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中医治疗痤疮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1-27 07:11

头皮癣症状-

2021年1月27日发(作者:平翰)


中医药对痤疮的认识探讨







痤疮是青春期男女常见的皮肤病,
给患者的精神、
心 理、情绪带来了巨大的
打击和无情的折磨。痤疮病情越重,病程越长,心理障碍越重。他们的生活质量< br>严重的受到了影响,最后都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导致性格暴躁、情绪无常,甚
至精神分裂。而中国传统医学在很早以前便对痤疮有了一定的认识,
中医治病着
重于全局,重视内因,强 调辨证论治。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独特的优势,结合中
药的现代药理学作用,以调整气血,调整内分泌为 治则。

本文从痤疮的病因病机、
临床表现、
中医治疗等多个方面对痤疮进行 了探讨,
把目前中医药对于痤疮的认识进行了简单概括,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
该课题 还
存在大量的后续研究工作。


关键词
:中医药,痤疮,中医治疗





















1





痤疮,
是一种由多因素导致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br>主要以白头粉刺、
黑头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多种类型的皮疹为特征。多发于青春期,除
儿童外,人群中约有
80%

90%
的人患本病或曾经患过本病(包 括轻症在内)
。通
常好发于面部、颈部、胸背部、肩膀和上臂,常伴有皮脂溢出。中医学称本病为“粉刺”
。痤疮发生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毛孔堵塞。毛孔堵塞以后,毛
囊里面的油脂排 不出来,由于毛囊口被阻塞,毛囊管腔狭窄,形成缺氧状
态,使毛囊内的厌氧菌大量增生,导致微生物失 衡,从而就形成了粉刺。


2
中医病因病机


2.1
古代医家对痤疮病因病机的论述



如《素问·生气通气论》载“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隋代巢元
方《诸病源候论》载“ 此由饮酒,热势冲面,而遇风冷之气相搏所生,故令鼻面
生皶,赤疱币币然也”
,明代申斗垣《 外科启玄》载“或绞面感风,致生粉刺


盖受湿热也”
。不难看出,古代部 分医家从外邪郁表,即由于风邪、湿邪、热邪
郁于肌表,久蕴不解而成痤,提出了本病的病因病机。另有 《外科正宗

肺风粉


酒齄鼻

》载“粉刺属肺,齄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

,所谓有诸内,形
诸外”

亦有
《外科大成

肺风 酒刺》

“肺风由肺经血热郁滞不行而生酒刺也”

可以看出血热久郁,即由 于素体血热,或过食辛辣肥甘厚味,助生里热,累及血
分,血热蕴结而成痤,亦认为是本病的病因病机。



2.2
近代学者对痤疮病因病机的认识

李艳萍等

认为湿热毒瘀是痤疮的主要病机,
比较常见的是过食辛辣肥甘厚味
,
辛辣最易化热
,
肥甘厚味易生湿化热
,
湿热聚之 则化毒生瘀
;
其次是环境因

,
如生活、居住、工作环境潮湿或湿热
,
刺激皮肤的灰尘或气味
,
阳光的长期久



1
[1]
晒等都会导致湿热郁聚于局部
;
另外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 邪亦可直接侵犯局部
,
郁聚皮毛而发病
;
再者是精神因素
,
郁怒伤肝
,
忧思伤脾
,
长期精神紧张、不寐等
,
导致肝郁化 火
,
脾伤生湿
,
湿热郁聚
,
化毒成瘀
,
发 为痤疮。


李明亮等
[2]

提出若风热之邪从口鼻、
皮毛乘袭
,
则肺首当其冲
,
功能失调
,
外现于皮毛
,
引起局部皮肤气血郁闭
,
日久渐成肺经风热型痤疮

若人体感受湿
热之邪
,
或偏嗜辛辣之品
,
多食鱼腥油腻肥甘之品
,
或酗酒
,
使中焦运化不周
,
湿热内生湿热蕴结型痤疮;
女子冲任不和致气血壅滞可致 冲任不调型痤疮;
若外
受湿邪
,
或起居饮食失宜
,
损伤脾胃
,
使脾气不健
,
运化失调
,
水湿内停
,

日久成痰
,
痰湿外发肌肤
,
凝滞颜面而发病
,
表现为脾虚痰湿型痤疮。


刘叶兰
[3]
将痤疮的病因病机归纳为热、
郁和痰三方面,
又 将热分为三类,
即风热:
面鼻属肺
,
肺经风热熏蒸
,
邪壅肌肤而成;
湿热
:
长期饮食辛辣刺激及
膏粱厚味之品
,
酿生湿浊
,
或汗出见湿
,
湿郁化热而成
,
或由于素体胃肠有热
,
或暑热侵犯胃肠
,
导致胃肠积热或湿热内蕴
,
聚于毛孔则发为本病;
血热
:
青年
人生机旺盛
,
血气方刚
,
阳热偏盛
,
血热外壅
,
若气血郁滞或夹湿夹毒
,
壅于
肌肤
,
则易患此病。
亦将郁分为三类,
即毒郁


