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妞实战-
手足口病、伤寒防控知识讲座
培训时间:
2015
年
6
月
7
日
培训地点:中区分园二楼多媒体室
主讲人:张子华(德兴市疾控中心主任)
参加人员:中区分园各班级家长(签名附后)
手足口病概述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临床症候群,以婴幼儿发病为 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
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 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
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 br>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
2 0
多种
(型)
,
其中以柯萨奇病毒
A16
型
(Cox A16
)
和肠道病毒
71
型
(
EV
71
)最为常见。
病原体抵抗力
病毒对
75%
酒精、
5%
来苏耐受;
病毒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
病毒在
4
℃可存活
1
年,在
-
20
℃可长期保存;
病毒可在外环境中长期存活;
病毒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
高锰酸钾、漂白粉等
)
、甲醛、碘酒都能灭活;
病毒在
50
℃可被迅速灭活。
国内疫情概况
1981
年上海首次报道手足口病病例;
1983< br>年天津暴发柯萨奇病毒
A16
型引起的手足口病,
5
~
10< br>月发病
7000
余例;
1995
年武汉病毒研究所分离出肠道病毒
71
型病毒;
1998
年深圳市卫生防疫站从患者分离出
2
株肠道病毒
71
型病毒;
2000
年山东省招远市暴发小儿手足口病,市人民医院接诊
1698
例,
3
例合并心肌炎死亡。
流行病学
传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传染源;家畜、宠物等不感染,也不传播此病。
患者 咽部排出病毒持续
1
~
2
周,粪便排出持续约
3
~
5
周;
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
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传播
(
主要传播途径
):< br>接触患者唾液、疱疹液、粪便等。
间接接触传播
:
接触污染的用具、玩具、食具、奶具和寝具等。
空气飞沫传播
;
经水传播
;
院内感染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持续时间尚不明确;
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
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
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以≤
3
岁年龄组发病率为最高;
每隔
2
~
3
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
流行特点
分布广泛,无明显的地区性;
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高发;
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流行;
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亦可发生聚集现象;
暴发流行后常散在发生。
临床特点
潜伏期
3
~
7
天,
无明显的前驱症状,
多数病人突然起病;
初始表现发热、
食欲减退、
消化不良、
皮肤疱疹;
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 ,
米粒大小,
疼痛明显;
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
臀部或膝盖也可受 累;
疱疹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一周内消退;病程约
4
~
10
天;极少数患儿可以伴有脑膜炎、脑炎、
心肌炎、弛缓性麻痹、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疫情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传染源的控制难度大
手足口病的隐性感染比例 很高,显性:隐性感染者
>1:100
,而现有的技术和措施很难及时发现并隔
离隐性 感染者;
< br>以轻型病例为主,农村偏远地区的患儿父母易忽视对该病的就诊治疗,亦不采取居家隔离等措施;
该病在发病初期传染性极强,而患儿一般在被经过自我诊疗后方前往医疗机构就诊;
手足口病的上述特点,< br>决定了难以将控制传染源作为疫情防控的主导措施。
处于传染期的患儿和隐
性感染者的流 动易造成疫情的扩大和蔓延。
(二)完全切断传播途径存在困难
(三)人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
成人大都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的抗体,因此 ,
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
尤以低年龄
组发病率最高,因而有时会存在间隔 流行的特点,即在人群中,主要是非流行期间新生儿出生,易感者逐
渐积累,达到一定数量时,便为新的 流行提供先决条件,若此时暴发,短时间控制的难度也将很大且无疫
苗接种保护。
防控措施
1.
统一标准,明确病例诊断;
2.
开展监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掌握疫情流行动态;
3.
规范开展疫情应对与处置,及早扑灭疫情。
严格按照推荐的 诊断标准诊治病例,
轻症病例以门诊对症治疗为主,
重症病收住院诊治,
注意隔离与消 毒,
杜绝不规范诊疗行为。
强化医院感染控制工作,避免院内交叉感染。 重点加强医院产房、儿科病房的消毒,防止新生儿、婴幼儿
院内感染而导致严重后果。
流行期间及流行地区,在托幼机构及小学开展学 生晨检工作,及时发现病例。发现有可疑疱疹的患儿
立即动员家长对其进行家庭隔离治疗,直至病愈方可 返校。
培训专业人员,提高防治能力;
大力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公众防病意识;
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
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和饮食饮水卫生监督检查;
加强托幼机构和医疗机构预防指导和监督检查;
做好信息发布和媒体沟通。
.
伤寒概述
主要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本病又称为肠热病,以持续菌血症,网状内皮系统 受累,回肠远端微小脓肿及溃疡形成为基本病理特征,
其临床表现主要系病原经血播散至全身各器官,而 并非单纯由肠道局部病变所引起。
伤寒的特征性症状和体征有以下
6
点:
1
、持续高热;
2
、表情淡漠,无欲面容,反应迟钝,精神障碍;
3
、相对缓脉;
4
、肝脾肿大;
5
、玫瑰疹;
6
、白细胞减少,中性淋巴细胞相对增加,而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潜伏期为
5
~
21
天,平均
10
~14
天。
伤寒的临床类型
1
、轻型:全身毒血症状轻,病程短,
1
~
2
周内痊愈。多见于发病前曾接受伤 寒菌苗注射或发病初期已应
用过有效抗菌药物治疗者。
2
、暴发 型:起病急,毒血症状严重,有畏寒,高热,腹痛,腹泻,中毒性脑病,心肌炎,肝炎,肠麻痹,
休克等 表现。常有显着皮疹,也可并发
DIC
。
3
、迁延型: 起病与典型伤寒相似,发热持续不退,可达
45
~
60
天之久。慢性血吸虫病 伴发伤寒者,常属
此型。
4
、逍遥型:症状轻,病人常不自觉, 甚至有的患者因突然发生肠出血或肠穿孔而被发现。
5.
小年龄儿童常会 出现腹泻症状
,
肝肿大多于脾肿大,常并发气管炎、支气管炎或肺炎,重症患者甚至能导
致大脑功能障碍和中毒性脑膜炎,偶可致肠出血和肠穿孔。
婴幼儿伤寒常不典型,起病急,脉快,高热、惊厥常见,腹胀、腹泻、呕吐等中毒 症状均较显着。玫
瑰疹少见,白细胞计数常增多,并发支气管炎或肺炎颇为常见。
6.
老年伤寒体温多不高,症状多不典型,虚弱现象明显
;
易并发 支气管肺炎与心功能不全,常有持续的肠功
能紊乱和记忆力减退,病程迁延,恢复不易,病死率较高。< br>
常见并发症
1
、下消化道损害:肠出血和肠穿孔;
2
、脑和神经系统损害:大脑功能障碍、中毒性脑膜炎;
3
、肝胆损害:肝脾肿大、中毒性肝炎、肝脓疡和胆囊积脓;
4
、呼吸道炎症:气管炎、支气管炎和肺炎;
5
、其他重要器官:
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关 节炎,脊髓炎、心肌炎和心功能不全。
流行病学
1
、人是伤寒杆菌的唯一天然宿主;
2
、年龄分布:两头(<
2
岁和>
35
岁)低, 中间高,
5
~
19
岁的发病率最高。
泡妞实战-
泡妞实战-
泡妞实战-
泡妞实战-
泡妞实战-
泡妞实战-
泡妞实战-
泡妞实战-
本文更新与2021-01-23 19:2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23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