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胃痞(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方案(仅供参考)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1-25 23:34

爱屋及乌-

2021年1月25日发(作者:臧人和)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方案

【病名】



中医病名:胃痞病


西医病名:功能性消化不良

【诊断】

(一)

疾病诊断

1
、中医诊断标准

以胃脘痞胀、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胃痞”的范畴。

2
、西医诊断标准:

功能性消化不良必须包括以下一条或多条:①餐后饱胀 不适;②早饱感;
③上腹
痛;
④上腹烧灼感;
并且在排除器质性疾病基础上没 有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功能
性疾病。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
6
个月,近
3
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亚型诊断包括餐
后不适综合征与上腹痛综合征。

(二)

证候诊断

1
.脾虚气滞证:胃脘痞闷或胀痛,食 少纳呆,纳少泛恶,嗳气,呃逆,疲乏无
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弦。

2
. 肝胃不和证:胃部胀痛,两胁胀满,每因情志不畅而发作或加重,痞塞不舒,
心烦易怒,善太息,舌淡红 ,苔薄白,脉弦。

3
.脾胃虚寒证:胃寒隐痛或痞满,喜温喜按,泛吐清水,食少纳 呆,神疲倦怠,
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细弱。

4
.脾胃湿热证 :脘腹痞满或疼痛,口干口苦,身重困倦,恶心呕吐,小便短黄,
食少纳呆,舌苔黄腻,脉弦。

5
.寒热错杂证:胃脘痞满或疼痛,遇寒加重,肢冷便溏,嗳气纳呆,嘈杂泛酸,
舌淡 苔黄,脉弦细滑。

【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

脾虚气滞证

治法:健脾理气

推荐方药:四君子汤合香砂枳术丸加减。
(党参、炒白术、 茯苓、炙甘草、姜厚
朴、木香、砂仁、元胡、法半夏等)

中成药:枳术丸、香砂六君子丸、胃乃安胶囊等

资料仅供借鉴

- 1 -

2
.肝胃不和证

治法:疏肝和胃

推 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枳壳、白芍、川芎、香附、陈皮、法夏、
佛手、木香、炙甘 草等)

中成药:胃苏颗粒、达利通颗粒、气滞胃痛颗粒等。

3
.脾胃虚寒证


治法:温中散寒


推荐方药 :理中丸加减。
(党参、炒白术、干姜、炙甘草、苏梗、姜厚朴、炒神
曲、制香附

等)


中成药:附子理中丸、温胃舒颗粒、虚寒胃痛颗粒等。

4
.脾胃湿热证

治法:清热祛湿

推荐方药:连朴饮加减 。
(黄连、姜厚朴、石菖蒲、法半夏、黄芩、陈皮、芦根、
茵陈、生苡仁等)

6
.寒热错杂证

治法:辛开苦降。

推荐方药:半夏泻心 汤加减。
(清半夏、黄芩、黄连、干姜、党参、生甘草、姜
厚朴、炒神曲、煅瓦楞子等)

中成药:荆花胃康胶丸等。

(二)针灸治疗

1.

常规针灸疗法:常分虚实进行辨证取穴。实证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穴位
为主,以毫针刺,采 用泻法;常取足三里、天枢、中脘、内关、期门、阳陵泉等。
虚证常取背腧穴、任脉、足太阴脾经、足阳 明胃经穴为主,毫针刺采用补法,常
用脾俞、胃俞、中脘、内关、足三里、气海等,并配合灸法。根据临 床具体情况
和临床症状,也可选用多功能艾灸仪、智能通络治疗仪等治疗。

2.

热敏灸疗法:热敏穴位以腹部、背腰部及小腿为高发区,多出现在公孙、下脘、天枢、脾俞、胃俞、大肠俞等区域。每次选取上述
1-2
组穴位,每天一次,
每次治疗以灸至感传消失为度,
10
次为
1
个疗程,疗程间休息
2- 5
天,共
2-3
个疗程。

(三)推拿治疗

辨证使用不同手法配合相关穴位,调节脾胃功能。按摩手法常用揉、捏法等。

(四)外治法

辨证选择温阳散寒、理气和胃、健脾益气等中药穴位敷贴和熏洗治疗。

(五)其他疗法

资料仅供借鉴

- 2 -

爱屋及乌-


爱屋及乌-


爱屋及乌-


爱屋及乌-


爱屋及乌-


爱屋及乌-


爱屋及乌-


爱屋及乌-



本文更新与2021-01-25 23:3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27058.html

胃痞(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方案(仅供参考)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