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发热症状比较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1-20 14:37

牛皮藓遗传吗-

2021年1月20日发(作者:成三谢)
第一章

常见症状


症状
(sympt om)
是指患者主观感受到不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病
态改变。
体征
(sig n)
是指医师或其他人能客观检查到的改变。
这些改
变有多种形式,有些只有主观才能 感觉到的,如疼痛、眩晕等;
有些
既有主观感觉,客观检查也能发现的,如发热、黄疸、呼吸困 难等;
也有主观无异常感觉,
是通过客观检查才发现的,
如粘膜出血、
罗音、
杂音、肝脾大等;还有些生命现象发生了质量变化
(
不足或超过
)
, 如
肥胖、
消瘦、
多尿、
少尿等,
需通过客观评定才能确定的。
凡此种种,
广义上均可视为症状,即广义的症状,也包括了体征。


症状学
(sympomatology)
研究症状的识别、发生机制、临床表现
特点 及其在诊断中的作用。
是医师向思者进行疾病调查的第一步,

问诊的主要内容,是诊 断、鉴别诊断的重要线索和主要依据,也是反
映病情的重要指标之一。
疾病的症状很多.
同一疾病可有不同的症状,
不同的疾病又可有某些相同的症状,
因此,
在诊断疾病时 必须结合临
床所有资料综合分析、切忌单凭某一个或几个症状而作出错误的诊
断。


本章仅对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部分症状加以阐述。

第一节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所调 控,
并通过神经、
体液因素使
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
保持体温在相对恒 定的范围内。
当机体
在致热源
(pyrogen)
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 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
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
发热
(fever)



1

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

正常人 体温一般为
36

37
℃左右,
正常
体温在不同个体之间略 有差异,
且常受机体内、
外因素的影响稍有波
动。在
24
小时内下午 体温较早晨稍高,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食后体
温也可赂升高,但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
1
℃,
。妇女在月经前及妊娠
期体温稍高于正常。老年人因代谢率稍低,
体温相对低于青 壮年。另
外,在高温环境下体温也可稍升高。


发生机制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着动态平衡。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产热增加或散热减少,则 出现发热。

1
.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于致热源所致,致热源包括外源性和内
源性两大类。

(1)
外源性致热源:如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炎症渗出物、无
菌性坏死组 织、抗原抗体复合物等,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而是通过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
嗜 酸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
系统,使其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源.通过下述机制引起发热;

(2)
内源性致热源:又称白细胞致热源,如白介家
(L1)
、肿瘤 坏
死因子
(TNF)
相干扰素等。通过血—脑脊液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
中 枢的体温调定点,
使调定点上升,
体温调节中枢必须对体温加以重
新调节发出冲动,< br>并通过垂体内分泌因素使代谢增加或通过运动神经
使骨骼肌收缩
(
临床表现为寒 战
)

使产热增多;
另一方面可通过交感
神经使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 缩排汗停止,
散热减少。
这一综合调节作
用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引起发热。
2
.非致热源性发热

见于:①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如颅脑

2
外伤、出血、炎症等;②引起 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
状腺功能亢进症等;③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如广泛性皮肤病、< br>心力
衰竭等。


病因与分类

引起发热的 病因甚多,
临床上可区分为感染性与非
感染性两大类,而以前者为多见。

1

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
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不论是急性、亚急性或慢性,
局部性或全身性.均可出现发热。< br>
2
.非感染性发热

主要有下列几类原因:

(1)
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①机械性、物理或化学性损害,如
大手术后组 织损伤、内出血、
大血肿、
大面积烧伤等;②因血管栓塞
或血拴形成而引起的心肌、肺 、脾等内脏梗死或肢体坏死;③组织坏
死与细胞破坏如肿瘤坏死、白血病、淋巴瘤、溶血反应等。

(2)
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
等。

(3)
内分泌代谢障碍:如甲状腺功能亢进、重度脱水等。

(4)
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鱼鳞癣以及慢性心力衰竭而
引起的发热,一般为低热。

(5)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①物理性,如中暑;

②化学性,加重度安眠药中毒;