粉刺日久
,
毒热之邪直接侵入
,
或热邪、
湿热之邪郁久化毒
,
湿毒郁滞
,
不能外宣;
血郁

痤疮日久不消
,
影响
气血运行
,
瘀血阻滞;
肝郁

女性患者青春期相火旺盛
,
又饮食不节
,
湿热内生
,
停滞中焦
,
肝胆疏泄异常
,
以致肝郁化火
,
肝阳上亢或冲任失调
,
肝火夹血热
上攻于胸背部与颜面
,
发为痤疮。
最后,
因脾胃失调
,
运化失健
,
酿生湿浊
,
湿
聚成痰
,
或肝肾阴虚火旺
,
灼液为痰
,
痰凝肌肤而成痤疮。



笔 者从古代医家和当代学者对痤疮病因病机的探讨中发现,其病因病机可
以主要概括为:风热之邪,侵袭人 体肺卫,局部皮肤气血郁闭,风热熏蒸而发;
或过食辛辣肥甘厚味,酿湿化热,湿热互结,上蒸颜面而致 ;若湿热久聚则可化
毒生瘀,
而发本病;
或女子冲任不调致气血瘀滞而发;
若 外感湿邪,
或饮食不节,
损伤脾胃,脾虚失于健运,水湿内停,湿聚成痰,痰湿凝结而致;素体 血热
,

嗜食辛辣、

助生内热
,
日久累及血 分
,
血热郁滞而发。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
可以将痤疮大致分为以下六个 证型,即肺经风热证、湿热蕴结证、湿热毒瘀证、
冲任不调证、痰湿凝结证和血热内蕴证。



2
3
临床表现


多发于青春期 男女,
主要发生于面部,
也可发生在胸背上部及肩部,
偶尔也
发生于其他部位 ,
眶周皮肤从不累及。
患者开始时差不多都有黑头粉刺,
或为白
头粉刺及油性 皮脂溢出,为针帽大小皮色丘疹,若发生炎症,粉刺发红,顶部会
产生小脓疱。
破溃痊愈后,< br>可遗留暂时色素沉着或有轻度凹陷的疤痕,
有的形成
结节、脓肿、囊肿及疤痕等多种形态 的伤,严重者呈橘皮脸。可并发头面部脂溢
性皮炎,此时面部油腻发亮,且覆盖上油性痂皮,常年不愈。 自觉瘙痒或无自觉
症状,炎症明显时自觉疼痛。病程长短不一,青春期后大多逐渐痊愈或减轻。


4
辩证治疗


4.1
肺经风热证


崔秀梅等

对诊断为肺经风热证患者,年龄
15~20
岁依就诊先后分为
2

(治疗组
105
例为周一、三、五就诊者,对照组
55
例为周二、四 就诊者,总计观

160
例)

对治疗组予以口服复方清肺颗粒剂
(由江苏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
提供)每日量分两次温开水冲服,方药为枇杷叶
12g
,桑白皮
10g
,金银花
10g

浙贝母
20g< br>,野菊花
30g
,蛇莓
10g
,白花蛇舌草
30g
, 天花粉
20g
,白薇
10g
,白蔹
10g
,珍珠母
30g
,草决明
10g
。同时外涂
0.3%
达维邦(北京万辉药业集 团)每日
3
次;
0.025%
迪维霜(重庆华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每晚1
次,局部外涂,疗程为
4
周;对对照组予以口服罗红霉素片(丽珠集团丽珠制 药厂))
0.15g
,每日
2
次。
结果:治疗组临床痊愈
3 2
例,显效
41
例,有效
15
例,无效
17
例,总 有效率
69.5%

对照组临床痊愈
15
例,显效
16例,有效
10
例,无效
14
例,总有效率
56.4%
。 治疗
组优于对照组,且未见不良反应。





朱周等

对入选肺经风热型中度寻常痤疮患者
116

,
试验组
66

,

28

,

38

;
年龄
16

38

,
平均
24.6

;
病程
2
月~
15 a
。对照组
50

,

21

,

29

;
年龄
17

36

,
平均
23.9

;
病程
4
月~
16 a
,进行



3
[5]
[4]
了对照治疗,其中试验组口服中药痤疮合剂
(
枇杷叶
10
g
、黄芩
10
g
、桑白皮
10
g
、黄柏
10 g
、知母
10 g
、桃仁
10 g
、红花
10 g
、丹参
30 g
、甘草
10 g

)
每日
1

,
分早晚
2

;
对照组每日餐后口服异维
A
酸胶丸每次
10
mg,
每日
2
次。
2
组患者均治疗
6

,
无伴随治疗。结果显示:试验组总有效率
82%,
对照组总有
效率
84%

2
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针对于肺经风热型痤疮,
崔氏和朱氏分别采 用了复方清肺颗粒剂和中药痤疮
合剂来对症治疗。笔者认为,两方虽有差异,但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方中 都用了
枇杷叶和桑白皮,
二药皆入肺经,
合用能清泻肺热。
其中复方清肺颗粒 剂再配以
金银花、浙贝母、野菊花、蛇莓清热解毒散结,白花蛇舌草、天花粉、白薇、白
蔹清热 凉血,珍珠母养颜美容,草决明清热降脂,润肠通便。痤疮合剂则配以丹
参、桃仁

