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面部表情识别功能障碍研究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1-23 02:30

乔什 哈切森-

2021年1月23日发(作者:郑余庆)












线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面部表情识别功
能障碍研究










教育科学学院







学科门类


理学























应用心理学

















2006417008
















李艳菊













指导教师


范宁



































题目
2010

5

1


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面部表情识别功能障碍研究










面部表情是人际交往中重要的社会刺激,也是一 种特殊的交流工具和具有适用价值的
情绪调节工具。
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一些特殊的损伤,他们在面部表情识别上存在着障碍。
国内已有关于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面部表情识别功能障碍的研究 ,但还没有补充女性被
试。本研究旨在探讨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面部表情识别功能特征及与其临床症状的 关系。

结果显示,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识别面部表情的正确率和反应时都要差于正常组女性; 女
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识别面部表情的正确率和反应时与临床症状无关;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
在识 别不同性质的表情时不存在差异;另外,其识别面部表情的能力与病程无关,而与受
教育年限呈正相关。 相信本研究会为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障碍研究及社会心理康复治疗方
案提供行为学研究依据。


关键词:
面部表情识别;

精神分裂症;

女性













A study of discernment dysfunction in facial expression in female
schizophrenia
ABSRTACT

Facial expression is a kind of important social stimulus in human interactions, it is also one
particular
communication
way
and
emotion-regulation
way
with
adaptive
value.
Due
to
some
special
injury,
Schizophrenia
has
obstacles
in
facial
expression
recognition.
There
are
several
studies of discernment dysfunction in facial expression in male schizophrenia in China, lack of
femal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acteristics
of
discernment
function
in
facial
expression
and
clinical
symptoms
in
female
schizophrenia.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
the
female
schizophrenia
had
a
prolonged
response
time
in
discriminating
various
facial
expressions
degree;
to
female
schizophrenia,
the
main
effects
of
clinical
symptoms
and
Emotion
type
are
not
significant;
and
their
abilities
to
recognize
facial
expression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years of education, did not show association with duration
of
illness.
I
believe
this
research
will
have
a
great
help
to
study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psychosocial rehabilitation.

Key words:

discernment function in facial expression;


schizophrenia;


female








































引言

自古以来,面部表情一直是神话、小说、艺术和宗教描绘的重要内容,面具是人 们对
于面部表情的的古老表达,是一种横遍全球纵观古今的重要文化现象,它以丰富的文
化内涵 和特殊的外在形式,为学术界所重视。面部表情也是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不断
探索的对象。对于面部表情 的研究始于
19
世纪,达尔文最先在他的著名论著《人类和
动物的表情(
Th e Expression of Emotions in Animals and Men,1872
》中从进化论的
角度对面部表情进行了系统的阐释。此后一个多世纪以来,关于面部表情 的各种理论和观
点此起彼伏、异彩纷呈。近年来,随着研究方法的进步和研究手段的改进,人们对于面部
表情的研究不断深入和拓展。

近些年来,研究者的目光渐渐移到一些特殊人群对于表 情的识别上,比如,自闭症儿
童、精神分裂症患者等精神疾病人群。由于他们存在社会认知方面的缺陷, 使得他们在识
别面部表情上出现了障碍,这引起了临床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的关注和研究。精神分裂< br>症是一种持续、通常慢性的重大精神疾病,是精神病里最严重的一种,它的发病率、患病
率、致残 率都很高。同时,由于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明显变化,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呈
逐年上升趋势,精神分裂 症患者这一特殊人群也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各国政府的普遍关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治疗 精神分裂症的药物和物理方法迅速更新,
但对于患者来说,
消除临床症状是很重要的,社会功能 的恢复、尽快的融入正常社会生活同样不可忽视。面
部表情是人际互动中重要的社会刺激,也是一种特殊 的交流工具和具有适应价值的情绪调
节工具。作为一个社会人,只有理解他人所要传递的信息才能给予适 当的反馈,才能与他
人进行人际互动。因此,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面部表情识别,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文献综述

