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鲜花心情胡希恕讲经方治疗皮肤病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1-20 10:01

玛利亚歌词-

2021年1月20日发(作者:狄景襄)
胡希恕讲经方治疗皮肤病(冯世纶)

2009

12
月< br>12
日冯老师在经方治疗皮肤病学会上的讲座文字整理稿


各位张仲 景,下午好。今天有机会跟这么多人聚在一起,讨论学习经方,感到非常高兴,再
看看,
这么多 人学习经方。由于这些年吧对经方啊,咱们这个中医学院成立以后吧,对经方
的认识确实有个误区,经方 的认识有误导作用,所以近年来教学也好,
教材也好,
临床上也
好,好多工作吧,中医 ,中国的医学发展,不少的地方,特别对经方的认识,受到了影响。
我也是中医学院毕业的,都是同学, 我就不介绍,一起学习。这次吧到台湾去看看,有什么
感觉,就是外面人学中医啊、中医药、经方、针灸 啊,各个方面吧,现在发展、学习,人们
学中医的劲头啊非常大。
我自己感到啊,
外面 学中医啊都在跑,
感觉就像坐火车坐汽车坐飞
机在跑,中国自己呢倒像个蜗牛、像个乌龟一样在 爬。大家都讲经方非常地好。因为我是门
外汉,刚才讲的都是专家,专门治疗皮肤病的。我也上了一课。




今天主要是讲讲皮肤病方面的,我就讲自己学习 的一点体会吧,咱们再结合用经方来
治疗皮肤病学习的一点体会。因为对《伤寒论》的认识有误区,这个 各个论坛,甚至开“仲
景文化节”的时候,都这么讲,
《伤寒论》是怎么写成啊?建安时期,瘟 疫流行,张仲景他
的家族当时有
200
人,因(瘟疫)流行,不到十年死了三分之二, 伤寒死的有十分之七,百
分之七十吧。所以张仲景挂官为民,发奋攻读中医,撰写了《伤寒论》
,这是一种说法;还
有一种呢就是说,张仲景发明了伤寒中医辨证论治,张仲景写成了《伤寒论》

《伤寒论》是
什么呢,是治疗传染病的一本书。这都是对《伤寒论》一些认识上的问题,这 不是一个人的
问题,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以前我都讲过了,今天不讲了。我们一些书,关于《伤寒论》的
考证,
《伤寒论》的历史,
《伤寒论》序,那
23
个字,
“ 撰用《素问》
《九卷》
《八十一难》
《阴
阳大论》
《胎胪药录》并《 平脉辨证》

23
个字,经过考证不可能是张仲景写的,是后人加
入的。这个序言误导我们一千多年,

《伤寒论》
的认识产生了误解,
这是以前 说过的话了,
今天不说了,由于时间的关系,一会儿大伙再进行讨论了。




今天专门说说皮肤病,经方没有说是专门治疗急性传染病的、治疗疫病的 ,那就提到
伤寒论就不会治皮肤病了。皮肤病一般说是慢性病了,急性皮肤病也有,但是,这个是外科< br>的皮肤,
《伤寒论》里边提传染病的不可能是皮肤病了。说有,有在哪儿?在《金匮要略》
有这么一篇,涉及到皮肤病的“疮疡、疮痈”
,涉及到治疗皮肤病,不过这里头啊你打开看
看 ,内容没多少。所以经方治疗皮肤病的多是后世方,治疗皮肤病的经验方子多,
大家都有
这么个 概念吧。
实际上皮肤病它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
毫无例外地呈现六经证,
刚才大伙都< br>讲了,根据六经来辨的。急性传染性病,冠心病也好、感冒也好、肝炎也好、肺炎也好,那
是根据 六经辨的,
皮肤病也不例外,
因为什么?它出现的症状毫不例外表现为六经证,
一般< br>人,不是在表就是在里,不是在里的就是在半表半里,不是阴证就是阳证。是六经症状,这
六经统 百病,皮肤病也是六经症状、
六类症状。所以经方治疗皮肤病吧,也必须是用六经辨
证,而具体 治疗也是落实在方证上,刚才各位老师都讲了,所以我吧,讲几个方证,来谈一
谈对皮肤病的治疗。
一、桂枝麻黄各半汤方证