③机械性,加脑出血、脑震荡、

骨骨折等。
上述各种原因可直接损害体温调节中枢,
致使其功能失常

3
而引起发热,高热无汗是这类发热的特点。

(6)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由于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正常的体
温调节过程,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多为低热,常伴有自主神< br>经功能紊乱的其他表现,
属功能性发热性范畴。
常见的功能性低热有;

①原发性低热:
由于自主神经功能亲乱所致的体温调节障碍或体质异
常,
低热 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之久.
热型较规则,
体温波动范围较小,
多在
0

5
℃以内。

②感染后低热:由于病毒、细菌、原虫等感染致发热后,低热 不退,
而原有感染已愈。
此系体温调节中枢对体温的调节功能仍未恢复正常
所致,但必须与因机体抵抗力降低导致潜在的病灶
(
如结核
)
活动或其
他新感染所致的发热相区别。

③夏季低热:低热仅发生于夏季,秋凉后自行退热,每年如此反 复出
现,
连续数年后多可自愈。
多见于幼儿,
因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完善,< br>夏季身体虚弱,且多于营养不良或脑发育不全者发生。

④生理性低热:
如精神 紧张、
剧烈运动后均可出现低热。
月经前及妊
娠初期也可有低热现象。

临床表现

(

)
发热的分度

按发热的高低可分为

低热
37

5

38


中等度热
38

1

39


高热
39

l

41


超高热
41
℃以上


4
(

)
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发热的临床经过一班分为以下三个阶
段。

1
.体温上升期

体温上升期常有疲乏无力、肌肉酸痈、皮肤苍
白、
畏寒或寒战等现象。
皮肤苍白是因体温调节中枢发出的冲动经交
感神经而引起皮肤血管收缩,
浅层血流减少所致,
甚或伴有皮肤温度
下降。由于皮肤散热减少刺激皮肤的冷觉感受器 并传至中枢引起畏
寒。
中抠发出的冲动再经运动神经传至运动终板,
引起骨筋肌不随意
的周期性收缩,
发生寒战及竖毛肌收缩,使产热增加。该期产热大于
散热使体温上升。


体温上升有两种方式。

(1)
骤升型 :体温在几小时内达
39

40
℃或以上,常伴有寒战。
小儿易伴有 惊照。见于疟疾、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流行性感冒、急
性肾盂肾炎、输液或某些药物反应等。

(2)
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多不伴寒战。如伤
寒、结核病 、布氏杆菌病等所致的发热。

2
.高热期

是指体温上 升达高峰之后保持一定时间,持续时间
的长短可因病因不同而有差异。如疟疾可持续数小时,大叶性肺炎 、
流行性感冒可持续数天,
伤寒则可为数周。
此期中体温已达到或略高
于上移 的体温调定点水平,
体温调节中枢不再发出寒战冲动,
故寒战
消失;皮肤血管由收缩转 为舒张,使皮肤发红并有灼热感;呼吸加快
变深;
开始出汗并逐渐增多。
使产热与散热 过程在较高水平上保持相
对平衡。


5
3
.体温下降期

由于病因的消除,致热源的作用逐渐减弱或消
失,体温中 枢的体温调定点逐渐降至正常水平,产热相对减少.
散热
大于产热,使体温降至正常水平。此期 表现为出汗多,皮肤潮湿。


体温下降有两种方式:

(1)
骤降:是指体温于数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有时可略低于
正常,常伴有大汗淋漓。常见 于疟疾、
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及
输液反应等。

(2)
渐降:指体温在致天内逐渐降至正常,如伤寒、风湿热等。



热型及临床意义

发热患者在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
录在体温单上 ,
将各体温数值点连接起来成体温曲线,
该曲线的不同
形态
(
形状< br>)
称为热型。
不同的病因所致发热的热型也常不同。
临床上
常见的热型 如下:

1

稽留热

体温恒定地维持在
39

40
℃它以上的高水平,达数
天或数周。
24
小时 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
1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
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2

弛张热

又称败血症热型。
体温常在
39
℃以上,
波动幅度大,
24
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
2
℃ ,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
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3

间歇热

体温骡升达高海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
平 ,
无热期
(
间歇期
)
可持续
1
天至数天,
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
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6
4