1
面部表情

1.1
面部表情的研究历史

面部表情(
facial
e xpression
)是由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变化而构成的
活动模式,借助它, 个体可以产生各种面部表情。人的面部有
80
块肌肉,这些肌肉的组
合,可构成不同的 表情模式。面部表情的研究始于
19
世纪,达尔文最先指出,人类表情
和动物表情有着 一定的连续性,它们是进化过程中适应性动作的遗迹,具有适应性和信息
传递的功能。

汤姆金斯(
Tomkins
)和伊扎德(
Izard
)继承和发展了达尔文 关于表情的学说。从情
绪的分化观出发,十分强调面部表情的重要性。他们指出,人类基本情绪的面部表 情是先
天程序化的模式,而且先天的面部表情参与到情绪发生的整个机制之中,面部运动的感觉
反馈激活情绪体验。伊扎德详细阐述了这一过程,描述了外界刺激事件引起感觉皮层和边
缘系统的兴奋, 激活在下丘脑或杏仁核内贮存的先天情绪模式,从而在面孔上显露为一种
具体情绪的表情。这一表情活动 向脑内的感觉反馈引起皮层的整合活动,从而产生情绪体
验。这就是表情的

面部反馈< br>
功能。为了对情绪进行解释,伊扎德等人(
1979,1980
)提
出 了两个互为补充的的测量系统,即最大限度辨别面部肌肉运动编码系统(简称
MAX
)和
表情辨别整体判断系统
(简称
AFFEX


最大限度辨别面部肌 肉运动编码系统是为保证客观
性和准确性的微观分析系统,它以面部肌肉运动为单位,是用以测量区域性 的面部肌肉运
动的精确图示。表情辨别整体判断系统是保证有效性的客观分析系统,它提供的是关于面< br>部表情模式的总概貌。
[1]
艾克曼提出不同文化的面部表情都有共通性,他发现某些 基本情绪(快乐、悲伤、愤
怒、厌恶、惊讶和恐惧)的表达在不同文化中都很雷同。因此,艾克曼和他的 研究伙伴较
早地对脸部肌肉群的运动及其对表情的控制作用做了深入研究,开发了面部动作编码系统
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

FACS
)来描述面部表情。迄今为止,它是最为详尽、
最为精细的面部表情测量技术。艾克曼等根据人脸的解 剖学特点,将其划分成若干既相互
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运动单元(
AU

,并分 析了这些运动单元的运动特征及其所控制的主要
区域以及与之相关的表情。他们在人的脸上发现
43
种动作单元,每一种都由一块或者好
几块肌肉的运动构成,各种动作单元之间可以自由组合 ,并给出了大量的照片说明。
[2]

在西方,面部表情识别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我国的研究工作者
也开始更多的涉足这个领域 。
1987
年,孟昭兰教授对“为什么面部表情可以作为情绪研究
的客观指标”做了详 尽的论述。后来,研究人员对婴幼儿、精神病患者等特殊人群的面部
表情的识别能力进行了研究。

1.2
面部表情加工的神经机制研究

关于面部表情加工的神经机制,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观点。
Clark
(1997 )
研究发现,
面孔识别的脑区主要分布在腹侧颞叶和枕叶皮层。
Ishai (200 0)

fMRI
研究发现,面孔
加工与外侧纹状皮层的活动相关。
N akamura (2000)