、红花化瘀散结,黄芩、黄柏、知母养阴清热

,甘草调和诸药。两方
均有清 泻肺热,解毒散结之功。而《医宗金鉴》之枇杷清肺饮被认为治疗肺经风
热型痤疮之经方,药物组成枇杷 叶、桑白皮、人参、黄柏、黄连、甘草。综合上
述,枇杷叶与桑白皮可以被认为是治疗肺经风热型痤疮的 首选。


4.2
湿热蕴结证

刘彦平等

对门诊患者共
281
例,分为
2
组。治疗组
184
例,男
118
例,

66

;
年龄
18

36
岁,平均
22
42

;
病程最短
2
个月,最长
10
年,平均
(
2.14
±
0.68)
年。对照组
97
例,男
55
例,女
42

;
年龄
18

34
岁,平均
23.21

;
病程最短
4
个月,最长
8
年,平均
( 1.89
±
0.42)
年进行了治疗观
察,
治疗组
:
口服消痤养颜颗粒
(
黄柏
2
包、
苦参
2
包、
丹参
1
包、
天花粉
1
包、
桃仁
1
包、黄芩
1
包、桔梗
1
包、金银花
1
包、益母草
1
包、夏枯草
1
包、白芷
1
包,用开水约
200ml
将上述颗粒化开,早晚各服
100ml
。对照组
:
予一清胶囊
(
成都康宏公司生产
) 2
粒口服,
3

/d
。连续治疗
8
周后进行总体疗 效评价,
以皮损减少的总数为标准,
观察皮损及伴发症状的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组
184

;
治愈
42

(38.89%)
,好转
107

( 58.15%)
,未愈
35

( 19.02%)
,总有效

80

98%;
对照组
97
例,治愈
10

( 10

31%)
,好转
37

( 38.14%)
,未

50

( 51.55%)
,总有效率
48.45%,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4
[6]
林正平

选择符合入选条件的病例
168
例,其中男
76
例,女
92
例;年龄
[7]
14 --28
岁,平均
20
岁;病程
6
个月
--3
年,平均
2
年;皮损以红肿疼痛的丘疹或
脓丘 疹为主,主要分布在颜面部
,
予以新癀片(主要由肿节风、三七、猪胆汁、
水牛角粉、 牛黄、珍珠层粉等组成)
6
片研成细末与绿药膏(上海新亚药业有限
公司出品)
1
瓶(
15g
)调和,每天晚上先用清水清洁颜面部,然后涂抹上述药
膏于长粉刺部位,每天
1次,次日早晨洗去。
2
周为
1
个疗程,
1
个月后评定疗 效,
平时洗脸时可使用硫磺香皂,
面部如有绷紧感时可不用或少用,
只要面部无绷紧< br>感即可连续使用。
另外,
平时少吃辛辣、
厚味之品。
治疗结果
168
例中治愈
96
例,

57.14%
;好转
60
例,占
35.71%
;未愈
12
例,占
7.15%,:总有效率为
92.85%

用药过程中未出现过任何不良反应。
刘氏等
所用方中黄芩

黄柏

苦参均为苦寒之品
可清热燥湿

配合甘寒
之金银花清热解毒相须为用

共为君药< br>,
既可清热燥湿

又不使阴液过度耗伤

桃仁
益母草

丹参凉血活血

祛瘀除湿共为臣药

夏枯草清 肝火

散瘀结配合
甘寒之天花粉清热

消肿

散结 而为佐药

白芷消肿排脓

疏散宣通

桔梗祛痰
排 脓散结

尚可引药上行

直达阳明经所过之面部

并配合夏 枯草祛风散结


肿排脓

全方共奏清热除湿

解 毒散结

活血通络的作用

标本同治。
林氏

之< br>新癀片具有良好的清热解毒、
活血化瘀、
消肿止痛之功,
主要用于治疗热毒瘀血
所致的咽喉肿痛、牙痛、痹痛、黄疸、无名肿毒等症,因湿热蕴结型粉刺有热毒
瘀血相结的病机 特点,新癀片切合其病机,故而热清、毒解、瘀化、结散,获得
良效。


[7]
[6]
4.3
湿热毒瘀证


根据以上对病因病机的认识,李艳萍等
[1]

深入研究了其痤疮专科共收治的
3121
例痤疮患者
,
确立了清热利湿、活血解毒的治疗法则
,
选用《伤寒论》中
茵陈蒿汤和栀子柏皮汤为主方加入活血解毒之品
,
研制出了
“痤疮颗粒”
,
药物
有茵陈、
栀子、
大 黄、
黄柏、
丹参、
赤芍、
黄芩、
桃仁、
白花蛇舌草等,通过
4

来对
3000
余例患者系统治疗,总有效率达总有效率达
97

5%,
显效率达
85%,




5
复发率低。

头皮癣症状-


头皮癣症状-


头皮癣症状-


头皮癣症状-


头皮癣症状-


头皮癣症状-


头皮癣症状-


头皮癣症状-



本文更新与2021-01-27 07:11,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30018.html

中医治疗痤疮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