波状热

体温逐渐上升达
39
℃或 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
正常水平,
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
如此反复多次。
常见于布鲁菌病。

5

回归热

体温急骤上升至39
℃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
降至正常水平。
高热期与无热朗各持续若干天 后规律性交替一次。

见于回归热、霍奇金
()
病、周期热等。

6

不规则热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可见于结核 病、
风湿
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不同的发 热性疾病各具有相应的热型,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
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但必须注意:
①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
及时控制了感染,
或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可使某些疾病的
持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或成不规则热型;
②热型也与个体反应性的强
弱有关,
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
而不具备肺炎
的典型热型。
伴随症状

1
.寒战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 、败血症、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
肾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疟疾、钧端螺旋体病、药物热、急性溶血< br>或输血反应等。

2
.结膜充血

常见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斑疹伤寒、钩端螺
旋体病等。

3
.单纯庖疹

口唇单纯庖疹多出现于急性发热性疾病,常见于
大叶性肺炎 脑脊髓膜炎、问日疟、流行性感冒等。

4
.淋巴结肿大

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风疹、淋巴结

7
结核、局灶性化脓性感染、丝虫病、白血病、淋巴瘤、转移癌等。

5
.肝牌肿大

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肝
及胆道感染 、布氏杆菌病、疟疾、结缔组织病、白血病、淋巴瘤及黑
热病、急性血吸虫病等。

6
.出血

发热伴皮肤枯膜出血可见于重症感染及某些急性传染
病,如流行 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斑疹伤寒、败血症等。也可见于
某些血液病,如急性白血病、
严重型再 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
病等。

7
.关节肿痛

常见于败血症、猩红热、布氏杆菌病、风湿热、
结缔组织病、痛风等。

8
.皮疹

常见于麻疹、猩红热、风疹、水痘、斑疹伤寒、风湿
热、结缔组织病、药物热等。

9
.昏迷

先发热后昏迷者常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斑疹伤寒、< br>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性菌痢、中暑等;
先昏迷后发热者见于脑出
血、巴比买类中毒等 。


问诊要点



起病时间、季节、 起病情况
(
缓急
)
、病程、程度
(
热度高低
)、频

(
间歇性或持续性
)
、诱因;

②有无畏寒、寒战、大汗或盗汗;

③应包括多系统症状询问,是否伴有如咳嗽、咳痰 、咯血、胸痛;腹
痛、呕吐、腹泻;尿频、尿急、尿痛;皮疹、出血、头痛、肌肉关节
痛等;< br>

8
④患病以来一般情况,如精神状态、
食欲、体重改变、睡眠及大小便
情况;

⑤诊治经过
(
药物、剂量、疗效
)


⑥传染病接触史、疫水接触史、手术史、流产成分娩史、服药史、职
业特点等。


诊断思维程序及线索

1
.急性短程发热


感染性疾病占绝大多数。

(1)
伴有咳嗽、咳痰、胸痛,胸部检查 发现阳性体征,胸透示肺
纹理重或有阴影出现,应考虑气管炎、肺炎、胸膜疾病。

(2)
伴有流涕、咽痛、全身疼痛,考虑上感、扁桃体炎。

(3)
伴有尿痛、尿频、尿急、腰痛、尿化验异常,考虑泌尿系感
染。

(4)
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考虑肠道、胆道、腹腔感染。

(5)
伴有头痛、神经精神障碍,考虑各种脑炎、脑膜炎。

(6)
伴有皮疹,
考虑发疹性传染病
(
如麻疹、
风疹、
猩红热、
水 痘
)
和变态反应性疾病。

(7)
伴有皮下出血点、瘀斑,考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血液病。

(8)
伴有局部皮肤红、肿、热、痛,考虑疖、痈、丹毒、蜂窝组
织炎。

(9)
伴有寒战、大汗,考虑败血症;体温呈间歇型,考虑疟疾。


9

牛皮藓遗传吗-


牛皮藓遗传吗-


牛皮藓遗传吗-


牛皮藓遗传吗-


牛皮藓遗传吗-


牛皮藓遗传吗-


牛皮藓遗传吗-


牛皮藓遗传吗-



本文更新与2021-01-20 14:3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18428.html

发热症状比较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