PET
研究则发现,面孔选择反应和
右侧颞 叶皮层活动有关。当前,更多的研究者认为,情绪面孔的加工是大脑皮层和皮下协
同活动的结果。如Adolphs R

2002
)在一篇关于加工脑结构研究的综述中指出,涉及 到
面孔加工的三大脑区主要集中在负责面孔移动和注视加工的脑结构
STS

superior
temporal sulcus
,颞上沟)
,负责面孔觉察和辨 认的脑区
FFA

Fusiform Face Area
,梭
状回 面孔识别区)
,
负责表情加工,尤其是害怕情绪加工的脑区杏仁核(
amygdala

。具体
地说,与面部表情识别更直接相关的主要脑区是
STS
和< br>amygdala

STS
脑区的活动影响到
面孔移动的觉察、眼睛注 视、语言、面部表情和意图;
amygdala
负责情绪学习、情绪记忆
和各种社会信 息:包括物体和面孔视觉输入的加工,尤其与害怕表情的识别相关,所以,
有关面部表情识别的神经生理 学方面的多数的研究都集中在杏仁核上。
[3]
2
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精神科疾病,是一种持续、通常慢性的重大精神疾病,是精神病里
最严重的一种。它的发病率、
患病率、
致残率都很高,
根据
WHO
的报告,在统计了从
1946-1992
年全世界各国的报告发现,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为
0.07
‰至
0.52
‰,平均为
0.24
‰,患
病率为< br>0.9
‰至
17.4
‰,平均为
5.8
‰。若以世界人口50
亿计,则全世界精神分裂症患者
可达
2900
万。在美国精神分裂症 的致残率为
50%
,占到了全部残疾人的
10%

[4]
近 年来,
由于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明显变化,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同时精神分
裂症的高复发率已经成为世界卫生关注的焦点。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语言、社会交往、思维
和情感各方面都 表现出一定的损伤。每一次复发都有可能导致患者大脑的永久性损伤,认
知功能进一步受损、社会功能进 一步下降。

精神分裂症(
schizophrenia
)作为一组疾病,它 的存在与人类的文明史一样久远,
但它真正为人们认识并加以科学的研究只不过是近一二百年的事。直到
19
世纪前叶才开
始从临床学出发对精神病进行描述,而“精神分裂症”这一概念的提 出则到了
1908
年,
这主要归功于
3
位精神病学家:
Em il
Kraepelin

1856-1926


Eugen
Bleuler

1857-1939


Kurt Schneider

1887-1967


我国精神病学家 沈渔邨在
2001
年主编的
《精神病学
(第
五版)
》中将精 神分裂症定义为: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精神病,
多起病于青壮年,常有特殊的感 知、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与环境的
不协调,一般无意识及智能障碍,病程多迁延。

目前,将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分为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两类,进而将精神分裂症分为Ⅰ
型精神分裂症和Ⅱ型精神分裂症。Ⅰ型是阳性症状亚型,其原发症状是幻觉和妄想,其潜
在的病理生理机 制是脑内生物化学机制过程的失衡,如多巴胺
2
受体功能的亢进;而Ⅱ型
是阴性症状亚 型,其原发症状是情感淡漠、言语贫乏等,此亚型患者的脑
CT
显示其有脑
室扩大和皮 质萎缩等症候,提示可能存在潜在的脑结构异常
[5]


最近几十年来 ,精神分裂症的基础研究已经有很大进展,但尚不能明确识别精神分裂
症特异性的病因学及病变过程。目 前,精神分裂症病因学假说主要有两种:一是神经发育
异常假说,认为精神分裂症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是脑 发育早期的损害。
1997

Stefan

Murray
[6]
,做了一个详细的组织病理学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海马、额叶皮层、扣
带回和内 嗅脑皮层有细胞结构的紊乱但不伴有胶质细胞的增生,推测是在脑发育阶段神经
元移行异位或分化障碍造 成。破坏了皮层联络的正常模式,从而提出了该假说。
LaMantia
等认为精神分裂症中可 能存在
2
个或
3
个“打击
(hit)
”过程,①首次打击< br> (first hit)

即遗传因素、负性胚胎期及围产期(指怀孕
28< br>周到产后一周这一分娩前后的重要时期)
事件、环境因素导致早期神经发育异常,特定的脑结构, 如左侧海马及颞平面受损。②随
后因青春期内分泌激素改变、兴奋性毒素或氧自由基形成而出现第
2
次或第
3
次打击,导
致其他脑区进一步发生神经退变而出现明显发育缺陷
[7]
。近来精神分裂症的神经病理生理
学研究越来越支持“神经发育假说”
。薛志敏(
2006
)通过与正常对照组的比较,得出阴
性和阳性亚型的精神分裂症患 者均存在脑灰质密度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可能
主要与前额叶的脑结构异常有关。全脑灰质结 构分析的结果支持精神分裂症的阴性亚型与
阳性亚型患者可能存在神经病理学差异的假说。二是神经退化 假说,认为既往健康的人发
病后神经系统功能减退,而且病情呈波动式发展,只有小部分人恢复到病前状 态。

