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幼儿园教育传染病防控要求措施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1-20 16:39

婴儿洗护用品-

2021年1月20日发(作者:柳宗直)
实用标准文案

幼儿园传染病防控措施


一、经常性预防措施

1.
创造良好的卫生条件:消毒、通风
2.
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不对着人咳嗽、打喷嚏,不随地
吐痰,不乱扔 擤鼻涕的纸巾,不抠鼻孔,养成用鼻子呼吸的习惯,

3.
提高幼儿的免疫水平:预防接种、体格锻炼、生活习惯。

二、幼儿园出现疫情时的预防措施

1.
五“早”原则: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

2.
消毒:物表消毒、空气消毒。

三、常见传染病知识及防治措施

(一)流行性感冒

病原体

潜伏期

传染源

班级隔离期

传播途径

流感病毒

1-7


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流感的主要传染源

无新病例出现起隔离一周
主要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
等处粘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患者 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
和污染病毒的物品也可能引起感染。

流行特点
1.
突然发生,迅速蔓延,
2

3
周达高峰,发病率高,流行期
短,常沿交通线传播。通常流行
3

4
周后会自然停止,发病率高但病死率率。
2.
通常为先城市后农村,先集体单位,后分散居
民。甲型流感常 引起爆发流行,甚至是世界大流行,约
2

3

发生小流行
1
次。乙型流感呈爆发或小流行,丙型以散发为主。
3.
流行季节:四季均可发生,我 国北方地区流行高峰一般发生在
冬春季。

临床表现

常突然起病, 畏寒高热,体温可达
39-40
℃,多伴头痛、全
身肌肉关节酸痛、
极度乏力 、
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常有咽喉痛、
干咳,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等。颜面潮 红,眼结膜外眦
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轻度充血。如无并发症呈自限 性过程,多于发病
3-4
天后体温逐
渐消退,全身症状好转,但咳嗽、体力恢复常需< br>1-2
周。

防疫措施

1.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频 繁有效的对流通风至关重要)
,高
峰期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及时隔离流感样病例及与流感样病 例
密切接触者。

2.
咳嗽、打喷嚏时应使用纸巾等,避免飞沫传播。

3.
经常彻底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

4.
流行期间如出现流感样症状及时就医,并减少接触他人,
尽量居家休息。

5.
流感患者应呼吸道隔离
1
周或至主要症状消失。患者用具
及分泌 物要彻底消毒。

6.
加强户外体育锻炼,提高身体抗病能力。

7.
秋冬气候多变,注意加减衣服。

8.
接种流感疫苗是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最有效预防流感及
其并发症的手段。

返园条件

临床症状彻底消失

(二)流行性腮腺炎

病原体

潜伏期

传染源

班级隔离期

传播途径

流行特点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

8~30
天,平均
14~21


病人及病原携带者

医学观察
21


空气、飞沫

全年均可发生,以冬春两季较多,发病呈流行或散发,在集
体儿 童机构或易感成人聚集的地方可呈暴发流行。对易感者进行
免疫预防后,发病率大幅度下降。

临床表现:

发热
1~2
天后有单侧或双侧的腮腺肿大,胀痛,在张 口咀嚼
或吃酸性食物时胀痛加剧,耳垂的前后下放有边缘不清的腮腺肿
块伴有触痛,口腔内的腮 腺管开口(位于上颌第二臼齿旁的颊粘
膜上)红肿。

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防疫措施

给予儿童麻风腮疫苗接种,发现病人及早 隔离直至腮腺肿胀
完全消退为止。接触者一般不需检疫,但在幼托机构留检三星期。

返园条件

(三)水痘

病原体

潜伏期

传染源

班级隔离期

传播途径

流行特点

临床表现:

腮腺肿退后一周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10~21
天,平均
14


病人及病原携带者

医学观察
21


空气,飞沫密切接触

无周期性流行,全年均有发病,但有冬春发病高峰。

发热,
头痛,
食欲减退和全身不适。
皮疹多见于头部及腹背,
四肢肢 较少,呈向心性分布。初起为红色斑疹变为丘疹,进而成
充满透液的疱疹。皮疹分批出现,在同一部位同 时可见斑疹,丘
疹,疱疹和结痂混杂存在数日痂皮脱落,不留疤痕。

防疫措施

1~6
岁儿童给予水痘疫苗接种,发现水痘病人及早回家隔离治疗。室内加强通风,换气,玩具,用具采用爆晒或用消毒药揩
擦,不让易感儿与病人接触。

返园条件

痂皮硬结干燥,无新疹出现。

(四)手足口病

病原体

潜伏期

传染源

班级隔离期

传播途径

流行特点

柯萨奇病毒

3~6
天一般
4


病人带菌者

医学观察
7


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为主,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

