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试管婴儿 >

试管婴儿准备时间安排几种典型化学反应装置及气体制法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1-20 13:05

借钱做试管-试管成功着床是什么样子

2021年1月20日发(作者:试管移植后用药会呕吐吗)
几种典型化学反应装置

化学反应装置可按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分为下列几类:

1.

-
固加热反应的装置

用固态物质加热制得气态产物 ,
一般选用硬质大试管,
配上带有导气
管的橡皮塞。操作步骤如下:






1
)从便于收集气体和加热的情况出发 调节好铁夹的高低,然后确
定酒精灯位置。




2
)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3
)将加好反应物的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4
)塞好导气管,调整试管的位置,使试管底部略高于口部。




5
)加热时,先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反应物所在的部位加热,
先加热前面的反应物,然后往试管底部移动。




6
)如果气体是用排水法收集的,实验完毕应先将导管移出水面,
然后再停止加热。此装置可用于制取氧气 、氨气、甲烷等。

2.

-
液不加热反应的装置
制取氢气、硫化氢气、二氧化碳气等。如需要气体的量大,而且要使
气流和速度易于控制,
可用启普发生器。
如果所需气体量较少,
为了安装
方便可用简易装置。
如用带 导管的大试管或平底烧瓶加长颈漏斗或分液漏
斗配套组成,
如果使用长颈漏斗的,
必须 注意把漏斗管的下端插入液面以
下,封闭液面。



3.

-
液加热反应的装置


-
液加热 反应制取气体常用图
5-11
的装置,安装步骤如下:




1
)将酒精灯放在铁架台上,根据酒精灯的位置,在它的上方固定
好铁圈并放上石 棉网。




2

将装有固体反应物的圆底烧瓶
(或蒸馏烧瓶)
固定在铁架台上。




3)将安装好分液漏斗(或长颈漏斗)和导气管的橡皮塞塞在蒸馏
烧瓶上。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4
)经分液漏斗往烧瓶里加液体反应物,连接好集气装置 后再行加
热。




5
)实验完毕应先从水槽中 取出导气管,然后停止加热。这一类装
置可用以制取氯气、氯化氢、二氧化硫等气体。



4.

-
液加热反应的装置



用液
-
液加热制取气体,可用图
5-12
的装置。右图为 制取乙烯装置,
温度计用来控制液相的温度。

5.

-
固加热反应的装置



在中学化学实验里,气固加热反应的装置以氢气还原氧化铜作代表。

(一)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目的:
认识实验室里制备和收集氢气的方法。



用品:
启普发生器、烧杯、橡皮管、玻璃导管、集气瓶、毛玻璃片、
水槽。

锌粒、稀硫酸、木条。

原理:
活泼金属跟稀酸反应能置换出酸中的氢。

准备:

1.
组装启普发生器

按图
7-17
组装。锌粒不要用纯的 。新装的启普发生器有时反应很剧
烈,
很快就会把容器内的酸液压上球形漏斗。
如果加 入的酸量过多,
可能
溢出漏斗口。为了安全起见,可在漏斗口上装一个安全漏斗作为缓冲器。< br>也可在双球瓶的底座里装一些洁净的碎玻璃或碎瓷片,以减少加酸量。


< br>2.
配制稀硫酸溶液稀硫酸的浓度以
1∶4
为宜。在大烧杯内盛
4体积
水,慢慢注入
1
体积
98
%的浓硫酸,边注入边用玻璃棒搅 拌均匀。

操作:
让锌和稀硫酸接触,发生反应,开启导气管活塞上的阀门,让
氢气经导气管逸出,
待氢气收满后,
关闭阀门,
酸液从底座压入球形漏斗,
待锌跟稀硫酸脱离接触,反应即停止。



收集氢气可用排水法或向下排空 气法,装置如图
7-18
所示。收集氢
气前,
应检验氢气的纯度。
先 用排水法将氢气收集在小试管里,
倒移试管
到离发生器较远处,
用燃着的小木条在试管 口点燃,
如有尖锐的声音发生,
说明试管里的气体中混有氧气,
直到只发生轻微的“卟 ”声为止。
如果用
排空气法收集氢气,
检验氢气的纯度时,
当第一个试管检验 后,
再要收第
二管时必须要另换一个试管。
因为在第一个试管检验后,
试管口 可能仍存
在氢气燃烧的火焰。

注意事项:
如果要添加锌粒,
可以用 橡皮塞塞紧球形漏斗的口,
使酸
液维持不动,
拔去导气管上的橡皮塞,
从这里 加入锌粒。
如果硫酸浓度降
低,可将启普发生器侧转,拔去底座上的塞子,让酸液倒出一部分, 然后
再添加新酸。



其它实验方法:
氢气发生器的几种 简易装置如图
7-19
所示。图Ⅰ在
长颈漏斗的下部装一个橡皮或塑料制的多孔垫片,
锌粒放在垫片上,
稀酸
从漏斗管注入,由导管上的弹簧夹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图Ⅱ是由底上有破碎小孔的试管和锥形烧瓶组装的。
试管底部放几块
碎玻璃片以 堵住上面的锌粒漏下。
锥形烧瓶内盛稀硫酸。
使用时将试管插
入酸中,使用完毕,将试 管提起跟酸液脱离接触,反应即停止。

图Ⅲ是用
U
形管装配的,原理同图Ⅰ相似,只是稀酸从左管加入。

图Ⅳ
是由球形干燥管和漏斗用橡皮管连接起来的。
球形干燥管的底部装一些玻璃纤维,
上面
盛锌粒,稀硫酸由漏斗注入,反应除由弹簧夹控制外,还可以用漏斗的升降来控制。