定量分析的结果发现,初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左颞后上回的体积明显小于初次发作的情感性精神病的对照,
有明显的不对称性,
左侧小于右侧,
左侧颞后上回灰质的体 积较小,
对精神分裂症与情感性精神疾病相比,有特异性(
Hirayasu

Shenton,1998

。左侧颞回
对精神分裂症有特殊意义,因为该皮层的 功能与听觉和言语过程有关。后者是精神分裂症
患者常有的损害。本研究排除了这些结构异常是由于慢性 化或神经阻滞剂的作用

Hirayasu Y,1998

[8]


3
精神分裂症的面部表情加工

3.1
精神分裂症患者对面部表情加工的神经机制研究


有些 研究者采用脑电地形图(
EEG

、事件相关电位(
ERPs
)以及 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

fMRI

技术对精神分裂症情绪面部表情加工损伤的 神经生理机制进行了探讨。
Streit

对精神分裂症住院病人进行了面孔情绪再 认和模糊面孔分类的
EEG
研究,发现他们识别面
部情绪的成绩显著差于正常被试,但 在对模糊面孔分类上却没有表现出差异。表明精神分
裂症的面孔情绪再认存在神经心理学基础
[ 9]

An Suk k
等采用
ERPs
技术考察精神分裂症
是否在加工负性情绪上有损伤,结果表明,精神分裂症在加工负性情绪的面部照片时,在
神经生理学上 不同于正常人,
可能存在负性情绪知觉损伤
[10]

Herrmann等分别记录精神分
裂症和正常人在情绪面部表情照片识别任务中的脑电位活动,在中性条件下精神分 裂症比
正常人表现出更高的幅值
[11]
。这些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加工面部 表情时出现的异
常,可能存在一定的神经生理学基础。

3.2
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知觉差异

研究者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对正性情绪 和负性情绪的知觉损伤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Silver
等人采用两种评价系统,
考察 了长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对于高兴和难过的情绪面部表
情的知觉。发现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与认知和临床症 状之间存在不同的关系,推测精神分
裂症知觉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存在着相互分离的加工通道
[ 12]

Lepp?ne
n
等在南非廓萨人中
发现精神分裂症在识别 负性情绪面孔时成绩显著差于正常人,而在识别高兴面孔时和正常
人同样准确,但对中性面孔做出更多的 “高兴”或“生气”的反应
[13]
。这就意味着精神分
裂症在对负性情绪面孔表情再 认时存在更大困难,有趣的是,精神分裂症常常把中性情绪
的面部表情判断为正性或负性,说明他们在对 情绪效价差异的细微知觉方面,表现出一定
困难。另外,陈瑜等对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的研究显示, 他们存在明确的面部表情识
别功能障碍,尤其辨别中性表情困难
[14]


3.3
面部表情加工任务与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

关于面部表情加工任务与临 床症状的关系,也存在不一致的研究结果。
Mandal
等比较
了具有阴性和阳性症状 的精神分裂症住院病人与正常组识别高兴、难过和中性的情绪面部
表情的情况。结果发现精神分裂症阴性 症状组,阳性症状组和正常控制组被试有
63.8%

可能性能被可靠的分类
[15]
。这说明,阴性和阳性症状病人,在面孔识别中存在差异。
Baudouin
等发现精神分裂症住院病人的情绪加工损伤仅和阴性症状有关
[16]
。这些研究显
示,
精神分裂症患者对面部情绪的加工和临床症状有关联。
但也有与之相反的结果,
S ilver

Shlomo
在研究中就没有发现长期患病的住院病人面部情绪知觉和阴 性症状、

阳性症状
之间的显著相关
[12]
。我国的研究者陈瑜等 人对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识别
面部表情正确率与阳性症状严重程度呈负相关
[ 17]

