最常见 的,咱们上午和下午都提到的这个方子就是“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这个汤证在
《伤寒论》是< br>23
条,理解这个方子,就对我们经方治疗皮肤病的道理,就是经方为什么治
疗皮肤病呢 ,
它的理论在哪儿呢?从这一条就能看出来。
经方治病啊,
它不是讲的病因病机,它注重在什么?症状反应,从这一条就可以看出了,它是从症状反应上来治病的,辩证的。
这条怎么 说呢,
“太阳病,得之
{MOD}
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
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复发汗、

1
复下、复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
汤。
”这个有几个打成绿色的了,打成绿色是什么意思啊?伤寒论怎么写成的?不是张仲景因为家里瘟疫流行,死了好多人,所以他不做官了,去学医了,写成了《伤寒论》
,不是这
样的。
《伤寒论》怎么写成的啊,是论广而成,根据什么论广?根据《汤液经法》

《 汤液经
法》
这本书是什么时候的?三国战雄,
在汉代时候还有的,
可惜啊没有 传下来,
张仲景见了。
谁,
以后再也没见着,
谁见到呢?以后就是说,
从见解上见到的。
他写成了
《伤寒论》
以后,
论广以后,经过《汤液经法》
,经过张仲景论广,就是补充,写成了《伤寒论》
,这个书啊应
该是《论广汤液经》< br>,这个《论广汤液经》也没了,由于战火。后来谁啊,王叔和见到了,
只有由王叔和见到并整理了 ,整理了以后,他起了个名字叫《伤寒论》
。后来又发现一部分
没有整进去的内容了,又整了整 ,叫做《金匮要略方论》
,也叫《金匮要略》
。所以这样呢我
们看到了《伤寒论》或者 叫《伤寒杂病论》
,实际,张仲景,现在说这个《伤寒论》啊不是
叫《伤寒论》
,叫《 论广汤液经》
。所以这本书啊,
《伤寒论》这本书是论广来的,不是张仲
景一出道就一 下写成的,
所以这条文就是这样。
这个条文经过杨绍伊的考证啊,
可能就是说
《伊尹汤液经》也叫《汤液经法》
,原先是这么写的“太阳病,得之
{MOD}
日,如 虐状,发
热恶寒,
热多寒少,
其人不呕,
清便欲自可者,
一日二三度 发。
面色反有热色者,
未欲解也,
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原先条文可 能是这样,
张仲景论广的时候做补充了加工了,
整理加了,
在这个“一日二三度发”加 上注解,这个是什么?它就是“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就是脉
缓了要好了;
“脉微而 恶寒者,此阴阳俱虚,
”不能发汗,不可吐下,这是注解,还有这个体
会注解一下,
让 后世们注意,
所以这个他注解的增加这么些内容,
所以在这一条里增加了这
些内容,< br>就是桂枝麻黄各半汤。
讲一讲为什么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呢?实际上就是说,
从这个
症状上辨证,就是说经方啊,得了病之后出现了些症状反映,
反应出来的症状来辨六经、辨
方 证。
所以他根据这些症状才辨出这个桂枝麻黄各半汤来,
但是有些道理是后人慢慢、
慢 慢,
到了张仲景的时候,
从这个症状上说是桂枝麻黄各半汤,
这是为什么呢?注解了,
有个体会
“我”写上了,这是前人的经验。为什么面色反有热色的,发热恶寒,热多寒少的,这 疟疾
啊,就是“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
”就是这个道理,这是后人总结的增加的,增加了
这个些内容。所以这是后人论广增加的部分内容。