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目的:
认识实验室里用氧化氯化物的方法制取氯气。

用品:
圆底烧 瓶、
分液漏斗、
导气管、
双孔塞、
石棉铁丝网、
集气瓶、
玻 璃片、烧杯。

浓盐酸、二氧化锰、氢氧化钠。

原理:
氧化剂常用 二氧化锰、高锰酸钾、重铬酸钾、漂白粉等。从它
们的标准电极电位可知,用漂白粉和高锰酸钾作氧化剂 时可以不必加热,
用二氧化锰和重铬酸钾作氧化剂时必须用很浓的盐酸,还需要加热。

准备:

1.
装置氯气发生器如图
7-37
所示。如果用长颈漏





斗,如图
7-
38Ⅰ。由于盐酸跟二氧化锰反应时会 产生大量泡沫,可
在漏斗下端装一支试管,
使盐酸溢出试管后再跟二氧化锰反应,
还可 以起
密封作用,如图
7-
38Ⅱ。

2.
组装集气装置氯气 除用排饱和食盐水收集外,
通常用向上排空气法
收集,
尾气用氢氧化钠吸收。
为便于换集气瓶,
一般可用穿孔或开有缺口
的硬纸片代替双孔橡皮塞。如果在发生器和集气瓶间 装一贮气装置(图
7-39
),则在换瓶时也可以把氯气贮存起来。贮气瓶里盛饱和食盐水,当
集气瓶收满氯气后即将活塞关闭,
由于氯气在饱和食盐水里的溶解度很小,
瓶内压强增 大,将食盐水压入高位槽内。集气时,开启活塞,高位槽内的
食盐水利用虹吸原理,将贮气瓶里的氯气压 出。



3.
焙烧软锰矿二氧化锰常用天然的软锰矿,
为 了减少与盐酸反应时发
生泡沫,要放在铁盘内焙烧。

操作:

25 0
毫升圆底烧瓶里盛二氧化锰
5
克,分液漏斗里盛比重
1.19
、< br>38
%的浓盐酸约
20
毫升。将仪器装置好后,逐渐将浓盐酸加入圆
底 烧瓶里,
并用酒精灯微微加热。
当有黄绿色的气体逸出时就可开始收集。
在集气瓶后衬 一白纸,以便观察氯气是否收满。

注意事项:

1.
如果用粒状二 氧化锰,
可以避免反应时产生大量泡沫。
粒状二氧化
锰是人工制备的,价格较贵,反应 较慢,所需浓盐酸的量也较多些。

2.
加热的温度不应超过
90℃,加热时要经常移动火焰。

其它实验方法:

1.
用高锰酸钾和盐酸反应用上述相同的装置,
不 需加热,
高锰酸钾晶
体用量
5
克。控制浓盐酸加入,不要让反应过于猛烈。< br>
2.
用重铬酸钾或漂白粉跟浓盐酸反应用重铬酸钾需要微微加热,
用漂
白粉的不需加热。

二氧化硫的制取

目的:
制取二氧化硫并认识它的性质。

用品:
圆底烧瓶

250ml


玻璃导管、
滴液漏斗、
双孔塞、
集 气瓶、
玻璃片、量筒、玻璃棒。

亚硫酸钠、浓硫酸、氨水、大烧杯、品红溶液、红色鲜花、蓝色石蕊
试液。

原理:
实验室里一般用铜跟浓硫酸或强酸跟亚硫酸盐反应,
制取二氧
化硫。二氧化硫跟 水化合生成亚硫酸,很不稳定,易分解。二氧化硫还能
跟某些有色物质化合生成无色物质,具有漂白性。

准备和
操作:

1.
二氧化硫的制取亚硫酸盐跟硫酸反应可制得较纯的二氧化硫。
例如
Na
2
SO
3
+H
2
SO
4
=Na< br>2
SO
4
+H
2
O+SO
2

< br>在一个
250
毫升的圆底烧瓶里盛亚硫酸钠
14
克,分液漏斗里盛浓硫
酸,装置如图
7-70




示。
实验 开始时,
将浓硫酸逐滴加入烧瓶里,
立即有二氧化硫气体发
生,
不需加热。< br>当亚硫酸钠全部被酸浸湿而发生气体的速度减慢时,
可以
微微加热,
以加速反应 的进行。
二氧化硫容易跟水反应,
所以要用向上排
空气法收集。
用玻璃棒蘸氨 水放在瓶口,
如果出现浓厚的白烟,
表示二氧
化硫已收集满。
二氧化硫是一种 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
勿使它逸散出
来污染空气。

(五)三氧化硫的制取

目的:
认识三氧化硫的制法。

用品:
曲颈甑、试管、烧杯、安瓿、石棉铁丝网、酒精喷灯、量筒。

发烟硫酸、五氧化二磷、食盐、冰。

原理:
发烟硫酸和五氧化二磷反应能生 成磷酸和三氧化硫。
磷酸是非
挥发性酸,三氧化硫的沸点较低,它们很容易分离开来。

借钱做试管-试管成功着床是什么样子


借钱做试管-试管成功着床是什么样子


借钱做试管-试管成功着床是什么样子


借钱做试管-试管成功着床是什么样子


借钱做试管-试管成功着床是什么样子


借钱做试管-试管成功着床是什么样子


借钱做试管-试管成功着床是什么样子


借钱做试管-试管成功着床是什么样子



本文更新与2021-01-20 13:05,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18339.html

几种典型化学反应装置及气体制法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