解毒之品
,
确显吴氏火神派功力。
7
石淋
黄某
,
男
,44
岁。腰痛数 年
,
X线摄片发现右肾盂结石
10
粒
,
小如花椒
,
大如蚕豆
,1958
年
11
月延吴佩衡诊治。
腰痛时
发
,
痛如绞作
,
延及腰腹
,
下引宗筋
,
痛甚则神怯而畏寒肢冷。
小腹胀痛
,
小便短涩。
饮食欠佳
,
精神疲乏。
舌苔白滑而厚腻
,
脉沉迟无力。辨为肾脏寒极
,
水湿不化
,
内结成石。以温肾扶
阳温化之法主之
,
四逆汤加味
:
附片
60
g
,
干姜
40
g
,
桂枝、
茯苓各
30
g
,
杜仲、
上肉桂
(
研末
,
泡水兑入
)
各
10
g< br>,
北细辛、甘草各
6
g。
服药
11
剂后
,
经尿道相继排出结石
4
粒。X线复查
,
原
来大如蚕豆者己不复见
,
此乃温化之功也。继以扶阳温化主
之:
附片
100
g
,
干姜
50
g
,
狗脊
10
g
,
薏苡仁、
桂枝各
30
g
,
上肉桂
(
研末
,
泡水兑入
)10
g
,
北细辛、甘草各
6
g。
前后服药数
10
剂
,
腰痛己不发作
,于
1959
年
1
月恢复工
作。X线复查
,
结石 仅剩
1
粒。再以上方加减
,
最后
1
粒结石
亦随尿排 出
,
彻底治愈。
(
《吴佩衡医案》
)
按:肾结石治疗
,
一般不离海金砂、金钱草之类利水通
淋之 品
,
平心而论
,
效果平平。吴佩衡未用此类套方套药
,
专< br>从阴寒湿盛着眼
,
投以大剂附、
姜
,
竞使结石排出
,
不治石
,
而
治人
,
确实才高识妙。
8
瘿病
(
甲状腺左叶囊肿
)
宋某
,
女
,36
岁。体质素 弱
,
常患感冒。
1977
年
5
月
,
发现颈部左侧有一包块
,
约
2
cm×
3
cm
,< br>触之稍硬
,
随吞咽活
动
,
无痛感。自觉心累
,
无其他明显症状。曾注射、口服消炎
药
,
后服中药
,
均不效。经某 医学院附院诊断为“甲状腺左叶
囊肿”
,
建议手术治疗
,
未允。同年
7
月初求诊
:
左侧颈部出
现包块已两月。神疲乏力
,
食欲不振
,
入夜难寐
,
手足清冷
,
恶
寒
,
头昏
,
舌黯淡
,
苔淡黄而腻。此为瘿病
,
其证在 少阴
,
兼太
天龙八部32888武圣卡-
天龙八部32888武圣卡-
天龙八部32888武圣卡-
天龙八部32888武圣卡-
天龙八部32888武圣卡-
天龙八部32888武圣卡-
天龙八部32888武圣卡-
天龙八部32888武圣卡-
本文更新与2021-01-27 13:28,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30587.html
-
上一篇:儿歌儿童顺口溜三字经(精排打印版)
下一篇:肺转移瘤的影像学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