1.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br>3

4
月开始上升,
高峰在夏秋季。
2.
发病以儿童 为主,其中主要侵袭幼儿。
3.
托幼机构是本病好发场
所。

临床表现

1.
发热(体温
38~39
℃)
,伴有 咳嗽、流涕、倦等症状。
2.
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口腔粘 模出现红色溃疡性疱疹,手、足、皮肤出现斑、丘疹,后
变为疱疹,
患者咀嚼时疼痛,
拒食
3.
及少数病例可出现肺炎、

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并发症。

防疫措施

1.
平时措施:
培养个人卫生习惯,
加强晨检,
注意儿童身体、
手、足、皮肤变化,做好幼儿日常卫生管理与玩具、用品、便器
等消毒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2.
疫情处理措施:及时离园,隔离
治疗病人,做好玩具、用品 、粪便等消毒,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
7
天,控制集体活动,减少传播机会。

返园条件

(五)麻疹

病原体

潜伏期

传染源

麻疹病毒

潜伏期约
10
天(
6~18
天)

病人是唯一的传 染源,自发病前
2d
(潜伏期末)至出疹后
5d
内,眼结膜分泌物、鼻、口咽 、气管的分泌物中都含有病毒,
具有传染性。

班级隔离期

传播途径

流行特点

医学观察
18


主要通过飞沫直接传播,有衣物、玩具等间接传播甚少见。

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 ,但全年均可由有病例发生。我国以
6
个月至
5
岁小儿发病率最高。近年因长 期疫苗免疫的结果,麻
疹流行强度减弱,平均发病年龄后移。流动人口或免疫空白点易
造成城镇 易感人群累积,导致局部麻疹暴发流行。

临床表现

1.
前驱期 :从发病至出疹前
3~5
天。发热、咳嗽、口腔粘膜斑。
2..
出疹期:发病
3

4
日耳后、发际渐及耳前、面颊、前额、躯
干及四肢,最后达手 足心出疹,
2~5
日布及全身。全身中毒症状
加重,肝脾、全身淋巴结肿大。嗜睡或烦 躁不安。查体:肺部常
闻干、湿性罗音。
3.
恢复期:
3

5d
后,发热开始减退,全身症
状减轻,
皮疹按出疹的先后顺序消退
,留褐色色素斑,
1~2
周消失、
留有碎屑样脱皮。

脱痂无新皮疹、疱疹出现,或自确诊日起
10
天。

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防疫措施

1.
管理传染源:隔离病人至出 疹后
5
天,有并发症者延长至
10
天。接触者检疫
3
周,曾 接受被动免疫者检疫
4
周。

2.
切断传播途径:室内通风、环境消 毒,管理幼儿不到人群
集中的场所、疫区。

3.
增强人群免疫力

⑴预防接种

⑵被动免疫:年幼、体弱儿接触麻疹后,可采用被动免疫。
常用的制剂是丙种球蛋白。

返园条件

出疹后
5


(六)肺结核

病原体

潜伏期

传染源

班级隔离期

传播途径

流行特点

结核杆菌

4-8
周或更久

痰涂片或培养阳性的肺结核患者

医学观察

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染

1.
结核病是慢性传染病 ,而且开放性患者大多与正常人生活
在一起,
极易传染,
造成结核病在人群中的流行,
并且难以控制。

2.
结核病受感染的时间很难估计,使得从感染到发病的时 间
长短不一,给防治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3.
结核病的早期症状不明显 ,因此增加了在人群中隐秘传播
的机会,也使发现病人的工作变得较难实行。

4.
结核病中以肺结核居多,约占
80%
,且危害较大。

5.
化学疗法和防治技术的实施与发展,治疗传染源已成为结
核病的主要防治对策,通过治疗传 染源可得到控制以至消灭。

6.
结核病的流行可以归纳为发展阶段、过渡阶段和下降阶
段。

A
在发展阶段,
患病率和死亡率都急剧增高,
死亡多为妇女。

B < br>在过渡阶段,人群大部分己受感染,感染率及患病率维持
高水平,但死亡率则缓慢下降,男性患者 较多。

文档

婴儿洗护用品-


婴儿洗护用品-


婴儿洗护用品-


婴儿洗护用品-


婴儿洗护用品-


婴儿洗护用品-


婴儿洗护用品-


婴儿洗护用品-



本文更新与2021-01-20 16:3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18553.html

幼儿园教育传染病防控要求措施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