再一个体会,为什么说如疟状?如疟状为什么不用小柴胡?治疟疾不是用小柴胡治疗
的吗?为什 么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啊?这里头有他的道理。
“得之
{MOD}
日”一般伤寒,太阳< br>病一两天就好了,这一拖,拖了
{MOD}
日了还没好,这还在表吗?一般是不在表。但 是出现
了如疟状,这已经说,好像不在表了。但是还出现了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这是
说什么呢?这是告诉你不在少阳。虽然如疟,
症状如疟,
寒热往来的属于疟疾啊,
但 是他不
呕,不呕什么呀,它没有在少阳。清便欲自可,告诉你什么?不在里,不在阳明。所以他就
排除了在里,在半表半里这种可能。虽然得病
{MOD}
日,已经出现寒热往来,但是却不是 在
少阳,
不是小柴胡汤证,
仍是什么?太阳病。
那原先是太阳病啊,
是麻黄汤证还是桂枝汤证
啊?不是。
因为他发热恶寒,
根据太阳病提纲,
这是 符合的。
热多寒少说什么?这是个阳证。
因为有些病啊,咱们看《伤寒论》啊,有些是发汗,大 汗出,汗出淋漓,这个漏汗出,也就
大汗出了。因为出汗伤津液,虽然在表,但是表陷于里的少阴病,津 液伤得厉害,这个少阴
病在表啊,但是只恶寒没有发热,是阴证了。这个是发热,热多寒少,说明也不是 少阴,所
以还是在太阳,太阳病是个阳热证,不在少阴,不在少阳,也不在阳明,那在哪,还是在太阳。他这一个条文,理解这个条文,等于把这个《伤寒论》的三阳,少阳、阳明、太阳这三
个病都给 鉴别了,
再一个就是少阴,
少阴表证,
他讲的是涉及到三经的内容。
所以这个 病啊,
用桂枝麻黄各半汤,
所以又不是麻黄汤证,又不是桂枝汤证,
还在太阳,是什么 ?桂枝麻黄
各半汤。他主要特点是什么?热多寒少,
寒热往来,这个原因是什么?身上痒。这个 痒的原
因?以其不得小汗出。所以,这里头没有说,实际暗藏着什么,身必痒,这个一出汗他就好

2
了,
那是什么?一个是表邪,
还一个是什么?夹湿。
为什么 会夹湿啊?所以人体一虚了以后,
一出汗,人体表邪出去了,剩下的是什么?湿留到身体里了。
所以这种症状,你看看大青龙
汤证就知道了。
39
条:
“身不痛,但重。”也是湿在表的一个表现,一个特征。




所以 这个桂枝麻黄各半汤,它治疗身痒、治疗皮肤病的原理就是小发汗。小发汗是什
么?这个痉湿暍病治疗风 湿,就要小发汗吗,这样风湿俱去,小发汗。这个小汗出要注意,
不是大汗出,
小汗出以后就是 说让风邪、
寒邪和湿一块儿出去。
所以桂枝麻黄各半汤的它这
个病因病机呀,以前不知 道,后人逐渐总结认识到了,发汗,这个痒就是湿在表,所以这个
湿,在表,引起了痒,所以解表、小发 汗、祛湿是治痒的一个办法。所以就在《伤寒论》总
结这么一个经验。







病例:痒因湿在表






1
,王某,女,
13
岁 ,
2003

3

6
日初诊。自感身痒
1
周多,自服新息敏效不
明显,白天痒轻,晚上痒较重,用手挠之起小丘疹,白天却看不到,有时感面热, 无汗出,
口中和,别无所苦,舌苔薄白,脉细寸微浮。证属太阳表不解,营卫不和,湿郁皮肤,为麻黄桂枝各半加赤豆蒺藜汤:




桂枝
5
克,
麻黄
3
克,
白芍
3
克,
生姜
2
片,
炙甘草
3
克,
赤小豆
10
克,
白蒺 藜
6
克,
大枣
2
枚。




结果:上药晚上服一剂,身见微汗,身痒未再发作。







从这一个病例大家可以看到,咱们看一看 吧,这个小女孩,十三岁,她身痒一周多,
自服息斯敏,痒不见轻,白天痒的很轻,到晚上就厉害了。用 手挠一挠,就起那种小丘疹,
白天看不到,到晚上就看的明显。她自已感到脸上发热,没有汗出,口中和 ,别的没什么痛
苦了,小孩叙述症状不会太清楚。舌苔薄白,脉细寸微浮。这个病属于什么?太阳表不解 ,
营卫不和,湿郁肌肤。这是麻黄桂枝各半汤加赤小豆、蒺藜。应该严格的说,从方证来说是
什 么?麻黄桂枝各半加赤豆蒺藜汤。药物是什么?就是桂枝
3
克,
麻黄
3
克,白芍
3

(小
孩量)
,生姜
2
片,炙甘草< br>3
克,赤小豆
10
克,白蒺藜
6
克,大枣
2
枚。就是麻黄汤和桂枝
汤合方加上了赤小豆和白蒺藜。这叫方证对应吧,这叫桂枝麻黄各半加赤小豆蒺藜 汤方证。
这个是
03
年治好的一个病例,
是一个典型的桂枝麻黄各半汤加赤小 豆蒺藜的这么一个方证。
这个吃了以后,身上见微汗的,出了一点汗以后,不是发汗,所以就不痒了,以 后再也不发
作。




桂枝加荆防汤方
(
胡老常用方
)



这儿要提一下咱们前边几位专家都讲过,桂枝加荆防汤。桂枝加荆防汤怎么来的呢?
实际就是根 据桂枝麻黄各半汤来的,
它的道理跟桂枝麻黄各半汤的机理,
它的组方、
方证是
依照这个。不过这个胡老经常用的,小发其汗,在桂枝汤基础上加了荆芥、防风。荆芥、防
风相当麻黄 ,与麻黄近似,也是小发汗、
微汗,
不过荆芥和防风发汗的力实际上比麻黄不相
上下,
麻黄力量偏大。所以既然是不要发大汗,所以临床用药的时候也不能用太大。当然要
根据临床的 症状,那就看了。







病例:姜某,女,
50
岁,
08

10
11
日:一周来,四肢皮肤痒,粟粒样湿疹,下肢成
片,微汗出,口干,二便调 ,苔薄白,脉浮细。太阳阳明合病,荣卫不和挟湿,为桂枝加荆
防苡仁败酱槐花汤:桂枝
10< br>,白芍
10
,生姜
12
,大枣
4
枚,荆芥
1 0
,防风
10
,炙甘草
6

白蒺藜
15
, 生苡仁
30
,败酱散
30
,炒槐花
10








因为这个临床举的这个病例吧,合并了里症,所以这个又加了入里的方子。这个女的

3

50
岁,是空军医院的一个
{MOD}

0 8
年治的,她一周了,四肢皮肤痒,粟粒样湿疹,下
肢明显,还有微汗出,口干,二便调,脉浮 细。所以这个有微汗出,是桂枝汤证,不是完全
麻黄汤证,有口干是有里了,阳明里,苔薄白,脉浮细, 这个病是什么?是太阳阳明合病。
刚才有好多人讲的,
薏苡附子败酱散,
所以这个刚才 讲的就是说桂枝麻黄各半汤这是治疗皮
肤痒,
皮肤有湿在表的皮肤痒,
出现湿疹或风疹 、
荨麻疹都是一类的,
经方看来这就是湿在
表,属于表不解,当然就用桂枝麻黄各半汤 了,或者用麻黄汤小发其汗,两个方子量用的很
小。这个合并了阳明病了,有口干了,就是有里阳明热了 ,里阳明就是有合并治里阳明热的
方子,他用的什么?用的白蒺藜、生薏仁、败酱草、炒槐花这些清解里 热的。解太阳之表,
用白蒺藜、
败酱草、
炒槐花和生薏仁解阳明里热,
所以他 治疗皮肤病是根据六经辨证,
而不
是单纯表证了,它是由太阳阳明合病,所以这样合起来治疗这 样那样的皮肤病,这是湿疹。
所以这样呢是方证对应。

