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痹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1-21 04:15

o型rh阳性-

2021年1月21日发(作者:殷参)
痹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一、概述


1
)概念


“痹”字的含义:闭也,闭塞不通之义。指 阻闭,突出本病主要是因经络阻
闭,气血不行所致特点。


痹病的含 义(广义):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入,致使
气血凝滞,经络闭阻,引起相关系统疾 病的总称。


正常生理:经脉气血运行;脏腑气机升、降、出、入。

病理:邪气闭阻气血运行,妨碍脏腑升降出入而为痹病。


2
)分类

五体痹——皮、肉、筋、骨、脉痹(是中医解剖学概念 ,它反映了人体由浅入深
的五个不同层次,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湿热等外邪入侵,导致经
脉闭阻,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皮肤、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
重着、灼热、屈 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五因痹——风、寒、湿、热、瘀

五型痹——行痹、痛痹、着痹、热痹、尪痹

五脏痹——肺、脾、肝、肾、心痹


3
)西医疾病范畴


以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神经系统为主,肌肉、关节疼
痛 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属本病的范畴。


西医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 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痛风
性关节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
硬皮病等以肢节痹 病为主要临床特征者,
均可参照
本节辨证论治。

二、病因病机


1
)病因

痹症的发生与体质因素、
气候条件、
生活环境及饮食等有密切关系。
正虚卫
外不固是痹症发生的内在基础,
感受外邪是痹症 发生的外在条件。
邪气痹阻经脉
为其病机根本,病变多累及肢体筋骨、肌肉、关节,甚则影响脏 腑。

1.1
外因

①感受风寒湿邪:久居潮湿之地、严寒冻伤、贪 凉露宿、睡卧当风、暴雨浇
淋、水中作业或汗出入水等,外邪注于肌凑经络,滞留于关节筋骨,导致气血 痹
阻而发为寒湿痹。由于感受风寒湿邪各有所偏盛,而有行痹、痛痹、着痹之别。
若素体阳气偏 盛,内有蓄热,复感风寒湿邪,可以从阳化热;或风寒湿痹经久不
愈,亦可蕴而化热。

②感受风湿热邪:
久居炎热潮湿之地,
外感风湿热邪,
袭于肌腠,
壅于经络 ,
痹阻气血经脉,滞留于关节筋骨,发为风湿热痹。

1.2
内因

①劳逸不当:劳欲过度,将息失宜,精气亏损,卫外不固;或激烈活动后体
力下降,防御机能降 低,汗出肌疏,外邪乘袭。

②久病体虚:
老年体虚,
肝肾不足,
肢 体筋脉失养;
或病后、
产后气血不足,
腠理空疏,外邪乘虚而入。

此外,恣食甘肥厚腻或酒热海腥发物,导致脾运失键,湿热痰浊内生;或跌
扑外伤,损及肢体筋脉,气血 筋脉痹阻,亦与痹证发生有关。


2
)病机

风寒湿邪或 风湿热邪乘虚侵入人体,留注经络关节,经络闭阻,不通则痛。
根据感受邪气的偏盛而分为不同的痹证,
如风邪偏盛而为行痹,
寒邪偏盛而为痛
痹,湿邪偏盛而为着痹,风寒湿邪郁久化热,热 邪偏盛而为热痹;风寒湿痹或热
痹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日甚,瘀血痰浊闭阻经络,出现皮肤瘀斑、关 节周围
结节、
关节肿大畸形、
屈伸不利等症;
病久使正气耗损,
病邪 由经络而累及脏腑,
出现脏腑痹的症候。

总结:病因:正气不足
+
风寒湿热入侵。

病机:经络闭塞,气血不通。

三、诊断要点


1
)发病特点:不分年龄、性别,但青壮年、体力劳动者、运动员及体育爱好
者易患,同时发病及病情的 轻重与寒冷、潮湿、劳累及天气变化、节气有关。


2
)临床表现:突然或 缓慢地自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为肢节痹病的
症状学特征。因致病原因不同,临床表现各异,或 游走疼痛、恶风寒;或痛剧,
遇寒则甚,得热则缓;或重着而痛,手足麻木;或肌肤麻木;或肢节灼热而 痛,
筋脉拘急;或关节剧痛,肿大变形,也有绵绵而痛,麻木甚著。


3
)舌苔脉象:舌质红,苔多白滑,脉象多见沉紧、沉弦、沉缓、涩。
< br>(
4
)辅助检查:实验室和
X
线等检查常有助于痹病的诊断。

四、辨证论治


1
)辨证要点:

1.1
辨别寒热:风寒湿痹与热痹。《古今医案按》“湿热与风寒,痹症两大纲”
< br>①热痹以关节红肿灼热疼痛、
发热、
舌红、
苔黄、
脉数等为特点且发病 一般较急;

②风寒湿痹则虽有肢体关节疼痛,
但无局部红肿灼热及全身发热等表现,
多为舌
苔白,脉缓,病势较缓,遇阴雨天气常使疼痛加重。

1.2
辨邪胜:风寒湿痹中分行痹、痛痹、着痹。

共同
----
肢体关节肌肉疼痛;


行痹
----
疼痛游走不定,恶风寒;


痛痹
----
疼痛剧烈,部位固定,遇寒加重,得热则缓;


着痹
----
疼痛重着,手足沉重,肌肤麻木。

1.3
辨虚实:早期多实,后期虚实夹杂。

实:风寒湿热,痰浊淤血。发病急,痛势剧,脉实有力;

虚:气血不足,肝肾亏损。病程长,痛势缓,脉虚无力。

1.4
辨痰瘀:关节漫肿,结节,强直畸形,屈伸不利,舌紫暗、瘀斑,脉弦涩。


2
)治疗原则:


中药治疗:总以祛邪活络、缓 急止痛为其大法。根据风寒湿热的偏胜,分别
着重采用祛风除湿、
散寒清热等治法,
痹 证日久不愈,
反复发作,
易致气血亏虚,
脏腑损伤,则常需扶正祛邪,在祛邪的同时, 结合补养气血、滋养脾胃之法,痰
瘀阻络者,则需注意化痰祛瘀通络
[1]


另外,除上述基本治则外,对行痹还可配合养血;痛痹,配合温阳;着痹配
合补脾之法。

针灸治疗:总以通经活络止痛,行痹兼活血祛风为主,痛痹兼温经散寒,着
痹兼除湿化浊, 热痹兼清热消肿,行痹、痛痹、着痹针灸并用,热痹只针不灸,
泻法
[2]



3
)中药治疗

①行痹:

辨证依据

主症: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

兼症:恶风或恶寒,喜暖,肢节屈伸不利。

舌脉:苔薄白,脉浮缓或浮紧。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方药:防风汤加减

方解:防风、麻黄:祛风散寒除湿,兼 以养血通络;当归、秦艽、肉桂、葛
根:活血通络,解肌止痛——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茯苓:健脾祛湿;
姜、枣、草:和中调营。

②痛痹

辨证依据:

主症:肢体关节疼痛剧烈,固定不移;遇寒痛甚,得热痛缓

兼症:关节僵硬,屈伸不利,皮色不红,触之不热。

舌脉:舌淡红,苔白,脉弦紧,或沉弦。

治法: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方药:乌头汤

方解:乌头、麻黄,温经散寒,除湿止痛;芍药、甘草,缓急止痛;黄 芪,
益气固表,升阳通痹。

③着痹

辨证依据:

主症:肢体关节重着,酸胀,疼痛。

兼症:肢体和
/
或关节肿胀,皮色正常,痛有定处,活动不便,肌肤麻木。

舌脉:舌淡红,苔白厚而腻,脉濡滑

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方药:薏苡仁汤

方解:苡仁、苍术,健脾除湿;羌活、独活、防风,祛风胜湿;川乌 、麻黄、
桂枝,温经散寒除湿;当归、川芎,养血活血;生姜、甘草,健脾和中。

④尪痹

辨证依据


主症:病程长,关节肿大,僵硬变形,刺痛明显


兼症:疼痛时轻时重,筋 脉拘紧,曲伸不利;肌肉痿缩,形瘦肢冷,面色
无华;或脊柱僵硬,脊以代头,尻以代踵;


舌脉:舌暗红,有瘀点,脉细涩

辩证分析:

痰瘀交结,寒湿凝聚——关节肿大,僵硬变形,刺痛;

正虚邪恋——疼痛时轻时重;

筋损骨腐,关节变形——筋脉拘紧,屈伸不利;

肝肾不足,气血亏虚——肌肉痿缩,形瘦肢冷,面色无华;

肾督亏虚,脊骨失充——脊柱僵硬,脊以代头,尻以代踵;

瘀阻于内——舌有瘀点,脉细涩

治法:补肾散寒,涤痰化瘀,搜风通络

方药:独活寄生汤
[3]
方解:桑寄生、杜仲、牛膝、熟地补益肝肾;川芎、当归、茯苓、白芍、党
参补益气血

o型rh阳性-


o型rh阳性-


o型rh阳性-


o型rh阳性-


o型rh阳性-


o型rh阳性-


o型rh阳性-


o型rh阳性-



本文更新与2021-01-21 04:15,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19707.html

痹症的中医辨证论治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