问题提出及研究假设

近年来,人们在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障碍研究中发现,这类患者 在处理面部表情表达
过程中存在缺陷。功能影像学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识别面部表情时脑区存在 异常
激活,这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情绪识别障碍提供了影像学依据。但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
情 绪识别障碍的特征及其与疾病症状之间的关系一直不是很清楚。由于不同的研究者所使
用的实验材料、实 验设计及实验任务等的不同,他们所得出的结论往往是不同的,甚至是
相悖的。虽然如此,但这种研究的 多样性,既加深了人们对精神分裂症疾病本质的认识,
又有利于发展出康复和治疗的新途径。

国外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此类研究相对来说比较丰富,但国内还很少,
1992
年徐 向
东等人的研究与
2007
年陈瑜等人的研究恰好相悖。徐向东等人的研究使用的是孟 昭兰发
表的十张图片,虽然信效度尚可,但这些图片都是静态图像,与现实刺激相差较大,难以
生动鲜明地演绎某种情感。而陈瑜等人所使用的中国面部表情视频系统则弥补了这方面的
不足。同时,陈 瑜等人只以男性患者为被试,这也使其欠缺说服力。本研究力图克服这些
困难,再次审视这个问题。
研究假设:

⑴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识别面部表情的正确率和反应时都要差于正常女性;

⑵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识别面部表情的正确率和反应时与阳性症状呈负相关;

⑶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识别不同性质的表情时存在差异;

⑷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识别面部表情的能力与受教育年限、临床症状无关。













实验一

4.1
被试

4.1.1
实验组被试


实验组被试
19
名 ,来自
2010
年在河北省第六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住院的女性患者,
这些患者符合中 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
3
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年龄
18-30
岁,
排除精神发育迟滞、神经系统疾病、重大躯体疾病、药物和酒依赖者。均为右利手。平均
年龄< br>25.68
±
3.9
岁,平均受教育
13.37
±
1 .42
年,平均病程
5.35
±
4.32
年。

4.1.2
对照组被试


对照组被试是来自河北某高校的女生 ,共
19
名,年龄
19-26
岁,她们身体健康,既
往无颅脑损伤及 精神疾病史,否认精神病家族史。均为右利手。平均年龄
24.11
±
1.8
岁,
平均受教育年限
14.05
±
1.43
年。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年龄和受教育年限上无显著差异(
p
值均
>0.05



4.2
实验材料


图片选自中国化面孔情绪图片系统(初评)
(Chinese Facial Affective Picture
System (Primary)

。从中 随机选择了
60
张图片作为实验材料,其中,正性面孔
20
张,
正性 是指个体的愉快、舒适和满意等,男女图片各半;中性面孔
20
张,中性是指个体的
平 静、沉稳和沉思等,男女图片各半;负性面孔包括常见的
5
种负性情绪类型——愤怒
( anger)
、厌恶
(disgust)
、恐惧
(fear)
、悲伤
(sad)
、惊讶
(surprise)
,负性面孔
20
张 ,
男女各半。

实验程序用
inquisit
软件编写,包括练习程 序和实验程序两部分。练习程序中的面
孔图片是从正式实验图片中选出的,利用随机数表法从各类图片中 选出男女图片各一张,

6
张。

4.3
实验设计

2
(组别)×
3(
情绪类型
)
的二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因变量是对人脸情绪图片判断的反
应时和正确率。组别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情 绪类型分为积极(正性)情绪、消极(负性)
情绪和中性情绪。组别为被试间变量,情绪类型为被试内变 量。

4.4
试验程序


主试要求被试坐在电脑屏 幕前的椅子上,并填写个人基本信息(实验组被试的个人基
本信息是经被试同意后直接从其病例中获取的 )
。之后,主试告知被试先进行练习实验,
再进入正式实验。主试打开试验程序,电脑上呈现指 导语:欢迎你参加本实验。实验开始

乔什 哈切森-


乔什 哈切森-


乔什 哈切森-


乔什 哈切森-


乔什 哈切森-


乔什 哈切森-


乔什 哈切森-


乔什 哈切森-



本文更新与2021-01-23 02:3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22957.html

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面部表情识别功能障碍研究的相关文章

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面部表情识别功能障碍研究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