二、麻黄连翘赤小豆方证




第二个介绍就 是麻黄连翘赤小豆方证。这个上午、下午好多人讲过了,它的条文就是
262
条:
“伤 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能理解为治疗皮肤病吗?
它瘀热在里,身 必发黄。关于身发黄,这个《伤寒论》讲的系在太阴,大伙都知道跟太阴有
关系,
还有跟阳明有 关系,如果湿胜那就要发黄,
如果热胜就是阳明里实热证,那就不发黄
了。
所以这个瘀 热在里,
身必发黄,
就是湿胜。
所以湿胜有表,
所以这种情况下,
这 是个表、
湿、热在表,同时也有阳明里证,所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它这个方子是治疗太阳阳明合病的方子。




它的组成大伙都熟悉,有连翘,连 翘根,咱们临床用这个连翘根,这个大概都找不到,
清热的,清阳明里的。杏仁是解表的,赤小豆是理湿 的。主要是梓白皮,梓白皮啊,关于这
个药,
相信大伙不太清楚。实际上你到山东孔府的孟庙里 头,
这东墙上有一棵树,
写着叫梓
树,
又叫白树。
所以这个梓白皮到 底是梓树还是什么呢?这个还不太清楚。
实际咱们现在临
床啊大部分都用桑白皮来代替。
刚才咱们几个讲的用桑白皮,
实际它是清热利湿的这么个作
用。有的用白藓皮,白藓皮比较有 强壮作用,所以这个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从这个方子来
看,也是一个湿与热的合发,湿代表阳,
所以这个发黄和阳它是一个道理,
经方来看它是一
个道理,
都是因为湿,
湿 在表。
所以中医用麻黄连翘赤小豆
(汤)
治疗皮肤病的根据是什么,
就是根据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这个方证,治疗皮肤发黄悟出来的。







病例:尹某,男性,
40
岁,病历号192297

1966

3

4
日初诊。近
2
个月右上腹
疼痛,经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显,自昨日起发热恶寒、身目发黄、身痒、 口黏不思饮,小便
黄少,苔白腻,脉浮弦。证属外邪里湿,郁而化热,治以解表化湿,与麻黄连翘赤小豆 汤:
麻黄
6
克,连翘
10
克,赤小豆
30
克,桑白 皮
10
克,炙甘草
6
克,大枣
4
枚,生姜
10克,
杏仁
10
克。结果:上药服三剂,热退,痒已,但黄疸不退,且逐渐加重,后 确诊有胰头癌,
不及
2
个月病逝。







像这一个病人,
40
岁,这个病啊是两个 月有右上腹疼痛,经过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显,
昨天起发热恶寒,身目全身都发黄,身痒,口粘不思饮,小 便黄少,苔白腻,脉浮弦,从这
个症状辨证是什么?属于外邪里湿,
郁而发热,
治疗需 解表发热。
它的方证是什么?麻黄连
翘赤小豆汤:麻黄
6
克、连翘
1 0
克、赤小豆
30
克、桑白皮
10
克(所以这个没有梓白皮就
用桑白皮了,胡老也是这么用的)炙甘草
6
克、大枣
10
枚、生姜
6
克、杏仁
10
克,结果吃

3
付,这个病人热退,阳证没 了,但黄疸不退,后来逐渐加重,后来查了是胰头癌,黄疸
没去,痒是去了,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有 止痒的作用。就是根据发黄,湿郁在表,这个
通过发表利湿治疗太阳和阳明,
平阳明里热,表里双解。
但用黄疸没去,这个湿热还是厉害

4
的,
这是一 个胰头癌,
最后病人死于胰头癌了。
就是说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它治疗皮肤病的机
理是湿 郁,临床桂枝麻黄各半汤道理是一类的,都是湿在皮肤。







三、当归四逆汤方证




临床还用的治疗皮肤病的方子是什么?当归四逆汤方证。
今天下午没人提到这个 方子,
我再讲讲这个方子。这个方子也可以治疗皮肤病,治疗皮肤病什么病呢?根据什么,
《伤 寒
论》
351
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这个手足厥寒 ,脉细,也是简单,
这么简单?,时间长了就会体会。手足厥寒在《伤寒论》查查去,有条文用“厥寒” 这几个
字吗?没有,都是用四逆,厥逆。就这一条用了“厥寒”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它的方子 特
征是什么呢?血虚血少,出现这么个症状,又厥又寒,所以这个厥呀,就是血液不通,血虚
血 液不到造成寒冷,这个凉,冰凉。血少呢,血液不通造成了干燥、寒冷,寒的厉害,所以
用厥寒这个词,
用这个当归四逆汤,
出现厥寒的这么一个特点。
再一个就是血虚血瘀容易生
疮 ,为什么?人体得病都得抵抗力差,手足厥冷厥寒,血液到不了,抵抗力就差。




这个病人是胡老治疗的一个病人,是
1965
年治的,




病例:郝某,女性,
30
岁,华北无线电 厂工人,初诊日期
1965

12

6
日。四肢关
节疼
10
余年,遇冷即发,近三四年来发作较频,常有头晕、四肢逆冷,天气刚冷手足即出现冻疮,口中和不思饮,苔白润,舌质暗红,脉沉细。此属外寒内饮,寒凝血滞之证,治以
调荣和卫 ,温通气血,与当归四逆汤:当归
10
克,桂枝
10
克,白芍
10< br>克,细辛
10
克,
炙甘草
6
克,通草
6
克, 大枣
5
枚。




结果:上药服三剂,四肢觉温,继服
20
余剂四肢冷及关节疼、疮消除。

四、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证

桂枝加黄芪汤方证




第四个讲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证和桂枝加黄芪汤方证这两在一块讲,这两相近。在《金匮要略·
水气病》

28
条:
“黄汗之为病,
身体 肿,
发热汗出而渴,
状如风水,
汗沾衣,
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何从得之? 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
汤主之。
”这是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证的 原文。




桂枝加黄芪汤是
29
条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
常暮卧盗汗出者,
此劳气也。< br>若汗出己反发热者,
久久其身必甲错;
发热不止者,
必生恶疮。
若身重 ,
汗出已辄轻者,
久久必身润,
润即胸中痛,
又从腰以上必汗出,
下 无汗,
腰宽弛痛,
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 黄芪汤主之。





这是原文条文,这个条 文说明什么?它是治疗黄汗,但是黄汗与皮肤病有关系吗?刚
才我已经按条文讲了,发黄这个也是,而且 有表虚了,这个表虚就更厉害了,用黄芪了。这
个注意什么?“久久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 br>,所以这种黄汗,往往伴随这个一些
疮疡、湿疹都可以见到。所以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证这 个咱没见识着,这个拿胡老的
一个病例,他说他一生也就见这么一例。大家看一看。







病例
1
、李某,女,
30
岁,北京市工人。因长期低热来门诊治疗,屡经西医检查未见
任何器 质性病变,经服中药亦未效。症见口渴、汗出黄黏、恶风、虚极无力、下肢浮肿、自
感身重,舌苔薄白, 脉沉细。查黄疸指数正常,身体皮肤无黄染。此为黄汗表虚津伤甚证,
拟以黄耆芍药桂枝苦酒汤:生黄耆
15
克,白芍
10
克,桂枝
10
克,米醋
30克。




结果:上药服六剂,诸症尽除。







所以这是一个典型的黄汗,这个黄汗什么?有汗出有津液伤,伤的厉害, 所以这种情
况用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有黄芪,白芍,桂枝,米醋(就是苦酒)





这个方子,用黄芪固表来止汗、调和营卫,桂枝汤,生姜大枣都去了,因为汗出厉害,

5

玛利亚歌词-


玛利亚歌词-


玛利亚歌词-


玛利亚歌词-


玛利亚歌词-


玛利亚歌词-


玛利亚歌词-


玛利亚歌词-



本文更新与2021-01-20 10:01,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18154.html

胡希恕讲经方治疗皮肤病的相关文章